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隻是學習曆史,愛好曆史而已,也不存在我是專家。所謂的名牌。對曆史而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譜係。我自己也不例外有時候問題的核心不在真實,有時候真實已經無意義。!非得要綿羊?這就有點說道啦。這就要扯到我們偉大的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同誌,這位爺那可在曆史上名氣大大的。司馬炎在滅吳之後,繳獲了數千宮女,這些個南方姑娘奏是好啊,一聲令下全部收編。送入宮中供他一人享用。這叫吃獨食啊。為此他翻蓋了很多宮殿,“金屋儲之”。問題來了。“今夕何夕,如此粲者何?”這哥哥他成天頭疼的跟我們大家夥不一樣,他愁的不是沒地睡,也不是沒女人陪。恰恰相反,他成天頭疼的是今宵不知宿往何處啊?美人太多房產太多也是煩惱啊。腫麽辦?實在沒轍,這位爺他想了一絕招。隻好興致所至,坐在裝滿佳肴美酒的車上,讓綿羊拉著,在**四處亂逛。這叫皇帝的譜。羊車停到哪裏,就在哪裏過夜。讓綿羊來安排他的房事,夠雷人吧。那下麵宮女嬪妃那腦袋瓜子可就活了。聰明的宮女嬪妃就把羊愛吃的竹葉和食鹽,灑在自己門前,引誘綿羊駐足。這奏是我們這位西晉英明神武統一華夏功高蓋世的武帝司馬炎同誌的曆史傳奇佳話。這下好啦。既然有先例,那我們這位黃門侍郎王弘大人曆史典故懂的也多,自然就移花接木把這綿羊就使到這地了。用意自然很明顯啊。那就有趣多了。一副香豔無比且誇張搞笑的煬帝下江南圖就呈現在列位看官麵前。那這麽大的船隊,而且皇帝親自出行,安全保障工作當然不得馬虎。那這些護衛皇帝和物資安全的十二衛的武將們,也要乘船,那也是數千艘。這些船雖然條件比皇帝他們差點,但也是相當的奢華。那這個超豪華公款旅遊團,在楊廣團長的帶領下,那是鑼鼓喧天彩旗飄飄,照耀川陸金碧輝煌啊,船隊延綿二百餘裏,河堤上還有騎兵晝夜巡邏,旌旗碧野,萬眾矚目。那這個誇張旅遊團吃飯問題咋解決?那還不容易?皇帝下令五百裏地畫一個圈,隻要這個船隊在這個圈子裏的,當地縣令必須進獻美食。那是啊,我皇帝出巡總不能船艙裏淨裝些肉蛋奶吧?再說了,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外出帶吃的?沒聽說過。乖乖,皇帝大臣是輕鬆了,那下麵所過之縣那可就慘囉!有的縣要拉100多車的美食做好送給這個公款旅遊團享用。隻要這個美食團沒有走出這個五百裏圈子,那就天天拉100多車的美食給這幫家夥吃。而且不能重樣,進獻的美食直接跟地方官吏的年底績效考核掛鉤。那就搜刮民脂民膏吧,即使真搜不到,哪怕勒緊褲腰帶自掏腰包也要保住頭頂這個烏紗帽啊。我的天,估計周圍縣令那都盼星星盼月亮,天天盼著這個像蝗蟲一般的旅遊團早點離開。否則整個縣都要被吃沒了。在皇權這個指揮棒的揮舞下,這些個地方官可都玩了命了,送的美食規格那是節節攀高。官吏根本不考慮什麽民生、發展和穩定,扔掉經書和兵書,就整天對著那菜譜是玩命研究啊。不過那些跟著皇帝遊玩的文武大臣和宮廷眷屬們可就有的享受了,天天山珍海味那都膩歪了。史書上記載,貢獻的美食那大多都浪費,吃不掉的直接倒河裏喂了魚蝦。這趟出巡,超標準的消費帶無節製的浪費,那民眾可就苦了。國家的損耗民眾的壓迫可就到極點了。這還是楊廣同誌上台後的第一次巡遊。你如果覺得這已經夠誇張了,楊廣僅僅熱鬧表演一次做個秀走個過場擺擺譜就完事,那你就太小看我們楊廣同學的恒心和毅力啦。誇張這才剛剛開始。
