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狄仁傑在皇帝那裏都有氣場了,一過去皇帝就被他的氣場拿住了。出身恰逢其時狄仁傑什麽出身?


    科舉上來的非貴族家庭子弟。時代需要這種人。說到這一項,就不能不說說當時的曆史大背景了。


    狄仁傑所處的唐前期,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前麵的魏晉南北朝,貴族勢力很強大,在這些貴族的眼睛裏,家族比國家更重要,他們當官靠的是家族的勢力,隻要家族勢力在,即便改朝換代也不耽誤他們的榮華富貴。


    忠意味著國家利益,孝意味著家族利益,孰輕孰重,那可不一定。而且那時的皇帝建國往往依賴這些大貴族,延續統治也需要他們的幫助,所以在忠君這方麵不敢提出太嚴格的要求。


    三國時有這麽個故事,曹丕有一次宴請群臣,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討論:“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你的君主和父親都得病快死了,這時有一顆藥,誰吃了誰能活,該給君主吃啊還是該給父親吃?


    大家議論紛紛,有說給君主的,有說給父親的,有個叫邴原的重臣一直不吭聲,結果曹丕特地問他的意見,邴原當時聲色俱厲,大聲回答:“給父親!”曹丕也不敢難為他。邴原出身不是貴族,但是他為當時貴族所推崇,代表著他們的思想。


    由此可見,貴族對於忠,起碼可以說不是放在絕對第一位的。隋唐時代,情況有變化了,尤其是武則天時期,變化更大。武則天是在普通地主官僚支持下,打倒貴族集團登上皇後位的。


    當時反對她當皇後的主要是關隴貴族集團,支持武則天的多半是一些出身非貴族或者沒落貴族家庭的普通中低級官員。結果這些人勝利了。


    自此以後,東漢後期以來持續數百年的中國貴族政治宣告瓦解。普通地主家庭出身的官員占據了主流。


    這些人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大家族可以依靠,君主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當官是靠著皇帝的所謂恩澤,他們升遷要靠皇帝提拔,所以對皇帝就要忠誠。


    您要是皇帝,您喜歡貴族還是喜歡這種普通官僚?肯定是後者,他們好控製。聽話啊。狄仁傑此時當官,可謂恰逢其時。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狄家屬於普通地主,非貴族,狄仁傑先祖據說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狄黑,是否可信尚不清楚。


    狄家世代居於甘肅,在地方上還算有影響力,但是到了十六國時期,家族衰落了,狄仁傑先祖把家族遷到了太原,所以狄家說自己是太原人。


    這是唐代官方說法。但是考古新發現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即狄仁傑很有可能是少數民族羌人後代。


    古人追述自己的先祖,總是習慣貼金,姓張的多半是漢留侯張良後代。姓孫的多半是孫武後代,姓薑的自然是薑子牙後代,就連有著胡族血統的唐朝皇室也給自己拉了個老子李耳做先祖,狄家大約也未能免俗。


    證明我國國民文史知識素養還有待加強。說來有趣,幾百年後,狄仁傑也差點被他人冒認作祖先。《邵氏見聞錄》記載宋代名將狄青生性樸實,出身平凡。


    建功立業之後,有人勸他說“當推狄梁公為遠祖”,您應該認狄仁傑為遠祖。狄青笑道:“某出田家。少為兵,安敢祖唐之忠臣梁公者。”我就是一農家子。打小當兵,怎麽敢冒充狄仁傑之後呢?這人很真誠。


    狄仁傑的父親知遜擔任過夔州長史。但是政績似乎並不顯赫,狄仁傑出道的時候他父親已經退休了。狄仁傑的母親這一係是什麽出身不太清楚,史籍記載狄仁傑母親的堂妹姓盧,那麽狄母應該也是盧姓。


    當時天下顯赫的氏族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範陽盧氏、太原王氏,號稱“五姓七家”。


    還有就是打天下時期有功的關隴集團軍功貴族。狄家不是大族,假如他的母親是範陽盧氏,狄仁傑列傳裏一定會有記載,因為按照古人習慣做法,對“五姓七家”這樣的顯赫出身定會濃墨重彩大書一筆。


