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沒有吹自己多麽的有能力,隻是默默的為李世民做事,他相信事實勝過一切吹牛。隨軍打仗,每到一個地方,別的人都爭取金銀珠寶,什麽值錢拿什麽,什麽稀罕搶什麽,房玄齡則選取人才,為李世民所用,一旦看到才華出眾的謀臣武將,房玄齡傾心與之結交。
房玄齡的所作所為,正和李世民收攏人才的心,漸漸的房玄齡更受李世民的重用。行軍打仗,都騎在馬上,每次起草文書,房玄齡停下馬,很快就寫完,語句通順,辭藻流暢,之前不用打草稿。
替李世民向李淵報告軍情,講述的栩栩如生,全麵而不羅嗦,有重點而不簡略,李淵看的得津津有味,千裏之外的事,看房玄齡的奏章,就向親身經曆過一樣,而且言語之間也不忘拍李淵的馬屁。
李淵曾經熱情洋溢的誇獎房玄齡:“這個人可以委以重任,”李建成和李世民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計謀百端,能力突出,被李淵驅逐出秦王府(李建成搞的鬼),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將二人秘密召回,房玄齡素以謀略見長,又最受李世民信任,猜測玄武門之變老房沒少獻密計(說成是毒計也不為過)。
李世民當了皇帝後,房玄齡立刻水漲船高,當了宰相,貞觀元年,論功行賞,房玄齡和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被定為第一等,進爵刑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房玄齡總司朝政,竭盡全力,不敢有一日懈怠,不敢有一事疏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為李世民打工。
行政能力雖然突出,畢竟是人。時間長了也累,一開始還有杜如晦陪著。兩個人一起辦事,一起背黑鍋,後來杜如晦兩腿一蹬,西天取經去了,就隻剩下老房一個人苦苦撐著大局,還好有精神病魏征、二杆子王珪等人,時常敲打李世民一下,要不然自己的日子更不好過。
房玄齡性格謙虛謹慎。看到別人有長處,就好像自己有,一樣高興,也不拿自己的優點去對比別人的缺點,盡量包容他人的缺點。任用官員,唯才是舉,不為貧富貴賤,行事公平正義。
執行法律,以寬為主,不願有一人因冤而入獄。房玄齡執政二十餘年出貞觀之治。貞觀十六年。房玄齡已經六十多歲,年老多病,精力大不如之前旺盛。想和李世民撂挑子,回家養老,老子沒日沒夜的為你(李世民)幹了這麽久,也夠意思了。但是李世民隻給了一句話——不行。
他秉持著一個原則,這年頭人才好遇,絕頂人才不好找,一旦遇見了,說什麽也不可放過。接著李世民一陣忽悠,你一輩子為國家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我都記在心裏呢。不會忘記的,現在國家要是沒了你這位良相。就像突然少了兩隻手,可怎麽辦啊?所以國家不能沒有你。
話都說到這份上,房玄齡也不好再堅持,接著幹吧。既然上了“賊船”,想下去不容易。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為功臣在淩煙閣上畫像,一共二十四位,史稱“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房玄齡和他的老搭檔杜如晦光榮上榜。
房玄齡告誡自己的兒子,不可恃寵而驕,要謙虛做人,收集古代治家名言,寫在屏風上,一個兒子給一個屏風,告訴他們按照屏風上去做,足以安生立命,保家立業。就這樣,房玄齡又為國家服務了六年,他生命中最後的青春都在這六年中燃燒盡了,然後貞觀二十二年,他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死前,房玄齡心憂社稷,上書勸諫李世民不可再征高句麗,李世民很激動的對他的女兒高陽公主(房玄齡的兒媳)說:“這個人快要死了,還在惦念著國家。”李世民握著手和房玄齡道別,生離死別,悲不自勝!貞觀二十二年七月,房玄齡死,享年七十歲,陪葬昭陵,諡號“文昭”。
房玄齡一生功勳卓著,彪炳史冊,一代賢人,良相名垂後世!“群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唐代柳芳歎道:“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位賢相;然無跡可尋,徳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王珪)、魏(魏征)善諍諫而房、杜讓其賢,英(英國公李績,民間傳說的徐茂功是也)、衛(衛國公李靖)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上麵一段文言文,說的情真意切,中正公允,因此寫下。
