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活潑而擅於聲樂詩歌的特點,可以算是和唐玄宗非常投緣。因為這位皇帝本身就是“梨園祖師”,而且在這方麵有卓越的成就,造詣之高,就算是上古著名樂師夔與師曠恐怕也難與他相比。這絕對不是因為他是皇帝就瞎拍馬屁。玄宗的音樂才華不光是天分,更是下苦功而來。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善擊羯鼓聞名天下,他自己也很高興地說:“為了練習,我打折了五十隻鼓杖。”誰知玄宗聽了卻隻是輕輕一笑:“你這哪裏算是用了功夫?我的鼓杖打折了三櫃。”


    總之,楊玉環以她的才華性格,不但與玄宗極有共同語言,更使得玄宗神魂顛倒,很快就達到了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程度。玄宗越來越離不開她了,終於下定決心,不顧一切要給她一個正式的名份。


    楊玉環正式入宮之時是二十二歲,玄宗五十六歲。時間很快就在樂舞逍遙中過去了四年。


    天寶四年(公元745)七月二十六日,唐玄宗頒布詔命,冊右郎將韋昭訓次女為壽王妃。


    十天後,八月初六甲辰,又一道詔令頒布了:冊太真妃楊楊氏為貴妃。


    自王皇後被廢之後,玄宗再沒有冊立過皇後。而到了這時,“貴妃”已經是後宮中最高的位份。楊玉環事實上成了大唐王朝的後宮之主。


    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有愛情嗎?這始終是一個讓人百般揣測的問題。


    從唐人的眼光來看,這對從開始就亂了倫理的老夫少妻之間,應該是有愛情的。


    世上的愛情有很多種,別說是在權勢富貴中生長的愛情,就算是你我尋常百姓間,純淨如水的愛情也隻可能發生在少年懵懂的時候。初戀結束後的所有愛情。多少都是在“比較”和“選擇”之後才發生的。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很明顯就是比較與選擇之後愈演愈烈的結果。


    如果你是男人,僅僅從男人的角度出發。你會愛上楊貴妃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除非你根本就隻接受瘦型美女。


    如果你是女人,在李隆基和李瑁之間。比較之後會選擇誰?大多數情況下的答案當然也是顯而易見的。


    唯一的問題,隻是楊玉環嫁過人、而且先後嫁了兩父子而已。但是這一點,看在風氣開放奢逸的唐朝人眼裏,實在也真不是什麽問題。當時的文人寫了無數的詩賦來歌詠,當時的百姓用了無數的傳說去流連。他們都打心眼裏地羨慕這一對。


    楊玉環遇見李隆基的時候,他正是五十六歲的盛年,執掌著世上第一強國大唐王朝的權柄。除了這個耀眼的光環,這個男人還擁有更多的優點:性格果斷。多才多藝。李隆基自青年時便有“儀範偉麗”的“非常之表”,即使年紀已長,但是保養得宜之下應該仍舊十分可觀。他確實是個風流種,但是風流成性的男女都有一個優點:曆練得多了,對異性的需要和心事都了如指掌,因此隻要他(她)願意,就能讓對方如沐春風。


    而壽王李瑁,除了年青,幾乎一無所有。


    更重要的是:雖然皇帝多情,但是年青的壽王也並不曾對自己的王妃專情。壽王妃仍然不得不麵對與自己爭奪丈夫的眾多姬妾。皇帝下達奪妻之令時,年青的丈夫也耽於自保,而沒有表現出什麽值得一提的血性。就將妻子拱手相讓了。


    既然如此,沒有過失的女人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李隆基對楊玉環的迷戀,同樣也是選擇的結果。而被這選擇所犧牲的,正是曾經寵冠一時的梅妃江采萍。


    梅妃是否真愛李隆基,這應該完全不成為問題:玄宗畢竟是皇帝,對於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來說,甘願無償為皇帝犧牲一切的人占世間男女的絕大多數。何況江采萍曾經得到過她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君主百般的嗬護寵愛。——大多數人都因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而責備楊玉環對這樣的奢侈待遇安之若素、不愛惜民力。轉而百般同情梅妃。然而實際上,梅妃也從來不曾拒絕過玄宗這樣奢侈的寵遇:那快馬驛使。是先為江采萍送了若幹年梅花之後,才轉行給楊玉環送荔枝的。


    楊玉環入宮後。與江采萍之間勢成水火,楊玉環稱江采萍為“梅精”,譏諷她纖瘦,江采萍則稱楊玉環為“肥婢”,嘲笑她肥胖。這使得兩頭為難的李隆基不得不舍棄其中之一:梅妃被遷往上陽東宮,從此遠離了李隆基的生活。


    曾把寵愛當成習慣的江采萍,怎麽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是被送進冷宮的那一個,這天上地下的對比,使她十分難堪傷感。當然,玄宗這個多情種子雖然懼怕楊貴妃的妒火,也並不曾忘了她。


    據說,玄宗曾經偷偷地派人將上陽宮中的梅妃接到自己身邊重繼舊情,然而事機不密,很快就被楊貴妃發現了,她立即趕去興師問罪。玄宗驚慌失措,立即將梅妃藏進夾幕,對貴妃百般哄勸,聲稱自己早已經對梅妃恩斷情盡,絕無私會之事。


    事過之後,玄宗也覺得自己做得有些過頭,便派人去撫慰梅妃。梅妃想到自己的處境,對使者歎道:“皇上是要永遠拋棄我了。”使者當然要替頂頭上司打掩護:“皇上怎麽會拋棄你,他隻是不想惹貴妃生氣罷了。”梅妃怒極反笑:“怕因為憐惜我而惹動肥婢的怒火,不是拋棄我是什麽?”


