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他去吧,權衡了硬衝的利弊之後,突厥人退走了,目前來看,這支山寨部隊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動作。望著突厥人退走的塵土,那位百發百中的人露出了笑容。好了,打鳥射獸的日子結束了,是時候做一些正經事。相信大家都猜到了,率領這支部隊的人正是李淵。拉著部隊來到野外,李淵下令,從今天起,大家忘記過去的行軍操作守則,大家以後穿胡甲,操胡弓,住帳蓬,吃牛羊,居水草之間。
李淵這麽做當然不是因為喜歡cosy。這樣的目地隻有一個,了解對手。這些年突厥勢力強勁,中原兵馬屢敗,士兵已經有了恐突厥症。心存恐懼的軍隊是無法戰勝對手的,而要去除恐懼,隻有去了解自己的敵人,因為人的一切恐懼都來源於未知。
穿胡服,騎胡馬,居胡營,吃牛羊,獵飛禽走獸,這就是我們的對手過得生活,突厥兵也不是三頭六臂,雖然他們掛著狼頭旗,但終究還是人,是人就不用害怕。
這段深層體驗活動開展後,恐懼一點點去除,當士兵看到突厥人竟然不敢進攻,他們終於喚起了內心的勇氣。個別同誌表示天天射鳥逐獸,一身閑得骨頭都庠,唐公還是領著我們幹他一仗吧。三軍之力在於氣,李淵率領這數千兵馬突然發動襲擊,屢戰屢勝,有一回還搶了突厥高級幹部特勤的駿馬,這是中國山寨戰勝原版的又一經典案例。
勝利是喜人的,但必須得說,這樣的勝利並不是決定性的。從殺敵數來看,不過是數場小勝,但李淵告訴王仁恭,突厥要退兵了。
王仁恭將信將疑,但很快。消息證實了這個判斷,突厥人果然撤走了。王仁恭充滿敬佩得跑去問李淵,為什麽斷定對方會撤走。
李淵笑了,他告訴對方:“這是突厥人的性格決定的。”“怎麽講?”“突厥人見利即前,知難便走。他們突然受到打擊,一定不敢再逗留。必定撤走!”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對手,看透了每一個對手的內心,碰到這樣的對手,是這個時代所有英雄的不幸。
出色得完成了楊廣交待的任務,李淵回到了太原。戰場上自信,穩重的軍事家又不見了,取而代之的仍然是一個酒鬼。李淵沒有忘記,在他的身邊,有兩雙眼睛目不轉晴得盯著他,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通報給數千裏之外的江都,隻要自己一著不慎,楊廣就會揮動手上的利劍。
那就隻有天天喝酒了。又據人反映,李淵私生活也不太檢點。大概老婆竇氏去得早,沒人管他了。李淵回了大隱於市的狀態。聖人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可無道則隱並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
聖人明哲保身,但無道的時候都隱,誰來改變世道?雄者,邦有道則隱,邦無道則出!是謂盛世存聖人。亂世出英雄。在那雙醉眼內,若是仔細觀察。就會看到不經意流露的精光。
一頭佯醉的雄獅會想些什麽?大抵如下吧:楊廣真的失盡天下了嗎?這真的是自己的機會嗎?自己的力量已經大到足夠跟楊廣抗衡嗎?李淵的內心依舊充滿了疑惑。他年紀大,沉得住氣。但年輕人就未必了。
北來的風吹過太原,隱隱中似有金戈之聲,這是天下大亂的氣息吧。太原城內的一處庭院,燈還亮著,外麵的院子裏站著兩個身材高大的男人。其中一人抬頭望著城外。城上又燃起了烽火,也不知道郡內那個村子受到突厥或是反抗軍的襲擊。歎了一口氣,這個人憂心忡忡地說道:“人本來就貧賤,還趕上這樣的亂世,這世道還讓不讓人活啊?”
歎息之人,晉陽宮監裴寂,替楊廣管理晉陽行宮。裴寂是悲劇主義者,這大概是小時候的磨難太多所致。據記載,裴寂家裏很窮,在穿開檔褲時,父親還去世了,他是由兄長帶大的,估計裴監同誌沒少受過嫂嫂的白眼,長大後,因為讀過書,有文化,混了一個主薄的官。從一個主薄混到宮監,也算是相當勵誌了。但無奈底子薄,總顯得信心不足。
旁邊這人就不同了。聽完裴寂的悲歎,那人大笑起來:“正是天下大亂,才是我們兩人脫離貧賤的好機會!”
