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至渭水河畔,又是一場惡戰。官軍被殺死數百人,李克讓等人卻毫發未傷,從渭橋遁去。他們的武功,著實令人讚歎!
他們一路上不敢逗留,到夏陽渡口搶了一艘船,東渡黃河。又馬不停蹄的進入雁門關,方才安下心來。
一年之後,李克用受招安勤王。李克讓官複原職,進京繼續當他的金吾衛將軍。不料正遇上“滿城盡帶黃金甲”,才有那:但願此生長報國,何須生支謨墓誌不惜筆墨為支謨邀功:“激勸赫連鐸弟兄,優其禮秩、厚撫吐穀渾部落,寘彼腹心。孤軍寢安、鄰鎮皆協。”——由於是當時人記錄當時事,雖然有誇張成分,但瞎掰應該是不會的,這也說明支謨為對付李克用不遺餘力。
同時,墓誌還淋漓盡致的描述了對李克用的討伐和沙陀軍的強悍:“克用桀逆有素,獫頑叵當。統乎日逐之師,欲為天柱之舉。輕騎詭道,次於平陽。”
公元878年十二月,崔季康率河東軍、李鈞率昭義軍與李克用叛軍戰於洪穀。這是時隔四個月之後,兩軍在洪穀展開的第二次會戰。結果政府軍再次敗北,昭義軍節度使李筠陣亡。
崔季康灰頭土臉的回到長安,等待他的將是“雙開”、停職查辦。宰相們又圍坐在政事堂的圓形會議桌旁,不知是哪位好事者提名,河東節度使職務由名不見經傳的康傳圭接任。
會議還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由於盧攜曾推薦高駢為行營都統,即剿匪(黃巢)總司令,而高駢所部大將張璘又屢破草軍。遂召回盧攜,恢複其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宰相職務,貶王鐸為太子賓客分司。
時間在紛紛擾擾中又過去了一年。廣明元年(880)二月。沙陀鐵騎又一次馳入雁門關,“問候”忻、代二州,大肆掠奪。又分兵二萬攻占了晉陽附近的太穀縣。
朝廷急調汝州防禦使博昌率汝州兵、諸葛爽率東都防禦兵救河東。新任河東節度使康傳圭也沒閑著。他決心以突出的成績給長安的宰相們看看,證明:我不是崔季康!於是。他先後燃起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強行向富戶征收錢糧,還美其名曰:軍民一家。
第二把火——聞太穀陷落,派前遮虜軍使蘇弘軫去收複太穀,大敗而回。康司令大怒,斬弘軫沒商量。可見,他的工作方法比段文楚還要簡單粗暴的多。
第三把火——沙陀軍已滿載戰利品返回代北,康傳圭不肯罷休,“遣都教練使張彥球將兵三千追之。”。兵至百井。士兵們不走了,脅迫張彥球殺回晉陽城。
這似曾相識,對了、是“陳橋兵變”。隻不過沒有將黃袍披在張彥球身上。因為他們的終極目標並不是奪取大唐江山(當然,實力也遠遠不夠。),僅僅隻是為了殺死康傳圭,康傳圭這把火終於燒到自己的身上。
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噩夢會來得如此之快,城內有人暗暗打開了西明門,亂兵湧入,將康傳圭亂刀斫殺之。幸有河東監軍周從寓出來收拾亂局,軍心乃定。
這種事。朝廷早已習以為常,算不上什麽新聞。所以在獲悉河東兵變的消息後,第一反應就是遣使宣慰。曰:“所殺節度使。事出一時。各宜自安,勿複憂懼。”就是說:這事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既往不咎,你們不必害怕。
值得一提的是,這事有樣在先。在殺死節度使康傳圭之後,張彥球完全可以照葫蘆畫瓢,自任河東留後,隻等天子敕封。可是,當河東監軍周從寓任命他為府城都虞候(比節度使低三級)時。他的態度很淡定。像這樣明白事理的人,在晚唐可真是鳳毛麟角啊!
