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就是淮南百姓對後周的抵抗鬥爭愈演愈烈。早在周軍進入淮南之前,由於南唐以茶、鹽強行換取當地百姓的栗、帛,又在此處大興營田,搞得當地百姓*的情緒十分強烈。以至於周軍到了之後,當地百姓群起響應,簞食壺漿相迎,場麵還是非常感人。如果能拍成紀錄片,對教育下一代都是很有意義的。
可惜周軍的整體素質也實在是成問題,入境之後就開始大肆劫掠。柴榮在時,多少還能控製一下,到他走後,這些官兵更加無法無天,整天大燒大搶,視黎民如土芥。這一來,淮南百姓大失所望,隻好“相聚山澤,立堡自固,操農器為兵,積白紙為甲胄”在廣闊的戰鬥天地中,跟周軍展開殊死的搏鬥。
這樣的地方武裝力量當時有很多股,規模有大有小,武器也不統一,但因為身上穿得都是紙製的甲胄,因此被時人統稱為“白甲軍”。
白甲軍的來源多是當地百姓,戰鬥力並不強,但是作戰勇敢、熟悉地形,又深得遊擊戰爭的要領。所以周軍屢次派軍圍剿,收效甚微,往往還會為其所敗,被搞得十分被動。
另外,南唐畢竟是江淮大國,雖然屢遭周軍的打擊,但也絕不肯甘心坐以待斃,所以在柴榮返回中原後,南唐皇帝李璟就在國內發起戰爭總動員,重新糾集了一支兵力多達五萬之眾的大軍,仍以齊王李景達掛帥,再次渡江開進淮南,以援救壽州。
七月,李景達帶著大軍來到濠州,並駐軍與此。然後分出一支兵馬去援救壽州。在紫金山(東北十裏處)安下營寨,與城中的守軍互舉烽火,遙相呼應。
這樣一來。就給城外的周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剛剛上任的後周淮南節度使兼沿江招討使向訓。深感周軍在淮南一帶兵力過於分散,很怕會被唐軍逐個擊破,所以急忙遣使向柴榮告急,並請求先從揚州撤軍,去壽州與李重進部會師。
此時,正是符皇後病重之時,柴榮脫不開身,隻得同意了他的請求。
向訓接到柴榮旨意後立刻從揚州起兵開拔。向壽州靠攏。消息傳出去後,身在淮南各處的周軍也不敢留在原地,紛紛放棄攻占下來的州縣,匆忙向壽州回撤,場麵一度非常混亂。
這對於南唐來說本來是個很好的戰機,但統兵的李景達一腦子懦夫思想,到這時候居然還怕如果殺傷周軍過多,會加深兩國間的仇恨,所以急忙傳令各路唐軍各守營寨,千萬不要擅自出擊。免得將周軍激怒。這就使各路周軍得以從容不迫地從各處撤回壽州,也就使南唐在壽州麵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七月二十一日,柴榮的妻子符皇後因病醫治無效。在滋德殿逝世,年僅二十六歲。這個事情讓柴榮悲痛欲絕,但是柴榮並沒有被此擊倒,反而化悲痛為力量,在大梁連發旨意,免去淮南百姓欠南唐的賦稅,釋放關在獄中的犯人。這幾道旨意發出之後,又把淮南的民心爭取過來了。
同時南唐君臣,從上到下。暮氣深沉,不思進取。一心隻想守住故地,根本就不敢存克敵製勝的念頭。以至多次坐失良機。所以沒過多久,周軍又將淮南的形勢穩定住了。
八月七日,南唐將領林仁肇、郭廷謂率水陸軍抵達下蔡(壽州以北淮河渡口),想要從這裏進入壽州增援。張永德率部阻攔,林仁肇仗著人多勢眾,傳令猛攻,並先派小船滿載幹柴,順風縱火,打算燒毀周軍在這裏建造的浮橋。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辦法,但沒想到老天並不保佑他,突然間風勢逆轉,這些小船沒等接近浮橋,就被風刮了回去,反把唐軍的戰船燒毀不少,隻得暫時敗退。
而張永德則利用這個時機,變魔術一樣打造了一條長達千尺的鐵鏈,在距浮橋十餘步的地方,橫亙兩岸,把淮河攔腰切斷,這樣南唐的艦隊就無法通過了。
南唐水師不能到達壽州,地麵上的小股部隊又屢為周軍所敗。時間進入顯德四年(957年)後,壽州已被後周圍困將近兩年,城內更加窘迫,食物匱乏,人心惶惶,隨時都有破城的危險。
