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執行,下麵設有6部(吏戶禮兵刑工)。
有些書(例如柏楊版資治通鑒)把門下省成為為監督部門,不是很正確,門下省的主要工作是審議,不適當的法令就駁回中書省重新擬定。唐代真正的監察部門其實叫“禦史台”長官叫禦史大夫,副長官叫禦史中丞,有趣的是,忠臣宋璟當過禦史中丞,奸臣李林甫也當過這個職位。
李隆基輕舉妄動,自傷股肱
李隆基如願當上皇帝了,但他的地位還不是很穩固,大事仍由太上皇做主,而朝中大臣仍多為太平公主的黨羽,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這個皇帝當的並不舒心。
而這時有一個人也過的很不舒心,他就是李隆基的政變功臣——劉幽求。劉幽求此時官封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列宰相之一,算是不錯了。但有時候人就怕比,這時的尚書左仆射(古代左比較大)恰好是竇懷貞(也就是前麵文講的“公主管家”那一位),中書令更糟,是崔湜(“三陪男”,前文也有提到),這兩個人不但名聲很差,而且以前都算是韋後的黨羽,這時居然都官居劉幽求之上,對於劉幽求這樣驕傲的人來說,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劉幽求決定改變這局麵,手法呢?仍然是策劃禁軍起事。
劉幽求找上右羽林將軍張暐,兩人計劃策動羽林軍把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全部誅殺,張暐遂晉見李隆基奏報說:“太平公主黨羽正在密謀陷害陛下,我們必需先發製人,否則,一旦事發,太上皇怎能安心。我們已經準備好,請陛下下令行動。“
李隆基表示同意,不料。張暐卻將消息無意中泄露給侍禦史鄧光賓,這鄧光賓平常跟太平公主的黨羽竇懷貞走的很緊。李隆基一聽說這消息,一下子就荒了。他想了一下,現在馬上動手可能來不及,而且對手有準備,自己可能會一敗塗地。李隆基心一狠,就自己先上書給太上皇主動揭發劉幽求/張暐等人離間骨肉的密謀,先打預防針。這一招果然有效,原本太平公主得到消息。準備跟李旦告狀,但李隆基這麽一搞,狀是告不成了,於是想至少把李隆基的黨羽給滅了,就要求李旦下令把劉幽求/張暐等以離間皇家骨肉的罪名都處死。
李隆基沒有辦法,狀是自己告的,但劉幽求不能不保,否則難保自己的人馬不見風轉舵,於是擺出哀兵姿態,拚命向老爹求情。李旦想。自己能坐上皇帝寶座劉幽求確實立了大功,於是減刑一等,劉幽求/張暐/鄧光賓三人分別流放封州(廣東新會縣)。峰州(越南富壽省),繡州(廣西桂平市),都是很偏僻的地方。
李隆基這次不隻損傷大將,而且我相信這次李旦對李隆基是相當不滿的,但因為這時李隆基已經是皇帝,也不可能用這理由罷黜他,更何況李隆基的擁護者仍然不少,所以李旦想了很久之後,決定讓李隆基到邊疆及地方巡視。一方麵,算是一種懲罰;另一方麵。可能也認為這樣子可以將兩邊鬥爭的氣氛下降一些。
但是,李旦還是很容易就妥協。過了一陣子,到邊疆及地方巡視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李隆基繼續當他的皇帝,李旦繼續當他的太上皇,太平公主繼續安插她的人馬,而父子兩人在元宵是還一起上城門樓上與民同樂。私底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爭當然不會停止!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劉幽求被流放到封州後,太平公主知道劉幽求是李隆基的核心謀士,最好能斬草除根,於是找來崔湜,讓他找人下手。
崔湜之前跟劉幽求同事時,因為自己名聲不佳,常懷有自卑感,而劉幽求素來瞧不起他,心中早已聚積了一股怒火,現在有報仇機會,自然大喜過望,於是通知廣州都督(廣州軍區司令)周利貞,想辦法在途中把劉幽求殺掉。
而這時劉幽求正走到桂州(廣西桂林),桂州都督王浚提前得知崔湜與周利貞的密謀,他是劉幽求的好友,就把劉幽求留在桂州,不讓他到封州去,周利貞發文要求王浚趕快把劉幽求遣送到封州,王浚都不理,周利貞就發文回長安,向朝廷告狀,崔湜嚴令要求王浚必須把流犯遣送到流放地,劉幽求知道太平公主的同黨對自己誌在必得,怕會連累王浚,就對王浚說:
“你拒絕朝廷的命令而不把我遣往封州,我知道你想保全我,但最終可能無法保全我,還拖累了你,我建議您還是讓我去吧!”
