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賞識,姚元崇崛起
天策萬歲二年(公元696年,姚崇47歲),姚元崇在夏官郎中的任上,東北的契丹族原本已經歸降南周(武則天在位)的首領李盡忠/孫萬榮起兵反叛,而起兵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官逼民反,但是契丹部落發生饑荒,營州都督趙文翽不但不肯救濟,反而虐待侮辱契丹部落的酋長,二人無法忍耐,就起來叛變。
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禦,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幹,至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紛繁複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裏,處理得幹淨利索,井井有條。兵部是中央機關,消息很快傳到武則天耳裏。武則天很是愛才,姚元崇的才幹,她很賞識,立即提拔他為夏官侍郎(兵部侍郎),晉升為中央級高官。
南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有一次武則天在跟左右近臣聊天時說:
“這幾年,周興/來俊臣在調查審理案件時,往往牽連到大量的政府官員,我有時候懷疑,派貼身侍從到監獄去盤問,被告都寫了自白書,承認自己的罪行,所以我也相信了,但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後,就很少聽到有誰謀逆,這樣看來,難道以前沒有被冤枉的嗎?”
姚元崇這時剛好侍從在旁,回答說:
“之前很多犯叛亂罪被處死的,都是由於周興等人羅織罪名陷害造成的。陛下派去監獄詢問的人,自己都怕被陷害,怎麽敢講出不一樣的話?而被告之所以會寫承認罪行的自白書,而且不敢喊冤,是因為如果被告不承認,或是喊冤。會遭到比死還恐怖的酷刑。於是隻好承認。幸好上天感動陛下聖心,周興等人已經伏法,我用全家百口人生命為擔保。現在官員沒有叛徒,如果有。我願意接受”知情不報“的處罰。”
武則天很高興,就說:“從前宰相都同意所有的判決,使人民誤認為我是一個好殺的君王,聽到你的話,甚合我意。”下令賞姚元崇錢一千串。
我認為這次對談,再次顯示出姚元崇善於體察上意,在適當時機作適當的事情的才能。初期周興/來俊臣能夠大興冤獄,也是出於武則天要鏟除效忠李唐王朝之人與建立恐怖統治的雙重需要。而到後來武則天政權已經穩固,所以需要換個做法,姚元崇完全洞察女皇帝的心意,這是他過人之處。
這一次對談,令武則天對姚元崇印象深刻,隔年,就升姚元崇為宰相,並被改名姚元之,後來又兼相王(李旦)府長史,和李旦一家。建立起比較密切的關係,並在李旦第二次當皇帝時,第二次擔任宰相。
不過不久後又因為跟宋璟一起奏請讓太平公主出京一事。被貶為州長。(見前文敘述)
(原創連載更新019)
04好大膽子,給你當宰相還擺譜?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在完全取得政權後的三個月,李隆基在驪山舉行閱兵大典,征集大軍二十萬,旌旗飄揚,連綿五十裏。
驪山,就是那個有名的驪山,周幽王為搏寵姬褒姒一笑。舉烽火戲諸侯。民國時期張學良西安事變,蔣介石在此被擄。現有遺跡“兵諫亭”。而我們的主角,李隆基先生讓楊貴妃去華清池洗澡。“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也是在這附近。
在閱兵大典時,不知道什麽原因,也許是事先沒有排練好,也許隻因為要讓二十萬人排的整整齊齊本來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總之,李隆基認為軍容不夠整齊,於是讓人把兵部尚書郭元振(沒錯,就是前麵有出現過的郭元振)五花大綁起來,準備斬首。這時劉幽求跟張說兩位大臣趕快出來求情說:“郭元振對帝國立有大功,不應該誅殺?”於是李隆基把郭元振流放到新州(廣東省浮雲市新興縣),另外斬給事中(監察官)知禮儀事(代理典儀官)唐紹,因為他製定的軍禮不夠嚴謹。
李隆基開始隻是為了要樹立威望,所以故意大聲斥責,口說誅殺,其實並無真正殺人之意,但金吾衛將軍李邈卻不能體察上意,應聲傳令,馬上執行處決,讓李隆基心裏很不爽,沒多久,這個糊塗蛋就被免除官職,終身永不錄用,在家退休。(嗬嗬,這是典型的職場求生記啊!你要搞清楚老板是裝模做樣還是真正想幹,否則,老板記恨在心,肯定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這次來驪山,除了閱兵外,另外一件事就是要考察姚元之,所以在閱兵隔天,林隆基就命宦官傳姚元之來見,姚元之此時擔任同州州長(陝西省大荔縣),聽到皇帝傳喚他,馬上就趕到。
姚元之到達時,李隆基正在渭水河邊打獵,於是就問姚元之說:“姚公知道如何打獵嗎?”
