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鬥不止
三藩剛剛平定,後漢朝廷的內鬥又開始了。不僅將相不和,即使君臣之間也是明爭暗鬥,文臣與文臣,武將與武將,文臣與武將,大臣與天子,各方勢力鬥的不可開交,搞得整個朝局烏煙瘴氣,人心惶惶,最終將後漢朝廷拖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在介紹這場內鬥之前,我們先介紹幾個關鍵性人物。
——冷酷將軍史弘肇。史弘肇,字化元,今河南鄭州人。
跟劉邦一樣,史弘肇出身農民,但不喜務農,整天遊來蕩去,耍弄拳棒,橫行鄉裏,被鄉親們作為不務正業、遊手好閑的反麵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後梁末年,朝廷下詔,命令每七戶人家出一個人當兵,史弘肇就此參加了後梁軍隊,由於他基礎好,武藝高,因此被選入禁軍。
後來又做了石敬瑭的貼身侍衛,劉知遠被調到太原駐守時,將他要到自己手下,提升為都將,並兼任雷州刺史。
後來,劉知遠稱帝,代州王暉反叛,投降了契丹,史弘肇奉命征討,一鼓作氣拿下代州,不久被授任許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當時駐守上黨的王守恩請求歸降,契丹命令大將耿崇美領兵越過太行山,直取上黨,劉知遠讓史弘肇前去迎敵,支援王守恩,史弘肇剛到潞州,還沒等交戰,契丹兵就退走了,史弘肇再接再厲,一路進兵,澤州、河陽等地紛紛獻城投降。
憑著史弘肇這支勇猛善戰的生力軍,劉知遠順利地占領了中原地區,並最終占領了後晉的首都開封城。
不久,史弘肇又跟隨劉知遠北上攻打魏州,回來後因功加授同平章事。成為了當時朝廷中的實力派人物。但跟大多數武將一樣,史弘肇也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專橫冷酷。不懂變通。
不管對百姓、下級、同僚還是上級,也不管戰時還是平時。這個特點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三藩叛亂時,京城裏人心惶惶,流言在坊間與朝廷瘋狂蔓延,當時史弘肇掌管禁軍,
負責京師治安,他采取鐵血手腕毫不留情的打擊了造謠傳謠之人,有人在大街上被抓到後二話不說就被就地正法;有人抬頭看在白天出現的太白星,因此被認為私觀天象。有反叛之心,而被腰斬;有百姓因酒後跟士兵爭吵,而被誣陷為惡語傷人,並被處死,
暴屍街頭。史弘肇還親力親為,親自過問刑獄,隻要認為有人有罪,就下令抓過來,草草過堂後,史弘肇有時就伸出三個手指頭。屬下馬心領神會,就會將犯人拖出去斬了。
與此同時,一係列酷刑也被廣泛使用。斷舌、抽筋、折足等等層出不窮,
這一係列恐怖政策導致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不僅謠言止住了,百姓們連話都不敢說了,即使看到路上別人丟的東西也沒有人敢隨便去撿。
被冤枉之人的家屬也更是案息事了,不敢申訴,唯恐再遭不幸。史弘肇治軍也相當嚴厲,凡是他手下的將士,不管是誰。隻要違犯軍紀,絕不寬恕姑息。曾有一個指揮使。由於不聽調遣,被史弘肇當場亂棍打死。將士們見狀都嚇的兩股戰戰,幾不能走。
在跟其他大臣和將領甚至是皇帝的交往中,他仍然秉承這一做法,尤其對文臣,他更是鄙視,經常說:‘這些文人讓我無法忍受,他們總是輕視我們這些武將,說我們是小卒子,真是可恨!真是可恨!‘
