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君王俗話說“龍眼無恩”,權力最能磨滅人們心底的善良,所以曆代君王多為心黑手狠、天性涼薄之輩。在眾多帝王中,楊廣當屬異數,他的寬容仁厚是史書上罕見地。
即使是對身邊的人,甚至是宮女和太監,他都非常溫和寬厚,也很少對他們發火。
隋文帝寬減刑法,去除了前朝一些殘酷的施刑手段,但對犯“十惡”之罪者仍然不予赦免,照樣采用殘虐之刑,這便是“十惡不赦”這個典故的由來。隋煬帝心腸較軟,即位後進一步寬減刑法,在法律中廢除了“十惡”之條。
李世民等人指責隋煬帝害死兩個親弟弟,甚至連他的嫡親叔叔,曾經威震天下的大將軍楊爽也是死於他的陰謀,這些都是毫無根據的造謠。隋煬帝即位後,隻殺了廢太子楊勇,他的身份太特殊,很有可能被某些對新朝不滿的人利用擁立,造成政治動蕩,甚至是國家的內亂。
換成誰坐在楊廣的那個位置,怕是也不會留下他的命。對於謀反作亂的四弟、五弟,他在擒獲後也都禮遇未殺,隻是幽禁而已,還允其父子相聚,有時甚至帶在身邊,讓他們能出外散心。
反倒是李世民自己殺四弟李元吉,滅其滿門,包括繈褓中的嬰兒,在人性的寬和上顯然遠不如楊廣。
對於臣子、將領和世家子弟,楊廣也一向優容寬待。比起心狠手辣的漢武帝、唐太宗等帝王,他的人情味要濃得多。蕭琮、楊約、裴炬、裴蘊、宇文述這些人,都是隨駕十幾二十年的老臣,他從沒有慢待過半分。有些他信重的大臣死後,他甚至會傷心地在人前垂淚。
據《資治通鑒》記載,楊玄感造反時很多世家子弟投降叛軍,如果放在其它朝代,恐怕會禍及滿門。
但楊廣卻能理解這些人被迫從賊的苦衷,對其親族不予追究,甚至連謀反者本人也多有被寬恕者。
後人謠傳楊廣喜歡屠戮功臣,是一種惡意的詆毀。若論起不亂殺臣屬,楊廣在曆代帝王中肯定在前十之列。
後世曾有不少實例來證實楊廣是不折不扣的暴君,然而這些都是在有心人的編造煽惑下,對前朝末世皇帝的一種詆毀,目的就在於加強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的合理性,所以不可妄然輕信,需要逐一考證辨析。
在奪哥哥皇位的問題上,楊廣確實用了心計,甚至有矯飾的地方,但基本也算是公平競爭,角逐的是才華、能力和在大臣中的口碑、在老皇帝楊堅心中的位置,楊廣最終勝出,取楊勇而代之,這和李世民兵變篡位的暴力奪權是有本質不同地。
從道德上看,楊廣搶這個皇位也無可厚非。做為一個十幾歲就才華遠勝太子的皇子,就算不去爭搶,任由哥哥楊勇即了位,恐怕楊勇也沒有氣度和膽量去包容一個曾經統領四十萬大軍征服江南,為大隋打下半壁江山的大將軍弟弟。
李世民曾以楊廣殺高熲來指責他是殘暴之君,甚至還將楊玄感造反時編造的政治攻擊大加宣揚,藉此來醜化隋煬帝。
說楊廣南征時傾慕南朝皇後張麗華,欲收為內寵,但高熲擔心張麗華紅顏禍水,像妲己一樣魅惑君王,所以就橫加阻撓,於是**的楊廣自此便對高熲懷恨在心,即位後找借口將其殺害。
這種說法完全是**裸的血口噴人,故事編得一點也不合情理。楊廣**倜儻,南征滅陳那年隻有二十歲,而張麗華當時已經年過四十,一個二十歲的少年英傑傾慕一個半老徐娘,還朝思暮想著要納入帳中,這顯然是很荒謬地。
而且當時楊廣還並非太子,楊勇的太子位還很穩固,高熲根本料不到他日後竟會即位,而一個親王取個漂亮女人,幹高熲何事?幹江山社稷何事?
