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彠本以為自己的小日子會這麽美滋滋地過下去,有朝一日會弄個宰相當當,但一場政變終止了他往上爬的勢頭。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奪位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立即把在外的高祖舊臣召回長安,考察他們對這次政變的態度。


    事兒就是這麽個事兒,讚成的話,你還做你的官;反對的話,對不起,腦袋搬家吧。


    在揚州任職一年的武士彠也在被召之列。雖然李淵對他不錯,但麵對大權在握的新皇帝,他又能說什麽呢?絕對不能為李淵殉葬,再說,這江山是李家的,不管是父親還是兒子當皇帝,結果都一樣,於是他選擇了舉雙手讚成。


    畢竟是新帝登基,維持各派係的平衡至關重要。雖然武士彠與李淵的關係很鐵,但李世民也沒有給給他小鞋穿。


    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李淵的倒台,武士彠明白,從此再想擠進政府中樞,那不是一般的難。從此,他便離開了京城,陸續擔任過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都督等職。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大。


    神奇的預言


    關於武則天的童年生活,正史上記載不多。但毫無疑問,武則天是官二代、富二代。有了有錢有勢的老爹,她的童年生活自然就無憂無慮了。


    武士彠也非常喜歡這個小女兒,無論到哪裏上任都把她帶在身邊,結果,武則天跑遍了小半個中國。大好河山的美景在她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冶著她的情操,培養了她的氣魄。她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說。至今利州荊州等地仍有不少武則天廟。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確。有一個好的家庭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未來的走向有著很大的作用。


    在蜜罐裏成長的武則天同其他小孩一樣備受父母寵愛。父親為人忠厚,通曉兵法。懂得為官之道;母親熟悉經史,能寫善畫。這些都對武則天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還有一點,武則天沒有像同時代的官家小姐那樣被養在深閨中,學做針線女紅。而是在母親的影響下,醉心於詩賦文學,喜歡宏大壯美的事物。這樣就為她的才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人的麵部就好像一個高深莫測的密碼集成版,上麵注明了一個人一生的富貴榮辱。《荀子?非相》中有“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舊時迷信通常觀察某人的容貌來測定其貴賤安危。吉凶禍福,這一技術被稱作“相術”,而做這一行當的人通常被稱作“相士”。


    中國有久遠的相術曆史,最早產生於氏族社會,完善於春秋戰國時代,其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察看一個人臉部的某些特征,來判斷對方的命運吉凶及身體狀況。


    在武則天的童年時期,有一位叫袁天罡的人曾經預言這位小女孩將為天下之主。


    袁天罡,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當時最著名的大相師。在中國相術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在隋大業年間,曾為杜淹、王矽、韋挺等相麵,後都一一應驗。


    這種頗為靈異的事情被記錄了下來。據《新唐書?袁天罡傳》記載。


    袁天罡有一次路過武則天家時,正好遇到了楊氏夫人。這看相的人都有一毛病,見人就想磨叨幾句。當遇到麵生富貴相的人時,更邁不開步了。


    “夫人您生得骨法不凡,家中必有貴子。”


    任何人都喜歡被恭維和讚美,作為一個母親,更樂意人們誇獎自己的孩子。於是,便把袁天罡請到了家中,讓他看看到底哪個孩子是貴子。


    楊氏夫人先把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拉出來。讓袁天罡看相。


    “這兩個郎君長得不錯,都是保家之主。將來官可至三品,還不算大貴。”


    接著。楊氏夫人又把大女兒叫出來。


    “這位小姐生得也不錯,以後肯定是個貴夫人,然而將來對丈夫不利。”


    最後,由奶媽抱出了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現在一些盼望生兒子的家長也把小女孩打扮成男孩模樣,可見,楊氏夫人也希望自己能生個男孩,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當袁天罡看到這小孩兒後,臉色驟然一變。