軍中不可一日無帥。更何況是驕兵橫行之時。朝廷派出最得力的宰相鄭從讜坐鎮在晉陽,保留其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頭銜。兼任河東節度使。並給予他便宜行事、自擇參佐(幕僚)的權利。史評鄭從讜“氣勁而貌溫,多謀而善斷。”將士如有圖謀不軌者,“從讜輒先覺,誅之。”他“知張彥球有方略,百井之變非本心。”隻處決了為首的幾個人,對彥球則安撫之,並委以兵權,從此彥球死心塌地的為鄭從讜效力。
自乾符五年(878)六月——廣明元年(880)二月,這短短的一年零八個月,朝廷為對付李克用,在河東鎮四易其帥。他們是:曹翔、崔季康、康傳圭、鄭從讜。下一任河東節度使將會是誰呢?
入雁門關。
廣明元年(880)四月,朝廷以太仆卿李琢為蔚朔招討都統,即剿匪(李克用)總司令,領兵數萬屯代州。在他的精心謀劃下,一張圍殲李克用的大網正在悄悄的拉開,向沙陀叛軍的大本營雲州……
這是一張天羅地網!
西北麵:以吐穀渾都督赫連鐸爲骨幹的多個蕃兵集團襲擊振武,李國昌寡不敵眾,領五百餘騎撤出天德,突圍南下。李克用聞訊,忙率領三千騎兵向西接應。然後同回雲州城。
雲州守將李友金與李國昌是堂兄弟,他出人意料的緊閉城門,任李國昌在城外喊破了嗓子,說不開就不開!李國昌氣得大罵他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
李友金說道:“哥,你說錯了。當年奉天子詔,我跟著你不遠千裏征討龐勳,有過見風使舵麽?叛逆乃十惡不赦之罪,你懂的;國家對我們沙陀人有恩,你也知道;不用我多說了,還是向兄弟我學習,投降吧!”。
李國昌既無奈又無言對答,默默的走了。一路上父子二人隻覺得前途迷茫,竟不知向何處去。經商議,李國昌決定帶本部人馬去蔚州,那兒有他朱邪家幾輩子的家眷。
李克用駐紮在蔚州與朔州之間的新城,他準備奪回雲州,派部將傅文達到朔州調兵。李克用哪裏知道。朔州刺史高文集已被赫連鐸策反,歸順了朝廷。傅文達一到朔州就被拿下,縛之移交給代州的李琢。
沙陀軍剛走。赫連鐸隨後即到。雲州城門大開,赫連鐸騎著一匹不知從哪兒弄來的阿拉伯馬。提著一柄四十斤重的九環大砍刀,領著吐穀渾軍入城。他滿麵春風,向列隊站立兩邊的雲州降兵頻頻招手致意。
北麵:河東節度副使支謨帶著一部分武裝,一直在雲州附近活動。他不敢正麵與李克用交鋒,隻是玩玩遊擊戰。正如支謨墓誌雲:“克用乘圖南之氣,回薄雲中,虎搏鷹揚,摩壘挑戰。公(支謨)示之以怯。悄若無人。賊乃略地言旋,不為後慮。公即命鐵馬尾襲……”。
南麵:總司令李琢坐鎮在代州,即雁門關。雁門關以北地區,俗稱代北。這裏集結了數萬政府軍主力,似銅牆鐵壁,隨時會由南向北壓過來。
東麵:盧龍節度使李可舉率領二萬幽州軍氣勢洶洶直逼蔚州,一貫不聽從中央號令的盧龍鎮,這一回特別聽話,特別積極。
李克用得到情報,心神不寧。他害怕自己的家族落入李可舉之手。暫時放棄了攻打雲州的計劃,帶著數萬沙陀軍到雄武進行阻擊。兩軍對壘數日,李可舉寸步難行、進退維穀。
高文集投降官軍的消息傳到雄武。李克用很生氣,他平生最恨背叛他的人。此刻,他因生氣而亂了方寸,不顧一切的回兵到朔州去找高文集討回公道。這是他戰術上的一個重大失誤,李可舉不失時機的派行軍司馬韓玄紹緊緊追擊。