這一喜惡標準,讓他對同是武將出身的郭威極力拉攏,凡但對文臣出生的主政大臣蘇逢吉,則是處處作對。
——不知大體的楊邠。楊邠,魏州冠氏人,史弘肇的堅定盟友。年少時為州府掌管名籍的官吏,後唐租庸使孔謙,是他妻子的伯父。
孔謙任度支官時,補楊邠為勾押官,曆任孟、華、鄆三州糧料使。劉知遠任鄴都留守時,任楊邠為右都押衙,後漢建國後,升為樞密使、檢校太傅。楊邠出身小吏,不喜文士,與蘇逢吉等人互不對眼。
劉承祐即位後,宰相李濤在蘇逢吉的授意下奏章,請求將楊邠與郭威調出京城到藩鎮任職,楊邠等人向太後哭訴,太後非常生氣,罷黜李濤而任用楊邠,加封其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樞密使。
當時中書省任命官員太濫,錯任誤任現象十分普遍,楊邠居相位後,劉承祐將事務全交給他,凡是南衙報告事情,中書任免職務,都先交楊邠斟酌。如不合楊邠心意,即使一封文書一個掾吏,也不批準。
楊邠雖擅長政務,卻不識大體,無法著眼全局,經常說:“治理國家,隻要錢財豐富、兵甲強盛就行,至於文章禮樂,都是不實在的東西,不值得留意。”在其主持下,政務苛刻瑣碎,不切實際,朝令夕改。
當初,周璨為前朝諸衛將軍,被罷黜官階後,跟隨王景崇西征,王景崇叛變後,他就成了謀主。
平叛三藩後,楊邠上奏:“各前朝所任命的官員,都喜歡煽動藩鎮大臣反叛,應該把他們全部送到京城。”
不久,前朝官員從四方雲集都城,每天擋攔宰相的坐騎請求封官;幾天後,楊邠又上奏說:“前朝所授的官員應分住兩京,以便等有空缺而補官。”
這樣一來,到處漂泊流離失所的官員越來越多;見此情形,楊邠又上奏道:“在路上往來的前朝所授官員,都要持有通行證。”沒過幾天,負責簽發證件的官司衙門擁擠不堪,民情大為騷動,於是隻得作罷。
貪婪任性的王章。王章,大名南樂人。同光初年,在樞密院做事,後回歸大名,官至都孔目官。
後唐清泰末年,屯駐大名的捧聖都虞候張令昭作亂。趕走節度使劉延皓,自稱留後,王章仍任原職。為張令昭所役使。唐末帝派範延光征討張令昭,搜索叛黨十分嚴格。王章的妻子是白文珂的女兒,白文珂與副招討使李敬周關係很好,便將王章托付給李敬周。
城池被攻克後,李敬周把王章藏起來,裝在麻袋裏放在駱駝背上,運到洛陽,藏在自己家中。
劉知遠掌管侍衛親軍時,任他為都孔目官。從此王章跟從劉知遠到河東,專管錢糧。三藩叛亂時,王章官至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這期間,王章收聚財賦,集聚物資,支持西征。叛亂平定後,國家尚有餘糧。這時候本應該休養生息,但王章專權貪婪,一如既往的盤剝百姓,使小民百姓怨聲載道。
王章不喜歡文士。經常說:“這些人如給他們一把算盤,連正反都不懂,要他們有什麽用!”
郡官請求月俸。王章都將一些不能用於軍中的物資撥給他們,稱這些物資為“閑雜物”,命有關部門高估閑雜物的價值,估定後還要繼續抬高,叫作“抬估”,即使這樣,王章仍不滿意,經常隨意再令添估。
明乖巧的蘇逢吉。蘇逢吉,長安人。是當時的文官領袖。父親蘇悅曾任劉知遠的從事,很受劉知遠禮遇。因而跟他推薦蘇逢吉說:“老夫我年事已高。才智器識沒有可取的地方了。我兒子逢吉粗淺地學過執筆行文,性情又恭順忠誠。如您不在意他像豬狗一樣卑賤低微,我願讓他在您身邊奉侍。”
