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領導對你的不配合就有想法,這下好。皇帝讀了此文,氣得要命,對大臣蘇威說:“薛道衡極力讚揚我老爹,估計是在諷刺挖苦俺。”“道衡至美先朝,此《魚藻》之義也。”這就有點說道了。
這《魚藻》是《詩經》中的作品,據說是借懷念周武王來諷刺西周終結者周幽王同誌的。皇帝很生氣,後果自然很嚴重。
隻是這薛道衡一點風險意識沒有,根本看不出來。他看不出當今皇帝性格高傲、剛愎和極端自負。在一根筋的薛道衡眼裏,那皇帝就是天之子,那都是聖君,皇帝一定會明察秋毫公平公正,作為臣子的自個做應該做的工作就ok了。
作為屬下,你對上司的喜好和性格特點都不掌握,你還在領導眼吧前晃悠混飯吃,這不很要命嘛。典型的琢磨事,不琢磨人。所以我分析這個官場有四類人。
這第一種就是不琢磨事也不琢磨人,這類人相當於廢掉了,退二線了或者被邊緣化了,不占茅坑也不拉屎;第二種是隻琢磨事不琢磨人,咱高熲同學跟薛道衡同學就這類;第三種是不琢磨事隻琢磨人,這種人厲害了,像宇文述、楊國忠這類人,專幹挖坑填土然後埋人的活,遇到這類人您可得多留點心了;第四種是不僅僅琢磨事,也琢磨人,這就是牛人了,像我們上頭說的裴矩,這屬於領導同僚都喜歡的。
上了《高祖文皇帝頌》以後,這皇帝楊廣已經很生氣了,但礙於這薛道衡的才學和聲望,隱忍未發。隻是降職讓他做四品的司隸大夫,準備找機會給他安上一個罪名,治他的罪。薛道衡同誌怎麽反應?麵對危險處境這位薛同誌可是安之若素一點不著急不在乎,真是迂闊到家了。
這好朋友可就看出門道了,同僚司隸刺史房彥謙(房玄齡他老爹)眼看薛道衡大難臨頭。便勸他“杜絕賓客,卑辭下氣”。意思是建議您夾緊尾巴做人,可他根本不當回事。
領導要搞你,那還不是一句話。機會來了。一次朝廷議定新的律令,議論了許久也沒有結果。
這薛道衡就發飆了,他對同僚說:“要是高熲不死。新律早就製定並且頒布實行了!”這話一出是舉座皆驚啊。想那高熲是文帝朝宰相,相當能幹,後因得罪當朝皇帝楊廣被處死。
這話說出口,這薛道衡是真沒過過腦子。政治鬥爭那根本沒有溫情,根本不管你有意還是無意。沒機會也要創造機會將對手拿下,何況您這是自投羅網。
你不把別人當靶子,但盯著你想拿下你並拎著你的腦袋向上邀功上位的人可多了去了。這話一出口,立馬有人告薛同學的黑狀。
禦史大夫裴蘊立馬上奏:“道衡負才恃舊,有無君之心。見詔書每下,便腹非私議,推惡於國妄造禍端。論其罪名,似如隱昧。源其情意,深為悻逆。”
皇帝對裴蘊這個定性很認可啊,他說:“我當年跟這廝一起伐陳。這老東西就欺負我年幼,和高熲、賀若弼等人擅權架空我。後來我即了位,這幫老家夥就內心不安,現在天下太平,還沒有機會謀反,還是你洞若觀火體察實情啊。”
這一番表白。把皇帝的內心最最真實的一麵可就給抖摟出來了。心胸狹窄、自負剛愎、睚眥必報。沒冤枉這位楊二爺吧。接下來當然簡單啦,召來薛道衡劈頭就一句:“你很懷念高熲嘛!”話音剛落這位薛爺就被拿下並下了獄。
薛道衡該老實了吧?應該跟蘇威同學一樣立馬叩頭如搗蒜然後認輸服軟回家種田了吧?您太小看這位薛爺了。
薛道衡誓將自己的迂闊進行到底。活在自己世界的薛道衡獄中不斷催促法官盡快審判結案還自個清白。在他的眼裏。沒幾天自己將會重返工作崗位,繼續為朝廷和皇帝效力。
為了準備好給自己出獄接風慶祝。這哥們獄中便急切地吩咐家人在五星級酒店訂下一桌好酒好菜。早早便收拾好行李,順帶將不用的物件送給其他還未畢業的獄友。
瞪著倆大眼珠子望著獄門,眼巴巴等著獄吏出現並通知自個回家完事,這就準備打道回府。但世事無常造物弄人,命運卻給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等待他的並不是生命之火,而是地獄之門。薛道衡先生最終為自己的天真迂闊付出了生命代價。神馬的幹活?