初夏的藥兒嶺,生機盎然。這裏有許多筆直參天的鬆樹,有枝葉繁茂的柏樹。所有的山坡、溝壑都長滿了一人來高的雜草灌木,使人還依稀可以聞到春天的氣息。
是什麽打破了山野的寂靜?一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騎兵隊伍,成四路縱隊。出現在藥兒嶺的山道上。但見:烏黑的甲胄烏黑的旗,烏黑的頭盔上飄著烏黑的纓。——這是李克用軍隊的標誌。因為李克用小名叫“鴉兒”,故稱“鴉兒軍”。
在這眾多的黑旗中。還夾著一些紅色的大旗,大旗中間繡著一個鬥大的黑色篆體字——“唐”。有人要問:“這是李克用叛軍嗎?怎麽還打著唐字旗號?”
需要說明:李克用叛軍與安祿山、朱泚、黃巢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不是以推翻大唐江山為目的的,他們的目的是仿效河朔三鎮,我的地盤我做主!所以,李克用從來就不否認自己的軍隊是屬於唐軍。
在藥兒嶺一個狹窄的山口處,李琢的數萬大軍已等候多時了。弓弩手們已做好了準備,數以萬計的箭矢從鬱鬱蔥蔥的綠色中冒出尖兒來。“鴉兒軍”的退路已被尾隨而來的幽州軍堵住。
李克用,真真切切的到了“虎落平陽”的絕地了。
夕陽西下,與遠山相接的天邊雲蒸霞蔚。一支鳴鏑劃破蒼穹,引來一陣陣“嗚、嗚、嗚——”的聲響,此起彼伏。宛如狼群在唱著纏綿的情歌——不!這是號角聲,索命的號角聲!
飛箭如雨,從三麵高地上傾瀉而下,走在前麵的沙陀騎兵紛紛中箭,人仰馬翻。本就狹窄的隘口,很快被倒地的人和馬所阻塞。此路不通!前不能進,後不能退,亂成一鍋粥。中箭的、受驚的馬兒,踏著人的軀體向四周山坡上亂串。在這遍地的屍體中,有兩個是大同兵變的主謀,一個叫李盡忠,一個叫程懷信,都是被亂箭射死的。
與其說是戰爭,毋寧說是打靶!
有句名言:出來混的,遲早要還!這也許就是“因果報應”吧?命運跟恢弘的唐朝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曾經世代為大唐守邊、南征北戰的沙陀鐵騎;曾經為勤王戡亂立下過赫赫戰功的沙陀鐵騎;曾經被皇帝視為政府軍嬌子的沙陀鐵騎,今天卻淪落為全國共討之的叛軍。這是不是很雷人?還有更雷人的呢!
百餘年來,盧龍軍都是飾演叛軍的反派角色(李載義、劉總二節度使除外。)。今天,終於當了一回光榮的政府軍了,終於可以客串一回正能量了。一向被人痛罵為賊的盧龍軍人,這一回輪到他們揚眉吐氣地罵沙陀軍人為賊了。你叫他們怎麽不積極進取?怎麽不鬥誌昂揚呢?似這樣的角色轉換,在中晚唐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李克用在中軍行列,“活捉李克用”的呐喊聲,短兵相接的金屬碰擊聲,一波接一波的傳到他的耳朵裏。他畢竟是大將之才,臨危不亂、內心卻在暗暗叫苦。這裏的地勢像江南的丘陵,不高也不陡,但山路崎嶇、曲折,騎兵施展不開,無用武之地。
叛軍的幾個重要成員蓋寓、薛鐵山、李存璋、康君立等不約而同聚攏到李克用身邊。李克用說:“傳我的命令,後隊變前隊,原路返回!”
