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暉造反之後,帶領亂軍占領了魏州(今河北大名)。破城那日,便領著數百亂軍在城中大燒大搶,遇到一戶人家,便問其姓名。


    這家人回答姓“國”,皇甫暉立刻說道:“吾當破國。”說著便把這家人全部殺死,然後再進一家,皇甫暉又問其姓名,那家人回答姓“萬”。皇甫暉則說:“吾屠萬家足矣!”說完又把這家人殺了。看得出來,皇甫暉還是非常殘暴的,但這種人在五代很有市場。


    有一次,在外任節度使的趙在禮回朝,皇甫暉知道他有錢,就趁機過去勒索,對他說道:“當初咱們在貝州起事時,是我最先出的主意,如今你富貴了,總要體恤我一下才好。


    不然的話,恐怕有不測之事將要發生。”趙在禮當時的官職比他還要高,但是惹不起這個不要命的主兒,隻好乖乖地把錢拿出來,送給皇甫暉了事。皇甫暉走時,泰然自若,連個“謝”字都不肯說出口。


    皇甫暉在中原一直呆到後晉年間,沒人敢惹。但耶律德光滅晉時,皇甫暉因不願給契丹稱臣,便率部渡過淮河轉投南唐,之後被李璟授以歙州刺史(今安徽歙縣),後又遷升為奉化軍節度使,出鎮江州(今江西九江)。


    後周出兵攻打壽州時,李璟以劉彥貞為北麵行營都部署,並將皇甫暉、姚鳳分別任命為應援使和應援都監。


    但這兩個人還沒走到戰場,劉彥貞就被後周大將李重進斬殺了,唐軍也一敗塗地。所以這兩人聞訊之後,便不敢再找周軍作戰,慌忙退守清流關。


    清流關位於今天安徽省滁州市的西北,在它身後也就是滁州了。這也是南唐的一座軍事重鎮。至於有多重,就不用多說了,因為從滁州再往東南方向走100裏。就是南唐的國都金陵,往東走200裏就是南唐的東都揚州。攻下滁州。不但能解除南唐對壽州城下周軍的威脅,更可以隨時從這裏出發,去攻打南唐的兩座國都,由此可見,此處無論是對南唐還是對後周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二月五日,趙匡胤奉命領軍奔襲清流關。清流關位於滁州城北22裏處,關口依山勢(滁州境內的清流關山)而建。全部用巨石壘成,極其堅固,素有“金陵鎖鑰”之稱。再加上皇甫暉手中握有重兵,所以這一仗也是非常難打。


    皇甫暉手中的重兵有多“重”,曆來說法不一。《默記》中稱有十萬之眾,《宋史》更稱有十五萬,數字十分誇張,《舊五代史》中所錄最少,還有一萬五千人。孰是孰非,搞不清楚。這裏就存疑了。但看得出來,駐守在清流關的兵力肯定是不會少的。


    事實上,趙匡胤這一仗打得並不是很順。他到達清流關的第一日。就與皇甫暉硬碰了一仗,兩軍列陣相對,激戰多時,最後是周軍吃了點小虧,不得已撤出了戰鬥,唐軍也收兵回營。這個結果,讓趙匡胤感覺到壓力很大。


    因為這一次出征,柴榮仍給他兩萬人馬,在兵力上趙匡胤並不占有優勢。而且守清流關的皇甫暉既是一員猛將。又占有地利,如果不以奇計破敵。這個仗真就是很難打贏。


    正在趙匡胤為如何攻破清流關而煞費苦心之時,又有一個的情況出現了。這就是當地有個教書先生叫做趙學究(本名已不詳)。是早年為躲避戰亂而從鎮州(今河北正定)逃難過來的。這個趙學究覺悟還是很高,雖然現在身在南唐,但仍心係故國,聽說趙匡胤帶兵來打清流關,便主動尋到軍中,對趙匡胤說道:“趙大帥,聽我說,清流關裏兵將多。如果你非要在這裏來突破,恐怕你前方的道路將會很坎坷。”


    趙匡胤聽罷立刻大義凜然地說道:“趙先生,我清楚,前方的敵人不是紙老虎。可為了南唐的百姓能夠得解放,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上。”


