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據聞楊廣文才出眾,不管你是直諫還是婉勸,是陳事實還是引典故,楊廣都能從你的話中聽出哪怕一掠而過的火藥氣息,楊廣與王小波筆下那位賞賜報喜的信史而殺掉報憂的信史的花剌子模國王有異曲同工之處,一樣不願意麵對現實,總之在楊廣的世界裏隻能有陽光不能有風雨。


    如果說楊廣是閻王的話,那楊素和宇文述就是他手下最青麵獠牙的小鬼,楊素的性格類似於前清的和珅,善於揣摩和奉迎,習慣了跟著主子風光,而宇文述則更像南宋的秦檜,是楊廣最早的幕僚班子成員,和皇帝有共榮共辱的味道。


    以二人為首的“搖尾”集團荒弛朝政、文過飾非,編織種種假相掩飾國家頑疾纏身的現實,使楊廣以為生活在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花花世界裏,全然不知大隋天下已是民生凋敝、烽煙四起,他再也不能凝視鏡中自己的好頭顱了。


    楊廣之功——楊廣的“大、中、小善”:第一大善——貫通南北水道。在隋前的273年裏,中國朝代更迭頻繁,國家地理和政治上處於分裂,273年的曆時風雨飄搖,時間裏充斥著殺戮和毀滅。


    全社會的道德、倫理、法製全都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時國家急需恢複和生息,這時北周大將楊堅篡權代周,統一中國北方,兒子楊廣奉命征伐南朝政權陳,楊廣不愧為奇男子,20掛帥,將50大軍劍指南陳,突破長江天險、俘虜陳後主陳叔寶,百姓秋毫無犯,一無所取。


    自古以來,中國的內河航運隻有黃河和長江兩大水路,其他支流或內湖要想相互連接形成網絡也脫不開和這兩大水路的關係,但是長江與黃河均是東西走向,隋以前中國就沒有一條便捷的南北走向的內河航道,雖然水路的南北交通還可以用海運連接起來。


    但是由於當時航海技術的局限,海運較於內河航運還是具有相當的風險性,所以僅靠南北陸路交通和有限的海運對南北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交流造成很大的局限,建設一條南北走向的內河航道將會大大豐富和增強南北交流,繁榮沿岸地區的經濟文化生活。


    促進國家整體經濟文化的融合,京航大運河就是這麽一條為國家注入蓬勃生命力的南北大動脈,它總長五千多華裏,北通涿郡,南達杭州,西聯開封、洛陽,又經黃河、渭水與關中聯係,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


    形成了中國早期意義上的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網。不管楊廣當時是為了遊覽江都美景的需要還是高瞻遠矚地意識到南北交通的瓶頸問題才下令開鑿京航大運河的,但畢竟客觀上大運河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來。


    它的原始功能就是連接南北交通,也確實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並至今仍在國家經濟文化生活當中發揮著其內河航道的功能,它存在的意義甚至超過曆經數代修築而成但又形同虛設的長城。


    這又與商紂為了取樂而設酒池肉林、周幽王為了討好美人而烽火戲諸侯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說別的,單是清朝乾隆六次南巡走的就是京杭運河,所以說不論楊廣主觀上出於多麽荒唐的理由。


    當時耗費了多少國家財產,役使了多少青壯勞力,但客觀上造成的結果還是十分積極和進步的,可視為楊廣在位時主觀施的“一小善”,客觀形成的“一大善”。第二中善——統一中國,盛世升平。


    在隋前的273年裏,中國南北朝代更迭頻繁,國家在地理和政治上處於分裂,273年的南北朝風雨飄搖,時間裏、命運間充斥著殺戮和毀滅,全社會的道德、倫理、法製全都走到了崩潰的邊。


    ,這時國家急需恢複和生息,其時北周大將楊堅篡權代周,統一中國北方,二子楊廣奉命征伐南朝政權陳,這時的楊廣不愧為奇男子,20掛帥,將50大軍劍指南陳,突破長江天險、俘虜陳後主陳叔寶,江南百姓秋毫無犯,南宋國資一無所取,自此山河一統,盛世升平。


    國家持續發展。再說隋統一後國家的發展:隋朝在經濟上推行“均田製”,較好地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避免了地主階級對土地的無限製兼並,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人口政策和租稅政策上,隋朝沿用了北朝以來的政策,保證了政策的穩定性,沒有因為國家政策的起伏而使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相反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農民的賦稅也較前朝來說相對減輕,並且隋朝時國家人口增長了將近兩倍(在隋初前15年的時間裏—立國到大業二年,人口就從三百五十九萬戶發展統計的八百九十萬七千戶)。