姚崇回答:“這是我年輕時常做的事!我年輕時,住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後來碰到張憬藏,他說我機會當宰相輔佐皇上,所以才開始下苦心讀書,然後就一路當官,現在雖然老了,但年輕時學的東西還記得!“
於是君臣兩人就一邊打獵一邊談論國家大事,李隆基被姚崇的能力折服,於是就問他:
“你願意當我的宰相嗎?“
出乎意料之外的,姚元之沒有馬上叩頭謝恩。
李隆基覺得很奇怪。
姚元之說:“我想向皇上提十個條件,如果皇上覺得不可行,我想向皇上提出不接任宰相之位的請求!“
李隆基笑著說:“你還有條件啊,不過你不提出來怎麽知道我會不同意呢?你提提看吧!“
“那我就提咯!“
十條意見及其背後的坑
(以下這段看不下去的人可以看快一點或自行跳過)
“自垂拱(睿宗李旦第一次當皇帝時期)以來,以嚴刑峻法約束臣下,我希望皇上以後施政以仁恕為優先可以嗎?”
“朝廷之前在青海全軍覆沒,現在還不肯幡然悔悟,我希望皇上以後不要輕易的用兵邊疆,可以嗎?”
“近來有些官員犯法。因為是皇上的親信或是寵幸的人就能脫離製裁,我請皇上讓司法優先處理皇上的親信,可以嗎?”
“之前女主臨朝。常使用宦官來傳達命令,我請皇帝下令宦官不得幹預政治。可以嗎?”
“外戚之家貢獻財物獻媚皇上,大臣及地方官員也逐漸逐漸,我請皇上在常規的賦稅外,不要再受任何進貢或是獻禮,可以嗎?”
“外戚皇親專權,官員任用沒有按照應有的製度,我請讓外戚皇親不要擔任台省(禦史台及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大臣,可以嗎?“
“先朝皇帝跟大臣相處過於隨便。君臣之間沒有分寸,我請皇上以禮來對待諸位大臣,可以嗎?“
“燕欽融/韋月將兩人向皇帝進忠言卻獲罪,這樣將使忠心的臣子沮喪而不敢開口,我請皇上讓諸位臣子都能批逆鱗(因為古人認為皇帝是龍,所以有鱗),觸犯皇上的忌諱,可以嗎?“
“武後建造福先寺,太上皇(李旦)建造金真/玉仙兩個道觀,都花錢數百萬計以上(這就是文言文的缺點。數百萬是什麽單位我也搞不清楚,但我覺得可能是串或貫,也就是一千文)。我請皇上斷絕佛教/道教的寺廟建造,可以嗎?“
“漢朝時候,呂祿/王莽/閻顯/梁冀等都以外戚幹政,而本朝這個現象尤其嚴重,我請皇上以此為鑒,不要再讓外戚幹政,可以嗎?“
這十條意見一提,姚元之本來想皇帝是不是會翻臉,沒想到李隆基很爽快的一句話回答:
“朕能行之!“不羅嗦。也不多話!
(今日未完,傍晚續更!)
