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糧難問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中國農村存在的普遍問題和焦點問題,也是當時政府一直想解決但還沒有解決的突出問題,各大報紙、電視台都在醒目位置反映了農民賣糧難問題,圍繞這個熱門話題作為鄉鎮基層幹部,肯定不會無動與衷,被人稱為鄉裏的“第一筆杆子”的鄉黨政辦公室主任羅永軍,拿著調研表來到賣糧的現場,一邊向人們發放著一邊說:“大家建建言,獻獻策,對解決賣糧難有啥好的想法建議,都填在上麵,工作中存在有啥問題,有啥意見,也盡可以填。”
有人和他開玩笑:“你是不是又想弄倆稿費花花,得稿費了你可得請客。”
羅主任是鄉裏的老人員,又是本鄉本土人,很多人都認識他,所以說起話來很隨便。羅永軍笑著說:“請客,隻要能把咱的賣糧難問題解決了,就是不得稿費,我也請客。”
有群眾看著調研表問:“填填管用嗎?”
“當然管用。上麵現在急需這方麵的材料,國家很多大政方針,都是通過調研、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後製定的。鬮”
“我看你說得有點玄乎,除非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來了還差不多,要不,這天上地下隔著十萬八千裏,咱的聲音上邊會聽得到。”
“咱也就在這磨磨牙,起不了啥作用。”
周圍的人都紛紛點頭附和哦。
“最多就是大家磨磨牙,你磨磨筆頭,在報紙上登個豆腐塊,掙倆稿費花花。”
站在一邊幫忙的史玉林說:“你可別小看這豆腐塊,很多問題國家領導人就是通過看報紙、看這些小豆腐塊才了解的,一滴水可以匯成江河,人們反映的多了,國家就當成大事來抓了。”
正在抽煙的王全明也從嘴上拿下小煙袋說:“是的,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凡事都事必躬親,那不累死,那還要下邊這一級級政府、辦事人員幹啥?咱老百姓的情況就是下邊一級級傳上去的。俺在一本雜誌上看到,包產到戶的政策就是一個農民給中央寫了一封信起的作用。”
羅主任見有人這麽理解自己,變得興高采烈起來,他躊躇滿誌地說:“賣糧難是個大題材,俺這次不寫小豆腐塊,小豆腐塊文章說明不了大問題,我要寫一篇大的調查報告,通過政府信息報上去,爭取在《內參》上編發了,你們知道什麽是《內參》嗎,就是直接報給中央領導看的文字材料。”
“那不是奏折嗎?乖乖,咱大家可得當回事,說不定還真能成事哩。”
羅主任也開玩笑:“寫這種文章可是沒有稿費的,但隻要對解決大夥的賣糧難問題有幫助,我照樣請客。”
“如果那樣,你就是大功臣,大夥請你。”
大家笑成一團,心裏都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王利良說:“咱這地方早先就有種菜的傳統,後來歸大集體了,響應**的號召深挖洞廣積糧,改以種糧食為主了,咱們可以把咱這發展成蔬菜種植區。俺嫂的娘家是山西的,聽說那裏的蔬菜金貴的很,山東的土豆賣到那裏都好幾毛一斤。”
桃樹窪的村長呂元禮說:“俺村為啥叫桃樹窪,據老人們說古上俺村有很多桃林,春天嶺上嶺下,房前屋後到處開滿了桃花,一片一片的象雲彩一樣好看,引得很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來這裏遊玩,至今後山還留有古時的碑刻。不信你問鄉裏的組織委員石磊,前些時他和市書協的朋友還去那裏,搞了很多碑拓。他們說這些碑刻都是文物古跡,要我們好好保護哩。”