這位唯恐天下不亂的主是晉陽令劉文靜,裴寂算是中央直屬單位的負責人,那劉文靜就是地方官員了。
劉文靜戶口在武功,但對人就稱祖上是彭城人,這不是隨便說說的,因為彭城曆史上有兩位劉姓皇帝,漢高祖劉邦跟宋武帝劉裕。
言下之意,八百年前,劉文靜的祖先跟劉邦是一家人,二百年前,劉文靜爺爺的爺爺們跟劉裕怕也是堂兄弟。
連祖宗都能往樂觀上溯源,劉文靜當然是個樂觀主義者。劉文靜笑完之後,又望了對方一眼,說實話,他並沒有瞧上裴寂,裴寂這個宮監,大概相當於宮裏的婦女主任跟倉管,搞關係是其特長,但論濟世之才,還是我劉文靜吧。兩人不在說話,同望著城上的烽火,各自出神。
世道已經亂了,亂世不是出英雄的時候嗎,天下又有誰可以稱得上英雄?我們的未來又在誰人的身上?
不久以後,劉文靜似乎找到了答案,他興衝衝地跑來告訴裴寂,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可以開創新世代的人:“這個人非比尋常,性格豁達可以跟漢高祖相比,神態武威又像魏祖,年紀雖少,但一定是大材。”
裴寂在腦海裏將劉邦跟曹操嫁接了一下,實在想不出來,這兩人拚在一起會是什麽樣子。於是,他好奇地追問是誰,聽到劉文靜說出這個名字時,裴寂笑著搖了搖頭。一個十七歲的少年頂什麽用?
劉文靜說得是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事實上。裴寂心中早就人選,跟劉文靜重視少年不同,裴寂認為中老年幹部李淵才是真正的人主。兩人的迥然不同但又殊路同歸的命運在這個分歧時便已注定。
看到裴寂不以為然,劉文靜告辭而去,接下來。他準備接近李世民,可正當他準備去拜碼頭時,出事了。李淵到太原沒多久,就下令將劉文靜關了起來,這個事情不怪李淵,要怪就隻能怪李密。
劉文靜跟李密是親戚。當年李密隻是當師爺,當逃犯,還沒有牽扯到劉文靜,現在李密坐上了瓦崗軍頭把交騎,成了隋朝頭號敵人。那就隻能怪你結親不淑了。
帶著鐐銬,劉文靜從縣令變成了囚犯,就等著楊廣那天想起來,給他發死亡通知書了。這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吧,劉文靜十分沮喪。以為自己的一生就此交待,直到牢門被一個人打開了。“縣令大人,住得還習慣吧。”一個身影出現在牢門。
牢門打開時,這個人站在牢門前。擋住了外麵的光,但劉文靜依舊看清了這人的麵孔。此人兩手空空,沒有拿被子牙刷之類的日用品。連食盒也沒有提一個,顯然不是來探監改善劉文靜獄中生活水平的,但劉文靜兩眼放光,霍然站了起來。
曾經看過一段話,說人世間最幸福的是莫過於知道自己暗戀的人也暗戀著自己,這是兒女情長。若換至英雄境界,幸福莫過於。發現自己敬重的人同樣也敬重著自己。是謂孔北海亦知劉備是也。
李世民來了。李世民是專門奔劉文靜而來的,這位同學是一個早熟的人。在別人還在為青春期的躁動而不安時,李世民的內心卻不什麽時候藏下權欲的猛獸。現在,天下英雄群起紛爭,他內心的那頭野獸再也按捺不住。
他急於要向他人傾訴壯誌,聆聽方略。可誌高者和寡,風高者天清,放眼太原,李世民朋友無數,卻似乎沒有一吐為快的對象。想來想去,隻有身在郡牢的劉文靜還可以聊一兒。見到偶象,劉文靜相當激動,一時之間沒搞清狀況,脫口就是令尊可好,久仰久仰之類的廢話,全然沒有平時縣長的灑脫,可見氣場這種東西的確存在。李世民打斷了劉文靜的寒喧:“先生,我這一次過來,不是跟先生談兒女情長的事情。
我要與先生談大事。”停頓一會,李世民問出了早藏於胸中的疑問:“現在天下大亂,有什麽解救之法?”劉文靜被當頭一問擊醒,終於明白了過來。
鎮靜下來,對方可是剛成年的人,要是在他麵前露怯,還有何麵目。劉文靜早就有答案,這些天關在牢裏,也沒什麽事幹,盡琢磨這些事情了。於說出了他的答案:“喪亂方剡,非湯、武、高、光不能定。”
劉文靜所說的湯武高光是指商湯、周武、漢高、光武,這四人都是不世之雄者,其才能絕冠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推翻暴政,開創一個新時代。言下之意,現在這個亂世,如果沒有能力跟這四人比肩的人是搞不惦的。
此句一出,李世民的眼睛閃過一道興奮的光芒。他已經知道此行不虛,不禁脫口而出:“你怎麽知道現在沒有這樣的人,隻怕世人不知道罷了!”是的,劉文靜,看看你麵前的我,總有一天,你會知道,這世界會知道,我的名字將與這四人並列,光耀千古!