(今日續更)
於是隔天。李隆基下詔,任命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兼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並改名為姚崇(避開開元的年號)。
據說,咱們*在讀完舊唐書及新唐書的姚崇傳記後,在卷首寫下:“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十個字的評價,並認為姚崇是古代政治家中少有的擁有政治綱領的大臣,所以據說姚崇在***的評價不錯。
我老覺得以咱們主席之英明睿智,還有鬥爭經驗之豐富,這番話說得有點像是在講反話呀?他老人家寫批注時沒怎麽睡醒嗎?
看起來這十條意見就是姚崇給李隆基下套啊!你看這十條就是約束皇帝的行為,約束皇帝的脾氣,約束皇帝的開支,而且不隻約束皇帝本人還約束皇帝的親戚,寵信的人,皇帝的奴仆(宦官),李隆基一答應了不是給自己找碴嗎?
而且這十條意見看下來,就是當大臣最實惠,無需再送禮,也可以亂講話沒事,還要皇帝待臣子有禮貌,爽死了。
所以這十條意見其實是給皇帝挖個大坑,但李隆基跳了,為什麽?
因為在他曾祖父(李世民)時,魏征也挖過坑,李世民也跳了;李隆基想當李世民,有坑焉能不跳?所以就中計了。
李隆基的反製
姚崇當上宰相後,李隆基隻能乖乖的按照十大公約行事。
一段時間,李隆基就發現自己上了個大當,於是他在心裏打了個小九九,決定嚇一嚇姚崇,報複一下,也給自己找一點樂趣。
於是在某一次姚崇按照慣例奏報請依照順序擢升中下級官吏時,隻看到皇帝頭台高高,眼望屋頂,沒有回應,一連奏報了三次,都是如此。此時,姚崇以為是皇帝不滿意,既驚且懼,於是踉蹌退出。
這下子姚崇緊張了,開始左右琢磨是不是自己的名單有問題,還是自己越權,還是最近有人說自己的壞話?一下子搞得自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飲食無味,睡不安枕。
李隆基聽到奏報後,心裏爽了一把,想說,也得讓你吃點苦頭才行!
幾天後,皇帝覺得姚崇的苦頭吃的差不多了,該收拾收拾,找個台階讓自己下場,於是找來自己的親信高力士一起合夥演了這麽一出戲。
有一天晉見皇帝前,姚崇被告知皇帝還有點事,您稍後一下,然後就被請到一個偏殿中休息。然後就不小心聽到宦官高力士向皇帝進言,大意是說:姚崇是宰相,皇上您得對他客氣一些才好,像上次他向您老稟報事情時,您老不管滿不滿意,都該吱個聲啊!現在您老都不出聲,宰相就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李隆基於是嚴肅表示,我是大老板,現在委托姚崇當總經理,如果是決定公司政策之類的大事情,或是升高級主管如副總/總監之類的職位,當然要來報告我,今天不過是升一些科長/課長之類的小官,難道還要我去麵試核準?這樣我就太辛苦了!幹嗎當大老板?(對不起,我承認我也同時在幻想我們公司的大領導是這樣子,哈哈!)
姚崇一聽,轉憂為喜,吃飯睡覺都香甜,對外頻頻稱讚李隆基懂得當領袖的秘訣,於是開始放手大幹,拔擢自己看中的人才,把不好的官員調整位置或是降級。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姚崇得到皇帝的背書,開始準備大幹,那他要從哪裏開始呢?