劉仁贍屢次上書求救,朝廷也沒有辦法,隻好把他的書信轉給濠州的齊王李景達。
這就使李景達受到了很大的壓力,無奈之下,隻好盡遣大軍,自淮河西上,去援救壽州,同樣也在紫金山安下營寨。
李景達這次出兵的規模較以往規模要大得多了,到紫金山後,如連珠般紮下十幾個營盤,跟壽州守軍烽火相通,遙相呼應,又在營寨與城之間築起甬道,準備一直連到城裏,好向城中運送糧食。這支大軍的到來,本來應該使壽州的形勢有所好轉。但是李景達為人懦弱,不敢對周軍發起進攻,而修建的甬道還沒等完工,就被李重進率軍搗毀,這樣也就沒有能對壽州的危局起到什麽樣幫助。
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正月二十日,柴榮傳出旨意,定於當年二月親巡淮南。消息傳出之後,壽州城內一片大亂,劉仁贍再也坐不住了,急請李景達能準許他趁柴榮到來之前,出城與周軍決戰。其實劉仁贍心裏也很清楚,即便是現在出城,也不見得就能戰勝周軍,但這卻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總比窩在城裏等死要好得多。
然而李景達還是老樣子,既不肯同意劉仁贍出城決戰的請求,也不去想破敵的良策,接到劉仁贍的請戰書後,隻是眼神空洞地看了看,又表情麻木地搖了搖頭,就把劉仁贍派來的使者給打發回去了。
劉仁贍接到李景達的批示後,知道大事已經無可挽回了,心情非常苦悶,隨即一病不起。沒過多久,這個消息就傳了出去,城中無論軍民。都知道敗局已定,場麵更加混亂,紛紛開始外逃。就連劉仁贍的小兒子劉崇諫也加入到逃跑的行列。可惜劉崇諫年紀太小,也沒有能掌握逃跑這項技能的要領。剛跑出城就被巡邏士兵給捉了回來。
劉仁贍聽說此事後,隻覺羞愧難當,連兒子的麵都不肯見,就傳令腰斬。腰斬就是攔腰斬斷,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左右人聽了都大吃一驚,有心求情,但又害怕劉仁贍的威嚴。誰也不肯開口,隻好去找監軍使周廷構。
周廷構聽說之後,趕緊跑過來求情,說道:“小孩子不懂事,將軍打他一頓就足夠了,何必要殺他呢!”
劉仁贍當時已經臥床不起了,聞言隻是長歎一聲,說道:“國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身為一城的主將,連自己的兒子都約束不住。還要去約束誰呢?”說完就背過臉不肯再吭聲。
周廷構清楚劉仁贍的為人,知道多說無益,隻好又跑到劉仁贍的夫人那裏哭泣求情。但劉夫人也說:“我不是不愛這個小兒子,可是劉家滿門忠義,名節不能有虧,如果放過他,今後我們夫婦還有什麽臉麵再見各位將士?”說罷反催人動刑,在場人等無不痛哭流涕。
二月十七日,柴榮率軍從大梁出發,向淮南進發。柴榮這一次出征淮南,準備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充分。因為他初征淮南之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周軍在整體的戰鬥力上,雖然要遠遠強於唐軍。但是在水師這一塊上,還跟南唐相差甚遠。
所以在他回京這段期間,就在大梁西郊的汴水之上設立造船廠,製造了數百艘戰艦,又命從南唐投降過來的士兵來幫助操練後周的水軍。幾個月下來後,後周的水軍已經形成了規模。
這次出征,柴榮就將後蜀的降將王環任命為右驍衛大將軍,讓他帶領這支水軍自閩河入水,沿穎水開進淮河,這樣就使南唐在水軍方麵的優勢也不複存在了。
三月二日晚,柴榮渡過淮河,抵達壽州城下。出人意料的是,柴榮不解鞍甲,在壽州城下一刻也不肯停留,當天晚上就帶著大軍趕往紫金山,次日淩晨就已經到了南唐大營之前,隨即便命大將趙匡胤率部猛攻南唐的紫金山大營。