    可是沒有,可見其母係也非貴族。但是壞事變好事,雖然貴族風光無限,怎奈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武則天時期貴族走背運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員,尤其是科舉上來的更受重視。武則天一生討厭貴族,武家是小姓,因此武則天受到了貴族很多的阻撓和鄙視。


    當年要立她為後,站出來反對她的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幾個主要代表,領頭的是高宗皇帝的舅舅長孫無忌以及褚遂良、於誌寧等。當時高宗召集宰相們開會,要商討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為後,長孫無忌等激烈反對。


    他們此時當然不可能看出武則天想當女皇,反對的主要原因就是王皇後家族地位高(她正是“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而武則天家族地位低。


    褚遂良當時就說:“皇後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


    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王皇後家族地位高,怎可輕易廢棄,更何況太宗皇帝去世前把你們小夫妻交托在我們手裏了,所以堅決不行!


    這場鬥爭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第一場激烈的正麵鬥爭,眾所周知,最後勝利者自然是她了,由此也種下了對貴族的仇恨種子。


    當權之後她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打擊、限製貴族的特權和影響力,比如消滅長孫無忌集團,大力提拔低級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員,修訂《姓氏錄》等。與此同時,武則天對科舉做了很多重大改革,比如創設殿試、開辦武舉。


    就是為了撇開貴族。給自己從民間挑選人才。她在潛意識裏器重狄仁傑這樣的人,因此他可謂生逢其時。


    一個基本理念:儒家理念雖然武則天一生欣賞、尊重狄仁傑,狄仁傑也全心全意輔佐她。但是狄仁傑說到底是一個正統的儒家,他的心其實還在大唐那一麵。武則天知道這一點。但是她也無可奈何。


    母雞打鳴了,是一家的災禍,所以自古中國就沒有女性君主,本就很稀少的幾段女人當政時期也被看做是亂政時期,比如著名的西漢呂後。就連唐高宗的父親太宗皇帝也覺得女人當政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曾經有一次,新羅國善德女王派使者來求援,說高麗在打自己,請唐軍援助。太宗坐在寶座上說了一大通。總之一句話:“爾國以婦人為主,為鄰國輕侮,失主延寇,靡歲休寧。”


    誰讓你們是女王當政呢,國家咋能有女主呢,要不鄰國咋欺負你們呢?想想有意思,您可知道自己的後宮裏就有個更厲害的角色嗎?


    狄仁傑承認武則天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是合法的君主,但是輔佐女皇還是為他帶來了困擾,他對此是十分苦惱的。據說他後來擔任宰相的時候。在一個雪天裏去洛陽城外看望自己的堂姨,這位堂姨對待他總是不冷不熱的。


    剛到門口,碰到表弟打獵回來。這位表弟見到貴為宰相的表哥,隨便作個揖就走了,態度很傲慢。狄仁傑倒也沒在意,跟姨媽說:“我現在是宰相了,弟弟要想做官,我能幫忙。”結果這位姨媽回答:“你姨媽我就這一個兒子,不想讓他伺候女主。”


    這是在諷刺狄仁傑啊,據說當時狄仁傑十分尷尬,這反映出他自己也有些不夠理直氣壯。後麵我們會看到。這種矛盾的心情貫穿了狄仁傑的一生。


    這裏順便說一下,有的讀者看到這段故事可能會想:狄仁傑是在搞裙帶關係。任人唯親。的確,他給姨媽打包票的那番話按今天標準來說就是搞裙帶關係。


    這就是人治的弊端。堂姨的兒子按理說不在權力範圍內。狄仁傑有濫權的嫌疑,這一點我們不必替他諱言。對於狄仁傑來說,忠君思想和反對女性當權的思想糾結在一起,這兩種思想都來自他從小受到的教育,非常矛盾。周朝取代唐朝,不像其他的朝代更迭伴隨著戰爭和動亂,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則天是采取漸進的方式逐步建立大周的。