走著走著,隊伍又停止不動了。隻見前方有幾處濃煙滾滾,瞬間,大火呈燎原之勢,隨風蔓延開來,把道路給封死了。原來是韓玄紹這廝在實施火攻。蓋寓說:“主公,得趕緊想辦法衝出去。不然,我們全都要成為烤全羊了。”
李克用一手提韁繩,一手揮舞著長槊,大吼:“跟我來!”戰馬後腿立起,發出一聲長長的嘶鳴,越過所有的路障,奔向火光深處……
雜草燃燒塊,熄滅也快,山穀沿路在冒著嫋嫋餘煙。李克用揮軍一路衝殺,不可阻擋!好了,就要衝出這倒黴的藥兒嶺了。一彪軍馬擋住了去路,為首一員大將,身著明光鎧,手執一把镔鐵寶劍,高聲斷喝:“誰是李克用?”
李克用催馬上前:“我就是,你是何人?”
“我乃盧龍行軍司馬韓玄紹是也,李克用,好一個叛賊,還打著唐子大旗呢。看你也是一條漢子,現在下馬投降,猶未為晚。我可以保你不死,至於官爵嘛,按正常程序是由大家(注:對皇帝的稱呼)決定的,我也不便越俎代庖,是吧?”
李克用哪有許多閑工夫跟他廢話,隻是淡淡的說了幾句:“哦盧龍,天下第一叛鎮,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我的事就不勞你操心了,看槊!”。
這一槊來得太快了,韓玄紹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槊尖已抵近咽喉。招架是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閃身躲過。身體還未及恢複平衡,那刺空的長槊,帶著呼嘯又橫掃回來了。韓玄紹再也躲不過去,擊中肋部,跌落馬下,被手下人救走。
李克用一馬當先,猛衝敵陣,終於領著大軍衝出了死亡之地。(未完待續)
他們一路上不敢逗留,到夏陽渡口搶了一艘船,東渡黃河。又馬不停蹄的進入雁門關,方才安下心來。
一年之後,李克用受招安勤王。李克讓官複原職,進京繼續當他的金吾衛將軍。不料正遇上“滿城盡帶黃金甲”,才有那:但願此生長報國,何須生支謨墓誌不惜筆墨為支謨邀功:“激勸赫連鐸弟兄,優其禮秩、厚撫吐穀渾部落,寘彼腹心。孤軍寢安、鄰鎮皆協。”——由於是當時人記錄當時事,雖然有誇張成分,但瞎掰應該是不會的,這也說明支謨為對付李克用不遺餘力。
同時,墓誌還淋漓盡致的描述了對李克用的討伐和沙陀軍的強悍:“克用桀逆有素,獫頑叵當。統乎日逐之師,欲為天柱之舉。輕騎詭道,次於平陽。”
公元878年十二月,崔季康率河東軍、李鈞率昭義軍與李克用叛軍戰於洪穀。這是時隔四個月之後,兩軍在洪穀展開的第二次會戰。結果政府軍再次敗北,昭義軍節度使李筠陣亡。
崔季康灰頭土臉的回到長安,等待他的將是“雙開”、停職查辦。宰相們又圍坐在政事堂的圓形會議桌旁,不知是哪位好事者提名,河東節度使職務由名不見經傳的康傳圭接任。
會議還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由於盧攜曾推薦高駢為行營都統,即剿匪(黃巢)總司令,而高駢所部大將張璘又屢破草軍。遂召回盧攜,恢複其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宰相職務,貶王鐸為太子賓客分司。