千古諍臣魏征魏征,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省事邢台市),魏征小的時候家裏很窮,估計吃飯是個大問題,但是魏征卻沒有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自卑的心理。
史載:落拓有大誌。典型得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那種人,這種人是不為他周邊的環境所融的,畢竟大家夥都是貧農,天天為了吃飯而奮鬥,這時候偏跑出來一個整日喊著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很讓人鬧騰,更為重要的是白吃飯,不幹活,而且每頓都不少吃。飯是要給那些有用的人的,有用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用較少的投入(飯)獲得最大的產出(糧食)。
魏征肯定不屬於有用的人,要不說他是個廢人,大家都是心情好,吃著白飯,受著白眼,魏征並沒有什麽不好意思,他認為這是應該的。他想自己和家裏人的分工有所不同,自己負責努力讀書,以後做官,而其他人是為了吃飯而弄糧食,雖然工作不同,同樣值得尊敬。魏征很好的發揮了職業無高低,分工各不同理念。
他常說自己以後飛黃騰達了,一定好好報答家裏人。被他這麽一說,家裏人還是投以了讚成的目光,然而好景不長,家裏本來就窮,偏有趕上自然災害。再也過不下去了,魏征想象了想,不能繼續成為家中的拖累。也有可能是被家裏人撚了出來。我們也不想要你的報答了,隻要你現在不拖累我們。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報答。
經曆了大的變故,很多最初的想法,都是會改變的。一生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變化,變來變去,自己都無法知道,當初的自己是什麽樣子,然後離去……能夠一直沒有忘記最初理想。並且一直堅持努力去圓夢的人,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值得尊敬的。
於是,魏征到了道觀,當了一名道士,他希望自己有始有終,不要半途而廢,太多的人懷疑自己,更要向他們證明,自己是對的。有夢想的人,並不一定全部走向偉大。但沒有做過夢的人,是可悲的。
對於未來,魏征很忐忑。但是有一個信念一直支撐著他,不要可悲,隻要還能堅持,就要挺著。在道觀,並不像魏征想的那樣輕鬆,他也要勞動,似乎比在家中幹的活還多。
魏征就像一個奴隸,為道觀的主人免費的幹活,能得的唯一報酬就是一碗冷冷的飯。那些道觀的主人。可以結婚、娶女人、生孩子、有自己的土地(當地主),和正常人家沒有什麽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不用向政府納稅(這個很優待)。閑暇的時候,魏征拚命的讀書。一開始他什麽書都讀,涉獵廣泛,後來,看見天下漸亂,群雄並起,魏征可以專意於陰陽家,縱橫之術。張儀、蘇秦都是魏征的偶像,魏征也想象著自己在亂世中遊說諸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隻是不知道,家裏人還好嗎?不用問,魏征似乎可以猜到,這樣的亂世,平民百姓想活下去幾乎是一種奢望,雖然他們不理解我,但是我還是不願意相信……讀過書,有思想,有理想,魏征漸漸有了名氣,常常有各地所謂的豪傑來拜訪他,觀主對他也客氣多了,再不讓他幹重活、累活,因為那些豪傑,每次臨走的時候都會留下不少的銀子。
觀主沒有想到,魏征竟然是個搖錢罐子。剛剛有人賞識,魏征很興奮,終於可以不用倒尿罐子了。一天,有個幾麵之緣的元寶藏起兵反隋,讓人給魏征送了一封信,信上很簡單,我什麽時候,在哪裏起義,你過來幫我吧。
看見楊廣的所作所為,魏征早已經對隋朝死了心,沒有感情,就沒有顧慮,於是魏征沒有絲毫猶豫,就加入了元寶藏的起義軍。在起義軍中,魏征擔任典書記,負責起草文件,搞個宣傳之類的工作。