這一路上的耀武揚威欣賞美景、美人外加品嚐江淮名菜,這說話間揚州城就在眼吧前了。到揚州後楊廣傻眼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的行頭不行。神馬意思?兄弟們稍等,我浪費點時間跟大家夥白話白話。因為這個南北朝分裂時間太久,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的時候,大量衣冠貴族逃到了南方長江流域,這個時候北方那可都是匈奴、羌、氐、羯、鮮卑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最後這個鮮卑族拓跋部落用武力占領並統一了中國北方黃河流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北魏政權。沒辦法,廢話還得說。從奴隸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過渡。那跟南朝的漢民族比,北朝雖然拳頭很硬,軍事實力很強,但文化、政治和製度建設方麵那是差太遠。沒辦法中國曆史吊詭的是總是落後民族打敗先進民族。而長江流域在北方的皇族司馬氏和世家大族(王、謝等)與南方土豪的強強聯合之下,建立了司馬氏的東晉王朝。歲月如飛刀啊。日月如梭鬥轉星移~以後又建立了宋、齊、梁、陳等短命王朝。雖然南方小朝廷民富國強,但重文輕武的漢民族文化風氣被繼承了下來。作為首都的金陵城包括秦淮河還是脂粉氣太過濃厚啊。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南朝的朝代更迭基本是在皇族之間或皇族跟大臣之間發生宮廷鬥爭,最後搶班奪權實現朝代更迭。這基本屬於貴族內部輪流坐莊。所以老百姓享福啦。為啥?沒有大規模的兵團殺戮,自然社會生產力破壞較小。反觀北朝則不然,走馬燈似的輪流執政。那家夥,朝代更迭可都是通過中原會戰式的大殺戮來完成政權交接的。是不是地理地形的原因?大家夥可以討論哦。可想而知對這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該有多嚴重。廢話不表,您聽聽就好。
李二完全被無限誇大了,這種吹噓的同時,也不同程度的貶低了幾乎所有跟他相關的人,他姨爺爺、他表叔、他爹、他哥、他堂兄弟,甚至還包括李靖楊堅父子虧就虧在後人不給力,不能為他們寫,李家這門親戚也坑爹,李二不夠厚道,所謂的貞觀之治,初年還在吃他姨爺爺攢下的糧食,天成不夠好的時候也是苦逼現在回頭想想,楊廣當初的政策未必就是錯,隻不過他太急了,可能需要幾代人完成的事,他想自己一個人完成,再加上出了楊玄感這個二百五……盡管如此,對後世封建製度影響最深遠的,還是楊廣創立的科舉製和三省六部製
反觀北朝則不然,走馬燈似的輪流執政。那家夥,朝代更迭可都是通過中原會戰式的大殺戮來完成政權交接的。是不是地理地形的原因?大家夥可以討論哦。可想而知對這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該有多嚴重。廢話不表,您聽聽就好。隨著長江流域近三百年的休養生息和持續開發,土地、戶數和人口數得到了很大增長,經濟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這幫南方人的眼裏,雖然大隋王朝統一了華夏,但這些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充其量也就是個合法的殺人集團。這幫人那都來自於文化落後的野蠻之地(武川軍鎮的將領和軍人集團),他們的文化是貧瘠的,更不懂得那聖人的教誨,詩書禮樂那對這幫人來講那奏是天書。在長江流域的文人士大夫和高門大戶世家大族眼裏,是瞧不起朝廷裏這幫靠大刀片子起家的暴發戶式的當權者。所以南北之間這種衝突是有曆史根源滴。大隋皇帝楊廣對這個可是有切身體會滴。他在589年帶兵滅了陳。用拳頭解決了帝國的統一。590年,這幫南朝的舊民又起兵叛亂。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又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兩手手段,軟硬兼施才得以徹底搞定。後來通過在揚州當總管的十年,他對南方人的思維習慣、風土人情和文化政治有了更深理解。他對江都那是一往情深啊。這次是他當皇帝以後的第一次下江都。第一次乘坐高幾十米的龍舟下江南,南方江河縱橫湖泊眾多,那船本是當地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當然南方人是很熟悉滴。