他滿懷希望等到的回複不是赦免,而是賜死!傻眼了。這是他從未想到的。他不想死,他還想為帝國和皇上服務。他一遍一遍地問為什麽。為什麽皇帝要賜我死?我到底犯了哪條罪?
為什麽那些奸臣賊子貪贓枉法反而逍遙自在?為什麽自己僅僅幾句忠言逆耳便落此下場?麵對眼前的三尺白綾,痛苦、恐懼和求生*徹底包裹了他。
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七十歲的薛同學怎麽也想不通,半截子入土的人了,為啥皇帝還不放過?他想申訴,沒人敢受理。他想寫信求援,沒人給他遞折子。他想跟家人作最後告別,環顧四周連個送信跑腿的都沒有。
大家能做的隻有一個:躲之而唯恐不及。沒有落井下石那算道德高尚。世界本來很殘酷,政治鬥爭更如此。隻是他理解得夠晚而已。這位七十歲的老功臣、老詩人遲遲不肯自裁,等著皇帝能夠重新裁決。
“及奏,帝令自盡,道衡殊不意,未能引決。憲司重奏,縊而殺之。”對他還算仁慈,給了個全屍。還沒有對他夷族,僅僅縊殺了薛道衡一人,將他的其他家庭成員流放到新疆且末。殺了薛道衡,楊廣滿意了。
可是百姓心裏有杆秤,百官心裏也有杆秤。史書上記載殺了薛道衡,“天下冤之。”兩年前楊廣在北巡路上殺了高熲、賀若弼和宇文弼等元老忠臣。“天下莫不傷之。”
《隋唐嘉話》裏麵記載說這個薛道衡他有一首詩在當時已經非常轟動。題目是《昔昔鹽》。
大家夥都知道薛道衡是北朝人,那寫邊塞詩很拿手。隻是不知道這哥們寫婉約詩那也是相當了得。
薛道衡在北朝時候當過駐陳朝的大使,所以經常跟這些個南朝詩人以詩會友相互交流切磋。當時雖然南朝人打仗不行,寫詩可是這些宮廷文人的長項,為此南朝這些官僚經常譏諷北朝人作的詩太粗。沒文化。可是看到人家薛道衡這個《昔昔鹽》的時候,全傻眼了。
因為這詩寫的太好了。這詩太長,我揀出來兩句跟大家夥曬一曬。聽好了。“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這句詩把閨中怨婦的落寞、寂寥和孤獨通過窗框上的蛛網和雕梁上的燕泥襯托了出來,那真是形神俱佳震撼人心啊。如果當時舉行年度詩歌大獎賽的話。就憑這首詩老薛同誌完全有資格入圍前三甲。這就惹得皇帝很不高興了。
你這詩一出手我楊廣還敢寫詩嗎?皇帝不高興那是自然。臨刑前,皇帝就略帶諷刺和挖苦地用勝利者的口吻跟薛道衡講:“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這就過分了。
雖然皇帝楊廣為了一句詩殺了大文豪薛道衡我是不相信的。但楊廣的自負、剛愎、嫉妒和狹隘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記載:帝自負才學。每驕天下之士,嚐謂侍臣曰“天下皆謂聯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今聯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什麽意思?