元寶藏在起義的時候,就是打著響應李密的旗號,起義後更是直接給李密寫信,我們歸你指揮吧。有人主動來投降,李密很高興,沒有不答應的道理,同時他也注意到那封信,寫得非常漂亮,風采張華,通理明徹,大大的把寫信的人讚揚了一番,並且對元寶藏說,有個不情之請,寫這封信的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能不能讓我看看。
元寶藏想,自己都送給你了,還在乎一個人了,很爽快的說,看看幹什麽,就讓他跟著你吧。沒錯,那封信就是魏征寫的。元寶藏找到魏征,將事情一說,問他同不同意。
魏征很假的說:一切就由大帥做主吧。說實話,魏征是比較想去的,他一直想見見李密,因為李密號稱是天下第一諸侯,如無意外,以後是要當皇帝的,潛力如此巨大,工作如此誘人,魏征沒有拒絕的道理。
跟著他混,自己也能弄個開國元勳什麽的,好處多多。於是魏征又改投到李老板門下。反正都是給人家打工,誰給的錢多,就跟著誰幹唄,魏征一點沒有心理負擔。不久李老板殺了翟老板,魏征對李老板的評分,降低了那麽一點點,但是出於對李老板的崇拜,魏征還是在心中為李老板辯護,權力鬥爭又不是吃飯喝酒,一定是要流血的,李老板似乎也無可指責。
接著李老板與王老板打仗,不采取正確意見,驕傲蠻橫,被王老板打的一敗塗地,屁滾尿流,魏征對李老板是徹底失去信心了,沒有心思在維護李老板的形象,考慮自己要不要也去投降王老板。
李老板雖然看出了魏先生是個人才,平時卻不怎麽待見。魏先生更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奇謀密計獻給李老板,於是發生了這樣的情況,李老板不待見魏先生。魏先生對李老板也沒有什麽感情可言。於是當李老板到長安投奔另一個李老板的時候,魏征立刻把自己的尾巴搖向了長安的李老板。
從此。魏征開始為這個李老板極其努力的工作,李老板對他也不錯,每個月的工資都能多發點,年終還有獎金。
魏征的才能被李老板的大兒子發現了,邀請魏征加入自己的隊伍,其實魏征最看好的是李老板的二兒子,但是聽說老大仁厚老實,又是太子。魏征也不敢不給麵子,設想要是那天李老板喝口水沒咽下去,老大當了皇帝,自己還可以受到重用。
懷著對未來美好的幻想,魏征又一次上了賊船,小老板對魏征還不錯,首先給了魏征一筆錢,名曰安家費。用這筆錢,魏征娶了老婆,買了房子。也買了車,漂泊了半輩子,終於有了安穩的家。在不用吃冷飯,吃泡麵了。魏征對小老板很感激,發誓
以後就跟著你幹了,上刀山,下油鍋,你就發話吧,估計我也不能去。咱老魏是知識分子,幹點書書寫寫的工作就找我吧,獻點不要臉麵的毒計也是可以的。誰讓咱是陰陽學高材生呢?天下逐漸平定,李老板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開始爭奪皇位的內鬥。
這也難怪。外患初定,即刻內鬥也算是中國的優良傳統之一。二兒子不是什麽善茬子。首先發動了攻勢,小老板差點沒被弄死,還好李老板明察秋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接著小老板和老二不斷得交鋒,在交鋒中兩個人不斷得成長,然而誰也無法真正的打敗誰。最後,在那個靜謐的清晨,一根疾射的箭打破了所有的寧靜,改寫了中國的曆史。
就像一場拳擊比賽,老大倒了下去,然後沒等裁判上台,老二就迫不及待的向所有人宣布,我勝利了,那些在他身上投機的人,似乎比勝利者還有高興,他們歡呼著,好像忘記了他們的手段是多麽的齷齪。
魏先生的陰陽學不是白學的,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刻,魏先生曾經向小老板建議,徹底的除去老二,然而,老大什麽都好,就是有一點不好——心軟。他依舊顧念著兄弟之情,然後,他錯失了先機。做為勝利者的李老二,掌控著一切,被李老板封為太子,成為了新任小老板。
不久後,李老板宣布退休,由老二繼位,於是李老二成了李唐王朝的第二任老板——唐太宗是也!魏先生的大名,新任李老板是早就聽過的,把魏先生從大牢裏弄出來,李老板要和他聊聊天。
魏先生似乎已經預料到自己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夢想就這麽破滅了,作為了李老板的政敵,鬼知道李老板會在史書上怎麽寫自己,不寫成大奸大惡,也得寫成偷雞摸狗。
李老板首先發問:“你為什麽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反正是要死的,魏先生毫無畏懼:“太子要是早聽我的勸告,哪裏還有你站在這裏說話。”“你想死嗎?”李老板帶有威脅性的問。