稍一推敲,這種流言就不攻自破。但掌控了話語權的李世民當然不會去客觀分析此事,更對楊廣和張麗華的年齡隻字不提。
其實汙蔑者從來都不需要事實和真相,隻須按著政治目的去刻意誤導即可。而愚昧的百姓隻知道人雲亦雲,又哪有思考和分辨的能力?不自覺地又充當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隨著李唐王朝的大力宣揚,加之民間百姓的以訛傳訛,這則荒誕不經、破綻百出的說法卻流傳甚廣,迷惑了不知多少人。
事實上,楊廣殺高熲主要是因為政治鬥爭。高熲是廢太子楊勇的嶽父,在帝位爭奪時,一直堅定地站在楊勇一邊,在老皇帝麵前說楊廣的壞話,竭力反對改立楊廣為太子。
而且高熲在軍中的勢力盤根錯節,嚴重威脅到了楊廣的帝位和隋朝統治的穩定,任誰坐在皇位之上,怕是也不會容忍這樣一個芒刺的長期存在。
開皇十九年時,為了招待前來朝覲的突厥啟民可汗,煬帝下令宇文愷製造可容三千人居住的帳蓬,宇文弼便對高熲說:“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指責煬帝奢侈無度,高熲深表讚同。
結果二人討論為人告發,於607年8月被楊廣以“誹謗朝政罪”一同處死。楊廣為人向來寬厚,對臣屬比較寬容,少有如朱元璋般殺戮之舉。他一直疑忌唐公李淵,好幾次對其進行打壓,有一次甚至還把他抓了起來。但楊廣終究是心軟,沒有上位者常見的那種狠辣殘酷、殺伐決斷,既然找不到確鑿證據,他就不忍心冤殺一位大臣。
李淵看透了他的性情,一直謹小慎微,韜光養晦,楊廣終於為其所惑,犯下大錯,竟將河東十幾郡重鎮交給李淵管理,讓他負責北禦突厥,給了他聚兵坐大的機會。
人們常說“用人不疑”,既懷疑對方忠誠卻又委以重任,隋煬帝的這個安排無疑糊塗得很。究其根由,其實是其性格中的心軟、寬厚、優柔寡斷等因素所致。
楊廣被冠以“暴君”的又一個理由,就是傳言中說他與薛道衡“和詩”時,薛道衡作的詩超過了他,楊廣就心生不快,找了一個借口將他誅殺。
人們據此指責他心胸狹窄,對大臣任意殺戮,不是寬容之君,但這種說法其實是李世民派人散步的謊言。據《隋書》-《薛道衡傳》記載:隋煬帝繼位後,薛道衡曾上《高祖文皇帝頌》,楊廣看後很不高興,他對蘇威說:“道衡致美先朝,此魚藻之義也。”
魚藻為《詩經》的《小雅》篇名,其中有“言萬物失其性”、“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之蘊意。說白了,隋煬帝之所以不快,是因為薛道衡在對隋文帝的頌詞中蘊涵諷刺意味,用竭力讚美隋文帝的辦法來貶低隋煬帝。
不久之後,朝廷商討新的律令,議論多時也無法決定,薛道衡便嘲諷道:“向使高熲不死,令決當久行。”
楊廣因為高熲是楊勇一黨,一貫和自己作對,且手握兵權,威脅到了自己的皇位,才以誹謗皇帝為借口殺之,但處罰其實過重,所以一直是隋煬帝的心病。
於是他聽了薛道衡的話,就認為薛道衡是高熲餘黨,是在為其被殺鳴不平,含沙射影譏刺自己的治政,這才令其自盡,這與寫詩、嫉賢妒能是沒有關係地。
李世民對將楊廣醜化成殘暴之君不遺餘力,而他自己卻信方士之言,僅僅因為大將張亮的名字合了讖緯,就將其處死,並籍沒其家。
隋煬帝聽說“十八子”的謠傳後,也隻是猜忌李淵,並沒有無罪妄殺他。
而李世民聽到“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民間謠傳後,竟欲盡誅天下姓武之人,可見其心性之殘狠。從中我們還可以感覺到,在李世民篡位之初,因得位不正,而總覺得統治不穩,心中相當憂懼不安。