羅主任感興趣地說:“有這檔事,回頭俺也去看看。”他看著呂元禮:“說下去。”
“俺小時候俺村還有很多桃樹,雖不像傳說中那樣多,但村外田邊、院落裏也不老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桃樹,夏天掛果的時候,村裏的二夥小們就光著身子躺在樹上,伸手一摘一個桃子,也不洗,用樹葉胡亂地一擦,放嘴上就啃,又脆又甜,嘖嘖,那個甜啊一直能甜到人的心裏去。後來再吃別的地方的桃,怎也吃不出俺村桃子的那種味。老人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瓜果也一樣。”
“那後來呢?”有人問。
“五八年三年自然災害時,俺村餓死很多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人們知道了糧食的重要性,就砍了桃樹統統種成了糧食。”
羅主任伸手要過呂元禮的煙袋,深深地吸了一口說:“這個問題還真得注意,發展經濟作物,一定要先保證口糧田,否則就會物極必反。”
“咱們還可以進行糧食轉化,搞糧食深加工,用糧食釀酒、做成麵點那個啥的賣。”
“也可以發展養殖業。”
……
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提了很多建議,羅主任蹲在人們中間在筆記本上認真地速記著。
人群裏,史玉林和鄉裏值勤的人按照羅主任安排,把調查表一一散發下去,沒有帶筆的負責提供筆,不會寫字的,就讓對方口述,他們代筆填寫,然後再將調研表一一收回,交羅主任匯總分析。
忙了大半晌,史玉林有點內急,就笑著對其他值勤的人說:“我要回鄉裏去放放水。”然後就回到鄉裏。
在廁所裏碰到了組織委員石磊,史玉林對石磊說:“剛才羅主任還在說你,你去桃樹窪看碑刻,也不言一聲,一個人吃獨食不夠意思。”
“是嗎?等這一陣忙過後,俺當向導帶你們去開開眼,那裏的碑刻好像是北魏時代的,那字寫得功夫深著呢,一比咱的字就象柴火捆一樣不經看了。”
“石組委,你真謙虛,羅主任一直讚你的書法有功夫,我在恁村的新文化園地裏曾看到了你寫的書法條幅,你的字瀟灑飄逸,剛柔相濟,龍飛鳳舞,很有風骨,沒有深厚的功底是寫不成那樣的。聽說你還是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呢。”
石磊笑著說:“過獎了,我那是濫竽充數。”
華語第一言情站——紅袖添香網為您提供最優質的言情在線閱讀。
他們廝跟著從廁所裏走出來,一眼看到站在當院的王桂蘭。鄉通訊員小丁說:“石組委,這個大姐找你。”
王桂蘭笑著說:“啥大姐小姐,我是他嫂——娘。”
王桂蘭和石磊那則笑話人人皆知,小丁一聽王桂蘭這樣說,馬上就明白站在眼前的是哪方神聖,他壞笑著問:“噢,你就是石組委的那位嫂、啊娘。失敬,失敬。”
石組委笑著踢了小丁一腳:“去,去,去,別哪壺不開提哪壺。”
小丁笑著跑了。
史玉林笑著也要走,石磊叫住他:“你等等,我還有事給你說。”
史玉林就站在那等。
石組委問王桂蘭:“有啥事。”
王桂蘭說:“今天輪著俺家澆地,恁哥把糧食放到這裏就回去了,我排了大半晌隊,這不眼看著快晌午了還沒挨上,家裏還丟著吃奶孩,你能不能給鄉糧站打個招呼,讓先把俺的麥子收了。”
石磊沉吟了一會,對史玉林說:“王桂蘭她家確實有實際情況,又剛做過手術,你去鄉糧站幫她說說,讓先把她的麥子收了吧。”
“我和鄉糧站的人不太熟悉,我去說行嗎?”