他想起了一句古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且這個榜樣要樹立的非常極端,非常有反差,這樣大小官員們才會鳳行草偃。
在過去一段時間,因為各黨互鬥,所以升官走後門,請托的現象非常嚴重,姚崇想要杜絕這個現象,該如何進行呢?他想到,戰國時期商鞅要變法,為了讓老百姓知道這次變法是要玩真的,所以他在國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上麵貼了一個告示,如果能夠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給黃金十金,結果百姓都不相信,認為在唬人;商鞅於是再加碼,能搬到北門的,給五十金,於是有人就出麵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真的給了他五十金黃金,所以從此秦國老百姓相信變法是玩真的。(未完待續)
天策萬歲二年(公元696年,姚崇47歲),姚元崇在夏官郎中的任上,東北的契丹族原本已經歸降南周(武則天在位)的首領李盡忠/孫萬榮起兵反叛,而起兵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官逼民反,但是契丹部落發生饑荒,營州都督趙文翽不但不肯救濟,反而虐待侮辱契丹部落的酋長,二人無法忍耐,就起來叛變。
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禦,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幹,至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紛繁複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裏,處理得幹淨利索,井井有條。兵部是中央機關,消息很快傳到武則天耳裏。武則天很是愛才,姚元崇的才幹,她很賞識,立即提拔他為夏官侍郎(兵部侍郎),晉升為中央級高官。
南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有一次武則天在跟左右近臣聊天時說:
“這幾年,周興/來俊臣在調查審理案件時,往往牽連到大量的政府官員,我有時候懷疑,派貼身侍從到監獄去盤問,被告都寫了自白書,承認自己的罪行,所以我也相信了,但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後,就很少聽到有誰謀逆,這樣看來,難道以前沒有被冤枉的嗎?”
姚元崇這時剛好侍從在旁,回答說:
“之前很多犯叛亂罪被處死的,都是由於周興等人羅織罪名陷害造成的。陛下派去監獄詢問的人,自己都怕被陷害,怎麽敢講出不一樣的話?而被告之所以會寫承認罪行的自白書,而且不敢喊冤,是因為如果被告不承認,或是喊冤。會遭到比死還恐怖的酷刑。於是隻好承認。幸好上天感動陛下聖心,周興等人已經伏法,我用全家百口人生命為擔保。現在官員沒有叛徒,如果有。我願意接受”知情不報“的處罰。”
武則天很高興,就說:“從前宰相都同意所有的判決,使人民誤認為我是一個好殺的君王,聽到你的話,甚合我意。”下令賞姚元崇錢一千串。
我認為這次對談,再次顯示出姚元崇善於體察上意,在適當時機作適當的事情的才能。初期周興/來俊臣能夠大興冤獄,也是出於武則天要鏟除效忠李唐王朝之人與建立恐怖統治的雙重需要。而到後來武則天政權已經穩固,所以需要換個做法,姚元崇完全洞察女皇帝的心意,這是他過人之處。
這一次對談,令武則天對姚元崇印象深刻,隔年,就升姚元崇為宰相,並被改名姚元之,後來又兼相王(李旦)府長史,和李旦一家。建立起比較密切的關係,並在李旦第二次當皇帝時,第二次擔任宰相。
不過不久後又因為跟宋璟一起奏請讓太平公主出京一事。被貶為州長。(見前文敘述)
(原創連載更新019)
04好大膽子,給你當宰相還擺譜?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在完全取得政權後的三個月,李隆基在驪山舉行閱兵大典,征集大軍二十萬,旌旗飄揚,連綿五十裏。
驪山,就是那個有名的驪山,周幽王為搏寵姬褒姒一笑。舉烽火戲諸侯。民國時期張學良西安事變,蔣介石在此被擄。現有遺跡“兵諫亭”。而我們的主角,李隆基先生讓楊貴妃去華清池洗澡。“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也是在這附近。
在閱兵大典時,不知道什麽原因,也許是事先沒有排練好,也許隻因為要讓二十萬人排的整整齊齊本來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總之,李隆基認為軍容不夠整齊,於是讓人把兵部尚書郭元振(沒錯,就是前麵有出現過的郭元振)五花大綁起來,準備斬首。這時劉幽求跟張說兩位大臣趕快出來求情說:“郭元振對帝國立有大功,不應該誅殺?”於是李隆基把郭元振流放到新州(廣東省浮雲市新興縣),另外斬給事中(監察官)知禮儀事(代理典儀官)唐紹,因為他製定的軍禮不夠嚴謹。
李隆基開始隻是為了要樹立威望,所以故意大聲斥責,口說誅殺,其實並無真正殺人之意,但金吾衛將軍李邈卻不能體察上意,應聲傳令,馬上執行處決,讓李隆基心裏很不爽,沒多久,這個糊塗蛋就被免除官職,終身永不錄用,在家退休。(嗬嗬,這是典型的職場求生記啊!你要搞清楚老板是裝模做樣還是真正想幹,否則,老板記恨在心,肯定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這次來驪山,除了閱兵外,另外一件事就是要考察姚元之,所以在閱兵隔天,林隆基就命宦官傳姚元之來見,姚元之此時擔任同州州長(陝西省大荔縣),聽到皇帝傳喚他,馬上就趕到。
姚元之到達時,李隆基正在渭水河邊打獵,於是就問姚元之說:“姚公知道如何打獵嗎?”