    隋朝還在商業、手工業、對外貿易、城市建設上取得很大成就,某些領域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這說明雖然因為楊廣個人施政方麵的過錯引起了農民革命和地主、官僚階級造反,加上過往的連年兵災。


    造成國家統治基礎動搖、社會形勢混亂,但是這之前國家仍舊是向著前進的方向發展,中國依然是當時獨步世界的強國,這也為中國在唐朝初期和中期達到全盛提供了信心保證和經濟基礎。


    第三小善——國家保持統一。隋末雖然是群雄並起、諸侯林立,但是這些臨時政權更迭頻繁,數量眾多,性質更多地類似於呼嘯山林的土匪組織和臨時拉幫結夥的草台班子。


    所以各個臨時政權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並不能得到保證,沒有形成漢末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國的多個合法政權並立的分裂形勢,隋唐兩朝前後相承,都是國家統一的時代。


    拋開政治上的區別不說,單論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方麵,唐朝甚至可以說是隋朝的延續。


    從楊廣執政以後諸多荒唐的舉動可以看出他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且兼具強烈的浪漫主義情懷,如果不作皇帝的話,他會是個出色的文學家,然而命運賦予了他別樣的人生,最終又以極端的方式對他施以詛咒,使得無盡的野心和無涯的貪婪在交織的盡頭糾纏。


    楊廣永遠活在那一派絢爛的江都美景裏。第二中善——統一中國,盛世升平。在隋前的273年裏,中國南北朝代更迭頻繁。


    國家在地理和政治上處於分裂,273年的南北朝風雨飄搖,時間裏、命運間充斥著殺戮和毀滅,全社會的道德、倫理、法製全都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時國家急需恢複和生息,其時北周大將楊堅篡權代周。


    統一中國北方,二子楊廣奉命征伐南朝政權陳,這時的楊廣不愧為奇男子,20掛帥,將50大軍劍指南陳,突破長江天險、俘虜陳後主陳叔寶,江南百姓秋毫無犯,南宋國資一無所取,自此山河一統,盛世升平。


    國家持續發展。統一北方的功勞不是他楊堅父子,而是北周的宇文氏父子。周武帝先兩次出兵東征,滅掉了當時三國並立當中國力最強的北齊。接著在呂梁一戰,弱小的陳朝三萬精銳被俘虜,最後的帥才吳明徹(蕭摩訶雖勇但難稱帥才)也一起被抓到長安當大將軍,陳朝越發衰弱。


    周武帝在滅齊的同年(572年)準備出兵北上,先討伐貪婪無厭的突-厥,但不幸病死在行軍途中。隨後繼位的周宣帝雖然也是曆史上有名的昏庸殘暴之君(關於此人赫連勃勃大王有過專文論述),但在周武帝留下的國力基礎上,北周大軍與陳朝繼續在淮河流域爭奪,輕鬆就將國土拓展到長江沿岸。


    陳氏王朝從此龜縮在東南一寓,無力與北方相抗衡。另外“這時的楊廣不愧為奇男子,20掛帥,將50大軍劍指南陳,突破長江天險、俘虜陳後主陳叔寶,”之類的雲雲,援引一曆史學者的話做個參考。


    並非說曆史學者說的一定都對,也不是表明一定讚同他的觀點,但畢竟人家看的書多,所得的結論都是引經據典充分考據之後得出,不似某些人可以隨便信口開河:“如果從個人功勞和作用看,在隋統一戰爭中應當按照下麵的名次排列:隋文帝、高熲、賀若弼、韓擒虎、楊素和楊廣,晉王楊廣隻能名列最後。”


    。


    自北魏末年六鎮起義起,高歡宇文泰雙雄並列。高歡占據最富庶的山東,宇文泰則在關中苦心經營,與高歡征戰中互有勝負。


    後玉壁戰後高歡死,侯景背叛東魏,並且南下給南梁造成災難性的劇變,不獨南梁,南北朝的格局也因侯景之亂而劇烈震蕩。


    審時度勢的宇文泰趁機打通關中通往荊州、益州的道路,將漢中、巴蜀、襄陽等大片土地納入北周(當時還是西魏)版圖。此時從地理格局上來講。


    北周就擁有秦統一六國之前的局勢:北齊相當於山東韓、趙、魏、燕、齊五國,而在南梁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陳朝大約相當於楚國。從而,奠定了統一南北的基礎。


    接著,在宇文泰的兒子,雄才偉略的周武帝在位的時候,在對內誅殺專政的權臣宇文護之後,北周開始勵精圖治,周武帝在短短幾年內,通過滅佛(當時佛教僧尼人數占了11%強。


    滅佛在單單在北周境內就釋放了100萬人口回歸兵農)、改革府兵製、釋放奴隸等等舉措,從而使北周國力由原先三國鼎立最弱的一方變為最具實力的一方。於是,周武帝僅僅花了兩年時間滅掉了高氏北齊,統一北方。