    溫水煮青蛙,臣子們和她的關係是長久發展出來的,很多人對新王朝既無法做到完全地接受,又無法完全地背離,去做出激烈的反抗殉國之舉。


    可以說,狄仁傑一生對唐朝很忠,這是對國家的忠,對武則天也忠,這是對她個人的忠。這是狄仁傑一生的主線。他在幫著武則天治理國家的時候,認為自己是盡忠,是為了武則天好。他臨終布下棋子,甚至對政變預先有所安排的時候,仍然認為自己是盡忠,而且也是為了保全武則天的名節。


    武則天做為一個皇帝,最大的建樹無疑是在為男性設計的皇帝之位上為自己一個女性強到了這個皇帝的頭銜。恐怕這是當年設計皇帝這個名號的秦始皇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武則天不僅做了女皇帝,而且還穩穩當當地做了十幾年,如果加上唐高宗去世到她稱帝的七年,她足足做了二十一年,所以有首歌唱她“縱橫天下二十年”並無誇張。這比曆史上很多的男人當皇帝的時間都還要長。


    她為何做穩這個皇帝,在政治上有何特別之處?我認為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是在官製上的改革,一是在選官製度上的改革。武則天把六部改為天地春夏秋冬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沒有什麽實質意義,真正有意義之處是她設立了一些新的使職官。在武則天統治的二十餘年間,她大約有過30來次設立使職,有12個是武則天新設立的,這12個使置是:知匭使、理匭使、存撫使、營田使、督作使、飛龍使、防禦使、閑廄使、采訪使、招討使、園苑使、莊宅使等。武則天設立這些新的使職,是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出現了新事物,當然得有相應的官員去管理。比如說知匭使、理匭使這兩個使職,由於武則天創立了銅匭,當然得有相應的人員來管理。這兩個使職終唐之世未廢,足見這兩個職位還是很有壽命的。


    有唐一代,這種使職隨時而置,代替皇帝前去處理各種應急事務,如同後世的欽差大臣,一般都能夠較為順利地處理各種事件,武則天時使職增多,足以證明武則天對國家的治理是很用心的。


    在選官製度上,武則天的改革更是盡人皆知。唐代科舉分為常舉和製舉。常舉即每年春天舉行的一次考試,主要是考進士科,還有明經等科。來自國學太學的,稱貢士,由州郡推薦的,稱鄉貢。據說進士科始於隋,“盛於貞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說進士盛於貞觀是不確的。貞觀一朝共二十三年,進士及第者僅205人,每年不到十個人,但武則天統治的二十一年間,進士及第的竟然達到了575人,每年約25人,是貞觀時的兩倍半,可見說進士科盛於貞觀是錯誤的,盛於則***才是對的。


    武則天不僅開科舉,還大開製舉,製舉是一種不定期的考試,隻限於在職的官員報告,考中可以得到更高的官職,在考試的具體方法上,武則天的創新更多,比如說試卷糊名製,殿試等,玄宗朝的著名宰相張說就是通過考試而被武則天選中的。還有武舉製,這更是武則天的首創。武則天還設立南選,專門從當時文化尚不發達的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選拔人才以籠四方豪傑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武則天的這種做法,雖然得罪了世襲貴族們,但在下等士人卻建立起良好的聲譽,取得了他們的支持。


    綜上所述,武則天在治理國家的方麵可以說是舉得了全方位的成就,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學藝術上都有建樹,稱得上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君王,真正的君王。君王必須拿政績來說話,其它的所謂一些私生活上的小問題都毋須拿上台麵。因為對天下百姓來說,一個君王的私生活是*還是清貞關係並不大。君王的首要任務是整國家,不是道德模範。想起後代文人將恪守家法,除了一點兒野心權力欲和小小手腕,而實際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政績的高滔滔稱為“女中堯舜”時就實在替武則天抱不平。在男人們眼中,似乎女人隻要懂得討好他們,什麽肉麻的高帽子都可以送過來。而武則天卻是一個要將男人們編排好的秩序打破的奇特女人,所以她所作的好事都被無視而她所做的壞事卻被無限誇大。(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