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這個時候,南唐的戰事又突然出現轉機,這就是朱全贇在李煜的反複催促之下,終於決定率軍赴援金陵,幾乎就是在徐鉉從大梁啟程的同時,朱全贇也率軍從湖口開拔,向金陵進發。
朱全贇這支大軍,有十萬人之多,由於開戰以來,朱全贇一直率軍駐守於湖口,所以整支大軍毫發未傷,此時既然已經決定要回京勤王,也就不再顧忌湖口,全軍傾巢而出,對外號稱十五萬,乘大小戰船上千艘,首尾相接數十裏,浩浩蕩蕩沿江東下,直奔金陵殺去。
然而朱全贇這次進軍也是十分不順,剛一出兵就趕上枯水季節,長江水位驟降,朱全贇軍中有許多巨型戰艦,因水淺而不能全速前進,以至於整支大軍行動緩慢,直到十月二十日,才行至皖口(池州西,皖河入長江之口),這就給沿江防守的宋軍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自開戰以來,趙匡胤就對朱全贇這支大軍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所以當曹彬奪取采石後,趙匡胤立即就將黃州刺史王明任命為池州至嶽州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目的就是要他阻止來自長江中遊段的南唐援軍,當然朱全贇這支大軍就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朱全贇自湖口開拔之日起,王明就得到了消息,隨即在皖口一帶布下了防線,到朱全贇抵達那日,王明為挫其鋒銳,立即命行營步軍都指揮使劉遇率軍猛攻。
本來劉遇這一部,不過就是宋軍把截部隊中的先頭部隊,根本不能和朱全贇的大軍抗衡。朱全贇受其攻擊之後,也不驚慌,因占了上風頭,便命手下放出小船縱火出擊。劉遇本來人少。不能力敵,一戰即退,完全都合乎情理。
哪知道真是活該南唐滅國。頃刻之間風勢陡然逆轉,頓時將那些燃起的小船吹了回來。朱全贇軍中戰艦多數體積巨大,躲避不及,結結實實地與那些著火的小船撞在一起,轉眼間整個唐軍陣營已成一片火海。劉遇哪肯放過這樣的機會,立即回師猛攻,唐軍慌亂之間毫無抵抗之力,竟被殺得全軍覆沒,就連主帥朱全贇也投火而死。
湖口水師是南唐最大的一支部隊。消息傳出之後,整個金陵愁雲密布,都知道已距亡國為時不遠了。十一月初,徐鉉回到金陵,剛進城就被李煜召入宮中,君臣兩人愁顏相對,默默無語。這一天,他們究竟說了些什麽,外人無法得知,但緊跟著。徐鉉就再一次從金陵啟程,趕往大梁,用意不言自明。就是為勸說趙匡胤退軍,再去做最後一次的無益之舉。
數日之後,徐鉉重回大梁,被趙匡胤召至便殿相見。這一次,徐鉉完全是為了乞請北宋退兵而來,所以見趙匡胤後,不敢再像上次那麽張揚,而是低眉順眼地對他說道:“上次李煜確實是因為身體不適才沒有能歸朝受命,絕對不是有心拒絕陛下的召喚。所以懇請陛下能夠暫時撤軍,以保全一方百姓的性命。”
徐鉉的言辭非常懇切。趙匡胤也耐著性子跟他解釋自己為什麽要出兵,以及李煜究竟犯了哪一條罪過。
兩人各說各的理。誰也說不服誰,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大。說到最後,徐鉉也忘了此行的目的,聲調直線提高,言辭愈發激烈,趙匡胤也實在懶得再跟他廢話,當即拔劍怒聲說出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不須多言,江南又有何罪?
