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要歸新主所有,人口也要歸新主所有。此時,李密所管轄的地盤都歸了李勣,東至大海,南至長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都在李勣的掌握中,他完全可以割據一方,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也可以將土地人口的表冊直接獻給唐高祖,可是他也沒有這樣做。
他讓使者攜帶表冊呈送李密,讓李密自己去獻給唐高祖。唐高祖李淵知道了個中內情,對李勣大加讚賞,
“感德推功,實純臣也”,冊封李勣為萊國公,賜姓李,還要將李勣的父親李蓋封為王爺,李蓋堅決推辭,後改封舒國公。
高官厚祿加之愛才的誠心收買了李勣父子,下一步,就是李勣統領河南、山東之兵與王世充沙場爭鋒。
李密歸唐之後並未受到唐高祖的青眼,隻當了個光祿卿的閑職,內心本來極度不滿。唐高祖派他去招降舊部,
走到半路又叫他回去,使他鬱積的不滿來了個總爆發,他終於下定決心反唐。
唐高祖顯然料到了這一招,唐將史萬寶、盛彥師痛下殺手,攔路結果了李密及王伯當等人,消除了唐高祖眼中的威脅和隱患,這些,等李勣知道的時候,為時已晚。
李勣收葬了李密的遺體,三軍縞素,將李密安葬在黎陽山,以全故舊之情。
他的舉動,不僅沒有引起李淵和李世民的反感,反而使皇帝父子更加看重李勣,更加喜歡李勣。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月,竇建德的大軍攻破了黎陽,淮安王李神通、魏征還有李勣的父親李蓋都做了竇建德的俘虜,李勣本來已經策馬突圍而出,眼見父親陷於敵手。不忍舍棄,
又跑回來投降了竇建德,被竇建德任命為左驍騎將軍。仍然鎮守黎陽。但李勣心向大唐,終於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正月又回到大唐。
此時。他的父親李蓋還是竇建德手中的人質,有人勸說竇建德殺掉李蓋泄憤,竇建德慨然說道,“徐世勣本就是唐朝的將軍,被我俘虜,卻不忘朝廷,是個忠臣義士,這種人。我幹嘛要殺他的父親呢”,派人將李蓋送回大唐。
劉黑闥第二次起兵的時候,李淵派李道玄率軍討伐,以史萬寶為副將,與劉黑闥戰於下博(今河北深縣)。李道玄率精銳輕騎突擊劉黑闥,約定好史萬寶領大部隊隨後進發。
史萬寶是隋朝名將,資格很老,不把李道玄放在眼裏,認為李道玄雖然是名義上的主將,實際上隻是在老將的輔保下掛個名立點戰功罷了。真正的指揮決策還是在自己手裏。
史萬寶認為,李道玄這樣急行軍,士兵必定疲憊不堪。最後會困頓失敗。
他的計劃是,按兵不動,犧牲李道玄,李道玄死後,劉黑闥必定揮兵輕進,這樣唐軍主力可以結陣迎擊,以逸待勞。
不想李道玄的前鋒部隊被劉黑闥消滅後,唐軍全都沒有了鬥誌,因此大敗。隻有史萬寶獨自逃了回去。李道玄就這樣白白作了犧牲品。他是唐朝開國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史萬寶輕視李道玄,自作主張是可以理解的。隋文帝楊堅曾派次子楊廣掛帥帶領韓擒虎。賀若弼平定南陳,織田信長曾派長子織田信忠為總大將進攻武田勝賴。豐臣秀吉也曾派養子,
著名的大草包豐臣秀次征討過紀州和四國。讓繼承人掛個名,在老將的幫助下立戰功樹威望,這是許多當權者的選擇。打起仗來真正決策的多半還是老將。
可惜的是史萬寶不該犧牲李道玄。尤其是他遇到是軍事天才劉黑闥,別說犧牲一個李道玄,就算連他自己也犧牲了,恐怕也不能引劉黑闥上當。
李道玄以主將的身份,不老老實實坐鎮中軍,身先士卒當前鋒,這也是敗亡之本。
主將應該像電影《影子武士》裏的武田信玄一樣:“山,是不動的!”李道玄明顯是受了李世民的影響。
李世民最喜歡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李道玄戰死後,李世民傷心地自責說:“自從起兵以來,道玄經常是跟隨我征戰。他每每見到我深入敵後,都能最終戰勝敵人,總是羨慕我,所以才會效仿。可惜這麽年輕就死了!”李道玄戰死時隻有十九歲。