劉知遠召見了蘇逢吉,見他精靈聰明,很是喜愛,於是擢升其為賓佐,凡有謀劃商議,就讓他站在一旁奉侍。
樞密院和中書府的文件檔案,經常堆滿了桌子板凳,身邊的人都不敢轉交給劉知遠,蘇逢吉常常把它們藏在懷裏或衣袖中,等劉知遠高興的時候就跟他請示,所以基本上每次都能得到劉知遠的認同。劉知遠稱帝後,蘇逢吉被提升為吏部尚書,不久,轉任左仆射,監修國史。
發達以後的蘇逢吉賣官鬻爵,貪婪成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劉知遠攻下開封後,前朝宰相李崧被契丹人俘虜,滯留真定,劉知遠就把李崧的宅第賜給蘇逢吉,李崧在西京洛陽的產業,也被蘇逢吉霸占。
當真定人趕走契丹人,李崧回到漢朝後,李崧的弟弟李嶼因為房屋被占,經常發牢騷,表示不滿,不久,李崧又將西京洛陽的住宅寫成契約送給蘇逢吉,蘇逢吉不高興,認為李崧這麽畫蛇添足是想要要回自己的房子,於是開始算計怎麽收拾李崧。
恰逢這時李崧的一個仆人誣告李崧謀反,蘇逢吉便引誘他寫出狀詞,憑此逮捕了李崧全家。
然後又誘騙李嶼招供說:“我與哥哥李崧、弟弟李山義,以及家中僮仆二十人商量計議,等到劉知遠靈柩啟行到山陵時,一同放火謀反作亂,狀詞所告都是事實。”即使這樣,蘇逢吉還不滿意,大筆一揮,將“二十人”添改為“五十人”,這樣一來,李崧全家就被誅殺殆盡。
蘇逢吉喜好殺戮,劉知遠在太原時,因過生日,命令蘇逢吉疏理監獄囚犯,以求福祿保佑,蘇逢吉竟然把囚犯全都殺了,然後回報說將囚犯疏理了。到他執掌朝廷大政時,更加嗜好殺人。
朝廷擔憂各地的盜賊,派人捕捉,蘇逢吉自己起草詔書,大意說:“對付所有的盜賊,盜賊的本家和四鄰一同擔保,盜賊所在全族都要砍頭。”
有人對蘇逢吉說:“做了盜賊就誅滅他的家族,不合王法,而四鄰的保人還要一同治罪,是不是太過份了?”蘇逢吉則堅持己見,而且竟去掉“全族”兩字。當時就有鄆州捕捉賊盜的使臣張令柔憑此將平陰縣十七座村子的百姓全部殺死。
總之,這四個人都不是什麽善茬,各方衝突在公元950年達到了頂峰。開始是這一年的四月份,朝廷因契丹入侵,橫行黃河以北,而諸藩鎮長官隻求自保,無人抵抗,於是眾人便商議讓郭威出鎮鄴都,督率諸將防備契丹。
當然,以郭威的資曆能力出鎮鄴都沒什麽問題,讓他賣力抗敵各方也沒有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史弘肇希望郭威憑此進一步提升實力,而蘇逢吉卻想借機打擊史弘肇一方的勢力,雙方的交鋒的焦點是是否保留郭威的樞密使之職,史弘肇當然力挺保留,蘇逢吉則認為無此先例。
史弘肇說:“郭威兼領樞密使就可以在外根據情況機斷行事,各路軍隊因此畏懼服從,號令便可暢行無阻。”蘇逢吉針鋒相對:“用內朝官節製外朝官,是名正言順的;如今反過來用外朝官來製約內朝官,難道可以嗎?”
不過,這一戰,最終以史弘肇的勝利告終。四月十五日,劉承祐聽從了史弘肇的建議,任命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樞密使之職照舊。同時頒布詔書到黃河以北地區,所有軍隊、武器、錢財、糧草,隻要見到郭威簽署的文書都應接受命令。第二天,朝廷權貴在竇貞固的宅第聚會宴飲,史弘肇舉起酒杯向郭威勸酒,環顧四周厲聲道:“昨日朝廷的議論,大家的意見怎麽那樣的分歧!
今日我為賢弟幹了這杯。”蘇逢吉、楊邠也舉杯說:“這都是為了國家,又何必介意呢!”史弘肇蔑視道:“安定國家,靠的是長槍大劍,哪裏用得著毛筆啊!”