不!我將超越他們,後人提起聖君,當提我名,世人論起君王,當以我為帝範!李世民深吸一口氣,讓內心的驕傲潛伏下來,問了一個切實際的問題:“先不管這些,我若行大事,請先生為我指點迷津。”
劉文靜已經完全恢複了本色,他開始在狹窄裏的牢裏踱步,指點著外麵的萬裏河山,從他說得話來看,把他關在牢裏實在不冤枉,就是馬上拉出去打靶都算寬大處理。
劉文靜有一整套的造反方案,據他一氣說來的情形,還不是急就章,這應該是打了無數腹稿,思前慮後的結案。
“楊廣現在跑到江淮,李密圍逼東都,造反的人動不動都以萬計,此時正是亂世出英雄的時候。如有真命天子振臂一呼,取天下如反掌!”李世民盯著劉文靜,鼓勵著他說下去。
“現在太原有大量避亂的百姓,我當了這麽多年縣令,早就摸清那些是豪傑。隻要招集他們,可得十萬人,匯集令尊數萬將士,一言出口,誰敢不從!”“率領此眾趁虛入關,號令天下。不過半年,帝業成矣!”
劉文靜一氣說完,臉色已潮紅,麵對他信任的人,他已經交出了自己所有的腹案。然後。他聽到了心慰的回應。“先生此言正合我意。”兩個謀奪天下的人在潮濕狹窄的牢裏找到了默契。
沒多久,劉文靜就被放了出來。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李淵明哲保身,按理不該放劉文靜出來。除此之外,太原城內到處是朝廷的逃犯。收容逃犯應該是膽大愛惹事的柴莊主竇地主們幹的事情。
李淵一邊夾著尾巴一邊卻把他的太原變成了官方的聚賢莊。劉文靜跟李世民也沒有想明白這裏麵的原因。這兩位一起就造反之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後他們找到了實施這個計劃的最後一個障礙:李淵。
沒有李淵同意,反是造不起來的,畢竟於公。人家是太原留守,於私,他是李世民的爹。有監護責任。想到這,劉文靜告訴李世民,要勸動李淵造反,我不行,你也不行,隻有一個人可以:裴寂。
據史書記載。裴寂跟李淵本是老朋友,李淵當上太原留守後。跟裴寂他鄉遇故知,兩人經常在一起喝酒。下棋,一玩就是通宵。“要是此人出馬勸說,勝算就大多了。”
劉文靜說道。想了一會,李世民搖了搖頭,表示跟裴寂又不熟,況且這麽大風險的事情,他未必肯出麵。對裴寂,劉文靜是很熟的,他笑了笑,告訴對方:“裴寂此人好財,又貪財。”李世民也笑了。
缺點這麽突出,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了。裴寂最近突然發現自己手氣旺盛,賭桌之上,連戰連勝,累計算下來,已經贏了數百萬錢。這是裴寂打娘胎出來以前,第一次贏這麽多錢。
裴寂很喜歡錢,裴監先生小時候很窮,有時候上京城連個驢都沒得騎,算是達到了交通基本靠腿的地步。窮到一定程度,就會落下窮症,症狀是看到錢比看到親爹還親切。
如果是賭徒,那就見到能輸錢給他的人比見到親爹還親。很快,裴寂就見到了輸錢給他的人:李世民。
大家也就知道了,李世民安排人跟裴寂打了兩場工作牌,就把裴寂拉擾進了造反籌備小組。這個小組還處於草創階段,發展會員是首要問題,於是,說服李淵就被提到了日程表上。不知道是裴寂被錢開了竅,還是劉文靜出的餿主意,或是李世民太義滅親。反正他們是想到了一個辦法。
沒多久,劉文靜就被放了出來。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李淵明哲保身,按理不該放劉文靜出來。