趙匡胤不久前剛升為殿前軍都指揮使,心氣正是最高的時候,得令後立即帶著本部人馬衝了上去,連拔兩寨,斬俘三千餘人,又連帶把李景達所修的那條爛尾甬道徹底摧毀,大勝了一場,直到晚上,才得意洋洋地帶兵撤回營中。
三月四日晚上,南唐的大將舒元帶著一萬多認命向周軍投降。第二天一早,柴榮又親臨前敵,披堅執銳,指揮手下各路大軍對南唐的紫金山大營發起猛攻,當天就斬殺了唐軍多達萬人,生擒南唐大將邊鎬、許文稹、楊守忠等人。
南唐殘部沿淮河向東逃竄,柴榮又派各將領分別帶騎兵追趕,追殺了一整天,到晚上戰役徹底結束,南唐戰死、被俘、投降、淹死者共計達四萬餘人,被俘有名將校上千名,戰船數百艘,丟失的武器、兵甲、糧草更是不可數計,幾乎就是全軍覆沒。
三月六日一早,劉仁贍在城中得知了援軍慘敗的消息,呆立良久,隨即一頭栽到了地上。事情到了這裏,壽州的命運已經沒有任何的懸念了。
三月十三日,柴榮派人送信給劉仁贍,並在信中很明確地指出,投降保你富貴,頑抗隻有滅亡。
但這個時候,劉仁贍已經病得不醒人事了,監軍使周廷構見到信後,召集部下商量了一下,就以劉仁贍的名義,寫了一封請降的奏章呈給柴榮,並派專人送到周軍的大營。這樣,曆時兩年之久的壽州攻防戰就全部結束了。
壽州之戰,一打就是兩年,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打得還是非常得艱苦,雖然最後是後周取得了勝利,但對於他們來說,即便是攻打南唐的東都揚州都沒有用去這麽長的時間,陣亡這麽多的士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跟壽州守將劉仁贍一直頑抗是分不開的。
然而柴榮對劉仁贍不但沒有半點的責怪,反而是讚賞有加。三月二十一日,周廷構等派人用擔架將劉仁贍抬出城外,去覲見柴榮。這時劉仁贍已經病得不能起身,見到柴榮之後,目光呆滯,像個死人一樣,躺在擔架上一言不發。旁邊人都嚇得要命,然而柴榮非但不去怪罪,反而對他好言相撫,又大加賞賜,然後命人用擔架抬回城中養病。
三月二十四日,柴榮正式將劉仁贍任命為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天平軍(治在鄆州)是中原大鎮,中書令更是官中極品,可見對劉仁贍的重視。
這還不算,柴榮在授官的製詞中更是稱讚劉仁贍道:“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朕之伐叛,得爾為多”,也就是說他這兩次伐南唐,得了那麽多的州縣,都不能跟得一個劉仁贍寶貴。這也是對人高得不能再高的評價了,但劉仁贍聽罷之後,羞愧難當,當天晚上就因病而死。
凶報傳來,柴榮深感遺憾,隻得追封劉仁贍為彭城郡王,遣使祭吊,又派內臣出麵辦理喪事,並封其子劉崇讚為懷州刺史,算是給足了劉仁贍的榮耀。
隨後,柴榮命人打開壽州所有府庫,發放糧食,賑濟災民。三月二十九日,柴榮率軍北返,於四月十二日到達大梁。這樣,他第二次親征南唐也就隨之結束了。
柴榮回京後,南唐開始組織人馬反攻。顯德四年(957年)五月,南唐濠州守將郭廷謂率艦隊摧毀了周軍所建的渦口浮橋,隨後又在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發動突然襲擊,大敗駐紮在這裏的後周武寧節度使武行德部。這樣,淮南的形勢又有所反複。
十月十六日,柴榮將王樸任命為東都留守,總理軍國大事,隨後大閱兵馬,第三次親征南唐。這一次出兵,柴榮把重點打擊的目標定在了濠州。
濠州的治所在今天鳳陽的東北,與壽州一樣,也是南唐設在淮河南岸的一座重鎮,在壽州被周軍攻克之後,柴榮把濠州定為第一打擊目標,也在情理之中。
十一月五日,柴榮率軍抵達濠州城外。南唐自失去壽州之後,也十分注重對濠州的防守。為了加強這裏的防禦,特地在濠州城北十八裏外的一個淺灘上修築了工事,作為抵禦後周的第一道防線。