石磊就寫了一張條子,交給史玉林說:“你和鄉糧站的人說明情況,他們會辦的。”
史玉林就拿著條子,帶王桂蘭去找鄉糧站的人。
鄉糧站的人看了石磊的條子,二話沒說就將王桂蘭的手續給辦了,但在結賬時卻結的不是現金而是白條。
前兩天鄉糧站資金告罄,無法現金結算,賣糧出現了打白條現象。打白條的做法據說是效仿其他地區的經驗,這兩年全國銀根緊縮,縣財政入不敷出,為協調解決資金問題,“老一”和“老二”(鄉黨委書記、鄉長)親自出馬到縣裏去跑資金,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各種關係,在政府、財政、各大銀行之間旋,隻要與錢沾點邊的人幾乎都找遍了,跑細了腿,磨破了嘴,弄得焦頭爛額,但收效甚微,無奈隻好給農民打了白條。
農民看著手中的白條,說啥也不願意接受,他們半年的辛苦、一家人的血汗到頭來就換了這麽一張輕飄飄的小紙片,那怎麽行,寧願不賣也不能讓打白條,有的農民要把糧食拉回去。鄉裏急了,收公糧、收餘糧上邊下有任務定有指標,縣裏每天都在催進度,通報完成情況,這種既要牛幹活又不給牛吃草的工作任誰都頭疼,但又不能不幹,除非你不想當這個官、拿這份工資,退一步講如果都不交糧,軍隊吃什麽、城市裏的居民吃什麽,所以工作再難也得硬著頭皮幹下去。為了做通農民的工作,鄉裏連夜召開班子會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接著又召開全體機關人員及村兩委幹部會議進行緊急發動,要求積極做好家裏和親戚朋友的工作,帶頭接受白條。為了確保收糧任務的完成,鄉裏還把任務分到每個班子成員、每個機關工作人員的頭上,“紅袖套”們接受任務後,分別忙著聯係農戶去做思想工作,賣糧現場做不通,晚上就找到家裏做,丈夫不答應就找妻子,一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四次地做,這樣沒黑沒白地忙活,農民們還是不願意買這個帳。沒辦法“兩個老一”隻好親自出麵,他們拍胸脯打肚當眾向賣糧的農民鄭重承諾,說白條上蓋有鄉政府的公章,秋後如果白條兌換不了現金,鄉政府全權負責,我倆全權負責。這時有賣糧的農民打聽到鄰近的幾個縣、幾個鄉鎮也在打白條,才勉強地接受了打白條的方式。
王桂蘭拿著鄉糧站打的白條,雖然不太滿意,但也無可奈何,她拿著白條對人們說:“隻當在銀行存款了。”
王桂蘭從人群裏走出來,看到一個中年婦女蹲在地上哭,她好奇地走上去問,那位婦女告訴王桂蘭說她叫麥青,是於莊的,她家今年一下子考上了兩個大學生,她本指望著賣了糧食給孩子籌學費,可這一張白條讓她的願望落空了,她拿著白條哭著對王桂蘭說:“你說俺這門檻可咋過啊。”
王桂蘭本就是個好事的人,這種人都長著一副熱心腸,看不得別人流眼淚,看不得別人作難,遇到別人有難處就想解囊相幫,也不管自己有多大能力,能起多大作用,反正要盡一份心意,隻有這樣做了才會心安,哪怕這份心意對對方隻起一些安慰作用呢,否則就會一晚上睡不著覺的。她勸慰說:“麥青嫂,活人還能讓尿憋死。”說著就從口袋裏掏出自製的棕色帆布錢包,從裏麵給掏給掏掏出五元錢塞在中年婦女麥青的手裏,麥青推讓著怎麽也不肯白白接受別人的錢,推讓之中就招了許多人。
麥青家一年出了兩個大學生,這在十裏八村還是頭一遭,人們都說麥青家祖上墳地冒青煙了寒門出才俊,誇麥青教子有方,把麥青當英雄母親一樣尊崇著,同時也把王桂蘭的捐助當著義舉熱捧著。
王桂蘭受大家夥這麽一抬舉,人來風勁動了,家裏丟著吃奶的孩(兒)也不管了,她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她向著圍上來的人群說:“大家幫襯幫襯,讓她度過這個難關吧。”
在王桂蘭的號召下,人們你一元,我五角,他三元,我兩元……紛紛解囊相助。
這事很快傳到鄉裏,鄉領導馬上組織鄉機關全體人員開展捐助,並在鄉糧站一側設置了一個募捐箱,這起由民間發起、鄉政府組織的募捐活動,驚動了縣廣播站和市報的記者,他們專程下鄉進行了采訪並作了全麵報道,並對麥青一家出了兩個大學生作了專題報道,縣民政部門、縣農行看了報道後,對他們進行了救助,省報、市報也相繼做了報道專訪。一時間王桂蘭和麥青兩人名聲大噪,廣播裏有名,報紙上有影,紅遍了懷川縣。
收糧收到第二十一天頭上,鄉糧庫告滿停止了收糧,這個消息馬上象馬蜂炸窩似地激惱了排隊等著賣糧的農民,他們紛紛把賣糧車拉到鄉政府大院抗議。
華語第一言情站紅袖添香網提供最優質的言情在線閱讀。
有人和他開玩笑:“你是不是又想弄倆稿費花花,得稿費了你可得請客。”
羅主任是鄉裏的老人員,又是本鄉本土人,很多人都認識他,所以說起話來很隨便。羅永軍笑著說:“請客,隻要能把咱的賣糧難問題解決了,就是不得稿費,我也請客。”
有群眾看著調研表問:“填填管用嗎?”