姚崇回答:“這是我年輕時常做的事!我年輕時,住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後來碰到張憬藏,他說我機會當宰相輔佐皇上,所以才開始下苦心讀書,然後就一路當官,現在雖然老了,但年輕時學的東西還記得!“
於是君臣兩人就一邊打獵一邊談論國家大事,李隆基被姚崇的能力折服,於是就問他:
“你願意當我的宰相嗎?“
出乎意料之外的,姚元之沒有馬上叩頭謝恩。
李隆基覺得很奇怪。
姚元之說:“我想向皇上提十個條件,如果皇上覺得不可行,我想向皇上提出不接任宰相之位的請求!“
李隆基笑著說:“你還有條件啊,不過你不提出來怎麽知道我會不同意呢?你提提看吧!“
“那我就提咯!“
十條意見及其背後的坑
(以下這段看不下去的人可以看快一點或自行跳過)
“自垂拱(睿宗李旦第一次當皇帝時期)以來,以嚴刑峻法約束臣下,我希望皇上以後施政以仁恕為優先可以嗎?”
“朝廷之前在青海全軍覆沒,現在還不肯幡然悔悟,我希望皇上以後不要輕易的用兵邊疆,可以嗎?”
“近來有些官員犯法。因為是皇上的親信或是寵幸的人就能脫離製裁,我請皇上讓司法優先處理皇上的親信,可以嗎?”
“之前女主臨朝。常使用宦官來傳達命令,我請皇帝下令宦官不得幹預政治。可以嗎?”
“外戚之家貢獻財物獻媚皇上,大臣及地方官員也逐漸逐漸,我請皇上在常規的賦稅外,不要再受任何進貢或是獻禮,可以嗎?”
“外戚皇親專權,官員任用沒有按照應有的製度,我請讓外戚皇親不要擔任台省(禦史台及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大臣,可以嗎?“
“先朝皇帝跟大臣相處過於隨便。君臣之間沒有分寸,我請皇上以禮來對待諸位大臣,可以嗎?“
“燕欽融/韋月將兩人向皇帝進忠言卻獲罪,這樣將使忠心的臣子沮喪而不敢開口,我請皇上讓諸位臣子都能批逆鱗(因為古人認為皇帝是龍,所以有鱗),觸犯皇上的忌諱,可以嗎?“
“武後建造福先寺,太上皇(李旦)建造金真/玉仙兩個道觀,都花錢數百萬計以上(這就是文言文的缺點。數百萬是什麽單位我也搞不清楚,但我覺得可能是串或貫,也就是一千文)。我請皇上斷絕佛教/道教的寺廟建造,可以嗎?“
“漢朝時候,呂祿/王莽/閻顯/梁冀等都以外戚幹政,而本朝這個現象尤其嚴重,我請皇上以此為鑒,不要再讓外戚幹政,可以嗎?“
這十條意見一提,姚元之本來想皇帝是不是會翻臉,沒想到李隆基很爽快的一句話回答:
“朕能行之!“不羅嗦。也不多話!
(今日未完,傍晚續更!)