李君羨功勞卓著,就因為是武安人、官居左武衛將軍、鎮守玄武門、封爵武連郡公,有幾處與“武”字相關,且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邊,李世民就找了一個拙劣的借口殺了他。
毋庸諱言,隋煬帝確實也妄殺過無辜大臣,曾因信方士之言而誅李渾一家。不過楊廣做人還是有底線的,他曾經信任道士潘誕,讓其配製長生不死之藥,但潘誕一提出要以童子骨髓入藥之後,楊廣就立即將其處死。要說起迷信仙道,大煉仙丹,號稱“千古明君”的李世民也同樣不能免俗,和秦始皇一樣,唐太宗最終死於“吞金”(即藥物中毒)。
君臣情誼----魏征李世民pk宇文述楊廣說起君臣情誼,人們常會想到魏征和李世民。然而卻少有人知道,那些冒死諫言和虛心納諫的故事,不過是兩個戲子的高明表演罷了。更少有人知道,魏征死後,李世民親自下令將其墓碑推倒,以發泄心中對魏征的怨恨。
在本人看來,說起君臣情誼,楊廣和宇文述才堪稱典範。宇文氏在北周時就是大世家,楊堅篡位後,很多宇文家的子弟不識時務,舉兵造反,字文述少年從軍,殺盡同族,為楊堅立下漢馬功勞,被破格提拔為上柱國、褒國公,更在大隋平滅江南和西域的戰爭中立下大功。
楊廣和宇文述之間的交情長達二十餘年,初時楊廣與楊勇爭太子位,楊堅性喜節儉,因此給幾個兒孫的俸祿定得都很微薄,身為晉王的楊廣為了給父親和母後留下好印象,在家中力行節儉,每餐菜不過兩味,衣服鞋襪全由王妃親手縫製,宮中每有賞賜,都拿出大半購買書籍,餘者用來與文人相交……每年晉王府的開銷居然還不及楊勇太子府的十分之一,如此簡樸的行為也為他贏得了先帝的欣賞和賢德的美名。
但當在私下裏收買宮中眼線、與世家子弟交往,拉攏群臣,討好母親的族人,應付幾個姓獨孤的舅舅的索賄時,楊廣卻從不吝嗇。
他得知楊素喜歡東漢蔡邕的字,就花費兩萬貫巨資從江南購來,做為壽禮送給楊素。為了減輕宰相高熲的敵視,他竟讓屬下用了足足兩年時間尋得《孫臏兵法》,還親筆謄寫了交到對方之手。
而與史萬歲、賀若弼等軍中武將的交往更是開銷巨大。楊廣為了得到權臣們的支持,花錢如同流水一般,但表麵上還要做出清廉的姿態,這筆錢全靠宇文述暗中經營一些產業,並以宇文氏整個門閥傾力支持才能供給。為了湊足楊廣結交文武百官的錢財,宇文述甚至不惜自毀前程,冒著被言官彈劾的風險大肆收受賄賂,吞沒繳獲的物資。
可以說,全靠了宇文述的私下資助,楊廣才有財力拉攏朝臣,結交名士,進而在內外諸人的一致支持下擊敗前太子楊勇,如願以償地登上皇位。
楊廣知恩圖報,登位後對宇文述極為親厚,宇文述成為大隋軍界第一人,宇文家也權傾朝野。隋煬帝和宇文述有著超脫於君臣的深厚友情,即使在楊廣登位後,和宇文述的交情也並未疏遠,後來還結為了兒女親家。楊廣登位時的功臣要麽侍寵而驕,要麽潔身自持,都先後都與楊廣疏遠。
隻有宇文述還是像楊廣未當皇帝前一樣,很自然地常進宮和他聊天,給他送些自己喜歡吃的美食。對於楊廣來說,宇文述是亦臣亦友的存在。所以多年以來,宇文述在仕途上從無風浪,無論東征戰敗也好,子孫盜賣軍糧也罷,在別人頭上都是抄家滅族的大過,在宇文述身上卻不過是小事兒一樁。