“天下人你們都以為我是接我老爹的班才當皇帝的,其實不然。就算跟你們這些個讀書人一起比作詩,我照樣給你們當皇帝。”這就不是自信了,這就是自大狂妄綜合症了。您再牛,您也是人不是神。是人他就有缺點。
你樣樣都要拔頭籌,那可就癲狂了。這人一癲狂就要找不著北了。這一找不著北,昏招就來了。普通人還罷了,這皇帝昏招迭出,國家可就危險了。
如果說楊廣大興土木濫用民力是壓垮大隋帝國的一捆捆稻草。那東征高麗便是這萬千稻草中的最後一根。說來話長,那還要從大業三年(607年)楊廣北巡突厥說起。
那時候皇帝到啟民駐地。在可汗牙帳,碰到了高麗使者。很明顯:高麗潛通突厥。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趁中原大亂,通過鐵騎彎刀在中原建立了走馬燈式的政權。突厥趁著這股子亂,崛起了。
成了東亞秩序的中心和老大。在文帝楊堅時,大隋國力還較弱。南方有陳朝,北方有突厥,東部有契丹。西邊有吐穀渾等,騰不出手來解決高麗。
在大隋兩代君王持續多年分化瓦解之下。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國最終轟然坍塌。到楊廣時期,大隋國力急劇提升。舉目望去。西部的吐穀渾、伊吾、高昌,北部的突厥和東部的契丹、靺鞨、百濟和新羅都向帝國稱臣。
最牛的西突厥處羅可汗也成了皇帝身邊的一名侍衛。東亞秩序已經改版。大隋成了新主子。現在萬邦來朝,連啟民這個黑老大都幫楊廣斟酒除草。豈容高麗還在化外?
跟突厥潛通是個信號。不能容忍!況且這時候朝鮮半島局勢有點惱人。南邊的百濟、新羅都向大隋稱臣要封號。高麗不僅不稱臣朝貢反而向南邊兩位兄弟掄起了拳頭,不斷侵犯。
對這種刺頭,大隋豈能袖手旁觀?這皇帝楊廣就對高麗使者警告並讓其幫主子高元帶話:“苟或不朝,將帥啟民往巡彼土。”趕緊來朝貢稱臣完事,否則將帶著啟民可汗來滅了你。楊廣的威脅是有底氣的,也不是在這裏瞎咋呼。我跟您說道說道。
為什麽皇帝要賜我死?我到底犯了哪條罪?為什麽那些奸臣賊子貪贓枉法反而逍遙自在?
為什麽自己僅僅幾句忠言逆耳便落此下場?麵對眼前的三尺白綾,痛苦、恐懼和求生*徹底包裹了他。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七十歲的薛同學怎麽也想不通,半截子入土的人了。為啥皇帝還不放過?他想申訴,沒人敢受理。
大業元年的時候,契丹寇抄營州(今遼寧朝陽),楊廣命通事謁者韋雲起帶著突厥兵去討伐。那啟民可汗可是親率兩萬輕騎兵在猛人韋雲起的調度下端了契丹的老窩。
大業四年的時候,伊吾(今新疆哈密)不服隋朝這個新老大。有點想法。那自然要給他點顏色啊。這楊廣就派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為玉門道行軍大總管,與身為雇傭軍首領的啟民一道去滅伊吾。
說好在玉門這地方匯合後一道去滅伊吾。西安那離哈密那山遙路遠的,伊吾和啟民都認為這大隋就是瞎咋呼,肯定是嚇唬為主,真的派兵來打估計是說著玩玩的。所以這伊吾國主也沒準備,啟民自然也沒赴約。
這薛世雄到玉門自然一個毛也沒看著。按說兵微將寡孤軍深入的。薛將軍完全可以撤軍回去直接交差完事。但猛人就是猛人。
沒有突厥的助陣那我照樣玩得來。薛世雄打馬向前深入漠北,孤軍度磧。一日一夜急行軍直抵伊吾城下。伊吾城主無奈,隻得出城投降。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楊廣同誌威脅高麗使者那不是空口白牙空穴來風,那家夥說話是很有底氣把握的。底氣後麵是要靠實力支撐的。