“當然管用。上麵現在急需這方麵的材料,國家很多大政方針,都是通過調研、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後製定的。鬮”
“我看你說得有點玄乎,除非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來了還差不多,要不,這天上地下隔著十萬八千裏,咱的聲音上邊會聽得到。”
“咱也就在這磨磨牙,起不了啥作用。”
周圍的人都紛紛點頭附和哦。
“最多就是大家磨磨牙,你磨磨筆頭,在報紙上登個豆腐塊,掙倆稿費花花。”
站在一邊幫忙的史玉林說:“你可別小看這豆腐塊,很多問題國家領導人就是通過看報紙、看這些小豆腐塊才了解的,一滴水可以匯成江河,人們反映的多了,國家就當成大事來抓了。”
正在抽煙的王全明也從嘴上拿下小煙袋說:“是的,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凡事都事必躬親,那不累死,那還要下邊這一級級政府、辦事人員幹啥?咱老百姓的情況就是下邊一級級傳上去的。俺在一本雜誌上看到,包產到戶的政策就是一個農民給中央寫了一封信起的作用。”
羅主任見有人這麽理解自己,變得興高采烈起來,他躊躇滿誌地說:“賣糧難是個大題材,俺這次不寫小豆腐塊,小豆腐塊文章說明不了大問題,我要寫一篇大的調查報告,通過政府信息報上去,爭取在《內參》上編發了,你們知道什麽是《內參》嗎,就是直接報給中央領導看的文字材料。”
“那不是奏折嗎?乖乖,咱大家可得當回事,說不定還真能成事哩。”
羅主任也開玩笑:“寫這種文章可是沒有稿費的,但隻要對解決大夥的賣糧難問題有幫助,我照樣請客。”
“如果那樣,你就是大功臣,大夥請你。”
大家笑成一團,心裏都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王利良說:“咱這地方早先就有種菜的傳統,後來歸大集體了,響應**的號召深挖洞廣積糧,改以種糧食為主了,咱們可以把咱這發展成蔬菜種植區。俺嫂的娘家是山西的,聽說那裏的蔬菜金貴的很,山東的土豆賣到那裏都好幾毛一斤。”
桃樹窪的村長呂元禮說:“俺村為啥叫桃樹窪,據老人們說古上俺村有很多桃林,春天嶺上嶺下,房前屋後到處開滿了桃花,一片一片的象雲彩一樣好看,引得很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來這裏遊玩,至今後山還留有古時的碑刻。不信你問鄉裏的組織委員石磊,前些時他和市書協的朋友還去那裏,搞了很多碑拓。他們說這些碑刻都是文物古跡,要我們好好保護哩。”
羅主任感興趣地說:“有這檔事,回頭俺也去看看。”他看著呂元禮:“說下去。”
“俺小時候俺村還有很多桃樹,雖不像傳說中那樣多,但村外田邊、院落裏也不老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桃樹,夏天掛果的時候,村裏的二夥小們就光著身子躺在樹上,伸手一摘一個桃子,也不洗,用樹葉胡亂地一擦,放嘴上就啃,又脆又甜,嘖嘖,那個甜啊一直能甜到人的心裏去。後來再吃別的地方的桃,怎也吃不出俺村桃子的那種味。老人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瓜果也一樣。”
