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相談甚歡的經曆使得安祿山給李隆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次會麵不久,安祿山進位驃騎大將軍(從一品)。驃騎大將軍是武散官中最高階,類似於現在的上將軍銜。
“小試牛刀”並嚐到甜頭的安祿山決心在阿諛奉承和溜須拍馬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隆基又突發奇想地改“年”為“載”。李隆基與隋煬帝越來越像了,因為他們恨不得把一切都改了。
範陽節度使裴寬進京擔任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而他向李隆基推薦的繼任人選便是安祿山!
安祿山身兼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兩鎮節度使。雖然範陽節度使統帥的兵馬未必是實力最強的,但卻是各大軍區中兵力最多的。
在李隆基的心中,活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和活躍在東北地區的奚和契丹是兩股最危險的敵人。一直戰鬥在抗擊吐蕃入侵第一線的河西、隴右兩鎮將士和保衛東北最前沿的範陽鎮無疑是唐帝國戰鬥經驗最為豐富的部隊。
安祿山懷著喜悅的心情再次進京麵聖謝恩。這次,他受到朝廷更高的禮遇。
離別之際,李隆基特意命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正員長官以及禦史中丞前往鴻臚亭為安祿山餞行。
第二年,東北地區的形勢日趨緩和。契丹首領和奚族首領歸附唐帝國。
為了籠絡這兩個曾經兵戎相見的敵人,李隆基將外孫女靜樂公主嫁給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懷節;將另外一個孫女宜芳公主嫁給奚族首領、饒樂都督李廷寵。
李隆基本想通過和親為東北地區帶來和平和寧靜,可是這個美好的願望卻落空了,因為和平恰恰是安祿山不希望看到的。
安祿山的升遷得益於戰爭,受寵得益於戰爭,他就像嗬護自己的生命那樣嗬護著戰爭。因為戰爭是他從一個成功走向成功的原動力。
安祿山奉行的原則是“有事平事,沒事找事”。有叛亂要平叛立功,沒有叛亂創造叛亂也要平叛立功。
奚和契丹對於安祿山持續不斷的軍事騷擾終於讓兩個酋長憤怒了。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惱羞成怒的李懷節和李廷寵殺死了唐朝公主。再次站在了唐帝國的對立麵。
“賠了孫女又折兵”的李隆基也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因為他感覺唐帝國此刻顏麵無存!
這正是安祿山期待的!厲兵秣馬的安祿山終於可以明目張膽地發動進攻了!
實力今非昔比的奚和契丹自然難以抵抗唐軍的犀利進攻。
在李隆基最渴望勝利的時候。蓄謀已久的安祿山自然奉獻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太給我長臉了!果然是良將!
李隆基對於安祿山賞識有上升了一個層次。
安祿山後來因為肥胖而很少直接領兵作戰,可是他向仍舊不忘向朝廷進獻胡人的頭顱。
陰險狡詐的安祿山將酒桌當成新的戰場。觥籌交錯的宴席間風生水起!推杯換盞的談笑間殺機四伏。
契丹諸部落那些頭腦簡單的酋長們根本就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一步步地向他們走進!
安祿山派人偷偷地在酒中放入毒藥。美酒的醇香中透著血腥的味道。
酒酣耳熱之際,毒性發作的酋長們紛紛昏倒在地。
安祿山一揮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一擁而上,迅速地砍下他們的首級,然後將他們的屍體扔進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
安祿山將這些人的首級作為戰利品送往都城長安。
蒙在鼓裏的李隆基以至於形成這樣的錯覺:契丹和奚時刻威脅著帝國的東北邊境,而唯有安祿山可以保證帝國邊陲平安無事。
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導致邊鎮將帥們為了求取邊功不惜窮兵黷武甚至弄虛作假。這無疑給帝國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安祿山兼任禦史大夫。在唐代,雖然兼任憲銜的官員不實際主持監察機關禦史台的事務。可是頂著監察部長的頭銜無疑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李隆基親自主持為安祿山在都城長安營建住宅。他對監工的宦官說:“你們要妥善地完成這項工作。安祿山的眼光很高,千萬不要讓他小看了朝廷。”
李隆基精心為安祿山建造的宅邸豪華氣派,不僅不惜花費重金,甚至不惜超越禮製。唐代並不是有錢就什麽都可以辦到的。
帷幕全是緹繡的。
榜筐全是金銀的。
爪籬都是金銀的。
