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齒常之又立新功,晉升為燕國公。
唐武後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後突厥繼續犯邊,騷擾河東和河北地區。
武則天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與突厥軍隊大戰於黃花堆(今山西山陰縣東北),殺得敵人潰不成軍,落花流水,唐軍追擊四十裏,突厥軍隻得敗走磧北(蒙古大沙漠以北)。
赫赫戰功,使黑齒常之名揚四海,也使黑齒常之成為酷吏注目的對象。武則天為了打擊李唐宗室,大行酷吏政治,大興告密之風,為自己立威,連帶不少胡人酋長都受到牽連。
當時的西蕃酋長阿史那斛瑟羅家裏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婢女,被來俊臣看上,想據為己有,就讓同黨誣陷阿史那斛瑟羅謀反,當時有數十名諸蕃酋長趕到朝堂“割耳剺麵(割下耳朵,劃破臉頰)”,為阿史那斛瑟羅訴冤,“乃得不族”。
高句麗王子泉獻誠的下場更是悲慘,“來俊臣求金於左衛大將軍泉獻誠,不得,誣以謀反,下獄。乙亥,縊殺之”,索賄不得就害人性命,難怪這些酷吏後來不得好死,被武則天利用完畢,統統送進了地獄。
“(周)興與索元禮、來俊臣競為暴刻,興、元禮所殺各數千人,俊臣所破千餘家”,在酷吏的肆意妄為中,幾千家皇親國戚和當朝大臣慘造滅門之禍,連出生不久的嬰兒也難逃一死,這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最淒慘的一幕。
黑齒常之因為周興的陷害而下獄,罪名是武則天最痛恨的一種說法,企圖匡複李唐皇室,所以黑齒常之隻能下獄,麵對酷吏令人發指的迫害。黑齒常之選擇了死亡,以這種方式保留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
表麵上黑齒常之是被武則天害死的,實質上是被當時的政治製度害死的。軍隊是皇帝的軍隊。軍人的忠心是皇帝最揪心的問題,隻要皇帝對將領的忠心產生了猜忌。將領往往死無葬身之地,循環往複,
總是走不出殺功臣的模式,或者幹脆如同郭威那樣起兵造反,讓自己親自坐上江山。現代民主製度確立了軍人不幹政的原則,軍隊隻能忠於國家,
而不是聽命於元首,軍隊用來保家衛國。而不是元首的私人武裝,這種先進的政治製度保護的不僅僅是平民百姓,也包括軍人本身。元首沒有涵蓋一切的生殺大權,自然不會產生象黑齒常之這樣的悲劇。
從“家天下”過渡到“國天下”,實在是人類曆史上的巨大進步,廢除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觀念,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軍人無罪被殺的悲劇。
李晟
大唐帝國向來崇尚軍功,又十分重視門閥製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戰的名門子弟大批脫穎而出。構建了大唐無與倫比的輝煌,
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出身於位列高門士族的隴西李氏。憑借滿腔忠誠和過人膽色,再造大唐帝國,成為名垂青史的大唐將軍。
有關李晟其人,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少典故。唐德宗時,張光晟跟隨朱泚叛亂,後來見唐軍勢大,又投降了李晟。李晟請求唐德宗赦免張光晟,遭到皇帝的嚴詞拒絕,張光晟最終按律處死。張光晟後悔莫及,臨刑時說道。“後人要記住,要麽就不做。要麽就做到底”,
這就是後來“一不做、二不休”的出處。李晟與德宗時的宰相張延賞不和,遭到張延賞的多方構陷,皇帝令二人和解,張延賞卻始終不能釋懷,李晟非常感慨,“武夫性直,釋怨於杯酒間,則不複存胸中矣;