    趙學究聽罷則稱讚道:“趙大帥你的風格真是高,那麽現在我就給你支個招。”於是便對趙匡胤講,清流關雖築於關山之間,看似無路,其實山下卻有條非常隱蔽的小徑直通山後,這條路平日無人行走,就連當地的守軍也不能識得。


    而此時關內的守軍認為我軍新敗,不能有所作為。那麽我們就正好可以利用他們這種盲目樂觀的心理,繞到山的背後,趁山後的西澗水漲時,偷偷潛伏在關下,然後再斬關而入,不愁不能旗開得勝美名揚。


    趙匡胤聽罷大喜,便求趙學究為其指路。趙學究也不推辭,便派專人為周軍帶路。當天夜裏,趙匡胤誓師出征,並在事先分出一部兵力留在關前,命他們在明日再向唐軍挑戰。


    自己則率大隊人馬,隨向導悄悄地沿著山間的小路繞到關後。這天夜裏,清流關後西澗(小沙河流經滁州境內的一段河流名為西澗)水勢大漲,趙匡胤便趁這個機會,領著大隊人馬,無聲無息地從西澗浮水而過,潛伏在關後山側。


    第二日一早,周軍留在清流關前的那部人馬按事先約定好的計劃再度向唐軍叫陣。皇甫暉並不知趙匡胤已經繞到了關後,便提著大隊兵馬出關應戰。也就在這個時候,趙匡胤率軍從關後突然殺出,一舉攻入清流關內。


    這一來,皇甫暉被嚇得大驚失色,但他也確實是員悍將,立刻帶兵返回關內,與周軍展開激烈巷戰。兩軍都是拚死廝殺,但在這個時候,唐軍被人攻入關內,軍心已亂,最終還是沒能敵過周軍,全線潰敗。皇甫暉無奈之下,隻得領著殘部倉惶逃回滁州。


    然而等他剛逃進城,趙匡胤就已帶兵追了過來,並揮軍涉水而過,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暉本來打算砍斷橋梁,堅守城池,但這時趙匡胤已經渡過護城河。這一招就不起作用了。


    皇甫暉為人也是十分強悍的,此時見趙匡胤打到了城門底下,便不肯再讓。反倒登上城樓對趙匡胤喊道:“為人者各為其主,你我並無私怨。你若是條好漢,便容我列隊出城,與你一決生死。”


    趙匡胤很有大將風度,微笑允諾,傳令部隊後撤,放唐軍出城。皇甫暉見狀也在城中整理好部眾,列隊出城,剛將陣勢排好。趙匡胤便突然發飆,一手夾住馬頸,一手高舉長劍,大喝道:“我隻取皇甫暉一人性命,其他人非我敵手,切莫過來送死。”說著一夾馬腹,如閃電般衝入敵陣。


    要說皇甫暉在當世也是很有名氣的一員戰將,武功應該不會太低。但他畢竟年歲大了,又苦戰多時,已然力竭。麵對趙匡胤,竟然毫無抵抗能力,未及躲閃。就被趙匡胤一劍劈中麵門,隨後跌落馬下,被周軍生擒活捉。這一來,唐軍大亂,全線潰散,應援都監姚鳳未能逃走,也被生擒,滁州順利被周軍攻克。


    數日之後,趙匡胤命人將皇甫暉押送到壽州大營移交給柴榮。柴榮也親自召見了皇甫暉,並向他詢問滁州之戰的經過。此時皇甫暉傷勢非常嚴重。是臥在擔架上見的柴榮,說起那日交戰的情況。皇甫暉也是十分感慨,說道:“並不是我不願報效國家,隻是因為兩國士卒之間差異太大。我以前在中原的時候,也算是身經百戰了,即便是跟契丹也交戰過多次,但從來就沒有見過這麽強悍的戰士。”說著就極力稱讚趙匡胤的英勇。


    趙匡胤是柴榮慧眼簡拔出來的幹部,而且在這次使用過程中也是極其得力。這時聽連敵人都在誇獎他,柴榮更加覺得有麵子,心裏非常高興,就傳旨赦免了皇甫暉的罪過,給他醫治。但皇甫暉的傷勢過重,沒過幾天,就因傷重而死了。