豪華氣派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家。
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李隆基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河北道包括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地區。
史學界對於安史之亂前節度使是否擁有行政權一直存在爭議。由於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所以宋朝人編寫唐朝史書時往往按照唐中後期的情形推測安史之亂之前的情形。
其實,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前隻負責軍事指揮和對外作戰,之所以給後人留下似乎擁有行政權的假象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許多州的刺史兼任駐紮在本轄區內的軍隊的負責人即某某軍使。如滄州刺史兼任橫海軍使。他參加範陽節度使召集的軍事會議是以橫海軍使的身份參加。節度使可以指揮軍使進行軍事部署,但不等於有權幹涉刺史的行政權力。
第二,有些節度使兼任本道采訪使。這樣便可以對轄區內諸州刺史的履職情況進行監察,但是不是每個節度使都兼任采訪使。這與唐朝中後期節度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無疑可以插手河北道地方行政事務,安插親信,排斥異己,從而為日後的叛亂進行戰略部署。
這也是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縣望風而降的重要原因。
這一年五月,安祿山受封東平郡王。節度使封王自唐朝建國以來尚屬首例。
在唐朝開國功臣中。秦瓊(字叔寶)和尉遲恭(字敬德)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兩員大將。
他們被民間尊奉為門神。兩人為締造唐帝國出生入死,可是他們不過才被封為比郡王低一檔的國公。
安祿山憑借嚴重摻水的戰績居然封為郡王,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眾說紛紜的驚人緋聞
扶搖直上的安祿山居然傳出了緋聞。而緋聞的女主角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楊玉環。
楊玉環是謎一般的傳奇人物。很多人知道她的人生結局撲朔迷離,可是他的身世也是迷霧重重。
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明確記載楊玉環的親生父親是楊玄琰。這有什麽可爭論的呢?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爆出一個爆炸性新聞:正史的記載並不是曆史真實!
容州普寧縣在哪裏呢?普寧縣位於今廣西玉林市容縣。
楊玉環原本是容州平民楊維的女兒。這個出身貧寒的俊秀小女孩引起了一個名叫楊康的小軍官的關注。楊康強行用財物將她買到家中充當養女。
在楊康的悉心培養下。楊玉環出落成一個才貌出眾的小姑娘,可是她卻引起了養父上司楊玄琰的垂涎。求女心切地楊玄琰強行將她收為自己的養女。
可是楊玉環十歲左右的時候。養父楊玄琰因病去世。楊玉環由楊玄琰的弟弟楊玄璬撫養成人。楊玉環的身世可謂一波三折!
如此離奇的記載可信嗎?不會是哪個狗仔隊為吸引眼球而故意炮製的假新聞吧?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由唐帝國四門助教許子真撰寫。許子真可不是什麽娛記,而是在國家最高科研教育部門國子監工作的國家公務員。身為學術權威的他不可能憑空捏造楊玉環的身世。
更為關鍵的是楊玉環可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高貴的皇室成員,如果楊玉環擅自捏造她的虛假身世,那可是掉腦袋的事情!許子真應該不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幹這件沒有意義的事。
既然如此,楊玉環為什麽從來不提自己的親生父親呢?
我要提拔才華橫溢的牛仙客,你堅決反對!
我要廢除圖謀不軌的太子。你也堅決反對!
我要懲處觸犯國法的王元琰,你又堅決反對!
李隆基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那個極為擔憂而又極為厭惡的詞“結黨”。
這一係列事件明白無誤地表明張九齡利用職務便利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尤其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朝宰相居然與太子糾纏在一起。
李隆基隨即罷免了張九齡與裴耀卿宰相職務。憂憤難言的兩個人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結果,因為這就是政治!