除此之外,太原城內到處是朝廷的逃犯。收容逃犯應該是膽大愛惹事的柴莊主竇地主們幹的事情。李淵一邊夾著尾巴一邊卻把他的太原變成了官方的聚賢莊。劉文靜跟李世民也沒有想明白這裏麵的原因。這兩位一起就造反之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後他們找到了實施這個計劃的最後一個障礙:李淵。
他是李世民的爹,有監護責任。想到這,劉文靜告訴李世民,要勸動李淵造反,我不行,你也不行,隻有一個人可以:裴寂。據史書記載,裴寂跟李淵本是老朋友,李淵當上太原留守後,跟裴寂他鄉遇故知,兩人經常在一起喝酒,下棋,一玩就是通宵。“要是此人出馬勸說,勝算就大多了。”
李淵的祖宗。中國祖宗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古代要是一個人當了官都說人家祖墳上冒青煙,真冒假冒也沒人在那盯著看。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得不先說一下李淵的祖宗了。
史書上寫李淵的祖宗是漢朝飛將軍李廣,和西涼國主李暠,這存是扯淡,沒有的事。這和朱元璋假托是朱熹的後代一樣,是老百姓當上皇帝了,要找個知名的祖宗用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你看我的祖宗多有名,我當上皇帝是祖宗的保佑所以我這個皇上是合法的!統治者的這些所作所為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在亂世,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能夠吃飽肚子,“隻要能讓我吃飽肚子,誰當皇帝關我屁事。”
李淵的祖宗要說還是很向樣,他還巴結什麽李廣了,什麽李嵩了,實在有點畫蛇添足。李淵家族世代為官,李淵的爺爺在西魏時飛黃騰達,也就是祖墳上冒了青煙,當上了西魏的太尉(國防委員會主席),為當時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未完待續)
李淵這麽做當然不是因為喜歡cosy。這樣的目地隻有一個,了解對手。這些年突厥勢力強勁,中原兵馬屢敗,士兵已經有了恐突厥症。心存恐懼的軍隊是無法戰勝對手的,而要去除恐懼,隻有去了解自己的敵人,因為人的一切恐懼都來源於未知。
穿胡服,騎胡馬,居胡營,吃牛羊,獵飛禽走獸,這就是我們的對手過得生活,突厥兵也不是三頭六臂,雖然他們掛著狼頭旗,但終究還是人,是人就不用害怕。
這段深層體驗活動開展後,恐懼一點點去除,當士兵看到突厥人竟然不敢進攻,他們終於喚起了內心的勇氣。個別同誌表示天天射鳥逐獸,一身閑得骨頭都庠,唐公還是領著我們幹他一仗吧。三軍之力在於氣,李淵率領這數千兵馬突然發動襲擊,屢戰屢勝,有一回還搶了突厥高級幹部特勤的駿馬,這是中國山寨戰勝原版的又一經典案例。
勝利是喜人的,但必須得說,這樣的勝利並不是決定性的。從殺敵數來看,不過是數場小勝,但李淵告訴王仁恭,突厥要退兵了。
王仁恭將信將疑,但很快。消息證實了這個判斷,突厥人果然撤走了。王仁恭充滿敬佩得跑去問李淵,為什麽斷定對方會撤走。
李淵笑了,他告訴對方:“這是突厥人的性格決定的。”“怎麽講?”“突厥人見利即前,知難便走。他們突然受到打擊,一定不敢再逗留。必定撤走!”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對手,看透了每一個對手的內心,碰到這樣的對手,是這個時代所有英雄的不幸。