    到周宣帝時代,北周的對於陳朝的優勢是極為明顯的,不僅體現在國力之上,更是在山河地理形式上也占了非常大的優勢:曆來在南方建立政權而想保持長久一點統治的,能夠依賴的一般就是三個階段的防禦:東線的淮河流域、長江中遊荊襄一帶、西線的巴蜀。


    而當時陳朝的情況是,巴蜀早就在宇文泰時代就納入北周版圖,荊襄一帶襄陽在北周版圖內,而江陵的後梁是北周立的傀儡政權,且為陳朝死敵。


    東線淮河流域也已被北周占據,失去緩衝地帶的南朝政權所能最後依賴的僅僅一個長江天險了。而此時的長江天險由於中上遊已經被敵方所占,也早就不再是陳朝獨有。最後再加上陳朝出了個有名的昏庸皇帝陳後主,此時滅陳豈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在資治通鑒裏麵,紀年方式則比較特殊,由於司馬光一直以南朝為正統,故資治通鑒分卷南北朝部分是以宋紀、齊紀、梁紀、陳紀這樣的方式記載下來的。在隋軍南下滅陳之前,繼續采用陳紀方式紀年,雖然此時北方的隋已經取代了北周。隋滅陳統一南北之後,隋就成為中國唯一的中央政權,於是紀年方式才開始改用“隋紀”。


    “楊廣於弑父後,迫不及待地從長安前往洛陽,證調民夫二百萬人,從事擴建洛陽城和洛陽宮。


    父征調民夫一百餘萬人開通濟渠(河南滎陽到江蘇淮安間運河),十餘萬人開邗溝(淮安到江蘇揚州間運河,吳夫差和贏政都曾開鑿過),他開運河的目的不是為人民興辦水利,而是便於他一個人乘船前往他曾經駐守過的、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江都(江蘇揚州)。


    沿著運河建皇宮四十餘所,稱為“離宮”。命江南趕造龍舟,龍舟完成之前,楊廣不堪寂寞,先在洛陽西郊興建西苑,麵積三百平方公裏,內有人工湖和連綿不斷的人工山,山上宮殿林立,曲折盤旋。另有人工小運河,由人工湖通到洛水,沿小運河兩岸,建皇宮十六所,稱為“十六院”,每院美女二三百人,布置豪華,猶如天堂。


    楊廣每出遊賞月,騎馬隨駕的宮女就有數千人之多。”原來他搶這麽多美女充入**隻是想欣賞欣賞而已,真難為他了。


    然而,女色的享受,日久也就煩膩。等到龍舟造成,運到洛陽,他就立刻出遊江都。帝王出遊已經不平凡,楊廣出遊更八方威風。


    僅隻皇家所乘龍舟就有數千艘,不用漿篙,而用纖夫,纖夫有八萬餘人。禁衛軍(驍果)乘坐的軍艦也有數千艘,但由軍士自己拉纖。


    一萬餘艘船隻,首尾相銜一百餘公裏。騎兵夾岸護衛,萬馬奔騰,旌旗遍野,誠是壯觀。


    飲食供應由二百十五公裏以內地方政府奉獻,競爭著極盡精美,宮人們無法吃完,臨走時一概拋棄。楊廣宣稱他喜歡江都,其實他在江都仍居深宮,從沒有跟南中國江山如畫的大自然接觸。他之所以喜歡江都,正是喜歡沿途這種使人驚心動魄的場麵。


    楊廣如果生在二十世紀,可以乘飛機往江都的話,他一定不高興,因為天空無人,不能發揮他的大頭症。


    原來他每天都為這些國事忙活了,更是難得,這麽好的青年哪裏找去,萬惡的史學家們,他們對楊廣真是太過分了,簡直有辱衛道士們的眼球。至於逼太子楊勇讓位之事,楊勇如此懦弱,能在如此大的政治風雲中擔當起維護國家統一、保證民生的大任嗎?


    楊勇除了會空口喊冤之外,一無所能,曆史不會選擇他。煬帝以武功錢帛,樹立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中心大國地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氏族都難以做到的,所以即使有改朝換代,國家卻保持了統一。楊廣卻擔著誇富四邊的罵名,唉,當時情形之無奈。。。。


    -------窮兵黷武,外強中幹,死要麵子,這些事楊廣都占全了,你去和他統治下的老百姓說吧,看他們答應不答應這樣撐起"中心大國"的地位?


    其實楊勇並不是什麽好東西,當太子時就驕奢**,寵信小人,這種人要是當了皇上,肯定比楊廣好不了哪裏去我人我還不如楊廣呢,楊堅的兒子沒幾個好東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