要說對身邊的人信任、包容,知恩圖報,這些性格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值得讚揚的優點,但放在一國之主身上卻未必是好事。皇帝的本質是政客,政客必須無恥且心狠才能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益。
突厥人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時,局麵萬分危急,城內本就糧草將斷,士兵吃不飽無力守城,負責城防的宇文化及兄弟見情勢不妙,竟然想兩頭下注,盜賣軍糧給突厥人,拿煬帝的安危和國家的利益換取城破後宇文家的一條後路。
後來援軍趕到,突厥敗退,盜賣軍糧的事也被捅出,這本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但楊廣念著與宇文述的交情,竟然隻是降了宇文兄弟的官職,輕而易舉地把這件危及自己皇位安全的罪行放了過去。
為上位者有上位者必須遵循的遊戲規則,如果連危及到自身安全的行為都可以容忍的話,那以後其他人謀反,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忌憚,反倒會給自身招來禍患。
隋煬帝重情念舊,知恩圖報,他爭奪太子位時主要靠楊素和宇文述二人相助,登基後不僅對這二人大加封賞,委以高官,還把長女嫁給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把楊素之子楊玄感破格提拔為禮部尚書。
結果正是他最信賴恩待的這兩家害慘了他,在第二次遠征高麗的關鍵時刻,眼看高句麗頂不住了,楊玄感卻在後方舉兵造反,與高句麗夾擊隋軍,害得隋軍功敗垂成。而深受皇恩的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更在江東煽起兵變,楊廣死在他們手中,大隋也莫名其妙地覆亡。
即使是對身邊的人,甚至是宮女和太監,他都非常溫和寬厚,也很少對他們發火。
隋文帝寬減刑法,去除了前朝一些殘酷的施刑手段,但對犯“十惡”之罪者仍然不予赦免,照樣采用殘虐之刑,這便是“十惡不赦”這個典故的由來。隋煬帝心腸較軟,即位後進一步寬減刑法,在法律中廢除了“十惡”之條。
李世民等人指責隋煬帝害死兩個親弟弟,甚至連他的嫡親叔叔,曾經威震天下的大將軍楊爽也是死於他的陰謀,這些都是毫無根據的造謠。隋煬帝即位後,隻殺了廢太子楊勇,他的身份太特殊,很有可能被某些對新朝不滿的人利用擁立,造成政治動蕩,甚至是國家的內亂。
換成誰坐在楊廣的那個位置,怕是也不會留下他的命。對於謀反作亂的四弟、五弟,他在擒獲後也都禮遇未殺,隻是幽禁而已,還允其父子相聚,有時甚至帶在身邊,讓他們能出外散心。
反倒是李世民自己殺四弟李元吉,滅其滿門,包括繈褓中的嬰兒,在人性的寬和上顯然遠不如楊廣。
對於臣子、將領和世家子弟,楊廣也一向優容寬待。比起心狠手辣的漢武帝、唐太宗等帝王,他的人情味要濃得多。蕭琮、楊約、裴炬、裴蘊、宇文述這些人,都是隨駕十幾二十年的老臣,他從沒有慢待過半分。有些他信重的大臣死後,他甚至會傷心地在人前垂淚。
據《資治通鑒》記載,楊玄感造反時很多世家子弟投降叛軍,如果放在其它朝代,恐怕會禍及滿門。
但楊廣卻能理解這些人被迫從賊的苦衷,對其親族不予追究,甚至連謀反者本人也多有被寬恕者。
後人謠傳楊廣喜歡屠戮功臣,是一種惡意的詆毀。若論起不亂殺臣屬,楊廣在曆代帝王中肯定在前十之列。