但楊廣這次就要讓南方人見識一下什麽叫真正的船。這麽大這麽宏偉的船隊你們這幫鄉下人就沒見過了吧。他想用這麽大的氣勢和這麽高規格的依仗來為自己的出行增色長臉。就好像一個山溝裏出來的窮小子後來在城裏混了幾年發達了。過年回老家的時候,開著高級小轎車到了家門口。總希望看到周圍這些個看著他流鼻涕玩彈弓長大的大叔大媽們那眼睛裏麵的羨慕嫉妒恨。其實楊廣有點想追求項羽那種感覺。“富貴不還鄉裏,若錦衣夜行。”是人就有虛榮心,楊廣也不例外。他想聽聽以前他在這個地方當總管時候這些子民們對他的讚譽和仰視。看看這個昔日從揚州走出去的總管大人,終於登上了九五之尊,成了全天下的主。這也是一種需要。運河的繁盛壯美、龍舟的氣派豪華、大臣的恭敬從容、**的如花美眷,外加威武之師的護駕和九五之尊的巍巍皇權,給了這個昔日揚州大總管莫大的榮耀。但現實跟期望總是有出入。來迎接皇帝南下的江都市民代表稀稀拉拉,精神頭也不足,歡迎儀式也不是太熱烈,沒有看到預想到的歡迎橫幅和標語哈。並沒有出現皇帝預想到的羨慕、吃驚以及皇帝威儀帶給南人的震懾感。南朝舊民好像並不買賬,他們對皇帝的輿服和儀衛並不滿意。人群中好像有人還在嘲笑,大意是說你看這個皇帝的服裝儀衛真是俗氣加土氣,怪不得祖宗是北方荒漠起家的少數民族當兵的,真是沒文化。就這還能代表華夏之主?統一,首先是文化上的認同。包括服飾和思維習慣。當然服飾是最能夠代表認同的顯性東西。關隴軍事貴族是起身於武川鎮的將領。他們文化相對落後,儀衛相對簡潔幹練,但缺少儒家的繁文縟節、禮儀服飾和能代表漢民族文化的東西。楊廣明白了。行頭很重要。那這還不容易?立馬下詔,詔吏部尚書牛弘議定輿服、儀衛製度。並詔令開府儀同三司何稠為太府少卿,立即營造全套皇帝皇後以及大臣隨從的朝服儀衛並緊急送往江都。那哥倆什麽來頭?這兩位可都是大隋鼎鼎大名的人物。這個牛弘在隋朝可是名氣大大的啊,和他的姓一樣,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牛大人。這哥們他在北周的時候就在朝廷專掌書籍,相當於文史檔案館的館長。隋文帝楊堅即位後,他就被任命為帝國文化部部長。“授散騎常侍、秘書監。進爵奇章郡公”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這哥們官拜禮部尚書(相當於教育部兼文化部部長)。修明堂(儒家祭祀和朝會地方),定禮樂製度。又奉敕修撰《五禮》百卷,為帝國儒家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人好讀書。這不奇怪,好讀書的人多了去了。但這位牛大人跟一般人他不一樣。他非常投入,甚至到了有點發呆的程度。這哥們讀書發呆直接創造了一成語。牛吧?說這牛弘大人有一弟弟,叫牛弼(不是牛逼啊)。說這牛弼弟弟喜歡喝酒。喝酒後鬧事。這就有點過了。說有一次這個牛弼同誌他喝醉了,用箭射殺了哥哥牛弘家裏拉車的牛(這牛弼同誌跟他名字一樣可真牛逼)。這牛弘回家後,老婆就跟他說了,說小叔他用箭把咱們家拉車耕地的牛給射死了。“叔射殺牛。”這牛大人沒吱聲,直接跟老婆說:“做成牛肉幹”拿著那書繼續搖頭晃腦。老婆就奇怪了。繼續。“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又說:“小叔子忽然殺了我們家的老黃牛,真是大怪事啊”牛大人還在那繼續晃腦門子。神色自若,繼續專心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呆子書。”那兄弟們肯定說了,這位牛大人書呆子一個,在官場那肯定混不來的了,早被人挖坑給作了。牛大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各位:還真不一定。在隋朝楊堅和楊廣兩位皇帝的白色恐怖統治之下,大臣被貶得貶殺得殺流得流。包括就連像高熲、宇文弼、賀若弼、史萬歲、楊素和張衡這些給帝國或老板個人立過大功的牛人們,也鮮有善終的。但我們的牛弘同學就是在這種險惡的政治漩渦中,屹立不倒,獨傲風霜啊。有啥訣竅?