“要殺就殺,何必廢話,”魏先生不想再和這個人多聊一句,因為他認為這個人是垃圾。“我要是不殺你呢?”沒等魏先生把張開的大嘴閉上,李老板接著說:“打開他的腳鐐手銬”。
魏先生想看看李老板到底還要耍著什麽陰招。果真李老板繼續耍著陰招,盯著魏先生看,“詹事主薄你幹不幹?”沒等魏先生回話,李老板就離開了,魏先生身上的腳鐐手銬都被打開,帶著一頭霧水,魏先生回到家中,看見很多的好東西,妻子說,是李老板派人送來的禮物。
還沒有搞清楚是什麽情況,魏先生在東宮的好朋友王珪、韋挺來看他,說李老板赦免了我們。魏征聽後,腦中霧水更濃,談話、封官、禮物、赦免、王珪、韋挺,一刹那間茅塞頓開,他不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物,但是這一刻他明白了,李老板一定能是個好皇帝。因為——寬容。
在那一刻,他想自己是不是錯了,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經過反複激烈的鬥爭,他說服了自己,不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是為了天下的太平,百姓的安寧,我要輔佐他,當一個好皇帝。經曆太多的世事變遷,已近不惑之年的魏征,不再毫無頭腦的談著理想,而是更加關注民生,百姓的切實利益,不是少年時吵嚷著以天下為己任,而是真正的去執行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的努力。
少年時貧賤的生活,給魏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天下間還有太多的人食不果腹,衣不暖身;他知道,還有太多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需要有人來維持公平公正;他知道,有著一些人什麽都不用做,養尊處優,好逸惡勞,便可以住最好的房子,穿最好的衣裳,吃最好的食物,而另一些人勤勞節儉,種地糊口,卻吃苦挨餓。
於是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民間冷暖,百姓疾苦,全部告訴李老板——進諫。進諫可是個技術活,不是想說就能說的,首先要有口才,其次要說到點子上,不能亂說,亂說隻會挨板磚拍,最難的就是要說到點子上。(未完待續)
房玄齡的所作所為,正和李世民收攏人才的心,漸漸的房玄齡更受李世民的重用。行軍打仗,都騎在馬上,每次起草文書,房玄齡停下馬,很快就寫完,語句通順,辭藻流暢,之前不用打草稿。
替李世民向李淵報告軍情,講述的栩栩如生,全麵而不羅嗦,有重點而不簡略,李淵看的得津津有味,千裏之外的事,看房玄齡的奏章,就向親身經曆過一樣,而且言語之間也不忘拍李淵的馬屁。
李淵曾經熱情洋溢的誇獎房玄齡:“這個人可以委以重任,”李建成和李世民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計謀百端,能力突出,被李淵驅逐出秦王府(李建成搞的鬼),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將二人秘密召回,房玄齡素以謀略見長,又最受李世民信任,猜測玄武門之變老房沒少獻密計(說成是毒計也不為過)。
李世民當了皇帝後,房玄齡立刻水漲船高,當了宰相,貞觀元年,論功行賞,房玄齡和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被定為第一等,進爵刑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房玄齡總司朝政,竭盡全力,不敢有一日懈怠,不敢有一事疏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為李世民打工。
行政能力雖然突出,畢竟是人。時間長了也累,一開始還有杜如晦陪著。兩個人一起辦事,一起背黑鍋,後來杜如晦兩腿一蹬,西天取經去了,就隻剩下老房一個人苦苦撐著大局,還好有精神病魏征、二杆子王珪等人,時常敲打李世民一下,要不然自己的日子更不好過。
房玄齡性格謙虛謹慎。看到別人有長處,就好像自己有,一樣高興,也不拿自己的優點去對比別人的缺點,盡量包容他人的缺點。任用官員,唯才是舉,不為貧富貴賤,行事公平正義。
執行法律,以寬為主,不願有一人因冤而入獄。房玄齡執政二十餘年出貞觀之治。貞觀十六年。房玄齡已經六十多歲,年老多病,精力大不如之前旺盛。想和李世民撂挑子,回家養老,老子沒日沒夜的為你(李世民)幹了這麽久,也夠意思了。但是李世民隻給了一句話——不行。