從此以後,李勣再也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他東征西討,大顯身手。他跟隨李世民接連平定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又配合李孝恭、李靖平定了輔公袥,戰功赫赫,威名遠揚。
這中間,王世充的大將單雄信是他昔日的結義兄弟,曾經誓同生死,在沙場撕殺中,單雄信勇往直前,險些要了秦王李世民的性命,以致王世充投降以後,李世民堅持要處死單雄信。
李勣向李世民哭著懇求,願以自己的家財爵位換取單雄信的活命,遭到了李世民的嚴詞拒絕。
李勣忠義無法兩全,遂與單雄信在獄中訣別。單雄信口出怨言,李勣無言以對,他拔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讓單雄信吃下,告訴他,
“我不會忘記以前的誓言,今後你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你的家人就是我的親人”。單雄信死後,李勣信守諾言,照顧單雄信的妻子兒女,終生不變。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屢屢劫掠並州,使唐高祖大為惱火,他想到了常勝將軍李勣,就任命李勣為並州行軍總管。
玄武門事變發生不久,李世民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他任命李勣為並州都督(治太原),為朝廷捍衛這片龍興之地。
突厥人一向把漢人的地盤視為自己的糧倉,缺吃少穿就來明搶,雖然他們和李世民已經締結了和約,可是從未考慮過保守自己的信譽,多次悍然寇邊。
李世民開始時予以容忍,並非他想以德服人。而是尚未聚集到足夠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唐軍鐵拳出擊。馬上東*突厥的亡國之禍就在眼前。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突厥再次寇邊。朝廷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這對黃金搭擋統軍十幾萬,
率領唐軍開始了全麵的反擊。李勣從雲中進軍,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與突厥軍隊遭遇,大獲全勝,頡利可汗嚐到了李勣的厲害,心生怯意。主動派使者向唐太宗請和。
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出使突厥,與突厥人商談和談事宜,李勣認為此時機會難得,急忙勸說李靖,“頡利可汗雖然初戰失利,
但是依然人數眾多,如果他率眾進入磧中(漠北),與回紇、薛延陀等部落沆瀣一氣,想要消滅他們就很困難了。現在唐儉在與突厥人談判,
頡利對唐軍的防備必然鬆弛。此時唐軍雷霆出擊,打他個措手不及,東*突厥必然不戰而降”。李靖心中打得也是這個主意,兩人一拍即合,
“你說得這番話,正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李靖領軍深夜出發,李勣也帶領手下做好埋伏,唐軍布下了天羅地網,隻等頡利可汗自投羅網。
頡利可汗牙帳被襲,倉惶逃命,他想逃向磧中。而李勣正在磧口等著他的到來。前麵唐軍陣勢如山,後麵追兵緊咬不放。突厥大酋長無奈之中,隻得率領部落族人向李勣投降。李勣輕輕鬆鬆就得到了五萬俘虜。
頡利可汗雖然一時逃脫,卻逃不出唐軍的掌控,最終被李道宗抓住,被唐軍隆重獻俘,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就這樣滅亡了,李勣因功拜為光祿大夫和並州大都督府長史。
這時,李勣的父親也去世了,按禮儀製度,他得回家為父親守孝,在無法遮風蔽雨的破棚子裏守喪三年,但是初唐的南征北戰哪裏少得了這個出類拔萃的將才,唐太宗的一紙詔書,就將李勣“奪哀還官”。李勣在並州十六年,知人善任,
向朝廷推薦了不少的人才,其中,張文瓘到唐高宗時期做到了宰相之位,唐太宗這樣讚揚李勣在並州的政績,“隋煬帝不懂得任用良將戍守邊防,