(今日續更)
於是隔天。李隆基下詔,任命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兼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並改名為姚崇(避開開元的年號)。
據說,咱們*在讀完舊唐書及新唐書的姚崇傳記後,在卷首寫下:“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十個字的評價,並認為姚崇是古代政治家中少有的擁有政治綱領的大臣,所以據說姚崇在***的評價不錯。
我老覺得以咱們主席之英明睿智,還有鬥爭經驗之豐富,這番話說得有點像是在講反話呀?他老人家寫批注時沒怎麽睡醒嗎?
看起來這十條意見就是姚崇給李隆基下套啊!你看這十條就是約束皇帝的行為,約束皇帝的脾氣,約束皇帝的開支,而且不隻約束皇帝本人還約束皇帝的親戚,寵信的人,皇帝的奴仆(宦官),李隆基一答應了不是給自己找碴嗎?
而且這十條意見看下來,就是當大臣最實惠,無需再送禮,也可以亂講話沒事,還要皇帝待臣子有禮貌,爽死了。
所以這十條意見其實是給皇帝挖個大坑,但李隆基跳了,為什麽?
因為在他曾祖父(李世民)時,魏征也挖過坑,李世民也跳了;李隆基想當李世民,有坑焉能不跳?所以就中計了。
李隆基的反製
姚崇當上宰相後,李隆基隻能乖乖的按照十大公約行事。
一段時間,李隆基就發現自己上了個大當,於是他在心裏打了個小九九,決定嚇一嚇姚崇,報複一下,也給自己找一點樂趣。
於是在某一次姚崇按照慣例奏報請依照順序擢升中下級官吏時,隻看到皇帝頭台高高,眼望屋頂,沒有回應,一連奏報了三次,都是如此。此時,姚崇以為是皇帝不滿意,既驚且懼,於是踉蹌退出。
這下子姚崇緊張了,開始左右琢磨是不是自己的名單有問題,還是自己越權,還是最近有人說自己的壞話?一下子搞得自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飲食無味,睡不安枕。
李隆基聽到奏報後,心裏爽了一把,想說,也得讓你吃點苦頭才行!
幾天後,皇帝覺得姚崇的苦頭吃的差不多了,該收拾收拾,找個台階讓自己下場,於是找來自己的親信高力士一起合夥演了這麽一出戲。
有一天晉見皇帝前,姚崇被告知皇帝還有點事,您稍後一下,然後就被請到一個偏殿中休息。然後就不小心聽到宦官高力士向皇帝進言,大意是說:姚崇是宰相,皇上您得對他客氣一些才好,像上次他向您老稟報事情時,您老不管滿不滿意,都該吱個聲啊!現在您老都不出聲,宰相就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李隆基於是嚴肅表示,我是大老板,現在委托姚崇當總經理,如果是決定公司政策之類的大事情,或是升高級主管如副總/總監之類的職位,當然要來報告我,今天不過是升一些科長/課長之類的小官,難道還要我去麵試核準?這樣我就太辛苦了!幹嗎當大老板?(對不起,我承認我也同時在幻想我們公司的大領導是這樣子,哈哈!)
姚崇一聽,轉憂為喜,吃飯睡覺都香甜,對外頻頻稱讚李隆基懂得當領袖的秘訣,於是開始放手大幹,拔擢自己看中的人才,把不好的官員調整位置或是降級。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姚崇得到皇帝的背書,開始準備大幹,那他要從哪裏開始呢?
他想起了一句古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且這個榜樣要樹立的非常極端,非常有反差,這樣大小官員們才會鳳行草偃。
在過去一段時間,因為各黨互鬥,所以升官走後門,請托的現象非常嚴重,姚崇想要杜絕這個現象,該如何進行呢?他想到,戰國時期商鞅要變法,為了讓老百姓知道這次變法是要玩真的,所以他在國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上麵貼了一個告示,如果能夠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給黃金十金,結果百姓都不相信,認為在唬人;商鞅於是再加碼,能搬到北門的,給五十金,於是有人就出麵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真的給了他五十金黃金,所以從此秦國老百姓相信變法是玩真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