後世曾有不少實例來證實楊廣是不折不扣的暴君,然而這些都是在有心人的編造煽惑下,對前朝末世皇帝的一種詆毀,目的就在於加強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的合理性,所以不可妄然輕信,需要逐一考證辨析。
在奪哥哥皇位的問題上,楊廣確實用了心計,甚至有矯飾的地方,但基本也算是公平競爭,角逐的是才華、能力和在大臣中的口碑、在老皇帝楊堅心中的位置,楊廣最終勝出,取楊勇而代之,這和李世民兵變篡位的暴力奪權是有本質不同地。
從道德上看,楊廣搶這個皇位也無可厚非。做為一個十幾歲就才華遠勝太子的皇子,就算不去爭搶,任由哥哥楊勇即了位,恐怕楊勇也沒有氣度和膽量去包容一個曾經統領四十萬大軍征服江南,為大隋打下半壁江山的大將軍弟弟。
李世民曾以楊廣殺高熲來指責他是殘暴之君,甚至還將楊玄感造反時編造的政治攻擊大加宣揚,藉此來醜化隋煬帝。
說楊廣南征時傾慕南朝皇後張麗華,欲收為內寵,但高熲擔心張麗華紅顏禍水,像妲己一樣魅惑君王,所以就橫加阻撓,於是**的楊廣自此便對高熲懷恨在心,即位後找借口將其殺害。
這種說法完全是**裸的血口噴人,故事編得一點也不合情理。楊廣**倜儻,南征滅陳那年隻有二十歲,而張麗華當時已經年過四十,一個二十歲的少年英傑傾慕一個半老徐娘,還朝思暮想著要納入帳中,這顯然是很荒謬地。
而且當時楊廣還並非太子,楊勇的太子位還很穩固,高熲根本料不到他日後竟會即位,而一個親王取個漂亮女人,幹高熲何事?幹江山社稷何事?
稍一推敲,這種流言就不攻自破。但掌控了話語權的李世民當然不會去客觀分析此事,更對楊廣和張麗華的年齡隻字不提。
其實汙蔑者從來都不需要事實和真相,隻須按著政治目的去刻意誤導即可。而愚昧的百姓隻知道人雲亦雲,又哪有思考和分辨的能力?不自覺地又充當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隨著李唐王朝的大力宣揚,加之民間百姓的以訛傳訛,這則荒誕不經、破綻百出的說法卻流傳甚廣,迷惑了不知多少人。
事實上,楊廣殺高熲主要是因為政治鬥爭。高熲是廢太子楊勇的嶽父,在帝位爭奪時,一直堅定地站在楊勇一邊,在老皇帝麵前說楊廣的壞話,竭力反對改立楊廣為太子。
而且高熲在軍中的勢力盤根錯節,嚴重威脅到了楊廣的帝位和隋朝統治的穩定,任誰坐在皇位之上,怕是也不會容忍這樣一個芒刺的長期存在。
開皇十九年時,為了招待前來朝覲的突厥啟民可汗,煬帝下令宇文愷製造可容三千人居住的帳蓬,宇文弼便對高熲說:“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指責煬帝奢侈無度,高熲深表讚同。
結果二人討論為人告發,於607年8月被楊廣以“誹謗朝政罪”一同處死。楊廣為人向來寬厚,對臣屬比較寬容,少有如朱元璋般殺戮之舉。他一直疑忌唐公李淵,好幾次對其進行打壓,有一次甚至還把他抓了起來。但楊廣終究是心軟,沒有上位者常見的那種狠辣殘酷、殺伐決斷,既然找不到確鑿證據,他就不忍心冤殺一位大臣。
李淵看透了他的性情,一直謹小慎微,韜光養晦,楊廣終於為其所惑,犯下大錯,竟將河東十幾郡重鎮交給李淵管理,讓他負責北禦突厥,給了他聚兵坐大的機會。
人們常說“用人不疑”,既懷疑對方忠誠卻又委以重任,隋煬帝的這個安排無疑糊塗得很。究其根由,其實是其性格中的心軟、寬厚、優柔寡斷等因素所致。
楊廣被冠以“暴君”的又一個理由,就是傳言中說他與薛道衡“和詩”時,薛道衡作的詩超過了他,楊廣就心生不快,找了一個借口將他誅殺。