    “龍睛鳳頸,貴人中之最貴者。此子若是女孩,必定為天下之主。”


    預言家的預言向來都高深莫測,在這裏,曆史進程已經被袁天罡提前言中了。


    快樂的時光總是流逝得很快,我們往往還沒來得及感受,留給我們的往往就已經隻剩下時光的尾巴了。


    在不知不覺中,武則天已經由一名天真無邪的小孩長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如果沒有意外,武則天還將繼續享受父母的寵愛,一直生活在蜜罐裏,然後嫁給一個門戶相當的公子生兒育女。她的智慧和勇氣也會被瑣碎的日常生活所消磨殆盡,就沒有機會載入史冊,袁天罡的預言也就純粹成了胡說八道。


    但這個世界充滿了意外。如同今天時不時有飛機掉海裏,動不動就有流感來侵襲,當時的世界也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天災*。武則天遭遇的這個意外是非常不幸的,不幸程度非常之高、傷害力也非常之強。


    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因病去世,武士彠得知舊主的死訊後,心裏異常悲痛,沒多久也嘔血而死,享年五十九歲。這一年,武則天十二歲,隨著父親的去世,她的幸福童年也隨之戛然而止了。


    昨日還帶自己遊玩,今日便陰陽兩隔。每當想到去世的父親。武則天便傷痛無比,淚水無聲地滑落而下。對於一個十來歲的女孩來說,現實真是太殘酷了。沒有父親庇護的日子。該如何去承受明天的風風雨雨呢?


    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武士彠客死他鄉。不能就地刨個坑埋了了事,必須要把遺體運回老家安葬。於是,新寡的楊氏夫人帶著三個女兒扶柩回到並州老家。


    按照傳統習慣,楊氏母子要為武士彠守孝三年。所以,在安葬武士彠後,楊氏母子便帶著女兒棲身在文水武氏舊宅,緇衣素食,誦經念佛。為亡夫守孝,寄托自己的哀思。但武士彠的去世讓這個家庭變得不再和睦,潛藏著的各種矛盾一下子爆發了,想安心守孝也變成了一種奢望。


    按照唐朝的習慣,女兒出嫁要分割財產。所以,武士彠與前妻生的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對繼母楊氏和她的三個女兒由以往的客氣變成了如今的百般刁難。由於楊氏沒有生育兒子的緣故,在家族紛爭中基本上處於下風。


    以前是養尊處優的富二代,如今變成了任人欺淩的弱勢女子。生活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這讓武則天過早地飽嚐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整個唐代婦女過著比前代更為自由的生活。少了束縛,多了奔放。那個時代的女子就如我們從唐代壁畫和陶俑中看到的那樣,豐潤而鮮活。有著開闊疏朗的眉宇和雍容自信的笑容。


    雖然遭到了排擠和責難,但楊氏夫人並沒有怨天怨地,覺得自己的天塌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惹不起,咱躲得起。


    於是,楊氏夫人選擇了離開。


    貞觀十一年(637年),楊氏夫人帶著武則天姊妹離開文水,回到了長安。這一年武則天14歲。


    武士彠的同僚舊友相繼前來探望楊氏母子,在安慰之餘。大家發現武則天長得太美了。在某種程度上,大家的審美標準是一樣的。既然都認為武則天長得美。那就毋庸置疑了。


    那麽,武則天到底有多美呢?根據史書記載。武則天生得“方額廣頤”,即寬闊的額頭,豐滿的下巴。說明武則天五官端正豐滿,這在唐朝本來就是美人的標準之一。另外,唐人崔融說武則天“奇相月偃”,可見她生得眉清目秀。總之,在當時人看來,小小的武則天已經出落成一個標準的美人胚子了。