王浚回答:“你所犯的罪,並不至於到朋友都不可以跟你往來,我即使因為你而獲罪,也無所恨。”於是繼續把劉幽求留在桂州。
此時的太平公主逐漸感受到到來自李隆基的壓力,雖然在中央的高級官員中,太平公主的人馬占有優勢,但李隆基此時是皇帝,而李旦也逐漸把朝政交給兒子,太平公主發現自己左右政事的難度逐步增加了。
以劉幽求的事來說,崔湜幾次提出彈劾王浚沒有把劉幽求遣送到封州一事,結果不是奏章被皇帝扣留下來,就是有人提出說劉幽求路上染病,無法行走,等病養好了後再遣送之類的奏章,總之就是無法如願,太平公主深知是李隆基在背後搞鬼,但又無可奈何!
沒多久,李隆基又任命原兵部尚書郭元振兼同中書門下三品,也就是有了宰相的職權,這個郭元振,可是鐵杆的李隆基人馬!
李隆基的想法是,雖然我一下子無法換掉你太平公主的人馬,但是我可以把我的人馬逐漸拉上來,跟你對抗。
太平公主越想越不對頭,於是起了發動政變,把皇帝趕下台的念頭。
沒多久,太平公主就召集自己提拔的五位宰相(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陸象先),一起開小組會議。在會議上,太平公主再次跟自己的人馬提出說:
“寧王(李成器,此時改封寧王)是長子。不應該廢除嫡子而立庶子!”
其他宰相都不說話,唯有陸象先跳出來說:“現在皇上能繼位。公主應該知道原因吧?”
太平公主說:“皇上雖有一時功勞,但品德不好,怎麽可以不廢?”
陸象先回嘴:“皇上是因為有功而繼位,如果要廢除他,一定要有明確而重大的罪名,但如今皇上並沒聽說有太大的過失,如何能廢掉他呢?“
會議氣氛搞得很不好,太平公主知道陸象先不會同意。於是也不找他,開始跟自己的同謀秘密部署。
本來太平公主雖然喜歡攬權,但行事一向謹慎而且對情勢的判斷也比較準確,但為何在此時選擇冒險一搏?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權力是的春藥,太平公主掌權了之後對自己的能力評估過高,而下麵一群馬屁精更是讓她迷失了自己,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局麵,但事實上沒有想的很周全。
其二:過去太平公主做事過火時,她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是少數能勸告她的人。在武氏家族成員中。武攸暨性格恬淡,對權力沒有太大的**,所以一直沒有牽扯進政治風暴中。有他在,太平公主也許不會走得太極端,但可惜的是他在前一年(公元712年)去世了。
至此,太平公主身邊已經沒有可以勸阻她的人,她注定要走上這條不歸路了。
我在寫到劉幽求被流放封州,而卻途經桂州一事感到有些好奇,因為從現代的交通來看,封州在今天的江門新會(珠江三角洲西南,離中山珠海很近)。桂州(今桂林)在廣西,照理從長安到封州應該是從湖南直接下去。怎麽會繞到廣西呢?
後來看到秦朝為了征伐嶺南(今天的廣東省)而開靈渠,我就懂了。原來在古時候,五嶺是分割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一道天險,交通不易,特別是打仗時不隻軍隊要過,還要運輸糧食補給,秦始皇在湘江/漓水上遊修建靈渠,連同湖南與廣西,然後順著西江,可以以航行到廣州。
這條路線,漢朝征討南越呂嘉之亂時也使用!看起來,到了唐朝也還在使用!