“一雕挾兩兔”的李林甫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兼任中書令的李林甫一躍成為“首相”。
首度躋身宰相行列的牛仙客自然對李林甫俯首聽命。
張九齡的罷相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屬於李林甫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了。這也成為唐帝國由政治清明轉為政治黑暗的轉折點。
李林甫從此主政達十六年之久。這段時間無疑成為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雖然經濟繼續發展,可是社會貧富分化卻日益加劇,以至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然文化繼續昌盛,可是明哲保身和阿諛奉承的實用主義逐漸成為主流思潮。
樹欲靜而風不止。權力是命運的主宰。掌握權力不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可以主宰別人的命運。
失去權力的張九齡猶如風浪中隨波逐流的浮萍。
第二年初夏時節,監察禦史周子諒上書李隆基,牛仙客根本不是當宰相的材料。
否定牛仙客就意味著否定李隆基的用人政策。
憤怒的李隆基竟然為此殺了周子諒。
李林甫趁機說。周子諒不過是張九齡手中的一枚棋子。張九齡才是這起政治事件的主謀。
張九齡被貶出京,改任荊州長史,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張九齡帶著無限的遺憾和悲愴走了,而且這一走再也沒有回來。
惶恐不安的太子李瑛感受到切膚之痛。
雖然冬季的冷酷已經被明媚的陽光一掃而光,可是太子李瑛卻感覺不到一絲溫暖,因為從此之後,他將獨自麵對險惡的政治風雲。
太子李瑛的厄運很快就來了。
武惠妃以宮中出現盜賊為由征召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身披盔甲入宮緝拿盜賊。
當三人如約進宮後,武惠妃卻向李隆基誣陷他們披甲入宮圖謀不軌。
李隆基急忙派遣心腹宦官前去查看,果然如武惠妃所言。所以李隆基對武惠妃之言確信不疑。
《新唐書》中的這段記載頗為值得懷疑。與《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同時代的著名史學家的司馬光也對此提出異議。
經過上次風波,太子與武惠妃的矛盾已經明朗化和激烈化。太子等人肯定會謹言慎行。絕不會如此輕信武惠妃之言做出身披盔甲入宮這樣明顯不合時宜而又授人以柄的舉動。
盡管如此,武惠妃誣陷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陰謀造反卻是事實。
上次。武惠妃誣陷三人對李隆基不滿,企圖謀害他們母子,而這次武惠妃的誣陷升級了!
武惠妃指控他們三人對李隆基的不滿而且還要付諸行動。
李隆基會信嗎?
會!皇帝與太子早已不是簡單的父子關係,而是被權力異化了,相互猜忌並且相互防範。
怒不可遏的李隆基急忙召集宰相商議如何處理此事,因為太子的廢立可是帝國的大事。
狡猾的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便表態!
李林甫早已從李隆基的憤怒的表情中猜出了他將會如何處置自己的這三個兒子,而他不表態實際上就是推波助瀾!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被廢為庶人,不久被賜死。
《慎子》記載:“一兔走街,百人逐之,積兔於市,過者不顧。”
一旦名份歸屬確定,人們在**麵前不得不止步。
太子寶座突然出現空缺,一輪激烈的爭奪也隨之展開。(未完待續)
“小試牛刀”並嚐到甜頭的安祿山決心在阿諛奉承和溜須拍馬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隆基又突發奇想地改“年”為“載”。李隆基與隋煬帝越來越像了,因為他們恨不得把一切都改了。
範陽節度使裴寬進京擔任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而他向李隆基推薦的繼任人選便是安祿山!
安祿山身兼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兩鎮節度使。雖然範陽節度使統帥的兵馬未必是實力最強的,但卻是各大軍區中兵力最多的。
在李隆基的心中,活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和活躍在東北地區的奚和契丹是兩股最危險的敵人。一直戰鬥在抗擊吐蕃入侵第一線的河西、隴右兩鎮將士和保衛東北最前沿的範陽鎮無疑是唐帝國戰鬥經驗最為豐富的部隊。
安祿山懷著喜悅的心情再次進京麵聖謝恩。這次,他受到朝廷更高的禮遇。
離別之際,李隆基特意命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正員長官以及禦史中丞前往鴻臚亭為安祿山餞行。
第二年,東北地區的形勢日趨緩和。契丹首領和奚族首領歸附唐帝國。
為了籠絡這兩個曾經兵戎相見的敵人,李隆基將外孫女靜樂公主嫁給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懷節;將另外一個孫女宜芳公主嫁給奚族首領、饒樂都督李廷寵。
李隆基本想通過和親為東北地區帶來和平和寧靜,可是這個美好的願望卻落空了,因為和平恰恰是安祿山不希望看到的。
安祿山的升遷得益於戰爭,受寵得益於戰爭,他就像嗬護自己的生命那樣嗬護著戰爭。因為戰爭是他從一個成功走向成功的原動力。
安祿山奉行的原則是“有事平事,沒事找事”。有叛亂要平叛立功,沒有叛亂創造叛亂也要平叛立功。
奚和契丹對於安祿山持續不斷的軍事騷擾終於讓兩個酋長憤怒了。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惱羞成怒的李懷節和李廷寵殺死了唐朝公主。再次站在了唐帝國的對立麵。
“賠了孫女又折兵”的李隆基也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因為他感覺唐帝國此刻顏麵無存!