時間在紛紛擾擾中又過去了一年。廣明元年(880)二月。沙陀鐵騎又一次馳入雁門關,“問候”忻、代二州,大肆掠奪。又分兵二萬攻占了晉陽附近的太穀縣。
朝廷急調汝州防禦使博昌率汝州兵、諸葛爽率東都防禦兵救河東。新任河東節度使康傳圭也沒閑著。他決心以突出的成績給長安的宰相們看看,證明:我不是崔季康!於是。他先後燃起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強行向富戶征收錢糧,還美其名曰:軍民一家。
第二把火——聞太穀陷落,派前遮虜軍使蘇弘軫去收複太穀,大敗而回。康司令大怒,斬弘軫沒商量。可見,他的工作方法比段文楚還要簡單粗暴的多。
第三把火——沙陀軍已滿載戰利品返回代北,康傳圭不肯罷休,“遣都教練使張彥球將兵三千追之。”。兵至百井。士兵們不走了,脅迫張彥球殺回晉陽城。
這似曾相識,對了、是“陳橋兵變”。隻不過沒有將黃袍披在張彥球身上。因為他們的終極目標並不是奪取大唐江山(當然,實力也遠遠不夠。),僅僅隻是為了殺死康傳圭,康傳圭這把火終於燒到自己的身上。
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噩夢會來得如此之快,城內有人暗暗打開了西明門,亂兵湧入,將康傳圭亂刀斫殺之。幸有河東監軍周從寓出來收拾亂局,軍心乃定。
這種事。朝廷早已習以為常,算不上什麽新聞。所以在獲悉河東兵變的消息後,第一反應就是遣使宣慰。曰:“所殺節度使。事出一時。各宜自安,勿複憂懼。”就是說:這事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既往不咎,你們不必害怕。
值得一提的是,這事有樣在先。在殺死節度使康傳圭之後,張彥球完全可以照葫蘆畫瓢,自任河東留後,隻等天子敕封。可是,當河東監軍周從寓任命他為府城都虞候(比節度使低三級)時。他的態度很淡定。像這樣明白事理的人,在晚唐可真是鳳毛麟角啊!
軍中不可一日無帥。更何況是驕兵橫行之時。朝廷派出最得力的宰相鄭從讜坐鎮在晉陽,保留其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頭銜。兼任河東節度使。並給予他便宜行事、自擇參佐(幕僚)的權利。史評鄭從讜“氣勁而貌溫,多謀而善斷。”將士如有圖謀不軌者,“從讜輒先覺,誅之。”他“知張彥球有方略,百井之變非本心。”隻處決了為首的幾個人,對彥球則安撫之,並委以兵權,從此彥球死心塌地的為鄭從讜效力。
自乾符五年(878)六月——廣明元年(880)二月,這短短的一年零八個月,朝廷為對付李克用,在河東鎮四易其帥。他們是:曹翔、崔季康、康傳圭、鄭從讜。下一任河東節度使將會是誰呢?
入雁門關。
廣明元年(880)四月,朝廷以太仆卿李琢為蔚朔招討都統,即剿匪(李克用)總司令,領兵數萬屯代州。在他的精心謀劃下,一張圍殲李克用的大網正在悄悄的拉開,向沙陀叛軍的大本營雲州……
這是一張天羅地網!