    從此以後,寂守冷宮的梅妃再也看不到玄宗的身影,希望重獲貴寵的她便贈予高力士千金重禮,希望他受人錢財代人消災,為自己代尋名士,如司馬相如為陳嬌作《長門賦》那樣,為自己也寫一篇名賦,以挽回玄宗之情。然而這時的高力士哪裏敢招惹楊貴妃呢。謊稱無人能寫,搪塞了事。


    無可奈何的江采萍隻得自己寫下《樓東賦》,以發泄滿懷怨恨。此賦見於《全唐文》:


    “玉鑒塵生。鳳奩香珍。懶蟬鬢之巧梳,閑縷衣之輕練。苦寂寞於蕙宮。但凝思乎蘭殿。信標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況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遊;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憶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宴,陪從宸旒。奏舞鸞之妙曲,乘畫之仙舟。君情繾綣,深敘綢繆。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氣衝衝。奪我之愛幸,斥我乎幽宮。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隴。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鍾。空長歎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樓東賦》很快就傳遍皇宮。楊貴妃看了之後其怒可知,立即向玄宗發作:“江妃庸賤,以諛詞宣言怨望,願賜死。”玄宗卻默然無語。


    聽說皇帝的這個反應,梅妃對複寵滿懷期望。然而事實卻狠狠地擊倒了她。有一天她偶然看見驛使入宮,使者的模樣也正是自己曾經非常熟悉的,於是她便向左右侍叢詢問:“是梅使來了嗎?”左右硬著頭皮回答:“那已經不是梅使了,而是給楊貴妃送荔枝的使者。”梅妃黯然淚下,終於對變心的丈夫徹底絕了望。


    就在這個時候。玄宗對《樓東賦》的回應也終於來了:他將外夷進貢的上好珍珠選了一斛,秘密地送進了上陽宮賜予梅妃。——玄宗的這個決定真是稀奇。梅妃又不是職業寫手,又不需要他給稿費。這一斛珍珠算什麽意思呢?分手禮物?贍養費?


    梅妃拒絕接受珍珠。讓使者帶回了一首詩。這也是她留傳於世的唯一一首詩:“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濕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讀詩之後,悵然不樂,但是他知道梅楊二妃絕不可能和睦相處,實在不願放棄楊妃的他隻能讓人將梅妃的詩譜上新曲,時時吟唱,聊以自解而已了。這就是《一斛珠》的來曆。


    妒忌是人的天性。無論禮教怎樣要求女人“無妒”,那也隻能是男人的一廂情願。絕大多數女人的“無妒”,隻不過因為膽小不願觸怒公婆丈夫,次者也是被醬死了腦子一心想要留個好名聲(男人們死守禮教迂起來也差不了多少),或者幹脆就是她壓根對丈夫毫無興趣,巴不得弄幾個小妾打發男人離自己遠點。


    而這三條,都跟楊玉環不搭界,而唐玄宗風流了大半輩子,這個毛病已是習慣成自然,再怎麽改也是有限的。因此楊玉環的妒忌也就不可避免地再三上演。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妒忌事件,發生在天寶五年(公元746)盛夏七月,據說起因是楊玉環的堂姐虢國夫人。——話說回來,是不是虢國夫人又有什麽關係,反正事情是發生了。


    楊玉環有三個姐姐,其中最出色的是自稱“大唐天子小阿姨”的虢國夫人。虢國夫人天生美貌,自己也以此自負,杜甫因此做詩道:“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樣一個美女,玄宗當然想打她的主意,妒火中燒的楊玉環因此和玄宗發生了爭執。又羞又氣的玄宗在氣頭上立即以“妒悍忤旨”為名,下令高力士將楊玉環送回堂兄楊銛府裏。


    如果是尋常人家,不過是夫妻吵架後妻子回娘家而已,但是楊玉環的丈夫是皇帝,這可就成了了不得的大事了。整個楊家都亂成了一團,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號啕痛哭,等待著災難的降臨。


    在楊家哭天抹淚的同時,唐玄宗也在皇宮裏坐立不安。貴妃出宮之後,皇帝居然因為看不見她而不思飲食、動輒發怒。侍叢們平日無關痛癢的小過失這時也統統變得不可原諒,一個個地都被送去挨板子,甚至還有被活活嚇死的。高力士知道皇帝反常表現的原因,小心翼翼地一麵奏請玄宗接回楊妃,一麵將貴妃宮中的侍女用具以及飲食酒肴裝了上百車送到楊府去。經過一番折騰之後,楊貴妃終於在第二天拂曉時分返回了皇宮。玄宗這時氣頭已過,看見貴妃簡直就象得了個活寶貝,不但不追究她“冒犯天威”,反倒自己低聲下氣地賠不是,大陳戲樂、大擺宴席,唯恐貴妃芳心不悅。據說從此之後,玄宗再也不敢再在男女之事上起事端,“後宮無得進幸矣”!


    從此,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雖然她名份上是貴妃,隻有“半後”之製,但實際上她卻享受著等同於皇後的規模待遇;在名份上玄宗也用另外的方式予以彌補——用民間夫妻的方式將她稱做“娘子”。


    楊貴妃最著名的典故與“詩仙”李白有關。


    據說玄宗曾於沉香亭賞牡丹,召李龜年擊檀板為歌,嫌梨園中曲樂都已聽熟,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以金花箋予翰林學士李白,命他立即做新詞。李白宿醉初醒,立刻做詩三首,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第二首:“一枝紅豔露凝香,*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這三首詩極得玄宗與貴妃的歡心,李白一時得寵非凡。然而他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便向楊貴妃進言,說李白在第二首詩中“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楊貴妃深信不疑,從此對李白由喜轉恨,玄宗三次想給李白官職,都被她從中阻撓,終於使得李白仕途失意,浪跡天涯。(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