出色得完成了楊廣交待的任務,李淵回到了太原。戰場上自信,穩重的軍事家又不見了,取而代之的仍然是一個酒鬼。李淵沒有忘記,在他的身邊,有兩雙眼睛目不轉晴得盯著他,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通報給數千裏之外的江都,隻要自己一著不慎,楊廣就會揮動手上的利劍。
那就隻有天天喝酒了。又據人反映,李淵私生活也不太檢點。大概老婆竇氏去得早,沒人管他了。李淵回了大隱於市的狀態。聖人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可無道則隱並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
聖人明哲保身,但無道的時候都隱,誰來改變世道?雄者,邦有道則隱,邦無道則出!是謂盛世存聖人。亂世出英雄。在那雙醉眼內,若是仔細觀察。就會看到不經意流露的精光。
一頭佯醉的雄獅會想些什麽?大抵如下吧:楊廣真的失盡天下了嗎?這真的是自己的機會嗎?自己的力量已經大到足夠跟楊廣抗衡嗎?李淵的內心依舊充滿了疑惑。他年紀大,沉得住氣。但年輕人就未必了。
北來的風吹過太原,隱隱中似有金戈之聲,這是天下大亂的氣息吧。太原城內的一處庭院,燈還亮著,外麵的院子裏站著兩個身材高大的男人。其中一人抬頭望著城外。城上又燃起了烽火,也不知道郡內那個村子受到突厥或是反抗軍的襲擊。歎了一口氣,這個人憂心忡忡地說道:“人本來就貧賤,還趕上這樣的亂世,這世道還讓不讓人活啊?”
歎息之人,晉陽宮監裴寂,替楊廣管理晉陽行宮。裴寂是悲劇主義者,這大概是小時候的磨難太多所致。據記載,裴寂家裏很窮,在穿開檔褲時,父親還去世了,他是由兄長帶大的,估計裴監同誌沒少受過嫂嫂的白眼,長大後,因為讀過書,有文化,混了一個主薄的官。從一個主薄混到宮監,也算是相當勵誌了。但無奈底子薄,總顯得信心不足。
旁邊這人就不同了。聽完裴寂的悲歎,那人大笑起來:“正是天下大亂,才是我們兩人脫離貧賤的好機會!”
這位唯恐天下不亂的主是晉陽令劉文靜,裴寂算是中央直屬單位的負責人,那劉文靜就是地方官員了。
劉文靜戶口在武功,但對人就稱祖上是彭城人,這不是隨便說說的,因為彭城曆史上有兩位劉姓皇帝,漢高祖劉邦跟宋武帝劉裕。
言下之意,八百年前,劉文靜的祖先跟劉邦是一家人,二百年前,劉文靜爺爺的爺爺們跟劉裕怕也是堂兄弟。
連祖宗都能往樂觀上溯源,劉文靜當然是個樂觀主義者。劉文靜笑完之後,又望了對方一眼,說實話,他並沒有瞧上裴寂,裴寂這個宮監,大概相當於宮裏的婦女主任跟倉管,搞關係是其特長,但論濟世之才,還是我劉文靜吧。兩人不在說話,同望著城上的烽火,各自出神。
世道已經亂了,亂世不是出英雄的時候嗎,天下又有誰可以稱得上英雄?我們的未來又在誰人的身上?
不久以後,劉文靜似乎找到了答案,他興衝衝地跑來告訴裴寂,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可以開創新世代的人:“這個人非比尋常,性格豁達可以跟漢高祖相比,神態武威又像魏祖,年紀雖少,但一定是大材。”
裴寂在腦海裏將劉邦跟曹操嫁接了一下,實在想不出來,這兩人拚在一起會是什麽樣子。於是,他好奇地追問是誰,聽到劉文靜說出這個名字時,裴寂笑著搖了搖頭。一個十七歲的少年頂什麽用?