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徐鉉眼見趙匡胤凶相畢露,突然間心生恐懼,不敢再與他爭辯,隻得黯然退了下去。
當徐鉉再次回到金陵,時間已是北宋開寶八年的十一月末了,金陵被圍困已近一年,此時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已至山窮水盡之境,城破國滅隻在朝夕。好在宋軍主帥曹彬生性仁慈,非但不急於破城立功,反而一再遣使入城敦促李煜出降。
不過此時的李煜顯然是沒有半分降意,國已將亡,人生還有什麽意義?三十八年前,李煜與南唐一同降臨在人世,如今南唐已將不複存在,那麽李煜為何又要獨自承受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屈辱?於是他下定決心要以死殉國,命人積薪柴於宮中,隻等城破後就舉火*。
公元975年11月27日,曹彬在對李煜屢次勸降無效之下,傳令宋軍向金陵發起總攻。
喊殺聲從城外陣陣傳來,撕裂著人的心肺。與之相比,南唐的皇宮是那樣的寧靜,沒有驚恐,更沒有慌亂,教坊中的樂曲聲依舊悠揚,隻不過平添了一分令人為之戰栗的傷感與惆悵。李煜木然呆立在華麗的宮殿之內,片刻之後,他將與這座宮殿一同化為灰燼,為他陪葬的,還有南唐三十八年的宗廟社稷。一個王朝將就此終結,什麽叫虎踞龍盤?什麽又是金陵王氣?轉眼間都將煙消雲散。
終於要解脫了,喊殺聲已漸漸臨近,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江山美人,繁華榮辱,一把烈火,滾滾黑煙。李煜望著滿宮的薪柴,他知道這就是他無法逃避的宿命。然而就在此時,李煜卻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就連去死,也是需要勇氣的。
李煜並沒有選擇以身殉國,因為他沒有這個勇氣。城破之日,李煜率文武百官肉袒出降,迎拜宋軍於宮門之外。李煜最先見到的是潘美,隨即跪拜請降,潘美也以禮答之。李煜又請求參拜曹彬,曹彬卻差人對李煜說道:“甲胄在身,拜不敢答。”將他的請求予以拒絕。
曹彬此舉很有儒將風度,用意自然是為了給李煜保留一份臉麵。實際上,趙匡胤此次命曹彬掛帥南征絕對是一個明智之舉,因為南唐向來富庶,一旦城破國滅,軍隊必然會趁機大肆劫掠。
趙匡胤很清楚,在宋軍所有將領中。唯一能在戰後將局麵控製住的,就隻有曹彬一人而已。
正因如此,趙匡胤在出征之前。特地當著所有南征將領的麵,賜給曹彬一把尚方寶劍。特許他享有“自副將以下,先斬後奏”的權力。
這種權力是非常大的,因為自古以來,皇帝為防止前軍主將作亂,往往會賜給副將很大的權力,使他能夠對主將加以製衡,很少會專任一人用事,所以當趙匡胤此話出口。南征諸將自潘美以下無不駭然變色。
不過曹彬也確實沒有辜負趙匡胤的期望,為維護南唐的戰後局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在宋軍對金陵發起總攻前,曹彬突然宣稱自己身患重病,不再理事,他是前線的最高指揮官,宋軍諸將自然要過來探病,裏裏外外聚了一大堆,紛紛祝願他能早日戰勝病魔,重獲健康。
而曹彬卻躺在床上不肯起來,對諸將說道:“我這個病是心理上的疾病。並非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任何藥物對我都沒有療效,如果你們想讓我重獲健康。就發誓在破城之後絕不妄殺一人,我馬上就可以痊愈。
如果不肯發這個誓,那就等著給我開追悼會吧!”諸將聽完隻好一起焚香起誓,都保證在破城後絕不濫殺無辜,所以當金陵被攻破之後,民間幾乎就沒有受到什麽損失。
曹彬對李煜也是十分優待,不但沒有接受他的參拜,反而派出上千士兵替他把守宮門,不久又親自找到李煜。對他溫慰有加,而且還很有人情味地對他說道:“歸朝後俸祿有限。而國主費用日廣,所以還是應該抓緊時間。多裝些財物帶去,等一旦登記入冊,那就一物不能再取了。”
李煜一聽還有這種待遇,就更加不想尋死了,於是立即折返宮中收拾財物。曹彬的這一舉動,讓手下將領極為不滿,紛紛對他表示,既然已經抓到活的了,怎麽還能放他回宮呢?萬一李煜要是在宮中自盡,又有誰能負起這個責任?曹彬回答道:“李煜素來不能決斷,既然已經出降了,怎麽還能自盡呢?”
諸將仍不放心,與他激烈抗辯,曹彬卻始終微笑不語,反倒派出一隊士兵入宮幫李煜運轉財物。後來李煜果然不肯去死,還滿滿地裝了一百多箱黃金,準備帶往大梁。
第二天,曹彬又親自選出建卒五百人,幫李煜搬運黃金。其間有一士兵負籠而倒,曹彬當場將其斬殺,其餘士兵不敢怠慢,把這批黃金絲毫無損地裝上了船。
其後,南唐後主李煜也率小周後及宗親近侍登上船隻,起錨發船,冒雨渡江。行至中流,李煜忍不住回望金陵,淚眼朦朧中,故國山河已成模糊一片。
李煜頓覺心如刀絞,在這感慨萬千之際,他滿懷傷情賦詩一首:“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愁坐細思量。”此詩吟罷,船內已是哭聲一片。
南唐就這麽亡了,全境十九州、三軍、一百零八縣、六十五萬戶人口盡數並入大宋版圖,這對於南唐的百姓們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但對於李煜而言,卻標誌著他將從一個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淪落為一個任人宰割的階下囚徒,其轉變不亞於是天壤之別。