隻知道動用老百姓大修長城,現在我任命李勣鎮守並州,突厥不敢南下而牧馬,豈不勝過修築長城百倍”。公元641年,李勣升為兵部尚書,加封英國公,
他還沒到長安赴任,漠北薛延陀真珠可汗就糾集同羅、回紇等部落,領兵二十萬,直撲大唐邊境。
薛延陀襲擊已經歸降大唐的東*突厥部落,東*突厥部落抵擋不住,向大唐朝廷頻頻告急。唐太宗當然不會坐視不理,
他任命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統兵六萬,屯守羽方,迎擊薛延陀。這一年十二月,薛延陀可汗之子大度設帶領數萬騎兵直奔長城而來,
剛好與李勣的唐軍部隊迎麵撞上,大度設見唐軍兵強馬壯、無懈可擊,心生畏懼,趕緊帶領部眾向北逃竄。李勣當然不會給對手以喘息之機,
他挑選六千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在青山趕上了薛延陀軍。唐軍騎兵手持長槊,
下馬衝鋒,勇不可擋,薛延陀軍全線崩潰,被唐軍斬首三千、俘虜五萬,大度設拚命逃跑,卻遇上了漠北的暴風雪,人畜凍死的十有*。
捷報傳來,唐太宗驕傲地告訴薛延陀使臣,“李世勣才出動了數千騎兵,你們已經如此狼狽,回去告訴你們的可汗,不要再妄想與大唐做對”。
李勣回朝以後,突然得了重病,醫生開出的藥方上寫明,需要別人的胡須來做藥引,唐太宗知道以後,剪下自己的胡須為他和藥,
李勣感動得一塌糊塗,入朝謝恩時叩頭出血,唐太宗告訴他,“我這麽做完全是為社稷打算,不用謝我”。
李勣擔任太子詹事後,唐太宗在一次宴會上向他吐露肺腑之言,“我想托付年輕的太子,考慮下來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選,你過去能不忘李密,如今又怎麽會做出對不起我的事情”,李勣含淚對答
,把自己的手指頭都咬出了鮮血。後來,李勣喝得大醉,不省人事,唐太宗怕他著涼,脫下自己的禦服,披在了他的身上。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雄毅的目光又轉向了高麗,他要禦駕親征,完成自己長久以來征服高麗的心願。
李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軍六萬,向遼東進發。山雨欲來風滿樓,高麗國的命運到了岌岌可危的關頭。
李勣從柳城(今遼寧朝陽)出發,渡過遼水(今遼河),到達玄菟(今遼寧鐵嶺南),高麗人關閉城門,
嚴陣以待。李勣率軍先後攻下蓋牟城(今遼寧撫順)、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及白岩城(今遼陽東南),
其中遼東城的戰況尤為激烈。唐軍的攻城器械裏有威力巨大的拋石車,
拋石車排成一排,石頭象冰雹一樣砸向高麗人的陣地,高麗人用木頭製造的戰樓來抵擋,卻無異於螳臂擋車。唐軍又用巨型撞車進攻敵人,
高麗人的工事無不東倒西歪。雪上加霜的是,這時又刮起了南風,李勣帶人順風放火,火借風勢,迅速蔓延,活活燒死了很多高麗兵,
遼東城一戰,高麗折損上萬人,李勣指揮有方,從容鎮定,讓高麗人心膽俱裂,喪失鬥誌,後麵的白岩城在力不能敵的情況下舉城投降。
唐軍因為天氣寒冷、缺少糧草而撤軍,此次出征卻收獲頗豐,一年時間,
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等十城歸入了大唐的版圖,唐軍斬首四萬人,俘獲高麗人口七萬多戶,
自身僅僅損失了兩千人。高麗人被大批遷到中原腹地,開始了強製同化的血淚生涯。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漠北薛延陀發生了內亂,真珠可汗暴死,他的兒子即位為多彌可汗,不久多彌可汗遭到了回紇人的毒手,
國人就擁立真珠可汗的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力失可汗。李勣奉命出擊,在鬱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大敗薛延陀軍。
他派人前往招降咄摩支,咄摩支猶豫不決,沒有馬上回應。李勣不再跟薛延陀人講客氣,長驅直入,