我看當時的大隋跟現在美國差不多。那也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規則的製定者。打仗。後麵有一幫小兄弟當炮灰。
打仗,後麵有一幫小兄弟當炮灰。但是這高麗有點特殊。一個就是這個民族特別頑強,我們現在也看得到啊,這個北朝鮮那窮是窮點,那打起仗來可是敢玩命啊。
二就是這地方他跟其他地方他不一樣,地理位置特別險峻。附山帶河的,交通不變不說氣候又特別奇怪,打仗時機每年就那幾個月。基本半年就冰天雪地的。
回軍稍微晚點就回不來了,不是大雪封山就是溫差極大這連凍帶餓就直接被埋那黑土地當肥料了。甭說別的光光勞師遠征後勤補給就是大問題。所以曆代皇帝遠征高麗那基本都以失敗告終。說說他老爹楊堅征遼的光輝經曆吧。
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這高麗王高元聯合靺鞨入侵遼西。引發了兩國一次大的衝突。文帝楊堅大怒,命漢王楊諒、王世積並為行軍元帥,發水陸兵三十萬攻擊高麗。
又以尚書左仆射高熲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協調行動。三十萬那是個天文數字,因為隋朝府兵最多時候也就是60萬。打一個小小的高麗,竟然動用帝國一半軍事力量。顯然想畢其功於一役。
但我剛才講的問題還在。一個就是補給。兵力太大,由於交通不便(遼河是天塹)導致出了問題。發生了瘟疫(猜補給不足饅頭發黴官兵痢疾流行)。一個就是氣候。大風降溫,到*月份暴雨,大風導致大部船隻被摧毀。
農曆九月份這地方就開始大雪封山外加天寒地凍的,中原漢人根本受不了。無奈之下,二十一日,兩條線路均無功而還,死者十之*,隋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不過這時候高元怕了。
大隋畢竟國力強大,高元也不敢過分。於是遣使謝罪,一句“遼東糞土臣元”讓大隋皇帝立馬消了氣,挽回了些許麵子,趕緊騎驢下坡,下令赦免罷兵。
那在老爹那裏靠武力臣服了高元(雖然是名義上的),那我楊廣怎麽著也要超過老爸吧。大業三年這次會麵楊廣可就語帶威脅地警告過這高麗使節了。
不過這高元可真是硬骨頭啊,要不說他們是棒子呢。他就愣是沒來。根本沒把這楊廣皇帝的話當回事啊。皇帝這是天天等月月盼,這奏是等不來高元的臣服表啊。這轉過年就大業七年了。還是沒有。皇帝不等了。
還是拳頭說話管用啊。這就要征遼東。他這一征遼東那是不要緊。他哪成想這沒有自己帝國一個郡大的小小高麗,竟然奏響了埋葬自己偌大帝國的喪鍾。成了大隋真正的掘墓人!(未完待續)
這《魚藻》是《詩經》中的作品,據說是借懷念周武王來諷刺西周終結者周幽王同誌的。皇帝很生氣,後果自然很嚴重。
隻是這薛道衡一點風險意識沒有,根本看不出來。他看不出當今皇帝性格高傲、剛愎和極端自負。在一根筋的薛道衡眼裏,那皇帝就是天之子,那都是聖君,皇帝一定會明察秋毫公平公正,作為臣子的自個做應該做的工作就ok了。
作為屬下,你對上司的喜好和性格特點都不掌握,你還在領導眼吧前晃悠混飯吃,這不很要命嘛。典型的琢磨事,不琢磨人。所以我分析這個官場有四類人。
這第一種就是不琢磨事也不琢磨人,這類人相當於廢掉了,退二線了或者被邊緣化了,不占茅坑也不拉屎;第二種是隻琢磨事不琢磨人,咱高熲同學跟薛道衡同學就這類;第三種是不琢磨事隻琢磨人,這種人厲害了,像宇文述、楊國忠這類人,專幹挖坑填土然後埋人的活,遇到這類人您可得多留點心了;第四種是不僅僅琢磨事,也琢磨人,這就是牛人了,像我們上頭說的裴矩,這屬於領導同僚都喜歡的。
上了《高祖文皇帝頌》以後,這皇帝楊廣已經很生氣了,但礙於這薛道衡的才學和聲望,隱忍未發。隻是降職讓他做四品的司隸大夫,準備找機會給他安上一個罪名,治他的罪。薛道衡同誌怎麽反應?麵對危險處境這位薛同誌可是安之若素一點不著急不在乎,真是迂闊到家了。