人們據此指責他心胸狹窄,對大臣任意殺戮,不是寬容之君,但這種說法其實是李世民派人散步的謊言。據《隋書》-《薛道衡傳》記載:隋煬帝繼位後,薛道衡曾上《高祖文皇帝頌》,楊廣看後很不高興,他對蘇威說:“道衡致美先朝,此魚藻之義也。”
魚藻為《詩經》的《小雅》篇名,其中有“言萬物失其性”、“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之蘊意。說白了,隋煬帝之所以不快,是因為薛道衡在對隋文帝的頌詞中蘊涵諷刺意味,用竭力讚美隋文帝的辦法來貶低隋煬帝。
不久之後,朝廷商討新的律令,議論多時也無法決定,薛道衡便嘲諷道:“向使高熲不死,令決當久行。”
楊廣因為高熲是楊勇一黨,一貫和自己作對,且手握兵權,威脅到了自己的皇位,才以誹謗皇帝為借口殺之,但處罰其實過重,所以一直是隋煬帝的心病。
於是他聽了薛道衡的話,就認為薛道衡是高熲餘黨,是在為其被殺鳴不平,含沙射影譏刺自己的治政,這才令其自盡,這與寫詩、嫉賢妒能是沒有關係地。
李世民對將楊廣醜化成殘暴之君不遺餘力,而他自己卻信方士之言,僅僅因為大將張亮的名字合了讖緯,就將其處死,並籍沒其家。
隋煬帝聽說“十八子”的謠傳後,也隻是猜忌李淵,並沒有無罪妄殺他。
而李世民聽到“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民間謠傳後,竟欲盡誅天下姓武之人,可見其心性之殘狠。從中我們還可以感覺到,在李世民篡位之初,因得位不正,而總覺得統治不穩,心中相當憂懼不安。
李君羨功勞卓著,就因為是武安人、官居左武衛將軍、鎮守玄武門、封爵武連郡公,有幾處與“武”字相關,且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邊,李世民就找了一個拙劣的借口殺了他。
毋庸諱言,隋煬帝確實也妄殺過無辜大臣,曾因信方士之言而誅李渾一家。不過楊廣做人還是有底線的,他曾經信任道士潘誕,讓其配製長生不死之藥,但潘誕一提出要以童子骨髓入藥之後,楊廣就立即將其處死。要說起迷信仙道,大煉仙丹,號稱“千古明君”的李世民也同樣不能免俗,和秦始皇一樣,唐太宗最終死於“吞金”(即藥物中毒)。
君臣情誼----魏征李世民pk宇文述楊廣說起君臣情誼,人們常會想到魏征和李世民。然而卻少有人知道,那些冒死諫言和虛心納諫的故事,不過是兩個戲子的高明表演罷了。更少有人知道,魏征死後,李世民親自下令將其墓碑推倒,以發泄心中對魏征的怨恨。
在本人看來,說起君臣情誼,楊廣和宇文述才堪稱典範。宇文氏在北周時就是大世家,楊堅篡位後,很多宇文家的子弟不識時務,舉兵造反,字文述少年從軍,殺盡同族,為楊堅立下漢馬功勞,被破格提拔為上柱國、褒國公,更在大隋平滅江南和西域的戰爭中立下大功。
楊廣和宇文述之間的交情長達二十餘年,初時楊廣與楊勇爭太子位,楊堅性喜節儉,因此給幾個兒孫的俸祿定得都很微薄,身為晉王的楊廣為了給父親和母後留下好印象,在家中力行節儉,每餐菜不過兩味,衣服鞋襪全由王妃親手縫製,宮中每有賞賜,都拿出大半購買書籍,餘者用來與文人相交……每年晉王府的開銷居然還不及楊勇太子府的十分之一,如此簡樸的行為也為他贏得了先帝的欣賞和賢德的美名。
但當在私下裏收買宮中眼線、與世家子弟交往,拉攏群臣,討好母親的族人,應付幾個姓獨孤的舅舅的索賄時,楊廣卻從不吝嗇。