西北麵:以吐穀渾都督赫連鐸爲骨幹的多個蕃兵集團襲擊振武,李國昌寡不敵眾,領五百餘騎撤出天德,突圍南下。李克用聞訊,忙率領三千騎兵向西接應。然後同回雲州城。
雲州守將李友金與李國昌是堂兄弟,他出人意料的緊閉城門,任李國昌在城外喊破了嗓子,說不開就不開!李國昌氣得大罵他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
李友金說道:“哥,你說錯了。當年奉天子詔,我跟著你不遠千裏征討龐勳,有過見風使舵麽?叛逆乃十惡不赦之罪,你懂的;國家對我們沙陀人有恩,你也知道;不用我多說了,還是向兄弟我學習,投降吧!”。
李國昌既無奈又無言對答,默默的走了。一路上父子二人隻覺得前途迷茫,竟不知向何處去。經商議,李國昌決定帶本部人馬去蔚州,那兒有他朱邪家幾輩子的家眷。
李克用駐紮在蔚州與朔州之間的新城,他準備奪回雲州,派部將傅文達到朔州調兵。李克用哪裏知道。朔州刺史高文集已被赫連鐸策反,歸順了朝廷。傅文達一到朔州就被拿下,縛之移交給代州的李琢。
沙陀軍剛走。赫連鐸隨後即到。雲州城門大開,赫連鐸騎著一匹不知從哪兒弄來的阿拉伯馬。提著一柄四十斤重的九環大砍刀,領著吐穀渾軍入城。他滿麵春風,向列隊站立兩邊的雲州降兵頻頻招手致意。
北麵:河東節度副使支謨帶著一部分武裝,一直在雲州附近活動。他不敢正麵與李克用交鋒,隻是玩玩遊擊戰。正如支謨墓誌雲:“克用乘圖南之氣,回薄雲中,虎搏鷹揚,摩壘挑戰。公(支謨)示之以怯。悄若無人。賊乃略地言旋,不為後慮。公即命鐵馬尾襲……”。
南麵:總司令李琢坐鎮在代州,即雁門關。雁門關以北地區,俗稱代北。這裏集結了數萬政府軍主力,似銅牆鐵壁,隨時會由南向北壓過來。
東麵:盧龍節度使李可舉率領二萬幽州軍氣勢洶洶直逼蔚州,一貫不聽從中央號令的盧龍鎮,這一回特別聽話,特別積極。
李克用得到情報,心神不寧。他害怕自己的家族落入李可舉之手。暫時放棄了攻打雲州的計劃,帶著數萬沙陀軍到雄武進行阻擊。兩軍對壘數日,李可舉寸步難行、進退維穀。
高文集投降官軍的消息傳到雄武。李克用很生氣,他平生最恨背叛他的人。此刻,他因生氣而亂了方寸,不顧一切的回兵到朔州去找高文集討回公道。這是他戰術上的一個重大失誤,李可舉不失時機的派行軍司馬韓玄紹緊緊追擊。
初夏的藥兒嶺,生機盎然。這裏有許多筆直參天的鬆樹,有枝葉繁茂的柏樹。所有的山坡、溝壑都長滿了一人來高的雜草灌木,使人還依稀可以聞到春天的氣息。
是什麽打破了山野的寂靜?一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騎兵隊伍,成四路縱隊。出現在藥兒嶺的山道上。但見:烏黑的甲胄烏黑的旗,烏黑的頭盔上飄著烏黑的纓。——這是李克用軍隊的標誌。因為李克用小名叫“鴉兒”,故稱“鴉兒軍”。
在這眾多的黑旗中。還夾著一些紅色的大旗,大旗中間繡著一個鬥大的黑色篆體字——“唐”。有人要問:“這是李克用叛軍嗎?怎麽還打著唐字旗號?”
需要說明:李克用叛軍與安祿山、朱泚、黃巢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不是以推翻大唐江山為目的的,他們的目的是仿效河朔三鎮,我的地盤我做主!所以,李克用從來就不否認自己的軍隊是屬於唐軍。
在藥兒嶺一個狹窄的山口處,李琢的數萬大軍已等候多時了。弓弩手們已做好了準備,數以萬計的箭矢從鬱鬱蔥蔥的綠色中冒出尖兒來。“鴉兒軍”的退路已被尾隨而來的幽州軍堵住。
李克用,真真切切的到了“虎落平陽”的絕地了。
夕陽西下,與遠山相接的天邊雲蒸霞蔚。一支鳴鏑劃破蒼穹,引來一陣陣“嗚、嗚、嗚——”的聲響,此起彼伏。宛如狼群在唱著纏綿的情歌——不!這是號角聲,索命的號角聲!