他秉持著一個原則,這年頭人才好遇,絕頂人才不好找,一旦遇見了,說什麽也不可放過。接著李世民一陣忽悠,你一輩子為國家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我都記在心裏呢。不會忘記的,現在國家要是沒了你這位良相。就像突然少了兩隻手,可怎麽辦啊?所以國家不能沒有你。
話都說到這份上,房玄齡也不好再堅持,接著幹吧。既然上了“賊船”,想下去不容易。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為功臣在淩煙閣上畫像,一共二十四位,史稱“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房玄齡和他的老搭檔杜如晦光榮上榜。
房玄齡告誡自己的兒子,不可恃寵而驕,要謙虛做人,收集古代治家名言,寫在屏風上,一個兒子給一個屏風,告訴他們按照屏風上去做,足以安生立命,保家立業。就這樣,房玄齡又為國家服務了六年,他生命中最後的青春都在這六年中燃燒盡了,然後貞觀二十二年,他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死前,房玄齡心憂社稷,上書勸諫李世民不可再征高句麗,李世民很激動的對他的女兒高陽公主(房玄齡的兒媳)說:“這個人快要死了,還在惦念著國家。”李世民握著手和房玄齡道別,生離死別,悲不自勝!貞觀二十二年七月,房玄齡死,享年七十歲,陪葬昭陵,諡號“文昭”。
房玄齡一生功勳卓著,彪炳史冊,一代賢人,良相名垂後世!“群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唐代柳芳歎道:“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位賢相;然無跡可尋,徳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王珪)、魏(魏征)善諍諫而房、杜讓其賢,英(英國公李績,民間傳說的徐茂功是也)、衛(衛國公李靖)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上麵一段文言文,說的情真意切,中正公允,因此寫下。
千古諍臣魏征魏征,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省事邢台市),魏征小的時候家裏很窮,估計吃飯是個大問題,但是魏征卻沒有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自卑的心理。
史載:落拓有大誌。典型得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那種人,這種人是不為他周邊的環境所融的,畢竟大家夥都是貧農,天天為了吃飯而奮鬥,這時候偏跑出來一個整日喊著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很讓人鬧騰,更為重要的是白吃飯,不幹活,而且每頓都不少吃。飯是要給那些有用的人的,有用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用較少的投入(飯)獲得最大的產出(糧食)。
魏征肯定不屬於有用的人,要不說他是個廢人,大家都是心情好,吃著白飯,受著白眼,魏征並沒有什麽不好意思,他認為這是應該的。他想自己和家裏人的分工有所不同,自己負責努力讀書,以後做官,而其他人是為了吃飯而弄糧食,雖然工作不同,同樣值得尊敬。魏征很好的發揮了職業無高低,分工各不同理念。
他常說自己以後飛黃騰達了,一定好好報答家裏人。被他這麽一說,家裏人還是投以了讚成的目光,然而好景不長,家裏本來就窮,偏有趕上自然災害。再也過不下去了,魏征想象了想,不能繼續成為家中的拖累。也有可能是被家裏人撚了出來。我們也不想要你的報答了,隻要你現在不拖累我們。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報答。
經曆了大的變故,很多最初的想法,都是會改變的。一生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變化,變來變去,自己都無法知道,當初的自己是什麽樣子,然後離去……能夠一直沒有忘記最初理想。並且一直堅持努力去圓夢的人,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值得尊敬的。