打得敵人落花流水,唐軍斬首五千級,俘虜三萬餘多人,繼東*突厥汗國的滅亡,稱霸漠北的薛延陀也跟著煙消雲散。貞觀二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了,李勣的地位變得更為重要,唐太宗臨終之前,還在考驗這位大臣的忠心。(未完待續)
他讓使者攜帶表冊呈送李密,讓李密自己去獻給唐高祖。唐高祖李淵知道了個中內情,對李勣大加讚賞,
“感德推功,實純臣也”,冊封李勣為萊國公,賜姓李,還要將李勣的父親李蓋封為王爺,李蓋堅決推辭,後改封舒國公。
高官厚祿加之愛才的誠心收買了李勣父子,下一步,就是李勣統領河南、山東之兵與王世充沙場爭鋒。
李密歸唐之後並未受到唐高祖的青眼,隻當了個光祿卿的閑職,內心本來極度不滿。唐高祖派他去招降舊部,
走到半路又叫他回去,使他鬱積的不滿來了個總爆發,他終於下定決心反唐。
唐高祖顯然料到了這一招,唐將史萬寶、盛彥師痛下殺手,攔路結果了李密及王伯當等人,消除了唐高祖眼中的威脅和隱患,這些,等李勣知道的時候,為時已晚。
李勣收葬了李密的遺體,三軍縞素,將李密安葬在黎陽山,以全故舊之情。
他的舉動,不僅沒有引起李淵和李世民的反感,反而使皇帝父子更加看重李勣,更加喜歡李勣。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月,竇建德的大軍攻破了黎陽,淮安王李神通、魏征還有李勣的父親李蓋都做了竇建德的俘虜,李勣本來已經策馬突圍而出,眼見父親陷於敵手。不忍舍棄,
又跑回來投降了竇建德,被竇建德任命為左驍騎將軍。仍然鎮守黎陽。但李勣心向大唐,終於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正月又回到大唐。
此時。他的父親李蓋還是竇建德手中的人質,有人勸說竇建德殺掉李蓋泄憤,竇建德慨然說道,“徐世勣本就是唐朝的將軍,被我俘虜,卻不忘朝廷,是個忠臣義士,這種人。我幹嘛要殺他的父親呢”,派人將李蓋送回大唐。
劉黑闥第二次起兵的時候,李淵派李道玄率軍討伐,以史萬寶為副將,與劉黑闥戰於下博(今河北深縣)。李道玄率精銳輕騎突擊劉黑闥,約定好史萬寶領大部隊隨後進發。
史萬寶是隋朝名將,資格很老,不把李道玄放在眼裏,認為李道玄雖然是名義上的主將,實際上隻是在老將的輔保下掛個名立點戰功罷了。真正的指揮決策還是在自己手裏。
史萬寶認為,李道玄這樣急行軍,士兵必定疲憊不堪。最後會困頓失敗。
他的計劃是,按兵不動,犧牲李道玄,李道玄死後,劉黑闥必定揮兵輕進,這樣唐軍主力可以結陣迎擊,以逸待勞。
不想李道玄的前鋒部隊被劉黑闥消滅後,唐軍全都沒有了鬥誌,因此大敗。隻有史萬寶獨自逃了回去。李道玄就這樣白白作了犧牲品。他是唐朝開國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史萬寶輕視李道玄,自作主張是可以理解的。隋文帝楊堅曾派次子楊廣掛帥帶領韓擒虎。賀若弼平定南陳,織田信長曾派長子織田信忠為總大將進攻武田勝賴。豐臣秀吉也曾派養子,
著名的大草包豐臣秀次征討過紀州和四國。讓繼承人掛個名,在老將的幫助下立戰功樹威望,這是許多當權者的選擇。打起仗來真正決策的多半還是老將。
可惜的是史萬寶不該犧牲李道玄。尤其是他遇到是軍事天才劉黑闥,別說犧牲一個李道玄,就算連他自己也犧牲了,恐怕也不能引劉黑闥上當。
李道玄以主將的身份,不老老實實坐鎮中軍,身先士卒當前鋒,這也是敗亡之本。
主將應該像電影《影子武士》裏的武田信玄一樣:“山,是不動的!”李道玄明顯是受了李世民的影響。
李世民最喜歡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李道玄戰死後,李世民傷心地自責說:“自從起兵以來,道玄經常是跟隨我征戰。他每每見到我深入敵後,都能最終戰勝敵人,總是羨慕我,所以才會效仿。可惜這麽年輕就死了!”李道玄戰死時隻有十九歲。
從此以後,李勣再也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他東征西討,大顯身手。他跟隨李世民接連平定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又配合李孝恭、李靖平定了輔公袥,戰功赫赫,威名遠揚。