這好朋友可就看出門道了,同僚司隸刺史房彥謙(房玄齡他老爹)眼看薛道衡大難臨頭。便勸他“杜絕賓客,卑辭下氣”。意思是建議您夾緊尾巴做人,可他根本不當回事。
領導要搞你,那還不是一句話。機會來了。一次朝廷議定新的律令,議論了許久也沒有結果。
這薛道衡就發飆了,他對同僚說:“要是高熲不死。新律早就製定並且頒布實行了!”這話一出是舉座皆驚啊。想那高熲是文帝朝宰相,相當能幹,後因得罪當朝皇帝楊廣被處死。
這話說出口,這薛道衡是真沒過過腦子。政治鬥爭那根本沒有溫情,根本不管你有意還是無意。沒機會也要創造機會將對手拿下,何況您這是自投羅網。
你不把別人當靶子,但盯著你想拿下你並拎著你的腦袋向上邀功上位的人可多了去了。這話一出口,立馬有人告薛同學的黑狀。
禦史大夫裴蘊立馬上奏:“道衡負才恃舊,有無君之心。見詔書每下,便腹非私議,推惡於國妄造禍端。論其罪名,似如隱昧。源其情意,深為悻逆。”
皇帝對裴蘊這個定性很認可啊,他說:“我當年跟這廝一起伐陳。這老東西就欺負我年幼,和高熲、賀若弼等人擅權架空我。後來我即了位,這幫老家夥就內心不安,現在天下太平,還沒有機會謀反,還是你洞若觀火體察實情啊。”
這一番表白。把皇帝的內心最最真實的一麵可就給抖摟出來了。心胸狹窄、自負剛愎、睚眥必報。沒冤枉這位楊二爺吧。接下來當然簡單啦,召來薛道衡劈頭就一句:“你很懷念高熲嘛!”話音剛落這位薛爺就被拿下並下了獄。
薛道衡該老實了吧?應該跟蘇威同學一樣立馬叩頭如搗蒜然後認輸服軟回家種田了吧?您太小看這位薛爺了。
薛道衡誓將自己的迂闊進行到底。活在自己世界的薛道衡獄中不斷催促法官盡快審判結案還自個清白。在他的眼裏。沒幾天自己將會重返工作崗位,繼續為朝廷和皇帝效力。
為了準備好給自己出獄接風慶祝。這哥們獄中便急切地吩咐家人在五星級酒店訂下一桌好酒好菜。早早便收拾好行李,順帶將不用的物件送給其他還未畢業的獄友。
瞪著倆大眼珠子望著獄門,眼巴巴等著獄吏出現並通知自個回家完事,這就準備打道回府。但世事無常造物弄人,命運卻給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等待他的並不是生命之火,而是地獄之門。薛道衡先生最終為自己的天真迂闊付出了生命代價。神馬的幹活?
他滿懷希望等到的回複不是赦免,而是賜死!傻眼了。這是他從未想到的。他不想死,他還想為帝國和皇上服務。他一遍一遍地問為什麽。為什麽皇帝要賜我死?我到底犯了哪條罪?
為什麽那些奸臣賊子貪贓枉法反而逍遙自在?為什麽自己僅僅幾句忠言逆耳便落此下場?麵對眼前的三尺白綾,痛苦、恐懼和求生*徹底包裹了他。
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七十歲的薛同學怎麽也想不通,半截子入土的人了,為啥皇帝還不放過?他想申訴,沒人敢受理。他想寫信求援,沒人給他遞折子。他想跟家人作最後告別,環顧四周連個送信跑腿的都沒有。
大家能做的隻有一個:躲之而唯恐不及。沒有落井下石那算道德高尚。世界本來很殘酷,政治鬥爭更如此。隻是他理解得夠晚而已。這位七十歲的老功臣、老詩人遲遲不肯自裁,等著皇帝能夠重新裁決。
“及奏,帝令自盡,道衡殊不意,未能引決。憲司重奏,縊而殺之。”對他還算仁慈,給了個全屍。還沒有對他夷族,僅僅縊殺了薛道衡一人,將他的其他家庭成員流放到新疆且末。殺了薛道衡,楊廣滿意了。
可是百姓心裏有杆秤,百官心裏也有杆秤。史書上記載殺了薛道衡,“天下冤之。”兩年前楊廣在北巡路上殺了高熲、賀若弼和宇文弼等元老忠臣。“天下莫不傷之。”
《隋唐嘉話》裏麵記載說這個薛道衡他有一首詩在當時已經非常轟動。題目是《昔昔鹽》。