這處淺灘四周被淮水環繞,中間布有重兵,唐軍守將郭廷謂自認為萬無一失,但沒想到柴榮到達之後,立刻便派出禁軍將領康保裔帶著數百士兵,騎駱駝趟水而過,隨後又命大將趙匡胤率騎兵繼進,一鼓就將這處淺灘攻克。(未完待續。)
可惜周軍的整體素質也實在是成問題,入境之後就開始大肆劫掠。柴榮在時,多少還能控製一下,到他走後,這些官兵更加無法無天,整天大燒大搶,視黎民如土芥。這一來,淮南百姓大失所望,隻好“相聚山澤,立堡自固,操農器為兵,積白紙為甲胄”在廣闊的戰鬥天地中,跟周軍展開殊死的搏鬥。
這樣的地方武裝力量當時有很多股,規模有大有小,武器也不統一,但因為身上穿得都是紙製的甲胄,因此被時人統稱為“白甲軍”。
白甲軍的來源多是當地百姓,戰鬥力並不強,但是作戰勇敢、熟悉地形,又深得遊擊戰爭的要領。所以周軍屢次派軍圍剿,收效甚微,往往還會為其所敗,被搞得十分被動。
另外,南唐畢竟是江淮大國,雖然屢遭周軍的打擊,但也絕不肯甘心坐以待斃,所以在柴榮返回中原後,南唐皇帝李璟就在國內發起戰爭總動員,重新糾集了一支兵力多達五萬之眾的大軍,仍以齊王李景達掛帥,再次渡江開進淮南,以援救壽州。
七月,李景達帶著大軍來到濠州,並駐軍與此。然後分出一支兵馬去援救壽州。在紫金山(東北十裏處)安下營寨,與城中的守軍互舉烽火,遙相呼應。
這樣一來。就給城外的周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剛剛上任的後周淮南節度使兼沿江招討使向訓。深感周軍在淮南一帶兵力過於分散,很怕會被唐軍逐個擊破,所以急忙遣使向柴榮告急,並請求先從揚州撤軍,去壽州與李重進部會師。
此時,正是符皇後病重之時,柴榮脫不開身,隻得同意了他的請求。
向訓接到柴榮旨意後立刻從揚州起兵開拔。向壽州靠攏。消息傳出去後,身在淮南各處的周軍也不敢留在原地,紛紛放棄攻占下來的州縣,匆忙向壽州回撤,場麵一度非常混亂。
這對於南唐來說本來是個很好的戰機,但統兵的李景達一腦子懦夫思想,到這時候居然還怕如果殺傷周軍過多,會加深兩國間的仇恨,所以急忙傳令各路唐軍各守營寨,千萬不要擅自出擊。免得將周軍激怒。這就使各路周軍得以從容不迫地從各處撤回壽州,也就使南唐在壽州麵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七月二十一日,柴榮的妻子符皇後因病醫治無效。在滋德殿逝世,年僅二十六歲。這個事情讓柴榮悲痛欲絕,但是柴榮並沒有被此擊倒,反而化悲痛為力量,在大梁連發旨意,免去淮南百姓欠南唐的賦稅,釋放關在獄中的犯人。這幾道旨意發出之後,又把淮南的民心爭取過來了。
同時南唐君臣,從上到下。暮氣深沉,不思進取。一心隻想守住故地,根本就不敢存克敵製勝的念頭。以至多次坐失良機。所以沒過多久,周軍又將淮南的形勢穩定住了。
八月七日,南唐將領林仁肇、郭廷謂率水陸軍抵達下蔡(壽州以北淮河渡口),想要從這裏進入壽州增援。張永德率部阻攔,林仁肇仗著人多勢眾,傳令猛攻,並先派小船滿載幹柴,順風縱火,打算燒毀周軍在這裏建造的浮橋。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辦法,但沒想到老天並不保佑他,突然間風勢逆轉,這些小船沒等接近浮橋,就被風刮了回去,反把唐軍的戰船燒毀不少,隻得暫時敗退。
而張永德則利用這個時機,變魔術一樣打造了一條長達千尺的鐵鏈,在距浮橋十餘步的地方,橫亙兩岸,把淮河攔腰切斷,這樣南唐的艦隊就無法通過了。
南唐水師不能到達壽州,地麵上的小股部隊又屢為周軍所敗。時間進入顯德四年(957年)後,壽州已被後周圍困將近兩年,城內更加窘迫,食物匱乏,人心惶惶,隨時都有破城的危險。
劉仁贍屢次上書求救,朝廷也沒有辦法,隻好把他的書信轉給濠州的齊王李景達。
這就使李景達受到了很大的壓力,無奈之下,隻好盡遣大軍,自淮河西上,去援救壽州,同樣也在紫金山安下營寨。