這中間,王世充的大將單雄信是他昔日的結義兄弟,曾經誓同生死,在沙場撕殺中,單雄信勇往直前,險些要了秦王李世民的性命,以致王世充投降以後,李世民堅持要處死單雄信。
李勣向李世民哭著懇求,願以自己的家財爵位換取單雄信的活命,遭到了李世民的嚴詞拒絕。
李勣忠義無法兩全,遂與單雄信在獄中訣別。單雄信口出怨言,李勣無言以對,他拔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讓單雄信吃下,告訴他,
“我不會忘記以前的誓言,今後你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你的家人就是我的親人”。單雄信死後,李勣信守諾言,照顧單雄信的妻子兒女,終生不變。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屢屢劫掠並州,使唐高祖大為惱火,他想到了常勝將軍李勣,就任命李勣為並州行軍總管。
玄武門事變發生不久,李世民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他任命李勣為並州都督(治太原),為朝廷捍衛這片龍興之地。
突厥人一向把漢人的地盤視為自己的糧倉,缺吃少穿就來明搶,雖然他們和李世民已經締結了和約,可是從未考慮過保守自己的信譽,多次悍然寇邊。
李世民開始時予以容忍,並非他想以德服人。而是尚未聚集到足夠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唐軍鐵拳出擊。馬上東*突厥的亡國之禍就在眼前。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突厥再次寇邊。朝廷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這對黃金搭擋統軍十幾萬,
率領唐軍開始了全麵的反擊。李勣從雲中進軍,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與突厥軍隊遭遇,大獲全勝,頡利可汗嚐到了李勣的厲害,心生怯意。主動派使者向唐太宗請和。
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出使突厥,與突厥人商談和談事宜,李勣認為此時機會難得,急忙勸說李靖,“頡利可汗雖然初戰失利,
但是依然人數眾多,如果他率眾進入磧中(漠北),與回紇、薛延陀等部落沆瀣一氣,想要消滅他們就很困難了。現在唐儉在與突厥人談判,
頡利對唐軍的防備必然鬆弛。此時唐軍雷霆出擊,打他個措手不及,東*突厥必然不戰而降”。李靖心中打得也是這個主意,兩人一拍即合,
“你說得這番話,正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李靖領軍深夜出發,李勣也帶領手下做好埋伏,唐軍布下了天羅地網,隻等頡利可汗自投羅網。
頡利可汗牙帳被襲,倉惶逃命,他想逃向磧中。而李勣正在磧口等著他的到來。前麵唐軍陣勢如山,後麵追兵緊咬不放。突厥大酋長無奈之中,隻得率領部落族人向李勣投降。李勣輕輕鬆鬆就得到了五萬俘虜。
頡利可汗雖然一時逃脫,卻逃不出唐軍的掌控,最終被李道宗抓住,被唐軍隆重獻俘,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就這樣滅亡了,李勣因功拜為光祿大夫和並州大都督府長史。
這時,李勣的父親也去世了,按禮儀製度,他得回家為父親守孝,在無法遮風蔽雨的破棚子裏守喪三年,但是初唐的南征北戰哪裏少得了這個出類拔萃的將才,唐太宗的一紙詔書,就將李勣“奪哀還官”。李勣在並州十六年,知人善任,
向朝廷推薦了不少的人才,其中,張文瓘到唐高宗時期做到了宰相之位,唐太宗這樣讚揚李勣在並州的政績,“隋煬帝不懂得任用良將戍守邊防,
隻知道動用老百姓大修長城,現在我任命李勣鎮守並州,突厥不敢南下而牧馬,豈不勝過修築長城百倍”。公元641年,李勣升為兵部尚書,加封英國公,
他還沒到長安赴任,漠北薛延陀真珠可汗就糾集同羅、回紇等部落,領兵二十萬,直撲大唐邊境。
薛延陀襲擊已經歸降大唐的東*突厥部落,東*突厥部落抵擋不住,向大唐朝廷頻頻告急。唐太宗當然不會坐視不理,