    宮門一入深似海


    美麗向來是女人的一筆財富,也是改變命運的重要資本。如果不加以利用,豈不可惜了。看著女兒美麗的小臉,想想自己在文水所受的氣,楊氏夫人決定用武則天的美貌來重振家聲。


    都說,好酒不怕巷子深,但若想讓深宮內的皇帝知道武則天的美貌,就離不開宣傳,甚至可以來點兒小小的炒作。


    巧的是,當時楊氏一族至少有兩三個姑娘是太宗皇帝的妃嬪,這些人便開始在宮裏宣傳起武則天的美貌來。一來二去,關於武則天的才貌就傳到了唐太宗的耳朵裏。


    既長得漂亮,又能批史閱圖,知書達理,唐太宗豈能錯過這樣的奇女子?於是,便下了一道詔書,征召武則天進宮當才人。


    “才人”是中國古代宮廷女官的一種,屬妃嬪中的一個等級。在唐代,除了皇後外,宮中還有眾多妃嬪。這些妃嬪也是分等級的。第一等叫妃,四人,為正一品;第二等叫嬪,九人,為正二品;第三等是婕妤,九人,為正三品;第四等是美人,也是九人,為正四品;第五等是才人,還是九人,為正五品。接下來還有六品的寶林,七品的禦女,八品的采女,等等。


    在眾多的妃嬪中,才人中等偏下,職責是記錄妃嬪們的飲食起居和蠶桑之事,並向皇帝報告她們一年中的收獲情況。


    還沒有見到武則天的廬山真麵目,唐太宗就直接封她為五品的才人,可見,唐太宗還是很看重武則天的。


    宣傳也好,炒作也罷。反正,楊氏夫人的目的達到了,不僅讓唐太宗知道有武則天這麽一個人,還直接被封為五品的才人。


    這無疑是為這場戰役打了個開門紅。


    楊氏夫人可以退場了,接下來該武則天上場了。


    雖然14歲的小姑娘。進宮就被封為五品才人,這確實很榮耀。但宮門一入深似海,能否在“後宮佳麗三千人”中突圍。在唐太宗麵前得寵,還要看武則天的造化。


    皇帝身邊的女人很多。大部分妃嬪都寂寥一生,看不到絲毫出頭的指望,所以,得到皇帝寵愛的幾率非常之低,不亞於買彩票中大獎。因而大部分父母都舍不得拿女兒一生的幸福做賭注,進宮冒險。


    雖然楊氏夫人迫切希望讓女兒改變命運,如今她這個寡婦居然成了皇親國戚,應該高興才對。但事到臨頭心裏還是非常糾結。甚至有些後悔。


    畢竟,武則天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進入皇宮後,前途未卜,而且也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虎毒不食子,何況是人。所以,楊氏夫人開始自責,常常以淚洗麵。


    武則天卻認為這是個機會,她非常感謝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為家裏的生活前景非常暗淡,她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被人小瞧的眼神,改變這一切,所以。她選擇了進宮冒險。這大概是她遺傳了父親武士彠喜歡冒險的基因吧。


    在啟程之日,楊氏夫人哭得更加傷心,好像是生離死別一樣。武則天卻泰然自若,對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


    的確,見皇帝不見得就不是一件好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問題都要辯證地看,任何事情沒有做過就沒有發言權。一個14歲的小姑娘就有如此不一般的見識和膽量,讓人佩服。


    貞觀十一年(637年)。武則天就此辭別母親,帶著改變命運的夢想。走進了宏偉壯麗的大唐宮殿,成為唐太宗後宮花花草草中的一枝。就此步入了她的宮廷生涯。


    對於大多數妃嬪來說。長安城的皇宮就好像牢獄一樣,一生都被困其中,雖然衣食無憂,卻沒有了自由,更不敢奢望愛情。如今,武則天也走進了這座大唐宮殿,她也會步這些妃嬪的後塵,做一個花瓶擺設嗎?