劉文靜說得是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事實上。裴寂心中早就人選,跟劉文靜重視少年不同,裴寂認為中老年幹部李淵才是真正的人主。兩人的迥然不同但又殊路同歸的命運在這個分歧時便已注定。
看到裴寂不以為然,劉文靜告辭而去,接下來。他準備接近李世民,可正當他準備去拜碼頭時,出事了。李淵到太原沒多久,就下令將劉文靜關了起來,這個事情不怪李淵,要怪就隻能怪李密。
劉文靜跟李密是親戚。當年李密隻是當師爺,當逃犯,還沒有牽扯到劉文靜,現在李密坐上了瓦崗軍頭把交騎,成了隋朝頭號敵人。那就隻能怪你結親不淑了。
帶著鐐銬,劉文靜從縣令變成了囚犯,就等著楊廣那天想起來,給他發死亡通知書了。這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吧,劉文靜十分沮喪。以為自己的一生就此交待,直到牢門被一個人打開了。“縣令大人,住得還習慣吧。”一個身影出現在牢門。
牢門打開時,這個人站在牢門前。擋住了外麵的光,但劉文靜依舊看清了這人的麵孔。此人兩手空空,沒有拿被子牙刷之類的日用品。連食盒也沒有提一個,顯然不是來探監改善劉文靜獄中生活水平的,但劉文靜兩眼放光,霍然站了起來。
曾經看過一段話,說人世間最幸福的是莫過於知道自己暗戀的人也暗戀著自己,這是兒女情長。若換至英雄境界,幸福莫過於。發現自己敬重的人同樣也敬重著自己。是謂孔北海亦知劉備是也。
李世民來了。李世民是專門奔劉文靜而來的,這位同學是一個早熟的人。在別人還在為青春期的躁動而不安時,李世民的內心卻不什麽時候藏下權欲的猛獸。現在,天下英雄群起紛爭,他內心的那頭野獸再也按捺不住。
他急於要向他人傾訴壯誌,聆聽方略。可誌高者和寡,風高者天清,放眼太原,李世民朋友無數,卻似乎沒有一吐為快的對象。想來想去,隻有身在郡牢的劉文靜還可以聊一兒。見到偶象,劉文靜相當激動,一時之間沒搞清狀況,脫口就是令尊可好,久仰久仰之類的廢話,全然沒有平時縣長的灑脫,可見氣場這種東西的確存在。李世民打斷了劉文靜的寒喧:“先生,我這一次過來,不是跟先生談兒女情長的事情。
我要與先生談大事。”停頓一會,李世民問出了早藏於胸中的疑問:“現在天下大亂,有什麽解救之法?”劉文靜被當頭一問擊醒,終於明白了過來。
鎮靜下來,對方可是剛成年的人,要是在他麵前露怯,還有何麵目。劉文靜早就有答案,這些天關在牢裏,也沒什麽事幹,盡琢磨這些事情了。於說出了他的答案:“喪亂方剡,非湯、武、高、光不能定。”
劉文靜所說的湯武高光是指商湯、周武、漢高、光武,這四人都是不世之雄者,其才能絕冠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推翻暴政,開創一個新時代。言下之意,現在這個亂世,如果沒有能力跟這四人比肩的人是搞不惦的。
此句一出,李世民的眼睛閃過一道興奮的光芒。他已經知道此行不虛,不禁脫口而出:“你怎麽知道現在沒有這樣的人,隻怕世人不知道罷了!”是的,劉文靜,看看你麵前的我,總有一天,你會知道,這世界會知道,我的名字將與這四人並列,光耀千古!
不!我將超越他們,後人提起聖君,當提我名,世人論起君王,當以我為帝範!李世民深吸一口氣,讓內心的驕傲潛伏下來,問了一個切實際的問題:“先不管這些,我若行大事,請先生為我指點迷津。”
劉文靜已經完全恢複了本色,他開始在狹窄裏的牢裏踱步,指點著外麵的萬裏河山,從他說得話來看,把他關在牢裏實在不冤枉,就是馬上拉出去打靶都算寬大處理。
劉文靜有一整套的造反方案,據他一氣說來的情形,還不是急就章,這應該是打了無數腹稿,思前慮後的結案。
“楊廣現在跑到江淮,李密圍逼東都,造反的人動不動都以萬計,此時正是亂世出英雄的時候。如有真命天子振臂一呼,取天下如反掌!”李世民盯著劉文靜,鼓勵著他說下去。
“現在太原有大量避亂的百姓,我當了這麽多年縣令,早就摸清那些是豪傑。隻要招集他們,可得十萬人,匯集令尊數萬將士,一言出口,誰敢不從!”“率領此眾趁虛入關,號令天下。不過半年,帝業成矣!”