    攻陷滁州後,趙匡胤就暫時留守在那裏。接連的兩場勝利,已使他威名大振。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再去懷疑他的能力。而趙匡胤自己,也是十分得意,每次出戰都命人把自己的戰馬、鎧甲、武器擦得鋥光瓦亮,又用彩帶裝飾,看起來奪人眼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擺酷”。這時就有人勸他,說:“將軍,你現在已經是天下聞名的大人物了,應該愛惜自己,像這種做法會給敵人提供攻擊你的目標。”趙匡胤卻滿不在乎,說道:“我就是要讓敵人知道我是誰。”


    趙匡胤在滁州停留的時間不長,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深得柴榮的倚重,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著他。但他在滁州期間,有兩件事是不得不說的,一件是他攻陷滁州幾天之後,他的父親馬軍副都指揮使(也屬禁軍,但屬侍衛司,與趙匡胤不是一個係統)趙弘殷也在一天夜裏率軍來到滁州,派人傳話給趙匡胤要求入城。


    可是趙匡胤卻不肯讓他進城,對來人說道:“父子雖是至親,可是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半夜不能打開城門,所以我不敢開城放老爹進來。”


    這件事情對趙匡胤來說有好有壞,從好的那方麵講,這使柴榮對他更加信任,同時也對趙匡胤得來個不徇私情的美名。但是這件事過去不到半年,趙弘殷就病死了,不知道跟趙匡胤不放他半夜進城有沒有關聯。要是有,那還真不如徇一回私情算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對趙匡胤來說也是非常重要,這就是他在滁州期間,招納了一個對他一生都影響非常大的人,這也是一個在中國曆史上響當當的大人物,他就是號稱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北宋開國頭號功臣——趙普。


    趙普,字則平,於後梁龍德二年(922)生於幽州薊縣(今天津薊縣)。


    趙普早年學習的是吏術。吏與官雖然都是古代政府部門的公務員,但官是管事的,吏是辦事的,屬於是兩套編製,在地位上相差很多。


    而且國家正規的公務員考試也不考他們,所以趙普學的那套吏術,在當時並不能算作是正經學問。


    不過好在那時的用人機製還是很靈活,並不是全看學曆,外語也不一定非要過六級。趙普成年之後,投身到永興節度使劉詞門下當幕僚,很得劉詞的賞識,所以在他死前,就向宰相範質舉薦了趙普,稱他很有才能,應該予以重任。


    範質對劉詞的臨終遺言也很重視,正巧這時趙匡胤攻下了滁州,範質就把趙普派到了滁州任軍事判官,這也為趙匡胤、趙普這對模範君臣的際會,創造出了先決條件。


    趙匡胤本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也不太在乎趙普有沒有學曆。而且在這個時候,趙匡胤有心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與趙普見過麵後,便與他展開親切交談,大到天下格局,小到人情世故,兩人越聊越投機。


    特別是此時的趙普,也確實顯出了他的過人之處,初遇主官,毫不怯場,縱論時事,侃侃而談,無不切中要理,一派名士風度,讓趙匡胤大為心折。當時周軍才攻克滁州不久,城裏的治安還沒能穩定下來,趙匡胤手上正好有剛剛抓獲的盜賊一百餘名,按律應該全部處死。趙匡胤有心要測試一下趙普的實際辦事能力,便將這一百餘名盜賊交給他來處理。


    趙普也不推辭,得令之後就立即升堂,把這些盜賊提上來挨個訊問。不多時,案情就已經結清,這一百多名必死的盜賊竟然被他救活了十之七八,隻有二十餘人被處死。而且在這其中,受死者都有他必死的罪過,得生者又都有他獲釋的理由,這不禁讓趙匡胤大為驚詫。


    自此之後,趙匡胤就對趙普刮目相看,並倚為腹心。而趙普也確實沒有辜負趙匡胤的厚望,從最初“陳橋兵變”到後來的“雪夜定策”、“杯酒設兵權”,趙普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重用,成為趙匡胤手下的頭號佐命功臣。甚至直到太宗年間的“金匱之盟”、“北伐契丹”,也沒有能夠離開趙普的身影。


    趙匡胤和趙普的這次相會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其結果是趙匡胤最終得以威加四海,而趙普也能借此名書竹帛,對這兩個人的人生軌跡都起到了良好的正麵推動作用。不過雙趙合璧的巨大威力還要過上一段時間才能完全體現出來,因為在這個時候,天底下的事情,還是要由柴榮說了算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