秦朝時期中國人的工程技術水平,真是不可小看啊!
密謀
在太平公主緊鑼密鼓準備同時,李隆基陣營也感受到形勢的緊張,其心腹紛紛向李隆基進言要皇帝采取行動。
中書侍郎王琚警告:“事情緊迫,我們要先發製人!“
尚書左丞張說,派人從東都洛陽獻佩刀給皇帝,意思是要皇帝速下決斷。
荊州(湖北省江陵縣)長史崔日用回長安時,向李隆基進言:
“太平公主想要謀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以前陛下在東宮當太子,要除掉她,必須要用武力;現在陛下已經登上大位,隻要下一詔書,誰敢不從!如果不采取行動,一旦奸謀得逞,後悔莫及!“
李隆基言道:“卿所言有理,但隻怕驚動太上皇!“
崔日用回答:“天子的孝道與小民不同,最重要的是能安定四海。今天如果讓奸黨得誌,則江山社稷都將成為廢墟,那還說得上孝順嗎?我請皇上先掌握北軍(禁軍),然後逮捕逆黨,就不會驚動太上皇了。“李隆基表示同意,同時將崔日用調為吏部侍郎,留在京城。
另外一邊,太平公主的所有人馬也開始聚集,參與密謀人還真不少!計有:
左仆射(尚書省首長)竇懷貞
侍中(門下省首長)岑羲
中書令(中書省首長)蕭至忠
檢校中書令(代理中書省首長)崔湜
太子少保(尊銜)薛稷
雍州長史(京畿司令部秘書長)新興王李晉
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
知羽林將軍事(代理右羽林將軍)李慈
左金吾將軍李欽
中書舍人(中書省中級官員)李猷
右散騎常侍(中書省顧問)賈膺福
鴻臚卿(藩屬事務主管)唐竣
和尚慧範
這名單人員真是五花八門,樣樣俱全!
那麽集合了這麽多人想出了什麽主意呢?大致來說有兩條,一條是下毒,他們找上了一位姓元的宮女,準備在皇帝服用的藥“赤箭粉”(也就是俗稱的天麻)中下毒;至於第二呢?就是動用兵力,在李隆基主持朝政時,率領羽林禁軍(北軍)讓常元楷跟李慈衝進武德殿(朝會場所),殺死李隆基;而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三人則在南牙(就是南衙,主要的政府機關所在地)率領衛軍(南軍)士卒響應。
計策定好了,準備開始執行,先啟動第一條,結果發現李隆基一方早就提高戒備,所有醫藥飲食都經過嚴格檢查,元姓宮女跟本無法找到機會下毒。
既然第一計不行那就第二計吧!經過商議,最後決定在七月四日發動政變。
太平公主全軍覆沒
太平公主參與發動密謀的人太多太雜,而時間又拖的有點長,於是,政變最容易出事的環節果然發生了,那就是泄密!