這正是安祿山期待的!厲兵秣馬的安祿山終於可以明目張膽地發動進攻了!
實力今非昔比的奚和契丹自然難以抵抗唐軍的犀利進攻。
在李隆基最渴望勝利的時候。蓄謀已久的安祿山自然奉獻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太給我長臉了!果然是良將!
李隆基對於安祿山賞識有上升了一個層次。
安祿山後來因為肥胖而很少直接領兵作戰,可是他向仍舊不忘向朝廷進獻胡人的頭顱。
陰險狡詐的安祿山將酒桌當成新的戰場。觥籌交錯的宴席間風生水起!推杯換盞的談笑間殺機四伏。
契丹諸部落那些頭腦簡單的酋長們根本就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一步步地向他們走進!
安祿山派人偷偷地在酒中放入毒藥。美酒的醇香中透著血腥的味道。
酒酣耳熱之際,毒性發作的酋長們紛紛昏倒在地。
安祿山一揮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一擁而上,迅速地砍下他們的首級,然後將他們的屍體扔進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
安祿山將這些人的首級作為戰利品送往都城長安。
蒙在鼓裏的李隆基以至於形成這樣的錯覺:契丹和奚時刻威脅著帝國的東北邊境,而唯有安祿山可以保證帝國邊陲平安無事。
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導致邊鎮將帥們為了求取邊功不惜窮兵黷武甚至弄虛作假。這無疑給帝國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安祿山兼任禦史大夫。在唐代,雖然兼任憲銜的官員不實際主持監察機關禦史台的事務。可是頂著監察部長的頭銜無疑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李隆基親自主持為安祿山在都城長安營建住宅。他對監工的宦官說:“你們要妥善地完成這項工作。安祿山的眼光很高,千萬不要讓他小看了朝廷。”
李隆基精心為安祿山建造的宅邸豪華氣派,不僅不惜花費重金,甚至不惜超越禮製。唐代並不是有錢就什麽都可以辦到的。
帷幕全是緹繡的。
榜筐全是金銀的。
爪籬都是金銀的。
豪華氣派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家。
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李隆基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河北道包括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地區。
史學界對於安史之亂前節度使是否擁有行政權一直存在爭議。由於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所以宋朝人編寫唐朝史書時往往按照唐中後期的情形推測安史之亂之前的情形。
其實,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前隻負責軍事指揮和對外作戰,之所以給後人留下似乎擁有行政權的假象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許多州的刺史兼任駐紮在本轄區內的軍隊的負責人即某某軍使。如滄州刺史兼任橫海軍使。他參加範陽節度使召集的軍事會議是以橫海軍使的身份參加。節度使可以指揮軍使進行軍事部署,但不等於有權幹涉刺史的行政權力。
第二,有些節度使兼任本道采訪使。這樣便可以對轄區內諸州刺史的履職情況進行監察,但是不是每個節度使都兼任采訪使。這與唐朝中後期節度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無疑可以插手河北道地方行政事務,安插親信,排斥異己,從而為日後的叛亂進行戰略部署。
這也是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縣望風而降的重要原因。
這一年五月,安祿山受封東平郡王。節度使封王自唐朝建國以來尚屬首例。
在唐朝開國功臣中。秦瓊(字叔寶)和尉遲恭(字敬德)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兩員大將。
他們被民間尊奉為門神。兩人為締造唐帝國出生入死,可是他們不過才被封為比郡王低一檔的國公。
安祿山憑借嚴重摻水的戰績居然封為郡王,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眾說紛紜的驚人緋聞
扶搖直上的安祿山居然傳出了緋聞。而緋聞的女主角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楊玉環。
楊玉環是謎一般的傳奇人物。很多人知道她的人生結局撲朔迷離,可是他的身世也是迷霧重重。
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明確記載楊玉環的親生父親是楊玄琰。這有什麽可爭論的呢?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爆出一個爆炸性新聞:正史的記載並不是曆史真實!
容州普寧縣在哪裏呢?普寧縣位於今廣西玉林市容縣。
楊玉環原本是容州平民楊維的女兒。這個出身貧寒的俊秀小女孩引起了一個名叫楊康的小軍官的關注。楊康強行用財物將她買到家中充當養女。
在楊康的悉心培養下。楊玉環出落成一個才貌出眾的小姑娘,可是她卻引起了養父上司楊玄琰的垂涎。求女心切地楊玄琰強行將她收為自己的養女。
可是楊玉環十歲左右的時候。養父楊玄琰因病去世。楊玉環由楊玄琰的弟弟楊玄璬撫養成人。楊玉環的身世可謂一波三折!