非如文士難犯,外雖和解,內蓄憾如故”,極為形象地道出了當朝和後世文官的陰暗,偏偏從宋朝開始就重文抑武,大唐帝國開疆拓土的輝煌於是不再重現。
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寫文章、柳公權書寫文章,被稱為文絕、書絕、事絕的三絕碑。
按照碑文的內容,李晟的曾祖李嵩,贈洮州刺史,祖父李思恭,贈幽州大都督,父親李欽,生前是左金吾衛大將軍、隴右節度經略副使,死後贈太子太保。
李晟生於這種尚武的軍人之家,從小跟隨父親練習武功騎射,風雨無阻,鍛煉了一身出類拔萃的本領。
李晟生於唐玄宗開元丁卯年,洮州臨潭人,身高1.80米,是位英武帥氣的唐軍將領。
他年滿十八,就效力於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麾下,一位驃悍的吐蕃將領殺死了不少唐兵,李晟一箭將他射死,“三軍歡奮”,王忠嗣撫著小夥子的脊背,讚歎道,“真是個萬人敵”,李晟因此一戰成名。後來,因為屢破羌人和黨項人,廣德初年,提拔為太常卿。
大曆初年,親率千騎大破吐蕃軍,抓獲敵軍主帥,解靈州之圍。又救回被吐蕃圍困的馬璘,被朝廷封為合川郡王,馬璘嫉妒李晟的戰功,讓他
返回朝廷,李晟成為唐德宗的親兵將領(右神策都將)。
當時,吐蕃進攻劍南,節度使崔寧不在任所,邊關危急,李晟帶領神策軍關山飛渡,連下三城,斬首千級,吐蕃人傖惶逃命。
建中二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謀反,李晟與馬燧、李抱真合兵攻擊,田悅大敗,正在大好形勢之下,趙州被圍,危及邢州,李抱真分兵二千到邢州防守,引起了馬燧的誤會。
馬燧以為李抱真不肯全力破敵、隻圖保存實力,準備帶領手下士兵離去,李晟趕緊為兩人消除了誤會,保持了唐軍陣營的精誠團結,正當唐軍節節勝利的時候,長安發生了驚天變故,唐德宗出奔奉天,急詔李晟等人救援平叛。
說起這次滅頂之災的起因,竟然緣自對五千涇原士兵的賞賜。其實,唐德宗的皇庫儲備充足,對於即將開赴前線的士兵給予豐厚賞賜完全不是問題。
在這以前。他親自為十一位出嫁的皇族女子(嶽陽縣主等人)操辦了豐厚的嫁妝,照說他也不能算小氣。
涇原士兵眼見自己即將上陣拚命,唐德宗卻用粗茶淡飯打發自己。怒不可遏,遂成嘩變。衝進府庫搶東西,唐德宗猝不及防,隻帶了妻妾兒女逃命,路上才陸續有大臣趕來護駕。
李晟得知皇帝蒙難,心急如焚,但節度使張孝忠因為強敵環伺,幾次阻止他帶兵出行。
李晟為了取信張孝忠,留下了一個兒子充當張孝忠的女婿。張孝忠的親信拜見他的時候。他解下玉帶相贈,終於得到了張孝忠的首肯。當李晟帶兵到達代州的時候,成為神策行營節度使。他們很快趕赴渭北,駐軍東渭橋,所過秋毫無犯。
時值大將劉德信敗退渭南,所部大肆劫掠,李晟斬殺了劉德信,接管了劉德信的部隊。
這時的長安城已經天翻地覆,太尉朱泚被涇原兵擁戴為首領,悍然稱帝。為了滅絕眾望。竟然殺害了七十七位李姓皇子皇孫。
各路援軍紛紛奔向唐德宗避難的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加緊攻打,用上了巨型雲梯攻城。渾瑊等人挖地道堆柴木,使雲梯塌陷著火,浴血殺敵,才躲過了城破之難。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軍趕到,大破朱泚軍,唐德宗這才轉危為安。
朱泚軍退回長安,唐德宗要求李懷光乘勝破敵。
李懷光率軍赴難,竟然連麵見皇帝的機會都沒有,頓時大為不滿。產生了養寇自重的想法(敵人消滅了,自己也失去了利用的價值)。朝廷前門驅虎,後門又進狼。
朔方軍駐兵鹹陽。與李晟合兵一處。李晟催促李懷光,“叛軍盤據京城,天子避難在外,現在應該趕快進兵。我願充當前鋒攻擊叛軍,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李懷光敷衍塞責,就是不肯進兵。