如何泄密,已經不得而知,但李隆基的人馬魏知古很快就得到這個消息,並馬上稟告李隆基,李隆基是政變老手,於是迅速反應。
首先,他召集了自己的人馬,包括:
兩位老弟(歧王李範/薛王李業,統帥太子禁衛軍)
郭元振(前文剛介紹過,兵部尚書兼宰相)
龍武將軍王毛仲
殿中少監(宮廷副總管)薑皎
太仆少卿(畜牧副部長)李令問
尚乘奉禦(禦馬管理官)王守一
內給事(太監府總管秘書)高力士
果毅(平民征兵府司令,中郎將是貴族征兵府司令)李守德
人馬看起來似乎比太平公主少,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更何況李隆基的這些人,都是很實用的,分別掌握了宮廷中的所有要地。
此外,太平公主還有一個弱點,她的人馬官位比較高,都在明處,其人員早就被李隆基摸透了,李隆基又是皇帝,隻要傳旨把人找來,然後一個一個抓起來就大功告成了。(未完待續)
有些書(例如柏楊版資治通鑒)把門下省成為為監督部門,不是很正確,門下省的主要工作是審議,不適當的法令就駁回中書省重新擬定。唐代真正的監察部門其實叫“禦史台”長官叫禦史大夫,副長官叫禦史中丞,有趣的是,忠臣宋璟當過禦史中丞,奸臣李林甫也當過這個職位。
李隆基輕舉妄動,自傷股肱
李隆基如願當上皇帝了,但他的地位還不是很穩固,大事仍由太上皇做主,而朝中大臣仍多為太平公主的黨羽,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這個皇帝當的並不舒心。
而這時有一個人也過的很不舒心,他就是李隆基的政變功臣——劉幽求。劉幽求此時官封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列宰相之一,算是不錯了。但有時候人就怕比,這時的尚書左仆射(古代左比較大)恰好是竇懷貞(也就是前麵文講的“公主管家”那一位),中書令更糟,是崔湜(“三陪男”,前文也有提到),這兩個人不但名聲很差,而且以前都算是韋後的黨羽,這時居然都官居劉幽求之上,對於劉幽求這樣驕傲的人來說,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劉幽求決定改變這局麵,手法呢?仍然是策劃禁軍起事。
劉幽求找上右羽林將軍張暐,兩人計劃策動羽林軍把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全部誅殺,張暐遂晉見李隆基奏報說:“太平公主黨羽正在密謀陷害陛下,我們必需先發製人,否則,一旦事發,太上皇怎能安心。我們已經準備好,請陛下下令行動。“
李隆基表示同意,不料。張暐卻將消息無意中泄露給侍禦史鄧光賓,這鄧光賓平常跟太平公主的黨羽竇懷貞走的很緊。李隆基一聽說這消息,一下子就荒了。他想了一下,現在馬上動手可能來不及,而且對手有準備,自己可能會一敗塗地。李隆基心一狠,就自己先上書給太上皇主動揭發劉幽求/張暐等人離間骨肉的密謀,先打預防針。這一招果然有效,原本太平公主得到消息。準備跟李旦告狀,但李隆基這麽一搞,狀是告不成了,於是想至少把李隆基的黨羽給滅了,就要求李旦下令把劉幽求/張暐等以離間皇家骨肉的罪名都處死。
李隆基沒有辦法,狀是自己告的,但劉幽求不能不保,否則難保自己的人馬不見風轉舵,於是擺出哀兵姿態,拚命向老爹求情。李旦想。自己能坐上皇帝寶座劉幽求確實立了大功,於是減刑一等,劉幽求/張暐/鄧光賓三人分別流放封州(廣東新會縣)。峰州(越南富壽省),繡州(廣西桂平市),都是很偏僻的地方。
李隆基這次不隻損傷大將,而且我相信這次李旦對李隆基是相當不滿的,但因為這時李隆基已經是皇帝,也不可能用這理由罷黜他,更何況李隆基的擁護者仍然不少,所以李旦想了很久之後,決定讓李隆基到邊疆及地方巡視。一方麵,算是一種懲罰;另一方麵。可能也認為這樣子可以將兩邊鬥爭的氣氛下降一些。
但是,李旦還是很容易就妥協。過了一陣子,到邊疆及地方巡視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李隆基繼續當他的皇帝,李旦繼續當他的太上皇,太平公主繼續安插她的人馬,而父子兩人在元宵是還一起上城門樓上與民同樂。私底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爭當然不會停止!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劉幽求被流放到封州後,太平公主知道劉幽求是李隆基的核心謀士,最好能斬草除根,於是找來崔湜,讓他找人下手。
崔湜之前跟劉幽求同事時,因為自己名聲不佳,常懷有自卑感,而劉幽求素來瞧不起他,心中早已聚積了一股怒火,現在有報仇機會,自然大喜過望,於是通知廣州都督(廣州軍區司令)周利貞,想辦法在途中把劉幽求殺掉。
而這時劉幽求正走到桂州(廣西桂林),桂州都督王浚提前得知崔湜與周利貞的密謀,他是劉幽求的好友,就把劉幽求留在桂州,不讓他到封州去,周利貞發文要求王浚趕快把劉幽求遣送到封州,王浚都不理,周利貞就發文回長安,向朝廷告狀,崔湜嚴令要求王浚必須把流犯遣送到流放地,劉幽求知道太平公主的同黨對自己誌在必得,怕會連累王浚,就對王浚說:
“你拒絕朝廷的命令而不把我遣往封州,我知道你想保全我,但最終可能無法保全我,還拖累了你,我建議您還是讓我去吧!”