大家夥都知道薛道衡是北朝人,那寫邊塞詩很拿手。隻是不知道這哥們寫婉約詩那也是相當了得。
薛道衡在北朝時候當過駐陳朝的大使,所以經常跟這些個南朝詩人以詩會友相互交流切磋。當時雖然南朝人打仗不行,寫詩可是這些宮廷文人的長項,為此南朝這些官僚經常譏諷北朝人作的詩太粗。沒文化。可是看到人家薛道衡這個《昔昔鹽》的時候,全傻眼了。
因為這詩寫的太好了。這詩太長,我揀出來兩句跟大家夥曬一曬。聽好了。“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這句詩把閨中怨婦的落寞、寂寥和孤獨通過窗框上的蛛網和雕梁上的燕泥襯托了出來,那真是形神俱佳震撼人心啊。如果當時舉行年度詩歌大獎賽的話。就憑這首詩老薛同誌完全有資格入圍前三甲。這就惹得皇帝很不高興了。
你這詩一出手我楊廣還敢寫詩嗎?皇帝不高興那是自然。臨刑前,皇帝就略帶諷刺和挖苦地用勝利者的口吻跟薛道衡講:“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這就過分了。
雖然皇帝楊廣為了一句詩殺了大文豪薛道衡我是不相信的。但楊廣的自負、剛愎、嫉妒和狹隘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記載:帝自負才學。每驕天下之士,嚐謂侍臣曰“天下皆謂聯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今聯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什麽意思?
“天下人你們都以為我是接我老爹的班才當皇帝的,其實不然。就算跟你們這些個讀書人一起比作詩,我照樣給你們當皇帝。”這就不是自信了,這就是自大狂妄綜合症了。您再牛,您也是人不是神。是人他就有缺點。
你樣樣都要拔頭籌,那可就癲狂了。這人一癲狂就要找不著北了。這一找不著北,昏招就來了。普通人還罷了,這皇帝昏招迭出,國家可就危險了。
如果說楊廣大興土木濫用民力是壓垮大隋帝國的一捆捆稻草。那東征高麗便是這萬千稻草中的最後一根。說來話長,那還要從大業三年(607年)楊廣北巡突厥說起。
那時候皇帝到啟民駐地。在可汗牙帳,碰到了高麗使者。很明顯:高麗潛通突厥。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趁中原大亂,通過鐵騎彎刀在中原建立了走馬燈式的政權。突厥趁著這股子亂,崛起了。
成了東亞秩序的中心和老大。在文帝楊堅時,大隋國力還較弱。南方有陳朝,北方有突厥,東部有契丹。西邊有吐穀渾等,騰不出手來解決高麗。
在大隋兩代君王持續多年分化瓦解之下。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國最終轟然坍塌。到楊廣時期,大隋國力急劇提升。舉目望去。西部的吐穀渾、伊吾、高昌,北部的突厥和東部的契丹、靺鞨、百濟和新羅都向帝國稱臣。
最牛的西突厥處羅可汗也成了皇帝身邊的一名侍衛。東亞秩序已經改版。大隋成了新主子。現在萬邦來朝,連啟民這個黑老大都幫楊廣斟酒除草。豈容高麗還在化外?
跟突厥潛通是個信號。不能容忍!況且這時候朝鮮半島局勢有點惱人。南邊的百濟、新羅都向大隋稱臣要封號。高麗不僅不稱臣朝貢反而向南邊兩位兄弟掄起了拳頭,不斷侵犯。
對這種刺頭,大隋豈能袖手旁觀?這皇帝楊廣就對高麗使者警告並讓其幫主子高元帶話:“苟或不朝,將帥啟民往巡彼土。”趕緊來朝貢稱臣完事,否則將帶著啟民可汗來滅了你。楊廣的威脅是有底氣的,也不是在這裏瞎咋呼。我跟您說道說道。
為什麽皇帝要賜我死?我到底犯了哪條罪?為什麽那些奸臣賊子貪贓枉法反而逍遙自在?