朔方軍在長安城外肆意搶劫,而李晟的部隊則軍紀嚴明,朔方軍要把搶來的東西分給李晟的手下,將士們都不敢接受。
李晟向唐德宗請求移師,以防意外,唐德宗派翰林學士陸贄到李懷光軍中見機行事。
李懷光向陸贄大吐苦水,“神策軍賞賜豐厚,朔方軍賞賜微薄,叫朔方軍如何作戰”,李晟明白他話中有話,很爽快地回答,“你是元帥,統領軍政,我們但聽你的命令,如何增減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懷光沒想到李晟如此圓滑,又不願承擔克扣神策軍用度的罪名,隻好把滿腹怨氣咽進肚子裏麵。
李懷光屯兵鹹陽很長時間,唐德宗數次催促他出戰,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擋了回去。
李懷光暗中與朱泚聯絡,反跡漸露。李晟擔心為其吞並,上書唐德宗,要求架空李懷光。當時吐蕃也打算助朱泚一臂之力,唐德宗擔心之下,準備親赴鹹陽督戰。
李懷光得知消息,大驚失色,他懷疑皇帝要奪其兵權,“圖反益急”。李晟的部隊移至東渭橋,未及移師的李建徽、楊惠元都被李懷光襲殺。
唐德宗逃到梁州(今陝西漢中),“儲供不豫,從官乏食”,不禁後悔沒有聽從李晟的建議。現在李晟陷於朱泚和李懷光的威脅當中,皇帝擔心他無法掌控大局,渾瑊安慰皇帝,“李晟一向忠於大唐,對朝廷絕無二心,我激勵他,他一定能大破敵軍”。
唐德宗任命李晟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唐帝國的安危就此交到李晟手中。李晟整頓軍隊,修繕武器,厲兵秣馬,準備收複長安。
當時駱元光守潼關,尚可孤保七盤,接受李晟的節製,戴休顏守奉天,韓遊環率領邠寧軍聽從李晟的指揮。
李懷光開始害怕了,李晟寫信責備他,要他“破賊自贖”,李懷光不聽,擔心李晟的軍隊會發動襲擊,奔往河中。他的部下數千人投奔李晟,要為大唐效力,“晟皆表以要官”,此時的李晟,權傾天下,
位列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唐軍萬事具備,隻待一戰。
神策軍和李晟的家屬都居住長安,這時成了朱泚的人質,將士們頗有不安,李晟激勵大家,“天子蒙難,我們不能隻顧自己”。
朱泚派人告訴李晟,“你們的家人都安然無恙”,李晟不給來人動搖軍心的機會,大聲呼喝要殺之,朱泚的計謀沒有得逞。
當時,神策軍的後勤供應很不通暢,時值盛夏,士兵還有人仍穿裘衣,李晟也身穿裘衣,以示與士兵同甘共苦。李晟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將士們也不敢抱怨,
一心一意,準備光複長安。當時,有不少朱泚的間諜被神策軍抓獲,李晟飯食款待,將他們遣返,告訴他們,“好好為朱泚守城,不要背叛主子”。
眾人商議進兵計劃,李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如果先破外城,然後進攻皇宮,極易遭到伏擊,還會殃及百姓。
叛軍的重兵都在皇宮禁苑,直接重拳出擊,力求速勝”,諸將紛紛表示讚同,
於是神策軍從東渭橋移至光泰門外,很快破門而入,雙方激戰,“僵屍相藉”,叛軍逃入長安白華門,閉門之後,放聲大哭,他們已經看到了自己的末日。這時唐軍中有人提議,等其他部隊到齊之後再發起總攻,李晟認為兵貴神速,機會稍縱即失,
等叛軍緩過氣來,唐軍就要蒙受更大的損失。唐軍乘勝前進,很快到達了禁苑苑牆之外。夜裏,李晟派兵鑿開了一段苑牆,預備第二天從這裏發動攻擊。
叛軍也是訓練有素的隊伍,當即砍伐樹木,圍成柵欄,阻擋唐軍的攻勢,天亮之後,柵欄後射出很多冷箭,唐軍攻勢受阻。李晟大怒,“你們要是放跑了敵人,我先殺了你們”,大將萬頃親自躍馬衝鋒,推開柵欄,唐軍魚貫而入。
叛軍殊死抵抗,僅僅支持了十個回合,就向白華門逃竄。這時候,數千涇原叛軍從李晟背後殺將過來,李晟率領麾下百騎直衝過去,涇原兵素來畏懼李晟,頓時心膽俱裂,潰不成軍。(未完待續)