王浚回答:“你所犯的罪,並不至於到朋友都不可以跟你往來,我即使因為你而獲罪,也無所恨。”於是繼續把劉幽求留在桂州。
此時的太平公主逐漸感受到到來自李隆基的壓力,雖然在中央的高級官員中,太平公主的人馬占有優勢,但李隆基此時是皇帝,而李旦也逐漸把朝政交給兒子,太平公主發現自己左右政事的難度逐步增加了。
以劉幽求的事來說,崔湜幾次提出彈劾王浚沒有把劉幽求遣送到封州一事,結果不是奏章被皇帝扣留下來,就是有人提出說劉幽求路上染病,無法行走,等病養好了後再遣送之類的奏章,總之就是無法如願,太平公主深知是李隆基在背後搞鬼,但又無可奈何!
沒多久,李隆基又任命原兵部尚書郭元振兼同中書門下三品,也就是有了宰相的職權,這個郭元振,可是鐵杆的李隆基人馬!
李隆基的想法是,雖然我一下子無法換掉你太平公主的人馬,但是我可以把我的人馬逐漸拉上來,跟你對抗。
太平公主越想越不對頭,於是起了發動政變,把皇帝趕下台的念頭。
沒多久,太平公主就召集自己提拔的五位宰相(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陸象先),一起開小組會議。在會議上,太平公主再次跟自己的人馬提出說:
“寧王(李成器,此時改封寧王)是長子。不應該廢除嫡子而立庶子!”
其他宰相都不說話,唯有陸象先跳出來說:“現在皇上能繼位。公主應該知道原因吧?”
太平公主說:“皇上雖有一時功勞,但品德不好,怎麽可以不廢?”
陸象先回嘴:“皇上是因為有功而繼位,如果要廢除他,一定要有明確而重大的罪名,但如今皇上並沒聽說有太大的過失,如何能廢掉他呢?“
會議氣氛搞得很不好,太平公主知道陸象先不會同意。於是也不找他,開始跟自己的同謀秘密部署。
本來太平公主雖然喜歡攬權,但行事一向謹慎而且對情勢的判斷也比較準確,但為何在此時選擇冒險一搏?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權力是的春藥,太平公主掌權了之後對自己的能力評估過高,而下麵一群馬屁精更是讓她迷失了自己,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局麵,但事實上沒有想的很周全。
其二:過去太平公主做事過火時,她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是少數能勸告她的人。在武氏家族成員中。武攸暨性格恬淡,對權力沒有太大的**,所以一直沒有牽扯進政治風暴中。有他在,太平公主也許不會走得太極端,但可惜的是他在前一年(公元712年)去世了。
至此,太平公主身邊已經沒有可以勸阻她的人,她注定要走上這條不歸路了。
我在寫到劉幽求被流放封州,而卻途經桂州一事感到有些好奇,因為從現代的交通來看,封州在今天的江門新會(珠江三角洲西南,離中山珠海很近)。桂州(今桂林)在廣西,照理從長安到封州應該是從湖南直接下去。怎麽會繞到廣西呢?
後來看到秦朝為了征伐嶺南(今天的廣東省)而開靈渠,我就懂了。原來在古時候,五嶺是分割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一道天險,交通不易,特別是打仗時不隻軍隊要過,還要運輸糧食補給,秦始皇在湘江/漓水上遊修建靈渠,連同湖南與廣西,然後順著西江,可以以航行到廣州。
這條路線,漢朝征討南越呂嘉之亂時也使用!看起來,到了唐朝也還在使用!