一旁悶頭吃喝的王章這時也加入論戰,冷言道:“沒有毛筆,那錢財軍賦又從何而來呢?”酒是好酒,宴是好宴,但群臣卻不歡而散,從此文臣武將之間矛盾加大。
五月,王章做東,邀請幾位朝廷顯貴到家裏吃飯,說是吃飯,那就短不了喝酒,要喝酒,那必要少不了劃拳助興,史弘肇雖然也經常喝酒,但武人喝酒都是直接吹瓶子,
至於還要說什麽行酒令,那就不太擅長了,客省使閻晉卿緊挨著史弘肇,私下裏偷偷教了他幾招。蘇逢吉當然不會放過任何能使史弘肇出醜的機會,便嘲笑說:“身旁有姓閻的人,何必擔心被罰酒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恰巧史弘肇的妻子也姓閻,又湊巧閻氏原本是酒家娼妓,史弘肇便想當然的以為蘇逢吉是在譏笑閻氏,不禁勃然大怒,用髒話辱罵蘇逢吉。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蘇逢吉見狀,也沒搭腔。
史弘肇越說越生氣,就要起身揍他,蘇逢吉見狀不妙,想要離開。史弘肇索取寶劍要追殺他,楊邠流著淚勸阻(未完待續。)
三藩剛剛平定,後漢朝廷的內鬥又開始了。不僅將相不和,即使君臣之間也是明爭暗鬥,文臣與文臣,武將與武將,文臣與武將,大臣與天子,各方勢力鬥的不可開交,搞得整個朝局烏煙瘴氣,人心惶惶,最終將後漢朝廷拖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在介紹這場內鬥之前,我們先介紹幾個關鍵性人物。
——冷酷將軍史弘肇。史弘肇,字化元,今河南鄭州人。
跟劉邦一樣,史弘肇出身農民,但不喜務農,整天遊來蕩去,耍弄拳棒,橫行鄉裏,被鄉親們作為不務正業、遊手好閑的反麵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後梁末年,朝廷下詔,命令每七戶人家出一個人當兵,史弘肇就此參加了後梁軍隊,由於他基礎好,武藝高,因此被選入禁軍。
後來又做了石敬瑭的貼身侍衛,劉知遠被調到太原駐守時,將他要到自己手下,提升為都將,並兼任雷州刺史。
後來,劉知遠稱帝,代州王暉反叛,投降了契丹,史弘肇奉命征討,一鼓作氣拿下代州,不久被授任許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當時駐守上黨的王守恩請求歸降,契丹命令大將耿崇美領兵越過太行山,直取上黨,劉知遠讓史弘肇前去迎敵,支援王守恩,史弘肇剛到潞州,還沒等交戰,契丹兵就退走了,史弘肇再接再厲,一路進兵,澤州、河陽等地紛紛獻城投降。
憑著史弘肇這支勇猛善戰的生力軍,劉知遠順利地占領了中原地區,並最終占領了後晉的首都開封城。
不久,史弘肇又跟隨劉知遠北上攻打魏州,回來後因功加授同平章事。成為了當時朝廷中的實力派人物。但跟大多數武將一樣,史弘肇也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專橫冷酷。不懂變通。
不管對百姓、下級、同僚還是上級,也不管戰時還是平時。這個特點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三藩叛亂時,京城裏人心惶惶,流言在坊間與朝廷瘋狂蔓延,當時史弘肇掌管禁軍,
負責京師治安,他采取鐵血手腕毫不留情的打擊了造謠傳謠之人,有人在大街上被抓到後二話不說就被就地正法;有人抬頭看在白天出現的太白星,因此被認為私觀天象。有反叛之心,而被腰斬;有百姓因酒後跟士兵爭吵,而被誣陷為惡語傷人,並被處死,
暴屍街頭。史弘肇還親力親為,親自過問刑獄,隻要認為有人有罪,就下令抓過來,草草過堂後,史弘肇有時就伸出三個手指頭。屬下馬心領神會,就會將犯人拖出去斬了。
與此同時,一係列酷刑也被廣泛使用。斷舌、抽筋、折足等等層出不窮,
這一係列恐怖政策導致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不僅謠言止住了,百姓們連話都不敢說了,即使看到路上別人丟的東西也沒有人敢隨便去撿。