飛箭如雨,從三麵高地上傾瀉而下,走在前麵的沙陀騎兵紛紛中箭,人仰馬翻。本就狹窄的隘口,很快被倒地的人和馬所阻塞。此路不通!前不能進,後不能退,亂成一鍋粥。中箭的、受驚的馬兒,踏著人的軀體向四周山坡上亂串。在這遍地的屍體中,有兩個是大同兵變的主謀,一個叫李盡忠,一個叫程懷信,都是被亂箭射死的。
與其說是戰爭,毋寧說是打靶!
有句名言:出來混的,遲早要還!這也許就是“因果報應”吧?命運跟恢弘的唐朝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曾經世代為大唐守邊、南征北戰的沙陀鐵騎;曾經為勤王戡亂立下過赫赫戰功的沙陀鐵騎;曾經被皇帝視為政府軍嬌子的沙陀鐵騎,今天卻淪落為全國共討之的叛軍。這是不是很雷人?還有更雷人的呢!
百餘年來,盧龍軍都是飾演叛軍的反派角色(李載義、劉總二節度使除外。)。今天,終於當了一回光榮的政府軍了,終於可以客串一回正能量了。一向被人痛罵為賊的盧龍軍人,這一回輪到他們揚眉吐氣地罵沙陀軍人為賊了。你叫他們怎麽不積極進取?怎麽不鬥誌昂揚呢?似這樣的角色轉換,在中晚唐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李克用在中軍行列,“活捉李克用”的呐喊聲,短兵相接的金屬碰擊聲,一波接一波的傳到他的耳朵裏。他畢竟是大將之才,臨危不亂、內心卻在暗暗叫苦。這裏的地勢像江南的丘陵,不高也不陡,但山路崎嶇、曲折,騎兵施展不開,無用武之地。
叛軍的幾個重要成員蓋寓、薛鐵山、李存璋、康君立等不約而同聚攏到李克用身邊。李克用說:“傳我的命令,後隊變前隊,原路返回!”
走著走著,隊伍又停止不動了。隻見前方有幾處濃煙滾滾,瞬間,大火呈燎原之勢,隨風蔓延開來,把道路給封死了。原來是韓玄紹這廝在實施火攻。蓋寓說:“主公,得趕緊想辦法衝出去。不然,我們全都要成為烤全羊了。”
李克用一手提韁繩,一手揮舞著長槊,大吼:“跟我來!”戰馬後腿立起,發出一聲長長的嘶鳴,越過所有的路障,奔向火光深處……
雜草燃燒塊,熄滅也快,山穀沿路在冒著嫋嫋餘煙。李克用揮軍一路衝殺,不可阻擋!好了,就要衝出這倒黴的藥兒嶺了。一彪軍馬擋住了去路,為首一員大將,身著明光鎧,手執一把镔鐵寶劍,高聲斷喝:“誰是李克用?”
李克用催馬上前:“我就是,你是何人?”
“我乃盧龍行軍司馬韓玄紹是也,李克用,好一個叛賊,還打著唐子大旗呢。看你也是一條漢子,現在下馬投降,猶未為晚。我可以保你不死,至於官爵嘛,按正常程序是由大家(注:對皇帝的稱呼)決定的,我也不便越俎代庖,是吧?”
李克用哪有許多閑工夫跟他廢話,隻是淡淡的說了幾句:“哦盧龍,天下第一叛鎮,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我的事就不勞你操心了,看槊!”。
這一槊來得太快了,韓玄紹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槊尖已抵近咽喉。招架是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閃身躲過。身體還未及恢複平衡,那刺空的長槊,帶著呼嘯又橫掃回來了。韓玄紹再也躲不過去,擊中肋部,跌落馬下,被手下人救走。
李克用一馬當先,猛衝敵陣,終於領著大軍衝出了死亡之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