劉文靜一氣說完,臉色已潮紅,麵對他信任的人,他已經交出了自己所有的腹案。然後。他聽到了心慰的回應。“先生此言正合我意。”兩個謀奪天下的人在潮濕狹窄的牢裏找到了默契。
沒多久,劉文靜就被放了出來。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李淵明哲保身,按理不該放劉文靜出來。除此之外,太原城內到處是朝廷的逃犯。收容逃犯應該是膽大愛惹事的柴莊主竇地主們幹的事情。
李淵一邊夾著尾巴一邊卻把他的太原變成了官方的聚賢莊。劉文靜跟李世民也沒有想明白這裏麵的原因。這兩位一起就造反之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後他們找到了實施這個計劃的最後一個障礙:李淵。
沒有李淵同意,反是造不起來的,畢竟於公。人家是太原留守,於私,他是李世民的爹。有監護責任。想到這,劉文靜告訴李世民,要勸動李淵造反,我不行,你也不行,隻有一個人可以:裴寂。
據史書記載。裴寂跟李淵本是老朋友,李淵當上太原留守後。跟裴寂他鄉遇故知,兩人經常在一起喝酒。下棋,一玩就是通宵。“要是此人出馬勸說,勝算就大多了。”
劉文靜說道。想了一會,李世民搖了搖頭,表示跟裴寂又不熟,況且這麽大風險的事情,他未必肯出麵。對裴寂,劉文靜是很熟的,他笑了笑,告訴對方:“裴寂此人好財,又貪財。”李世民也笑了。
缺點這麽突出,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了。裴寂最近突然發現自己手氣旺盛,賭桌之上,連戰連勝,累計算下來,已經贏了數百萬錢。這是裴寂打娘胎出來以前,第一次贏這麽多錢。
裴寂很喜歡錢,裴監先生小時候很窮,有時候上京城連個驢都沒得騎,算是達到了交通基本靠腿的地步。窮到一定程度,就會落下窮症,症狀是看到錢比看到親爹還親切。
如果是賭徒,那就見到能輸錢給他的人比見到親爹還親。很快,裴寂就見到了輸錢給他的人:李世民。
大家也就知道了,李世民安排人跟裴寂打了兩場工作牌,就把裴寂拉擾進了造反籌備小組。這個小組還處於草創階段,發展會員是首要問題,於是,說服李淵就被提到了日程表上。不知道是裴寂被錢開了竅,還是劉文靜出的餿主意,或是李世民太義滅親。反正他們是想到了一個辦法。
沒多久,劉文靜就被放了出來。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李淵明哲保身,按理不該放劉文靜出來。
除此之外,太原城內到處是朝廷的逃犯。收容逃犯應該是膽大愛惹事的柴莊主竇地主們幹的事情。李淵一邊夾著尾巴一邊卻把他的太原變成了官方的聚賢莊。劉文靜跟李世民也沒有想明白這裏麵的原因。這兩位一起就造反之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後他們找到了實施這個計劃的最後一個障礙:李淵。
他是李世民的爹,有監護責任。想到這,劉文靜告訴李世民,要勸動李淵造反,我不行,你也不行,隻有一個人可以:裴寂。據史書記載,裴寂跟李淵本是老朋友,李淵當上太原留守後,跟裴寂他鄉遇故知,兩人經常在一起喝酒,下棋,一玩就是通宵。“要是此人出馬勸說,勝算就大多了。”
李淵的祖宗。中國祖宗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古代要是一個人當了官都說人家祖墳上冒青煙,真冒假冒也沒人在那盯著看。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得不先說一下李淵的祖宗了。
史書上寫李淵的祖宗是漢朝飛將軍李廣,和西涼國主李暠,這存是扯淡,沒有的事。這和朱元璋假托是朱熹的後代一樣,是老百姓當上皇帝了,要找個知名的祖宗用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你看我的祖宗多有名,我當上皇帝是祖宗的保佑所以我這個皇上是合法的!統治者的這些所作所為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在亂世,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能夠吃飽肚子,“隻要能讓我吃飽肚子,誰當皇帝關我屁事。”
李淵的祖宗要說還是很向樣,他還巴結什麽李廣了,什麽李嵩了,實在有點畫蛇添足。李淵家族世代為官,李淵的爺爺在西魏時飛黃騰達,也就是祖墳上冒了青煙,當上了西魏的太尉(國防委員會主席),為當時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