被冤枉之人的家屬也更是案息事了,不敢申訴,唯恐再遭不幸。史弘肇治軍也相當嚴厲,凡是他手下的將士,不管是誰。隻要違犯軍紀,絕不寬恕姑息。曾有一個指揮使。由於不聽調遣,被史弘肇當場亂棍打死。將士們見狀都嚇的兩股戰戰,幾不能走。
在跟其他大臣和將領甚至是皇帝的交往中,他仍然秉承這一做法,尤其對文臣,他更是鄙視,經常說:‘這些文人讓我無法忍受,他們總是輕視我們這些武將,說我們是小卒子,真是可恨!真是可恨!‘
這一喜惡標準,讓他對同是武將出身的郭威極力拉攏,凡但對文臣出生的主政大臣蘇逢吉,則是處處作對。
——不知大體的楊邠。楊邠,魏州冠氏人,史弘肇的堅定盟友。年少時為州府掌管名籍的官吏,後唐租庸使孔謙,是他妻子的伯父。
孔謙任度支官時,補楊邠為勾押官,曆任孟、華、鄆三州糧料使。劉知遠任鄴都留守時,任楊邠為右都押衙,後漢建國後,升為樞密使、檢校太傅。楊邠出身小吏,不喜文士,與蘇逢吉等人互不對眼。
劉承祐即位後,宰相李濤在蘇逢吉的授意下奏章,請求將楊邠與郭威調出京城到藩鎮任職,楊邠等人向太後哭訴,太後非常生氣,罷黜李濤而任用楊邠,加封其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樞密使。
當時中書省任命官員太濫,錯任誤任現象十分普遍,楊邠居相位後,劉承祐將事務全交給他,凡是南衙報告事情,中書任免職務,都先交楊邠斟酌。如不合楊邠心意,即使一封文書一個掾吏,也不批準。
楊邠雖擅長政務,卻不識大體,無法著眼全局,經常說:“治理國家,隻要錢財豐富、兵甲強盛就行,至於文章禮樂,都是不實在的東西,不值得留意。”在其主持下,政務苛刻瑣碎,不切實際,朝令夕改。
當初,周璨為前朝諸衛將軍,被罷黜官階後,跟隨王景崇西征,王景崇叛變後,他就成了謀主。
平叛三藩後,楊邠上奏:“各前朝所任命的官員,都喜歡煽動藩鎮大臣反叛,應該把他們全部送到京城。”
不久,前朝官員從四方雲集都城,每天擋攔宰相的坐騎請求封官;幾天後,楊邠又上奏說:“前朝所授的官員應分住兩京,以便等有空缺而補官。”
這樣一來,到處漂泊流離失所的官員越來越多;見此情形,楊邠又上奏道:“在路上往來的前朝所授官員,都要持有通行證。”沒過幾天,負責簽發證件的官司衙門擁擠不堪,民情大為騷動,於是隻得作罷。
貪婪任性的王章。王章,大名南樂人。同光初年,在樞密院做事,後回歸大名,官至都孔目官。
後唐清泰末年,屯駐大名的捧聖都虞候張令昭作亂。趕走節度使劉延皓,自稱留後,王章仍任原職。為張令昭所役使。唐末帝派範延光征討張令昭,搜索叛黨十分嚴格。王章的妻子是白文珂的女兒,白文珂與副招討使李敬周關係很好,便將王章托付給李敬周。
城池被攻克後,李敬周把王章藏起來,裝在麻袋裏放在駱駝背上,運到洛陽,藏在自己家中。
劉知遠掌管侍衛親軍時,任他為都孔目官。從此王章跟從劉知遠到河東,專管錢糧。三藩叛亂時,王章官至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這期間,王章收聚財賦,集聚物資,支持西征。叛亂平定後,國家尚有餘糧。這時候本應該休養生息,但王章專權貪婪,一如既往的盤剝百姓,使小民百姓怨聲載道。
王章不喜歡文士。經常說:“這些人如給他們一把算盤,連正反都不懂,要他們有什麽用!”
郡官請求月俸。王章都將一些不能用於軍中的物資撥給他們,稱這些物資為“閑雜物”,命有關部門高估閑雜物的價值,估定後還要繼續抬高,叫作“抬估”,即使這樣,王章仍不滿意,經常隨意再令添估。
明乖巧的蘇逢吉。蘇逢吉,長安人。是當時的文官領袖。父親蘇悅曾任劉知遠的從事,很受劉知遠禮遇。因而跟他推薦蘇逢吉說:“老夫我年事已高。才智器識沒有可取的地方了。我兒子逢吉粗淺地學過執筆行文,性情又恭順忠誠。如您不在意他像豬狗一樣卑賤低微,我願讓他在您身邊奉侍。”
劉知遠召見了蘇逢吉,見他精靈聰明,很是喜愛,於是擢升其為賓佐,凡有謀劃商議,就讓他站在一旁奉侍。
樞密院和中書府的文件檔案,經常堆滿了桌子板凳,身邊的人都不敢轉交給劉知遠,蘇逢吉常常把它們藏在懷裏或衣袖中,等劉知遠高興的時候就跟他請示,所以基本上每次都能得到劉知遠的認同。劉知遠稱帝後,蘇逢吉被提升為吏部尚書,不久,轉任左仆射,監修國史。