“那後來呢?”有人問。
“五八年三年自然災害時,俺村餓死很多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人們知道了糧食的重要性,就砍了桃樹統統種成了糧食。”
羅主任伸手要過呂元禮的煙袋,深深地吸了一口說:“這個問題還真得注意,發展經濟作物,一定要先保證口糧田,否則就會物極必反。”
“咱們還可以進行糧食轉化,搞糧食深加工,用糧食釀酒、做成麵點那個啥的賣。”
“也可以發展養殖業。”
……
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提了很多建議,羅主任蹲在人們中間在筆記本上認真地速記著。
人群裏,史玉林和鄉裏值勤的人按照羅主任安排,把調查表一一散發下去,沒有帶筆的負責提供筆,不會寫字的,就讓對方口述,他們代筆填寫,然後再將調研表一一收回,交羅主任匯總分析。
忙了大半晌,史玉林有點內急,就笑著對其他值勤的人說:“我要回鄉裏去放放水。”然後就回到鄉裏。
在廁所裏碰到了組織委員石磊,史玉林對石磊說:“剛才羅主任還在說你,你去桃樹窪看碑刻,也不言一聲,一個人吃獨食不夠意思。”
“是嗎?等這一陣忙過後,俺當向導帶你們去開開眼,那裏的碑刻好像是北魏時代的,那字寫得功夫深著呢,一比咱的字就象柴火捆一樣不經看了。”
“石組委,你真謙虛,羅主任一直讚你的書法有功夫,我在恁村的新文化園地裏曾看到了你寫的書法條幅,你的字瀟灑飄逸,剛柔相濟,龍飛鳳舞,很有風骨,沒有深厚的功底是寫不成那樣的。聽說你還是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呢。”
石磊笑著說:“過獎了,我那是濫竽充數。”
華語第一言情站——紅袖添香網為您提供最優質的言情在線閱讀。
他們廝跟著從廁所裏走出來,一眼看到站在當院的王桂蘭。鄉通訊員小丁說:“石組委,這個大姐找你。”
王桂蘭笑著說:“啥大姐小姐,我是他嫂——娘。”
王桂蘭和石磊那則笑話人人皆知,小丁一聽王桂蘭這樣說,馬上就明白站在眼前的是哪方神聖,他壞笑著問:“噢,你就是石組委的那位嫂、啊娘。失敬,失敬。”
石組委笑著踢了小丁一腳:“去,去,去,別哪壺不開提哪壺。”
小丁笑著跑了。
史玉林笑著也要走,石磊叫住他:“你等等,我還有事給你說。”
史玉林就站在那等。
石組委問王桂蘭:“有啥事。”
王桂蘭說:“今天輪著俺家澆地,恁哥把糧食放到這裏就回去了,我排了大半晌隊,這不眼看著快晌午了還沒挨上,家裏還丟著吃奶孩,你能不能給鄉糧站打個招呼,讓先把俺的麥子收了。”
石磊沉吟了一會,對史玉林說:“王桂蘭她家確實有實際情況,又剛做過手術,你去鄉糧站幫她說說,讓先把她的麥子收了吧。”
“我和鄉糧站的人不太熟悉,我去說行嗎?”