李景達這次出兵的規模較以往規模要大得多了,到紫金山後,如連珠般紮下十幾個營盤,跟壽州守軍烽火相通,遙相呼應,又在營寨與城之間築起甬道,準備一直連到城裏,好向城中運送糧食。這支大軍的到來,本來應該使壽州的形勢有所好轉。但是李景達為人懦弱,不敢對周軍發起進攻,而修建的甬道還沒等完工,就被李重進率軍搗毀,這樣也就沒有能對壽州的危局起到什麽樣幫助。
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正月二十日,柴榮傳出旨意,定於當年二月親巡淮南。消息傳出之後,壽州城內一片大亂,劉仁贍再也坐不住了,急請李景達能準許他趁柴榮到來之前,出城與周軍決戰。其實劉仁贍心裏也很清楚,即便是現在出城,也不見得就能戰勝周軍,但這卻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總比窩在城裏等死要好得多。
然而李景達還是老樣子,既不肯同意劉仁贍出城決戰的請求,也不去想破敵的良策,接到劉仁贍的請戰書後,隻是眼神空洞地看了看,又表情麻木地搖了搖頭,就把劉仁贍派來的使者給打發回去了。
劉仁贍接到李景達的批示後,知道大事已經無可挽回了,心情非常苦悶,隨即一病不起。沒過多久,這個消息就傳了出去,城中無論軍民。都知道敗局已定,場麵更加混亂,紛紛開始外逃。就連劉仁贍的小兒子劉崇諫也加入到逃跑的行列。可惜劉崇諫年紀太小,也沒有能掌握逃跑這項技能的要領。剛跑出城就被巡邏士兵給捉了回來。
劉仁贍聽說此事後,隻覺羞愧難當,連兒子的麵都不肯見,就傳令腰斬。腰斬就是攔腰斬斷,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左右人聽了都大吃一驚,有心求情,但又害怕劉仁贍的威嚴。誰也不肯開口,隻好去找監軍使周廷構。
周廷構聽說之後,趕緊跑過來求情,說道:“小孩子不懂事,將軍打他一頓就足夠了,何必要殺他呢!”
劉仁贍當時已經臥床不起了,聞言隻是長歎一聲,說道:“國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身為一城的主將,連自己的兒子都約束不住。還要去約束誰呢?”說完就背過臉不肯再吭聲。
周廷構清楚劉仁贍的為人,知道多說無益,隻好又跑到劉仁贍的夫人那裏哭泣求情。但劉夫人也說:“我不是不愛這個小兒子,可是劉家滿門忠義,名節不能有虧,如果放過他,今後我們夫婦還有什麽臉麵再見各位將士?”說罷反催人動刑,在場人等無不痛哭流涕。
二月十七日,柴榮率軍從大梁出發,向淮南進發。柴榮這一次出征淮南,準備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充分。因為他初征淮南之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周軍在整體的戰鬥力上,雖然要遠遠強於唐軍。但是在水師這一塊上,還跟南唐相差甚遠。
所以在他回京這段期間,就在大梁西郊的汴水之上設立造船廠,製造了數百艘戰艦,又命從南唐投降過來的士兵來幫助操練後周的水軍。幾個月下來後,後周的水軍已經形成了規模。
這次出征,柴榮就將後蜀的降將王環任命為右驍衛大將軍,讓他帶領這支水軍自閩河入水,沿穎水開進淮河,這樣就使南唐在水軍方麵的優勢也不複存在了。
三月二日晚,柴榮渡過淮河,抵達壽州城下。出人意料的是,柴榮不解鞍甲,在壽州城下一刻也不肯停留,當天晚上就帶著大軍趕往紫金山,次日淩晨就已經到了南唐大營之前,隨即便命大將趙匡胤率部猛攻南唐的紫金山大營。
趙匡胤不久前剛升為殿前軍都指揮使,心氣正是最高的時候,得令後立即帶著本部人馬衝了上去,連拔兩寨,斬俘三千餘人,又連帶把李景達所修的那條爛尾甬道徹底摧毀,大勝了一場,直到晚上,才得意洋洋地帶兵撤回營中。
三月四日晚上,南唐的大將舒元帶著一萬多認命向周軍投降。第二天一早,柴榮又親臨前敵,披堅執銳,指揮手下各路大軍對南唐的紫金山大營發起猛攻,當天就斬殺了唐軍多達萬人,生擒南唐大將邊鎬、許文稹、楊守忠等人。