於是,魏征到了道觀,當了一名道士,他希望自己有始有終,不要半途而廢,太多的人懷疑自己,更要向他們證明,自己是對的。有夢想的人,並不一定全部走向偉大。但沒有做過夢的人,是可悲的。
對於未來,魏征很忐忑。但是有一個信念一直支撐著他,不要可悲,隻要還能堅持,就要挺著。在道觀,並不像魏征想的那樣輕鬆,他也要勞動,似乎比在家中幹的活還多。
魏征就像一個奴隸,為道觀的主人免費的幹活,能得的唯一報酬就是一碗冷冷的飯。那些道觀的主人。可以結婚、娶女人、生孩子、有自己的土地(當地主),和正常人家沒有什麽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不用向政府納稅(這個很優待)。閑暇的時候,魏征拚命的讀書。一開始他什麽書都讀,涉獵廣泛,後來,看見天下漸亂,群雄並起,魏征可以專意於陰陽家,縱橫之術。張儀、蘇秦都是魏征的偶像,魏征也想象著自己在亂世中遊說諸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隻是不知道,家裏人還好嗎?不用問,魏征似乎可以猜到,這樣的亂世,平民百姓想活下去幾乎是一種奢望,雖然他們不理解我,但是我還是不願意相信……讀過書,有思想,有理想,魏征漸漸有了名氣,常常有各地所謂的豪傑來拜訪他,觀主對他也客氣多了,再不讓他幹重活、累活,因為那些豪傑,每次臨走的時候都會留下不少的銀子。
觀主沒有想到,魏征竟然是個搖錢罐子。剛剛有人賞識,魏征很興奮,終於可以不用倒尿罐子了。一天,有個幾麵之緣的元寶藏起兵反隋,讓人給魏征送了一封信,信上很簡單,我什麽時候,在哪裏起義,你過來幫我吧。
看見楊廣的所作所為,魏征早已經對隋朝死了心,沒有感情,就沒有顧慮,於是魏征沒有絲毫猶豫,就加入了元寶藏的起義軍。在起義軍中,魏征擔任典書記,負責起草文件,搞個宣傳之類的工作。
元寶藏在起義的時候,就是打著響應李密的旗號,起義後更是直接給李密寫信,我們歸你指揮吧。有人主動來投降,李密很高興,沒有不答應的道理,同時他也注意到那封信,寫得非常漂亮,風采張華,通理明徹,大大的把寫信的人讚揚了一番,並且對元寶藏說,有個不情之請,寫這封信的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能不能讓我看看。
元寶藏想,自己都送給你了,還在乎一個人了,很爽快的說,看看幹什麽,就讓他跟著你吧。沒錯,那封信就是魏征寫的。元寶藏找到魏征,將事情一說,問他同不同意。
魏征很假的說:一切就由大帥做主吧。說實話,魏征是比較想去的,他一直想見見李密,因為李密號稱是天下第一諸侯,如無意外,以後是要當皇帝的,潛力如此巨大,工作如此誘人,魏征沒有拒絕的道理。
跟著他混,自己也能弄個開國元勳什麽的,好處多多。於是魏征又改投到李老板門下。反正都是給人家打工,誰給的錢多,就跟著誰幹唄,魏征一點沒有心理負擔。不久李老板殺了翟老板,魏征對李老板的評分,降低了那麽一點點,但是出於對李老板的崇拜,魏征還是在心中為李老板辯護,權力鬥爭又不是吃飯喝酒,一定是要流血的,李老板似乎也無可指責。
接著李老板與王老板打仗,不采取正確意見,驕傲蠻橫,被王老板打的一敗塗地,屁滾尿流,魏征對李老板是徹底失去信心了,沒有心思在維護李老板的形象,考慮自己要不要也去投降王老板。
李老板雖然看出了魏先生是個人才,平時卻不怎麽待見。魏先生更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奇謀密計獻給李老板,於是發生了這樣的情況,李老板不待見魏先生。魏先生對李老板也沒有什麽感情可言。於是當李老板到長安投奔另一個李老板的時候,魏征立刻把自己的尾巴搖向了長安的李老板。
從此。魏征開始為這個李老板極其努力的工作,李老板對他也不錯,每個月的工資都能多發點,年終還有獎金。
魏征的才能被李老板的大兒子發現了,邀請魏征加入自己的隊伍,其實魏征最看好的是李老板的二兒子,但是聽說老大仁厚老實,又是太子。魏征也不敢不給麵子,設想要是那天李老板喝口水沒咽下去,老大當了皇帝,自己還可以受到重用。
懷著對未來美好的幻想,魏征又一次上了賊船,小老板對魏征還不錯,首先給了魏征一筆錢,名曰安家費。用這筆錢,魏征娶了老婆,買了房子。也買了車,漂泊了半輩子,終於有了安穩的家。在不用吃冷飯,吃泡麵了。魏征對小老板很感激,發誓