這一路上的耀武揚威欣賞美景、美人外加品嚐江淮名菜,這說話間揚州城就在眼吧前了。到揚州後楊廣傻眼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的行頭不行。神馬意思?兄弟們稍等,我浪費點時間跟大家夥白話白話。因為這個南北朝分裂時間太久,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的時候,大量衣冠貴族逃到了南方長江流域,這個時候北方那可都是匈奴、羌、氐、羯、鮮卑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最後這個鮮卑族拓跋部落用武力占領並統一了中國北方黃河流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北魏政權。沒辦法,廢話還得說。從奴隸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過渡。那跟南朝的漢民族比,北朝雖然拳頭很硬,軍事實力很強,但文化、政治和製度建設方麵那是差太遠。沒辦法中國曆史吊詭的是總是落後民族打敗先進民族。而長江流域在北方的皇族司馬氏和世家大族(王、謝等)與南方土豪的強強聯合之下,建立了司馬氏的東晉王朝。歲月如飛刀啊。日月如梭鬥轉星移~以後又建立了宋、齊、梁、陳等短命王朝。雖然南方小朝廷民富國強,但重文輕武的漢民族文化風氣被繼承了下來。作為首都的金陵城包括秦淮河還是脂粉氣太過濃厚啊。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南朝的朝代更迭基本是在皇族之間或皇族跟大臣之間發生宮廷鬥爭,最後搶班奪權實現朝代更迭。這基本屬於貴族內部輪流坐莊。所以老百姓享福啦。為啥?沒有大規模的兵團殺戮,自然社會生產力破壞較小。反觀北朝則不然,走馬燈似的輪流執政。那家夥,朝代更迭可都是通過中原會戰式的大殺戮來完成政權交接的。是不是地理地形的原因?大家夥可以討論哦。可想而知對這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該有多嚴重。廢話不表,您聽聽就好。
李二完全被無限誇大了,這種吹噓的同時,也不同程度的貶低了幾乎所有跟他相關的人,他姨爺爺、他表叔、他爹、他哥、他堂兄弟,甚至還包括李靖楊堅父子虧就虧在後人不給力,不能為他們寫,李家這門親戚也坑爹,李二不夠厚道,所謂的貞觀之治,初年還在吃他姨爺爺攢下的糧食,天成不夠好的時候也是苦逼現在回頭想想,楊廣當初的政策未必就是錯,隻不過他太急了,可能需要幾代人完成的事,他想自己一個人完成,再加上出了楊玄感這個二百五……盡管如此,對後世封建製度影響最深遠的,還是楊廣創立的科舉製和三省六部製
反觀北朝則不然,走馬燈似的輪流執政。那家夥,朝代更迭可都是通過中原會戰式的大殺戮來完成政權交接的。是不是地理地形的原因?大家夥可以討論哦。可想而知對這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該有多嚴重。廢話不表,您聽聽就好。隨著長江流域近三百年的休養生息和持續開發,土地、戶數和人口數得到了很大增長,經濟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這幫南方人的眼裏,雖然大隋王朝統一了華夏,但這些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充其量也就是個合法的殺人集團。這幫人那都來自於文化落後的野蠻之地(武川軍鎮的將領和軍人集團),他們的文化是貧瘠的,更不懂得那聖人的教誨,詩書禮樂那對這幫人來講那奏是天書。在長江流域的文人士大夫和高門大戶世家大族眼裏,是瞧不起朝廷裏這幫靠大刀片子起家的暴發戶式的當權者。所以南北之間這種衝突是有曆史根源滴。大隋皇帝楊廣對這個可是有切身體會滴。他在589年帶兵滅了陳。用拳頭解決了帝國的統一。590年,這幫南朝的舊民又起兵叛亂。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又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兩手手段,軟硬兼施才得以徹底搞定。後來通過在揚州當總管的十年,他對南方人的思維習慣、風土人情和文化政治有了更深理解。他對江都那是一往情深啊。