如此離奇的記載可信嗎?不會是哪個狗仔隊為吸引眼球而故意炮製的假新聞吧?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由唐帝國四門助教許子真撰寫。許子真可不是什麽娛記,而是在國家最高科研教育部門國子監工作的國家公務員。身為學術權威的他不可能憑空捏造楊玉環的身世。
更為關鍵的是楊玉環可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高貴的皇室成員,如果楊玉環擅自捏造她的虛假身世,那可是掉腦袋的事情!許子真應該不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幹這件沒有意義的事。
既然如此,楊玉環為什麽從來不提自己的親生父親呢?
我要提拔才華橫溢的牛仙客,你堅決反對!
我要廢除圖謀不軌的太子。你也堅決反對!
我要懲處觸犯國法的王元琰,你又堅決反對!
李隆基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那個極為擔憂而又極為厭惡的詞“結黨”。
這一係列事件明白無誤地表明張九齡利用職務便利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尤其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朝宰相居然與太子糾纏在一起。
李隆基隨即罷免了張九齡與裴耀卿宰相職務。憂憤難言的兩個人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結果,因為這就是政治!
“一雕挾兩兔”的李林甫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兼任中書令的李林甫一躍成為“首相”。
首度躋身宰相行列的牛仙客自然對李林甫俯首聽命。
張九齡的罷相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屬於李林甫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了。這也成為唐帝國由政治清明轉為政治黑暗的轉折點。
李林甫從此主政達十六年之久。這段時間無疑成為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雖然經濟繼續發展,可是社會貧富分化卻日益加劇,以至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然文化繼續昌盛,可是明哲保身和阿諛奉承的實用主義逐漸成為主流思潮。
樹欲靜而風不止。權力是命運的主宰。掌握權力不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可以主宰別人的命運。
失去權力的張九齡猶如風浪中隨波逐流的浮萍。
第二年初夏時節,監察禦史周子諒上書李隆基,牛仙客根本不是當宰相的材料。
否定牛仙客就意味著否定李隆基的用人政策。
憤怒的李隆基竟然為此殺了周子諒。
李林甫趁機說。周子諒不過是張九齡手中的一枚棋子。張九齡才是這起政治事件的主謀。
張九齡被貶出京,改任荊州長史,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張九齡帶著無限的遺憾和悲愴走了,而且這一走再也沒有回來。
惶恐不安的太子李瑛感受到切膚之痛。
雖然冬季的冷酷已經被明媚的陽光一掃而光,可是太子李瑛卻感覺不到一絲溫暖,因為從此之後,他將獨自麵對險惡的政治風雲。
太子李瑛的厄運很快就來了。
武惠妃以宮中出現盜賊為由征召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身披盔甲入宮緝拿盜賊。
當三人如約進宮後,武惠妃卻向李隆基誣陷他們披甲入宮圖謀不軌。
李隆基急忙派遣心腹宦官前去查看,果然如武惠妃所言。所以李隆基對武惠妃之言確信不疑。
《新唐書》中的這段記載頗為值得懷疑。與《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同時代的著名史學家的司馬光也對此提出異議。
經過上次風波,太子與武惠妃的矛盾已經明朗化和激烈化。太子等人肯定會謹言慎行。絕不會如此輕信武惠妃之言做出身披盔甲入宮這樣明顯不合時宜而又授人以柄的舉動。
盡管如此,武惠妃誣陷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陰謀造反卻是事實。
上次。武惠妃誣陷三人對李隆基不滿,企圖謀害他們母子,而這次武惠妃的誣陷升級了!
武惠妃指控他們三人對李隆基的不滿而且還要付諸行動。
李隆基會信嗎?
會!皇帝與太子早已不是簡單的父子關係,而是被權力異化了,相互猜忌並且相互防範。
怒不可遏的李隆基急忙召集宰相商議如何處理此事,因為太子的廢立可是帝國的大事。
狡猾的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便表態!
李林甫早已從李隆基的憤怒的表情中猜出了他將會如何處置自己的這三個兒子,而他不表態實際上就是推波助瀾!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被廢為庶人,不久被賜死。
《慎子》記載:“一兔走街,百人逐之,積兔於市,過者不顧。”
一旦名份歸屬確定,人們在**麵前不得不止步。
太子寶座突然出現空缺,一輪激烈的爭奪也隨之展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