南唐殘部沿淮河向東逃竄,柴榮又派各將領分別帶騎兵追趕,追殺了一整天,到晚上戰役徹底結束,南唐戰死、被俘、投降、淹死者共計達四萬餘人,被俘有名將校上千名,戰船數百艘,丟失的武器、兵甲、糧草更是不可數計,幾乎就是全軍覆沒。
三月六日一早,劉仁贍在城中得知了援軍慘敗的消息,呆立良久,隨即一頭栽到了地上。事情到了這裏,壽州的命運已經沒有任何的懸念了。
三月十三日,柴榮派人送信給劉仁贍,並在信中很明確地指出,投降保你富貴,頑抗隻有滅亡。
但這個時候,劉仁贍已經病得不醒人事了,監軍使周廷構見到信後,召集部下商量了一下,就以劉仁贍的名義,寫了一封請降的奏章呈給柴榮,並派專人送到周軍的大營。這樣,曆時兩年之久的壽州攻防戰就全部結束了。
壽州之戰,一打就是兩年,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打得還是非常得艱苦,雖然最後是後周取得了勝利,但對於他們來說,即便是攻打南唐的東都揚州都沒有用去這麽長的時間,陣亡這麽多的士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跟壽州守將劉仁贍一直頑抗是分不開的。
然而柴榮對劉仁贍不但沒有半點的責怪,反而是讚賞有加。三月二十一日,周廷構等派人用擔架將劉仁贍抬出城外,去覲見柴榮。這時劉仁贍已經病得不能起身,見到柴榮之後,目光呆滯,像個死人一樣,躺在擔架上一言不發。旁邊人都嚇得要命,然而柴榮非但不去怪罪,反而對他好言相撫,又大加賞賜,然後命人用擔架抬回城中養病。
三月二十四日,柴榮正式將劉仁贍任命為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天平軍(治在鄆州)是中原大鎮,中書令更是官中極品,可見對劉仁贍的重視。
這還不算,柴榮在授官的製詞中更是稱讚劉仁贍道:“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朕之伐叛,得爾為多”,也就是說他這兩次伐南唐,得了那麽多的州縣,都不能跟得一個劉仁贍寶貴。這也是對人高得不能再高的評價了,但劉仁贍聽罷之後,羞愧難當,當天晚上就因病而死。
凶報傳來,柴榮深感遺憾,隻得追封劉仁贍為彭城郡王,遣使祭吊,又派內臣出麵辦理喪事,並封其子劉崇讚為懷州刺史,算是給足了劉仁贍的榮耀。
隨後,柴榮命人打開壽州所有府庫,發放糧食,賑濟災民。三月二十九日,柴榮率軍北返,於四月十二日到達大梁。這樣,他第二次親征南唐也就隨之結束了。
柴榮回京後,南唐開始組織人馬反攻。顯德四年(957年)五月,南唐濠州守將郭廷謂率艦隊摧毀了周軍所建的渦口浮橋,隨後又在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發動突然襲擊,大敗駐紮在這裏的後周武寧節度使武行德部。這樣,淮南的形勢又有所反複。
十月十六日,柴榮將王樸任命為東都留守,總理軍國大事,隨後大閱兵馬,第三次親征南唐。這一次出兵,柴榮把重點打擊的目標定在了濠州。
濠州的治所在今天鳳陽的東北,與壽州一樣,也是南唐設在淮河南岸的一座重鎮,在壽州被周軍攻克之後,柴榮把濠州定為第一打擊目標,也在情理之中。
十一月五日,柴榮率軍抵達濠州城外。南唐自失去壽州之後,也十分注重對濠州的防守。為了加強這裏的防禦,特地在濠州城北十八裏外的一個淺灘上修築了工事,作為抵禦後周的第一道防線。
這處淺灘四周被淮水環繞,中間布有重兵,唐軍守將郭廷謂自認為萬無一失,但沒想到柴榮到達之後,立刻便派出禁軍將領康保裔帶著數百士兵,騎駱駝趟水而過,隨後又命大將趙匡胤率騎兵繼進,一鼓就將這處淺灘攻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