這次是他當皇帝以後的第一次下江都。第一次乘坐高幾十米的龍舟下江南,南方江河縱橫湖泊眾多,那船本是當地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當然南方人是很熟悉滴。但楊廣這次就要讓南方人見識一下什麽叫真正的船。這麽大這麽宏偉的船隊你們這幫鄉下人就沒見過了吧。他想用這麽大的氣勢和這麽高規格的依仗來為自己的出行增色長臉。就好像一個山溝裏出來的窮小子後來在城裏混了幾年發達了。過年回老家的時候,開著高級小轎車到了家門口。總希望看到周圍這些個看著他流鼻涕玩彈弓長大的大叔大媽們那眼睛裏麵的羨慕嫉妒恨。其實楊廣有點想追求項羽那種感覺。“富貴不還鄉裏,若錦衣夜行。”是人就有虛榮心,楊廣也不例外。他想聽聽以前他在這個地方當總管時候這些子民們對他的讚譽和仰視。看看這個昔日從揚州走出去的總管大人,終於登上了九五之尊,成了全天下的主。這也是一種需要。運河的繁盛壯美、龍舟的氣派豪華、大臣的恭敬從容、**的如花美眷,外加威武之師的護駕和九五之尊的巍巍皇權,給了這個昔日揚州大總管莫大的榮耀。但現實跟期望總是有出入。來迎接皇帝南下的江都市民代表稀稀拉拉,精神頭也不足,歡迎儀式也不是太熱烈,沒有看到預想到的歡迎橫幅和標語哈。並沒有出現皇帝預想到的羨慕、吃驚以及皇帝威儀帶給南人的震懾感。南朝舊民好像並不買賬,他們對皇帝的輿服和儀衛並不滿意。人群中好像有人還在嘲笑,大意是說你看這個皇帝的服裝儀衛真是俗氣加土氣,怪不得祖宗是北方荒漠起家的少數民族當兵的,真是沒文化。就這還能代表華夏之主?統一,首先是文化上的認同。包括服飾和思維習慣。當然服飾是最能夠代表認同的顯性東西。關隴軍事貴族是起身於武川鎮的將領。他們文化相對落後,儀衛相對簡潔幹練,但缺少儒家的繁文縟節、禮儀服飾和能代表漢民族文化的東西。楊廣明白了。行頭很重要。那這還不容易?立馬下詔,詔吏部尚書牛弘議定輿服、儀衛製度。並詔令開府儀同三司何稠為太府少卿,立即營造全套皇帝皇後以及大臣隨從的朝服儀衛並緊急送往江都。那哥倆什麽來頭?這兩位可都是大隋鼎鼎大名的人物。這個牛弘在隋朝可是名氣大大的啊,和他的姓一樣,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牛大人。這哥們他在北周的時候就在朝廷專掌書籍,相當於文史檔案館的館長。隋文帝楊堅即位後,他就被任命為帝國文化部部長。“授散騎常侍、秘書監。進爵奇章郡公”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這哥們官拜禮部尚書(相當於教育部兼文化部部長)。修明堂(儒家祭祀和朝會地方),定禮樂製度。又奉敕修撰《五禮》百卷,為帝國儒家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人好讀書。這不奇怪,好讀書的人多了去了。但這位牛大人跟一般人他不一樣。他非常投入,甚至到了有點發呆的程度。這哥們讀書發呆直接創造了一成語。牛吧?說這牛弘大人有一弟弟,叫牛弼(不是牛逼啊)。說這牛弼弟弟喜歡喝酒。喝酒後鬧事。這就有點過了。說有一次這個牛弼同誌他喝醉了,用箭射殺了哥哥牛弘家裏拉車的牛(這牛弼同誌跟他名字一樣可真牛逼)。這牛弘回家後,老婆就跟他說了,說小叔他用箭把咱們家拉車耕地的牛給射死了。“叔射殺牛。”這牛大人沒吱聲,直接跟老婆說:“做成牛肉幹”拿著那書繼續搖頭晃腦。老婆就奇怪了。繼續。“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又說:“小叔子忽然殺了我們家的老黃牛,真是大怪事啊”牛大人還在那繼續晃腦門子。神色自若,繼續專心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呆子書。”那兄弟們肯定說了,這位牛大人書呆子一個,在官場那肯定混不來的了,早被人挖坑給作了。牛大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各位:還真不一定。在隋朝楊堅和楊廣兩位皇帝的白色恐怖統治之下,大臣被貶得貶殺得殺流得流。包括就連像高熲、宇文弼、賀若弼、史萬歲、楊素和張衡這些給帝國或老板個人立過大功的牛人們,也鮮有善終的。但我們的牛弘同學就是在這種險惡的政治漩渦中,屹立不倒,獨傲風霜啊。有啥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