以後就跟著你幹了,上刀山,下油鍋,你就發話吧,估計我也不能去。咱老魏是知識分子,幹點書書寫寫的工作就找我吧,獻點不要臉麵的毒計也是可以的。誰讓咱是陰陽學高材生呢?天下逐漸平定,李老板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開始爭奪皇位的內鬥。
這也難怪。外患初定,即刻內鬥也算是中國的優良傳統之一。二兒子不是什麽善茬子。首先發動了攻勢,小老板差點沒被弄死,還好李老板明察秋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接著小老板和老二不斷得交鋒,在交鋒中兩個人不斷得成長,然而誰也無法真正的打敗誰。最後,在那個靜謐的清晨,一根疾射的箭打破了所有的寧靜,改寫了中國的曆史。
就像一場拳擊比賽,老大倒了下去,然後沒等裁判上台,老二就迫不及待的向所有人宣布,我勝利了,那些在他身上投機的人,似乎比勝利者還有高興,他們歡呼著,好像忘記了他們的手段是多麽的齷齪。
魏先生的陰陽學不是白學的,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刻,魏先生曾經向小老板建議,徹底的除去老二,然而,老大什麽都好,就是有一點不好——心軟。他依舊顧念著兄弟之情,然後,他錯失了先機。做為勝利者的李老二,掌控著一切,被李老板封為太子,成為了新任小老板。
不久後,李老板宣布退休,由老二繼位,於是李老二成了李唐王朝的第二任老板——唐太宗是也!魏先生的大名,新任李老板是早就聽過的,把魏先生從大牢裏弄出來,李老板要和他聊聊天。
魏先生似乎已經預料到自己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夢想就這麽破滅了,作為了李老板的政敵,鬼知道李老板會在史書上怎麽寫自己,不寫成大奸大惡,也得寫成偷雞摸狗。
李老板首先發問:“你為什麽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反正是要死的,魏先生毫無畏懼:“太子要是早聽我的勸告,哪裏還有你站在這裏說話。”“你想死嗎?”李老板帶有威脅性的問。
“要殺就殺,何必廢話,”魏先生不想再和這個人多聊一句,因為他認為這個人是垃圾。“我要是不殺你呢?”沒等魏先生把張開的大嘴閉上,李老板接著說:“打開他的腳鐐手銬”。
魏先生想看看李老板到底還要耍著什麽陰招。果真李老板繼續耍著陰招,盯著魏先生看,“詹事主薄你幹不幹?”沒等魏先生回話,李老板就離開了,魏先生身上的腳鐐手銬都被打開,帶著一頭霧水,魏先生回到家中,看見很多的好東西,妻子說,是李老板派人送來的禮物。
還沒有搞清楚是什麽情況,魏先生在東宮的好朋友王珪、韋挺來看他,說李老板赦免了我們。魏征聽後,腦中霧水更濃,談話、封官、禮物、赦免、王珪、韋挺,一刹那間茅塞頓開,他不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物,但是這一刻他明白了,李老板一定能是個好皇帝。因為——寬容。
在那一刻,他想自己是不是錯了,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經過反複激烈的鬥爭,他說服了自己,不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是為了天下的太平,百姓的安寧,我要輔佐他,當一個好皇帝。經曆太多的世事變遷,已近不惑之年的魏征,不再毫無頭腦的談著理想,而是更加關注民生,百姓的切實利益,不是少年時吵嚷著以天下為己任,而是真正的去執行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的努力。
少年時貧賤的生活,給魏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天下間還有太多的人食不果腹,衣不暖身;他知道,還有太多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需要有人來維持公平公正;他知道,有著一些人什麽都不用做,養尊處優,好逸惡勞,便可以住最好的房子,穿最好的衣裳,吃最好的食物,而另一些人勤勞節儉,種地糊口,卻吃苦挨餓。
於是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民間冷暖,百姓疾苦,全部告訴李老板——進諫。進諫可是個技術活,不是想說就能說的,首先要有口才,其次要說到點子上,不能亂說,亂說隻會挨板磚拍,最難的就是要說到點子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