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拆遷遇阻


    懷川鄉地理位置優越,晉豫通道穿境而過,是晉煤外運的主要通道。懷川古鎮是古時重鎮,曆來有經商的傳統,即使在“文*革”抑商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這裏的流動小商小販也從未絕跡過。改革開放後,很多人重操就業,做起了小買賣,他們不再躲躲藏藏,而是堂而皇之地在街上設置固定的攤位進行公開交易,沒有幾年,這裏就自發地形成了集貿市場,這裏有賣農產品的、有賣日雜用品的、有賣地方小吃的、有賣肉賣菜的……生意興隆,古鎮風貌再現懷川。


    這裏每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經常造成交通阻塞。根據以上情況,懷川鄉決定對懷川古鎮進行改造開發。鄉黨委書記侯福生和鄉長葛戈一拍即合,兩人自從南方一行,他們同吃同住了十幾天,通過一起參觀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交流,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他們借鑒南方經驗,提出了“以開發懷川古鎮為中心,大力培育高效農業,大力發展工商業,建立晉煤外運黃金通道”的發展思路。


    懷川古鎮是一條東西方向的老街,街道狹窄,在此經商的多為路邊的臨時攤點,兩邊沿街的房屋均為傳統的土木結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街中心少有的幾家店鋪,店麵局促,門麵陳舊,經營的商品雜亂無章,處於低端,是典型的傳統意義上的“雜貨鋪”。


    為了改變懷川古鎮這種陳舊的落後的麵貌,使懷川古鎮舊貌變新顏,把懷川古鎮打造成豫北現代名鎮。懷川鄉決定對懷川古鎮進行拓展擴建。按照總體規劃,一是要對懷川古鎮沿路兩邊的大量民房進行拆遷,路麵拓寬;二是要將古鎮麵積擴大,向東擴展,與縣城接壤連成一片;三是在擴展的街道兩邊蓋起現代化的三層樓房,一層為商業用房,二層、三層為商戶倉庫和住房。舊房拆遷後土地統一對外拍賣,由商戶按照統一設計的圖紙、統一規定的標準、統一限定的時間完成工程建設。


    懷川古鎮開發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對沿路兩邊大量的民房進行拆遷。


    這是懷川鄉建國以來,甚至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政府出麵組織的大麵積集中拆遷。俗話說:“窮家難舍”,這些祖祖輩輩在這裏休養生息的農民,對這裏有著千絲萬縷的感情,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疊印著他們堅實的腳印,頭頂的每一塊瓦片都留著歲月的痕跡,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裏生老病死,這裏有他們太多太多的故事,這裏有他們太多太多的回憶,他們對這裏有著太多太多割舍不斷的情愫。“戀舊”是上世紀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農民的普遍情結,讓這些農民離開故居,搬遷到別的地方,真是比割他肉剜他筋還疼。


    沿街的幾百戶農民一聽說要他們搬遷,馬上像螞蜂炸了窩似的議論紛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鎮政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汀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汀梅子並收藏鄉鎮政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