唐武後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後突厥繼續犯邊,騷擾河東和河北地區。
武則天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與突厥軍隊大戰於黃花堆(今山西山陰縣東北),殺得敵人潰不成軍,落花流水,唐軍追擊四十裏,突厥軍隻得敗走磧北(蒙古大沙漠以北)。
赫赫戰功,使黑齒常之名揚四海,也使黑齒常之成為酷吏注目的對象。武則天為了打擊李唐宗室,大行酷吏政治,大興告密之風,為自己立威,連帶不少胡人酋長都受到牽連。
當時的西蕃酋長阿史那斛瑟羅家裏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婢女,被來俊臣看上,想據為己有,就讓同黨誣陷阿史那斛瑟羅謀反,當時有數十名諸蕃酋長趕到朝堂“割耳剺麵(割下耳朵,劃破臉頰)”,為阿史那斛瑟羅訴冤,“乃得不族”。
高句麗王子泉獻誠的下場更是悲慘,“來俊臣求金於左衛大將軍泉獻誠,不得,誣以謀反,下獄。乙亥,縊殺之”,索賄不得就害人性命,難怪這些酷吏後來不得好死,被武則天利用完畢,統統送進了地獄。
“(周)興與索元禮、來俊臣競為暴刻,興、元禮所殺各數千人,俊臣所破千餘家”,在酷吏的肆意妄為中,幾千家皇親國戚和當朝大臣慘造滅門之禍,連出生不久的嬰兒也難逃一死,這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最淒慘的一幕。
黑齒常之因為周興的陷害而下獄,罪名是武則天最痛恨的一種說法,企圖匡複李唐皇室,所以黑齒常之隻能下獄,麵對酷吏令人發指的迫害。黑齒常之選擇了死亡,以這種方式保留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
表麵上黑齒常之是被武則天害死的,實質上是被當時的政治製度害死的。軍隊是皇帝的軍隊。軍人的忠心是皇帝最揪心的問題,隻要皇帝對將領的忠心產生了猜忌。將領往往死無葬身之地,循環往複,
總是走不出殺功臣的模式,或者幹脆如同郭威那樣起兵造反,讓自己親自坐上江山。現代民主製度確立了軍人不幹政的原則,軍隊隻能忠於國家,
而不是聽命於元首,軍隊用來保家衛國。而不是元首的私人武裝,這種先進的政治製度保護的不僅僅是平民百姓,也包括軍人本身。元首沒有涵蓋一切的生殺大權,自然不會產生象黑齒常之這樣的悲劇。
從“家天下”過渡到“國天下”,實在是人類曆史上的巨大進步,廢除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觀念,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軍人無罪被殺的悲劇。
李晟
大唐帝國向來崇尚軍功,又十分重視門閥製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戰的名門子弟大批脫穎而出。構建了大唐無與倫比的輝煌,
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出身於位列高門士族的隴西李氏。憑借滿腔忠誠和過人膽色,再造大唐帝國,成為名垂青史的大唐將軍。
有關李晟其人,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少典故。唐德宗時,張光晟跟隨朱泚叛亂,後來見唐軍勢大,又投降了李晟。李晟請求唐德宗赦免張光晟,遭到皇帝的嚴詞拒絕,張光晟最終按律處死。張光晟後悔莫及,臨刑時說道。“後人要記住,要麽就不做。要麽就做到底”,
這就是後來“一不做、二不休”的出處。李晟與德宗時的宰相張延賞不和,遭到張延賞的多方構陷,皇帝令二人和解,張延賞卻始終不能釋懷,李晟非常感慨,“武夫性直,釋怨於杯酒間,則不複存胸中矣;