秦朝時期中國人的工程技術水平,真是不可小看啊!
密謀
在太平公主緊鑼密鼓準備同時,李隆基陣營也感受到形勢的緊張,其心腹紛紛向李隆基進言要皇帝采取行動。
中書侍郎王琚警告:“事情緊迫,我們要先發製人!“
尚書左丞張說,派人從東都洛陽獻佩刀給皇帝,意思是要皇帝速下決斷。
荊州(湖北省江陵縣)長史崔日用回長安時,向李隆基進言:
“太平公主想要謀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以前陛下在東宮當太子,要除掉她,必須要用武力;現在陛下已經登上大位,隻要下一詔書,誰敢不從!如果不采取行動,一旦奸謀得逞,後悔莫及!“
李隆基言道:“卿所言有理,但隻怕驚動太上皇!“
崔日用回答:“天子的孝道與小民不同,最重要的是能安定四海。今天如果讓奸黨得誌,則江山社稷都將成為廢墟,那還說得上孝順嗎?我請皇上先掌握北軍(禁軍),然後逮捕逆黨,就不會驚動太上皇了。“李隆基表示同意,同時將崔日用調為吏部侍郎,留在京城。
另外一邊,太平公主的所有人馬也開始聚集,參與密謀人還真不少!計有:
左仆射(尚書省首長)竇懷貞
侍中(門下省首長)岑羲
中書令(中書省首長)蕭至忠
檢校中書令(代理中書省首長)崔湜
太子少保(尊銜)薛稷
雍州長史(京畿司令部秘書長)新興王李晉
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
知羽林將軍事(代理右羽林將軍)李慈
左金吾將軍李欽
中書舍人(中書省中級官員)李猷
右散騎常侍(中書省顧問)賈膺福
鴻臚卿(藩屬事務主管)唐竣
和尚慧範
這名單人員真是五花八門,樣樣俱全!
那麽集合了這麽多人想出了什麽主意呢?大致來說有兩條,一條是下毒,他們找上了一位姓元的宮女,準備在皇帝服用的藥“赤箭粉”(也就是俗稱的天麻)中下毒;至於第二呢?就是動用兵力,在李隆基主持朝政時,率領羽林禁軍(北軍)讓常元楷跟李慈衝進武德殿(朝會場所),殺死李隆基;而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三人則在南牙(就是南衙,主要的政府機關所在地)率領衛軍(南軍)士卒響應。
計策定好了,準備開始執行,先啟動第一條,結果發現李隆基一方早就提高戒備,所有醫藥飲食都經過嚴格檢查,元姓宮女跟本無法找到機會下毒。
既然第一計不行那就第二計吧!經過商議,最後決定在七月四日發動政變。
太平公主全軍覆沒
太平公主參與發動密謀的人太多太雜,而時間又拖的有點長,於是,政變最容易出事的環節果然發生了,那就是泄密!
如何泄密,已經不得而知,但李隆基的人馬魏知古很快就得到這個消息,並馬上稟告李隆基,李隆基是政變老手,於是迅速反應。
首先,他召集了自己的人馬,包括:
兩位老弟(歧王李範/薛王李業,統帥太子禁衛軍)
郭元振(前文剛介紹過,兵部尚書兼宰相)
龍武將軍王毛仲
殿中少監(宮廷副總管)薑皎
太仆少卿(畜牧副部長)李令問
尚乘奉禦(禦馬管理官)王守一
內給事(太監府總管秘書)高力士
果毅(平民征兵府司令,中郎將是貴族征兵府司令)李守德
人馬看起來似乎比太平公主少,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更何況李隆基的這些人,都是很實用的,分別掌握了宮廷中的所有要地。
此外,太平公主還有一個弱點,她的人馬官位比較高,都在明處,其人員早就被李隆基摸透了,李隆基又是皇帝,隻要傳旨把人找來,然後一個一個抓起來就大功告成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