    不。


    這不是她的風格,這種生活方式也是她所厭惡的。她暗暗發誓,要打破這種束縛,讓這座皇宮成為自己隨意發揮表演的舞台。


    入宮不久,武則天便見到了唐太宗。唐太宗看到她如花似玉,嫵媚可愛,便賜給她一個稱號,叫做“武媚”,人稱“武媚娘”。


    有人認為,武則天一入宮便被太宗所“寵幸”,而且得到了“專寵”。我覺得這隻是一種美好的遐想而已。


    武則天漂亮,這是公認的事實。但皇帝後宮美女如雲,隨便拎出一個都美若天仙。所以,在一個皇帝眼中,武則天又能會漂亮到哪裏去呢?


    再說,才人被選入宮後,都要進行嚴格的教育,等學好了,年齡大一些後,才能去管事。能不能做得了才人,除了長得漂亮外,還要看資質和天賦。


    所以,武則天之所以被以才人的身份選入宮中,與其說是美豔動人打動了唐太宗,倒不如說是她的才情吸引了唐太宗。因為曆史上的唐太宗是一位渴求人才的明君,他對有才的女性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不管怎麽說,武則天入宮了,而且被唐太宗賜予了“武媚”的稱號。但不久唐太宗就把她丟到腦後了。畢竟一個皇帝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怎麽能記得住這位小小的才人呢?


    武則天不願意像怨婦那樣整日哭天抹淚,博取同情。因為在宮中,即使你天天以淚洗麵,也不見得能引起皇帝的注意。武則天是有夢想的,她不能容忍皇帝把她遺忘在腦後的現實,她要尋找機會,尋找在皇帝麵前表現自己的機會,讓皇帝時不時都要想起還有她這麽一個才人存在於後宮中。


    機會總會有的,隻要你樂於尋找,就好像時間一樣,隻要你願意去擠,總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正所謂,時間是擠出來的,機會是找出來的。


    這不,機會來了。


    這個機會和一個名叫獅子驄的馬有關,由於這匹馬的鬈毛像獅子似的,所以得名。這匹馬是西域使節不遠萬裏特意向太宗皇帝獻上的一匹寶馬,個頭高大,渾身上下肌肉矯健,毛色油光閃亮,長嘶有如驚雷乍起,名不虛傳。


    馬雖然是好馬,但性子也暴烈,沒有人能馴得了它。唐太宗非常愛馬,為此很是著急。


    唐朝的統治者因為有北方胡人的血統,對婦女的束縛比較少。婦女不僅不纏足,而且經常參加諸如踏青,打獵,打馬球等戶外活動。宮廷婦女還經常陪伴皇帝狩獵,所以對馬這種動物並不陌生。


    這一天,唐太宗在一群妃嬪的擁簇下前去看馬,武則天也在其中。唐太宗圍著獅子驄轉了一圈,不由歎息道:“這真是一匹好馬,若能馴服,必是一匹千裏馬,隻可惜沒人能馴得了。”


    這是個難題,若能馴服寶馬,為皇上分憂,必定能讓皇上另眼相待。但馴馬不是像寫寫詩作作畫唱唱歌那麽簡單,難度較大,危險係數較高。


    結果,妃嬪們都默不作聲,一片寂靜。唐太宗不覺得這有什麽好奇怪的,畢竟,專業馴馬官都沒辦法,還能指望這些女人前去馴馬?


    此時,武則天挺身而出,向前施禮道:“請陛下讓小女子一試。”


    唐太宗吃了一驚,一個弱女子豈能馴服一匹烈馬?這武才人是不是昏頭了。


    武則天接著說:“妾能馴服這匹馬,不過需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


    “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麽啊?”唐太宗問。


    武則天笑道:“陛下,這馬暴烈無比,用通常的手段是無法馴服的,妾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不服,妾就用鐵錘錘它的腦袋,如果它還不服,妾就用刀割斷它的喉嚨。”


    唐太宗打量著眼前的武媚娘,還是不相信這樣的話出自她之口。一個女人能有這樣的氣魄真是了不起。(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