非如文士難犯,外雖和解,內蓄憾如故”,極為形象地道出了當朝和後世文官的陰暗,偏偏從宋朝開始就重文抑武,大唐帝國開疆拓土的輝煌於是不再重現。
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寫文章、柳公權書寫文章,被稱為文絕、書絕、事絕的三絕碑。
按照碑文的內容,李晟的曾祖李嵩,贈洮州刺史,祖父李思恭,贈幽州大都督,父親李欽,生前是左金吾衛大將軍、隴右節度經略副使,死後贈太子太保。
李晟生於這種尚武的軍人之家,從小跟隨父親練習武功騎射,風雨無阻,鍛煉了一身出類拔萃的本領。
李晟生於唐玄宗開元丁卯年,洮州臨潭人,身高1.80米,是位英武帥氣的唐軍將領。
他年滿十八,就效力於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麾下,一位驃悍的吐蕃將領殺死了不少唐兵,李晟一箭將他射死,“三軍歡奮”,王忠嗣撫著小夥子的脊背,讚歎道,“真是個萬人敵”,李晟因此一戰成名。後來,因為屢破羌人和黨項人,廣德初年,提拔為太常卿。
大曆初年,親率千騎大破吐蕃軍,抓獲敵軍主帥,解靈州之圍。又救回被吐蕃圍困的馬璘,被朝廷封為合川郡王,馬璘嫉妒李晟的戰功,讓他
返回朝廷,李晟成為唐德宗的親兵將領(右神策都將)。
當時,吐蕃進攻劍南,節度使崔寧不在任所,邊關危急,李晟帶領神策軍關山飛渡,連下三城,斬首千級,吐蕃人傖惶逃命。
建中二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謀反,李晟與馬燧、李抱真合兵攻擊,田悅大敗,正在大好形勢之下,趙州被圍,危及邢州,李抱真分兵二千到邢州防守,引起了馬燧的誤會。
馬燧以為李抱真不肯全力破敵、隻圖保存實力,準備帶領手下士兵離去,李晟趕緊為兩人消除了誤會,保持了唐軍陣營的精誠團結,正當唐軍節節勝利的時候,長安發生了驚天變故,唐德宗出奔奉天,急詔李晟等人救援平叛。
說起這次滅頂之災的起因,竟然緣自對五千涇原士兵的賞賜。其實,唐德宗的皇庫儲備充足,對於即將開赴前線的士兵給予豐厚賞賜完全不是問題。
在這以前。他親自為十一位出嫁的皇族女子(嶽陽縣主等人)操辦了豐厚的嫁妝,照說他也不能算小氣。
涇原士兵眼見自己即將上陣拚命,唐德宗卻用粗茶淡飯打發自己。怒不可遏,遂成嘩變。衝進府庫搶東西,唐德宗猝不及防,隻帶了妻妾兒女逃命,路上才陸續有大臣趕來護駕。
李晟得知皇帝蒙難,心急如焚,但節度使張孝忠因為強敵環伺,幾次阻止他帶兵出行。
李晟為了取信張孝忠,留下了一個兒子充當張孝忠的女婿。張孝忠的親信拜見他的時候。他解下玉帶相贈,終於得到了張孝忠的首肯。當李晟帶兵到達代州的時候,成為神策行營節度使。他們很快趕赴渭北,駐軍東渭橋,所過秋毫無犯。
時值大將劉德信敗退渭南,所部大肆劫掠,李晟斬殺了劉德信,接管了劉德信的部隊。
這時的長安城已經天翻地覆,太尉朱泚被涇原兵擁戴為首領,悍然稱帝。為了滅絕眾望。竟然殺害了七十七位李姓皇子皇孫。
各路援軍紛紛奔向唐德宗避難的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加緊攻打,用上了巨型雲梯攻城。渾瑊等人挖地道堆柴木,使雲梯塌陷著火,浴血殺敵,才躲過了城破之難。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軍趕到,大破朱泚軍,唐德宗這才轉危為安。
朱泚軍退回長安,唐德宗要求李懷光乘勝破敵。
李懷光率軍赴難,竟然連麵見皇帝的機會都沒有,頓時大為不滿。產生了養寇自重的想法(敵人消滅了,自己也失去了利用的價值)。朝廷前門驅虎,後門又進狼。
朔方軍駐兵鹹陽。與李晟合兵一處。李晟催促李懷光,“叛軍盤據京城,天子避難在外,現在應該趕快進兵。我願充當前鋒攻擊叛軍,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李懷光敷衍塞責,就是不肯進兵。
朔方軍在長安城外肆意搶劫,而李晟的部隊則軍紀嚴明,朔方軍要把搶來的東西分給李晟的手下,將士們都不敢接受。