石磊就寫了一張條子,交給史玉林說:“你和鄉糧站的人說明情況,他們會辦的。”
史玉林就拿著條子,帶王桂蘭去找鄉糧站的人。
鄉糧站的人看了石磊的條子,二話沒說就將王桂蘭的手續給辦了,但在結賬時卻結的不是現金而是白條。
前兩天鄉糧站資金告罄,無法現金結算,賣糧出現了打白條現象。打白條的做法據說是效仿其他地區的經驗,這兩年全國銀根緊縮,縣財政入不敷出,為協調解決資金問題,“老一”和“老二”(鄉黨委書記、鄉長)親自出馬到縣裏去跑資金,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各種關係,在政府、財政、各大銀行之間旋,隻要與錢沾點邊的人幾乎都找遍了,跑細了腿,磨破了嘴,弄得焦頭爛額,但收效甚微,無奈隻好給農民打了白條。
農民看著手中的白條,說啥也不願意接受,他們半年的辛苦、一家人的血汗到頭來就換了這麽一張輕飄飄的小紙片,那怎麽行,寧願不賣也不能讓打白條,有的農民要把糧食拉回去。鄉裏急了,收公糧、收餘糧上邊下有任務定有指標,縣裏每天都在催進度,通報完成情況,這種既要牛幹活又不給牛吃草的工作任誰都頭疼,但又不能不幹,除非你不想當這個官、拿這份工資,退一步講如果都不交糧,軍隊吃什麽、城市裏的居民吃什麽,所以工作再難也得硬著頭皮幹下去。為了做通農民的工作,鄉裏連夜召開班子會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接著又召開全體機關人員及村兩委幹部會議進行緊急發動,要求積極做好家裏和親戚朋友的工作,帶頭接受白條。為了確保收糧任務的完成,鄉裏還把任務分到每個班子成員、每個機關工作人員的頭上,“紅袖套”們接受任務後,分別忙著聯係農戶去做思想工作,賣糧現場做不通,晚上就找到家裏做,丈夫不答應就找妻子,一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四次地做,這樣沒黑沒白地忙活,農民們還是不願意買這個帳。沒辦法“兩個老一”隻好親自出麵,他們拍胸脯打肚當眾向賣糧的農民鄭重承諾,說白條上蓋有鄉政府的公章,秋後如果白條兌換不了現金,鄉政府全權負責,我倆全權負責。這時有賣糧的農民打聽到鄰近的幾個縣、幾個鄉鎮也在打白條,才勉強地接受了打白條的方式。
王桂蘭拿著鄉糧站打的白條,雖然不太滿意,但也無可奈何,她拿著白條對人們說:“隻當在銀行存款了。”
王桂蘭從人群裏走出來,看到一個中年婦女蹲在地上哭,她好奇地走上去問,那位婦女告訴王桂蘭說她叫麥青,是於莊的,她家今年一下子考上了兩個大學生,她本指望著賣了糧食給孩子籌學費,可這一張白條讓她的願望落空了,她拿著白條哭著對王桂蘭說:“你說俺這門檻可咋過啊。”
王桂蘭本就是個好事的人,這種人都長著一副熱心腸,看不得別人流眼淚,看不得別人作難,遇到別人有難處就想解囊相幫,也不管自己有多大能力,能起多大作用,反正要盡一份心意,隻有這樣做了才會心安,哪怕這份心意對對方隻起一些安慰作用呢,否則就會一晚上睡不著覺的。她勸慰說:“麥青嫂,活人還能讓尿憋死。”說著就從口袋裏掏出自製的棕色帆布錢包,從裏麵給掏給掏掏出五元錢塞在中年婦女麥青的手裏,麥青推讓著怎麽也不肯白白接受別人的錢,推讓之中就招了許多人。
麥青家一年出了兩個大學生,這在十裏八村還是頭一遭,人們都說麥青家祖上墳地冒青煙了寒門出才俊,誇麥青教子有方,把麥青當英雄母親一樣尊崇著,同時也把王桂蘭的捐助當著義舉熱捧著。
王桂蘭受大家夥這麽一抬舉,人來風勁動了,家裏丟著吃奶的孩(兒)也不管了,她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她向著圍上來的人群說:“大家幫襯幫襯,讓她度過這個難關吧。”
在王桂蘭的號召下,人們你一元,我五角,他三元,我兩元……紛紛解囊相助。
這事很快傳到鄉裏,鄉領導馬上組織鄉機關全體人員開展捐助,並在鄉糧站一側設置了一個募捐箱,這起由民間發起、鄉政府組織的募捐活動,驚動了縣廣播站和市報的記者,他們專程下鄉進行了采訪並作了全麵報道,並對麥青一家出了兩個大學生作了專題報道,縣民政部門、縣農行看了報道後,對他們進行了救助,省報、市報也相繼做了報道專訪。一時間王桂蘭和麥青兩人名聲大噪,廣播裏有名,報紙上有影,紅遍了懷川縣。
收糧收到第二十一天頭上,鄉糧庫告滿停止了收糧,這個消息馬上象馬蜂炸窩似地激惱了排隊等著賣糧的農民,他們紛紛把賣糧車拉到鄉政府大院抗議。
華語第一言情站紅袖添香網提供最優質的言情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