他任命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統兵六萬,屯守羽方,迎擊薛延陀。這一年十二月,薛延陀可汗之子大度設帶領數萬騎兵直奔長城而來,
剛好與李勣的唐軍部隊迎麵撞上,大度設見唐軍兵強馬壯、無懈可擊,心生畏懼,趕緊帶領部眾向北逃竄。李勣當然不會給對手以喘息之機,
他挑選六千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在青山趕上了薛延陀軍。唐軍騎兵手持長槊,
下馬衝鋒,勇不可擋,薛延陀軍全線崩潰,被唐軍斬首三千、俘虜五萬,大度設拚命逃跑,卻遇上了漠北的暴風雪,人畜凍死的十有*。
捷報傳來,唐太宗驕傲地告訴薛延陀使臣,“李世勣才出動了數千騎兵,你們已經如此狼狽,回去告訴你們的可汗,不要再妄想與大唐做對”。
李勣回朝以後,突然得了重病,醫生開出的藥方上寫明,需要別人的胡須來做藥引,唐太宗知道以後,剪下自己的胡須為他和藥,
李勣感動得一塌糊塗,入朝謝恩時叩頭出血,唐太宗告訴他,“我這麽做完全是為社稷打算,不用謝我”。
李勣擔任太子詹事後,唐太宗在一次宴會上向他吐露肺腑之言,“我想托付年輕的太子,考慮下來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選,你過去能不忘李密,如今又怎麽會做出對不起我的事情”,李勣含淚對答
,把自己的手指頭都咬出了鮮血。後來,李勣喝得大醉,不省人事,唐太宗怕他著涼,脫下自己的禦服,披在了他的身上。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雄毅的目光又轉向了高麗,他要禦駕親征,完成自己長久以來征服高麗的心願。
李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軍六萬,向遼東進發。山雨欲來風滿樓,高麗國的命運到了岌岌可危的關頭。
李勣從柳城(今遼寧朝陽)出發,渡過遼水(今遼河),到達玄菟(今遼寧鐵嶺南),高麗人關閉城門,
嚴陣以待。李勣率軍先後攻下蓋牟城(今遼寧撫順)、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及白岩城(今遼陽東南),
其中遼東城的戰況尤為激烈。唐軍的攻城器械裏有威力巨大的拋石車,
拋石車排成一排,石頭象冰雹一樣砸向高麗人的陣地,高麗人用木頭製造的戰樓來抵擋,卻無異於螳臂擋車。唐軍又用巨型撞車進攻敵人,
高麗人的工事無不東倒西歪。雪上加霜的是,這時又刮起了南風,李勣帶人順風放火,火借風勢,迅速蔓延,活活燒死了很多高麗兵,
遼東城一戰,高麗折損上萬人,李勣指揮有方,從容鎮定,讓高麗人心膽俱裂,喪失鬥誌,後麵的白岩城在力不能敵的情況下舉城投降。
唐軍因為天氣寒冷、缺少糧草而撤軍,此次出征卻收獲頗豐,一年時間,
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等十城歸入了大唐的版圖,唐軍斬首四萬人,俘獲高麗人口七萬多戶,
自身僅僅損失了兩千人。高麗人被大批遷到中原腹地,開始了強製同化的血淚生涯。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漠北薛延陀發生了內亂,真珠可汗暴死,他的兒子即位為多彌可汗,不久多彌可汗遭到了回紇人的毒手,
國人就擁立真珠可汗的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力失可汗。李勣奉命出擊,在鬱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大敗薛延陀軍。
他派人前往招降咄摩支,咄摩支猶豫不決,沒有馬上回應。李勣不再跟薛延陀人講客氣,長驅直入,
打得敵人落花流水,唐軍斬首五千級,俘虜三萬餘多人,繼東*突厥汗國的滅亡,稱霸漠北的薛延陀也跟著煙消雲散。貞觀二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了,李勣的地位變得更為重要,唐太宗臨終之前,還在考驗這位大臣的忠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