李晟向唐德宗請求移師,以防意外,唐德宗派翰林學士陸贄到李懷光軍中見機行事。
李懷光向陸贄大吐苦水,“神策軍賞賜豐厚,朔方軍賞賜微薄,叫朔方軍如何作戰”,李晟明白他話中有話,很爽快地回答,“你是元帥,統領軍政,我們但聽你的命令,如何增減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懷光沒想到李晟如此圓滑,又不願承擔克扣神策軍用度的罪名,隻好把滿腹怨氣咽進肚子裏麵。
李懷光屯兵鹹陽很長時間,唐德宗數次催促他出戰,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擋了回去。
李懷光暗中與朱泚聯絡,反跡漸露。李晟擔心為其吞並,上書唐德宗,要求架空李懷光。當時吐蕃也打算助朱泚一臂之力,唐德宗擔心之下,準備親赴鹹陽督戰。
李懷光得知消息,大驚失色,他懷疑皇帝要奪其兵權,“圖反益急”。李晟的部隊移至東渭橋,未及移師的李建徽、楊惠元都被李懷光襲殺。
唐德宗逃到梁州(今陝西漢中),“儲供不豫,從官乏食”,不禁後悔沒有聽從李晟的建議。現在李晟陷於朱泚和李懷光的威脅當中,皇帝擔心他無法掌控大局,渾瑊安慰皇帝,“李晟一向忠於大唐,對朝廷絕無二心,我激勵他,他一定能大破敵軍”。
唐德宗任命李晟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唐帝國的安危就此交到李晟手中。李晟整頓軍隊,修繕武器,厲兵秣馬,準備收複長安。
當時駱元光守潼關,尚可孤保七盤,接受李晟的節製,戴休顏守奉天,韓遊環率領邠寧軍聽從李晟的指揮。
李懷光開始害怕了,李晟寫信責備他,要他“破賊自贖”,李懷光不聽,擔心李晟的軍隊會發動襲擊,奔往河中。他的部下數千人投奔李晟,要為大唐效力,“晟皆表以要官”,此時的李晟,權傾天下,
位列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唐軍萬事具備,隻待一戰。
神策軍和李晟的家屬都居住長安,這時成了朱泚的人質,將士們頗有不安,李晟激勵大家,“天子蒙難,我們不能隻顧自己”。
朱泚派人告訴李晟,“你們的家人都安然無恙”,李晟不給來人動搖軍心的機會,大聲呼喝要殺之,朱泚的計謀沒有得逞。
當時,神策軍的後勤供應很不通暢,時值盛夏,士兵還有人仍穿裘衣,李晟也身穿裘衣,以示與士兵同甘共苦。李晟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將士們也不敢抱怨,
一心一意,準備光複長安。當時,有不少朱泚的間諜被神策軍抓獲,李晟飯食款待,將他們遣返,告訴他們,“好好為朱泚守城,不要背叛主子”。
眾人商議進兵計劃,李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如果先破外城,然後進攻皇宮,極易遭到伏擊,還會殃及百姓。
叛軍的重兵都在皇宮禁苑,直接重拳出擊,力求速勝”,諸將紛紛表示讚同,
於是神策軍從東渭橋移至光泰門外,很快破門而入,雙方激戰,“僵屍相藉”,叛軍逃入長安白華門,閉門之後,放聲大哭,他們已經看到了自己的末日。這時唐軍中有人提議,等其他部隊到齊之後再發起總攻,李晟認為兵貴神速,機會稍縱即失,
等叛軍緩過氣來,唐軍就要蒙受更大的損失。唐軍乘勝前進,很快到達了禁苑苑牆之外。夜裏,李晟派兵鑿開了一段苑牆,預備第二天從這裏發動攻擊。
叛軍也是訓練有素的隊伍,當即砍伐樹木,圍成柵欄,阻擋唐軍的攻勢,天亮之後,柵欄後射出很多冷箭,唐軍攻勢受阻。李晟大怒,“你們要是放跑了敵人,我先殺了你們”,大將萬頃親自躍馬衝鋒,推開柵欄,唐軍魚貫而入。
叛軍殊死抵抗,僅僅支持了十個回合,就向白華門逃竄。這時候,數千涇原叛軍從李晟背後殺將過來,李晟率領麾下百騎直衝過去,涇原兵素來畏懼李晟,頓時心膽俱裂,潰不成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