發達以後的蘇逢吉賣官鬻爵,貪婪成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劉知遠攻下開封後,前朝宰相李崧被契丹人俘虜,滯留真定,劉知遠就把李崧的宅第賜給蘇逢吉,李崧在西京洛陽的產業,也被蘇逢吉霸占。
當真定人趕走契丹人,李崧回到漢朝後,李崧的弟弟李嶼因為房屋被占,經常發牢騷,表示不滿,不久,李崧又將西京洛陽的住宅寫成契約送給蘇逢吉,蘇逢吉不高興,認為李崧這麽畫蛇添足是想要要回自己的房子,於是開始算計怎麽收拾李崧。
恰逢這時李崧的一個仆人誣告李崧謀反,蘇逢吉便引誘他寫出狀詞,憑此逮捕了李崧全家。
然後又誘騙李嶼招供說:“我與哥哥李崧、弟弟李山義,以及家中僮仆二十人商量計議,等到劉知遠靈柩啟行到山陵時,一同放火謀反作亂,狀詞所告都是事實。”即使這樣,蘇逢吉還不滿意,大筆一揮,將“二十人”添改為“五十人”,這樣一來,李崧全家就被誅殺殆盡。
蘇逢吉喜好殺戮,劉知遠在太原時,因過生日,命令蘇逢吉疏理監獄囚犯,以求福祿保佑,蘇逢吉竟然把囚犯全都殺了,然後回報說將囚犯疏理了。到他執掌朝廷大政時,更加嗜好殺人。
朝廷擔憂各地的盜賊,派人捕捉,蘇逢吉自己起草詔書,大意說:“對付所有的盜賊,盜賊的本家和四鄰一同擔保,盜賊所在全族都要砍頭。”
有人對蘇逢吉說:“做了盜賊就誅滅他的家族,不合王法,而四鄰的保人還要一同治罪,是不是太過份了?”蘇逢吉則堅持己見,而且竟去掉“全族”兩字。當時就有鄆州捕捉賊盜的使臣張令柔憑此將平陰縣十七座村子的百姓全部殺死。
總之,這四個人都不是什麽善茬,各方衝突在公元950年達到了頂峰。開始是這一年的四月份,朝廷因契丹入侵,橫行黃河以北,而諸藩鎮長官隻求自保,無人抵抗,於是眾人便商議讓郭威出鎮鄴都,督率諸將防備契丹。
當然,以郭威的資曆能力出鎮鄴都沒什麽問題,讓他賣力抗敵各方也沒有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史弘肇希望郭威憑此進一步提升實力,而蘇逢吉卻想借機打擊史弘肇一方的勢力,雙方的交鋒的焦點是是否保留郭威的樞密使之職,史弘肇當然力挺保留,蘇逢吉則認為無此先例。
史弘肇說:“郭威兼領樞密使就可以在外根據情況機斷行事,各路軍隊因此畏懼服從,號令便可暢行無阻。”蘇逢吉針鋒相對:“用內朝官節製外朝官,是名正言順的;如今反過來用外朝官來製約內朝官,難道可以嗎?”
不過,這一戰,最終以史弘肇的勝利告終。四月十五日,劉承祐聽從了史弘肇的建議,任命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樞密使之職照舊。同時頒布詔書到黃河以北地區,所有軍隊、武器、錢財、糧草,隻要見到郭威簽署的文書都應接受命令。第二天,朝廷權貴在竇貞固的宅第聚會宴飲,史弘肇舉起酒杯向郭威勸酒,環顧四周厲聲道:“昨日朝廷的議論,大家的意見怎麽那樣的分歧!
今日我為賢弟幹了這杯。”蘇逢吉、楊邠也舉杯說:“這都是為了國家,又何必介意呢!”史弘肇蔑視道:“安定國家,靠的是長槍大劍,哪裏用得著毛筆啊!”
一旁悶頭吃喝的王章這時也加入論戰,冷言道:“沒有毛筆,那錢財軍賦又從何而來呢?”酒是好酒,宴是好宴,但群臣卻不歡而散,從此文臣武將之間矛盾加大。
五月,王章做東,邀請幾位朝廷顯貴到家裏吃飯,說是吃飯,那就短不了喝酒,要喝酒,那必要少不了劃拳助興,史弘肇雖然也經常喝酒,但武人喝酒都是直接吹瓶子,
至於還要說什麽行酒令,那就不太擅長了,客省使閻晉卿緊挨著史弘肇,私下裏偷偷教了他幾招。蘇逢吉當然不會放過任何能使史弘肇出醜的機會,便嘲笑說:“身旁有姓閻的人,何必擔心被罰酒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恰巧史弘肇的妻子也姓閻,又湊巧閻氏原本是酒家娼妓,史弘肇便想當然的以為蘇逢吉是在譏笑閻氏,不禁勃然大怒,用髒話辱罵蘇逢吉。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蘇逢吉見狀,也沒搭腔。
史弘肇越說越生氣,就要起身揍他,蘇逢吉見狀不妙,想要離開。史弘肇索取寶劍要追殺他,楊邠流著淚勸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