為什麽自己僅僅幾句忠言逆耳便落此下場?麵對眼前的三尺白綾,痛苦、恐懼和求生*徹底包裹了他。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七十歲的薛同學怎麽也想不通,半截子入土的人了。為啥皇帝還不放過?他想申訴,沒人敢受理。
大業元年的時候,契丹寇抄營州(今遼寧朝陽),楊廣命通事謁者韋雲起帶著突厥兵去討伐。那啟民可汗可是親率兩萬輕騎兵在猛人韋雲起的調度下端了契丹的老窩。
大業四年的時候,伊吾(今新疆哈密)不服隋朝這個新老大。有點想法。那自然要給他點顏色啊。這楊廣就派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為玉門道行軍大總管,與身為雇傭軍首領的啟民一道去滅伊吾。
說好在玉門這地方匯合後一道去滅伊吾。西安那離哈密那山遙路遠的,伊吾和啟民都認為這大隋就是瞎咋呼,肯定是嚇唬為主,真的派兵來打估計是說著玩玩的。所以這伊吾國主也沒準備,啟民自然也沒赴約。
這薛世雄到玉門自然一個毛也沒看著。按說兵微將寡孤軍深入的。薛將軍完全可以撤軍回去直接交差完事。但猛人就是猛人。
沒有突厥的助陣那我照樣玩得來。薛世雄打馬向前深入漠北,孤軍度磧。一日一夜急行軍直抵伊吾城下。伊吾城主無奈,隻得出城投降。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楊廣同誌威脅高麗使者那不是空口白牙空穴來風,那家夥說話是很有底氣把握的。底氣後麵是要靠實力支撐的。
我看當時的大隋跟現在美國差不多。那也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規則的製定者。打仗。後麵有一幫小兄弟當炮灰。
打仗,後麵有一幫小兄弟當炮灰。但是這高麗有點特殊。一個就是這個民族特別頑強,我們現在也看得到啊,這個北朝鮮那窮是窮點,那打起仗來可是敢玩命啊。
二就是這地方他跟其他地方他不一樣,地理位置特別險峻。附山帶河的,交通不變不說氣候又特別奇怪,打仗時機每年就那幾個月。基本半年就冰天雪地的。
回軍稍微晚點就回不來了,不是大雪封山就是溫差極大這連凍帶餓就直接被埋那黑土地當肥料了。甭說別的光光勞師遠征後勤補給就是大問題。所以曆代皇帝遠征高麗那基本都以失敗告終。說說他老爹楊堅征遼的光輝經曆吧。
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這高麗王高元聯合靺鞨入侵遼西。引發了兩國一次大的衝突。文帝楊堅大怒,命漢王楊諒、王世積並為行軍元帥,發水陸兵三十萬攻擊高麗。
又以尚書左仆射高熲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協調行動。三十萬那是個天文數字,因為隋朝府兵最多時候也就是60萬。打一個小小的高麗,竟然動用帝國一半軍事力量。顯然想畢其功於一役。
但我剛才講的問題還在。一個就是補給。兵力太大,由於交通不便(遼河是天塹)導致出了問題。發生了瘟疫(猜補給不足饅頭發黴官兵痢疾流行)。一個就是氣候。大風降溫,到*月份暴雨,大風導致大部船隻被摧毀。
農曆九月份這地方就開始大雪封山外加天寒地凍的,中原漢人根本受不了。無奈之下,二十一日,兩條線路均無功而還,死者十之*,隋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不過這時候高元怕了。
大隋畢竟國力強大,高元也不敢過分。於是遣使謝罪,一句“遼東糞土臣元”讓大隋皇帝立馬消了氣,挽回了些許麵子,趕緊騎驢下坡,下令赦免罷兵。
那在老爹那裏靠武力臣服了高元(雖然是名義上的),那我楊廣怎麽著也要超過老爸吧。大業三年這次會麵楊廣可就語帶威脅地警告過這高麗使節了。
不過這高元可真是硬骨頭啊,要不說他們是棒子呢。他就愣是沒來。根本沒把這楊廣皇帝的話當回事啊。皇帝這是天天等月月盼,這奏是等不來高元的臣服表啊。這轉過年就大業七年了。還是沒有。皇帝不等了。
還是拳頭說話管用啊。這就要征遼東。他這一征遼東那是不要緊。他哪成想這沒有自己帝國一個郡大的小小高麗,竟然奏響了埋葬自己偌大帝國的喪鍾。成了大隋真正的掘墓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