他得知楊素喜歡東漢蔡邕的字,就花費兩萬貫巨資從江南購來,做為壽禮送給楊素。為了減輕宰相高熲的敵視,他竟讓屬下用了足足兩年時間尋得《孫臏兵法》,還親筆謄寫了交到對方之手。
而與史萬歲、賀若弼等軍中武將的交往更是開銷巨大。楊廣為了得到權臣們的支持,花錢如同流水一般,但表麵上還要做出清廉的姿態,這筆錢全靠宇文述暗中經營一些產業,並以宇文氏整個門閥傾力支持才能供給。為了湊足楊廣結交文武百官的錢財,宇文述甚至不惜自毀前程,冒著被言官彈劾的風險大肆收受賄賂,吞沒繳獲的物資。
可以說,全靠了宇文述的私下資助,楊廣才有財力拉攏朝臣,結交名士,進而在內外諸人的一致支持下擊敗前太子楊勇,如願以償地登上皇位。
楊廣知恩圖報,登位後對宇文述極為親厚,宇文述成為大隋軍界第一人,宇文家也權傾朝野。隋煬帝和宇文述有著超脫於君臣的深厚友情,即使在楊廣登位後,和宇文述的交情也並未疏遠,後來還結為了兒女親家。楊廣登位時的功臣要麽侍寵而驕,要麽潔身自持,都先後都與楊廣疏遠。
隻有宇文述還是像楊廣未當皇帝前一樣,很自然地常進宮和他聊天,給他送些自己喜歡吃的美食。對於楊廣來說,宇文述是亦臣亦友的存在。所以多年以來,宇文述在仕途上從無風浪,無論東征戰敗也好,子孫盜賣軍糧也罷,在別人頭上都是抄家滅族的大過,在宇文述身上卻不過是小事兒一樁。
要說對身邊的人信任、包容,知恩圖報,這些性格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值得讚揚的優點,但放在一國之主身上卻未必是好事。皇帝的本質是政客,政客必須無恥且心狠才能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益。
突厥人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時,局麵萬分危急,城內本就糧草將斷,士兵吃不飽無力守城,負責城防的宇文化及兄弟見情勢不妙,竟然想兩頭下注,盜賣軍糧給突厥人,拿煬帝的安危和國家的利益換取城破後宇文家的一條後路。
後來援軍趕到,突厥敗退,盜賣軍糧的事也被捅出,這本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但楊廣念著與宇文述的交情,竟然隻是降了宇文兄弟的官職,輕而易舉地把這件危及自己皇位安全的罪行放了過去。
為上位者有上位者必須遵循的遊戲規則,如果連危及到自身安全的行為都可以容忍的話,那以後其他人謀反,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忌憚,反倒會給自身招來禍患。
隋煬帝重情念舊,知恩圖報,他爭奪太子位時主要靠楊素和宇文述二人相助,登基後不僅對這二人大加封賞,委以高官,還把長女嫁給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把楊素之子楊玄感破格提拔為禮部尚書。
結果正是他最信賴恩待的這兩家害慘了他,在第二次遠征高麗的關鍵時刻,眼看高句麗頂不住了,楊玄感卻在後方舉兵造反,與高句麗夾擊隋軍,害得隋軍功敗垂成。而深受皇恩的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更在江東煽起兵變,楊廣死在他們手中,大隋也莫名其妙地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