開寶九年正月,李煜一行抵達大梁,大宋王朝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儀式。不過,這場儀式並非是為了歡迎李煜的到來,而是大宋王朝為慶祝消滅南方最大一個割據政權所舉行的慶功典禮。
李煜作為這場盛典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身穿白衣,頭戴紗帽,在萬眾矚目下,步行來到明德門外,向大宋天子趙匡胤叩頭請罪。
伏拜再三,趙匡胤始開金口,宣布赦免李煜的罪過,將其封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這一串頭銜雖然尊貴,但其中“違命侯”三個字,足以說明李煜的真實身份。
這裏還要簡單地介紹一下南唐那些大臣們的下落。江南名士韓熙載,於開寶三年因病去世,他死在南唐滅國之前,有幸躲過此劫,而且享年達到了六十九歲,可稱高壽,死後還被李煜追封為宰相,算是非常幸運的一個人。
與韓熙載齊名的江南名士徐鉉,剛從大梁返回金陵就遭到了滅國的厄運,緊跟著就被跟李煜一同押解回大梁。這一次,他已不再是使臣的身份,趙匡胤見到他毫不客氣,立即怒斥他不該鼓動李煜負隅頑抗,似有怪罪他的意思。
不過徐鉉毫無懼色,隻是淡淡說道:“臣為江南大臣,今日國滅,臣當一死而已,多言無益!”本來趙匡胤對徐鉉就很有好感,並不想真正去加罪於他,聽完之後口風立轉,感歎道:“真忠臣耳!今後事我,當如李氏。”
於是給徐鉉賜座,並撫慰良久。徐鉉後來在宋朝仕途很好,累官至散騎常侍,地位高貴,可惜晚年經受了一場奇恥大辱,以七十六歲的高齡還被一個女僧狀告**,使他不幸成為史上最老**犯罪嫌疑人,這個案子最後審得稀裏糊塗,朝廷雖然判該女僧誣告反坐,但也將徐鉉貶為靖難軍行軍司馬,等於是各打五十大板。徐鉉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不久後就死在了任所。
南唐的左光政使(樞密使)陳喬,為人氣節凜然,大義無虧,當金陵被圍困之後,他多次向李煜表示:“無論形勢怎樣危急,我絕不會失去作為一個臣子的氣節。”
等金陵將要被攻破時,陳喬麵見李煜,慷慨陳詞:“自古無不亡之國,即便是降敵也無法保住江山社稷,隻能徒受其辱,請陛下準我率部出城為國戰死。”李煜聞言淚流滿麵,緊緊拉住陳喬的手,但是卻不肯同意他出城戰死的請求。
金陵城破當日,陳喬再一次找到李煜,對他說道:“臣執掌樞要,卻有負陛下,已無顏偷生,望陛下能趁宋軍到來之前,將臣顯戮。等將來中朝詰問陛下時,或可以臣為辭。”
李煜聞言再次流淚道:“氣數已近,卿死何益啊!”任憑陳喬百般請求,李煜始終不肯加罪於他。陳喬最後仰天長歎道:“臣縱不死,又有何麵目見士人乎!”於是走出宮門自縊而死,慷慨殉國。
南唐的中書舍人,清輝殿大學士張洎,自幼飽讀詩書,精通經典,又善於辯論,才華非常出眾。他僅比李煜大四歲,李煜拿他當朋友,特旨準他在宮內辦事。張洎一直都與陳喬同掌機要,又同為激烈的主戰派,所以趙匡胤對他非常憎恨,當張洎被押至京城後,趙匡胤當即責問他道:“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罪當如何!”
早先金陵被圍時,李煜曾多次向城外傳旨召集兵馬,這些書信都是出自張洎之手,趙匡胤便拿出幾封被截獲的書信,質問他道:“這些書信是不是出自你手,你又有何話可說?”(未完待續。)
朱全贇這支大軍,有十萬人之多,由於開戰以來,朱全贇一直率軍駐守於湖口,所以整支大軍毫發未傷,此時既然已經決定要回京勤王,也就不再顧忌湖口,全軍傾巢而出,對外號稱十五萬,乘大小戰船上千艘,首尾相接數十裏,浩浩蕩蕩沿江東下,直奔金陵殺去。
然而朱全贇這次進軍也是十分不順,剛一出兵就趕上枯水季節,長江水位驟降,朱全贇軍中有許多巨型戰艦,因水淺而不能全速前進,以至於整支大軍行動緩慢,直到十月二十日,才行至皖口(池州西,皖河入長江之口),這就給沿江防守的宋軍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自開戰以來,趙匡胤就對朱全贇這支大軍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所以當曹彬奪取采石後,趙匡胤立即就將黃州刺史王明任命為池州至嶽州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目的就是要他阻止來自長江中遊段的南唐援軍,當然朱全贇這支大軍就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朱全贇自湖口開拔之日起,王明就得到了消息,隨即在皖口一帶布下了防線,到朱全贇抵達那日,王明為挫其鋒銳,立即命行營步軍都指揮使劉遇率軍猛攻。
本來劉遇這一部,不過就是宋軍把截部隊中的先頭部隊,根本不能和朱全贇的大軍抗衡。朱全贇受其攻擊之後,也不驚慌,因占了上風頭,便命手下放出小船縱火出擊。劉遇本來人少。不能力敵,一戰即退,完全都合乎情理。
哪知道真是活該南唐滅國。頃刻之間風勢陡然逆轉,頓時將那些燃起的小船吹了回來。朱全贇軍中戰艦多數體積巨大,躲避不及,結結實實地與那些著火的小船撞在一起,轉眼間整個唐軍陣營已成一片火海。劉遇哪肯放過這樣的機會,立即回師猛攻,唐軍慌亂之間毫無抵抗之力,竟被殺得全軍覆沒,就連主帥朱全贇也投火而死。
湖口水師是南唐最大的一支部隊。消息傳出之後,整個金陵愁雲密布,都知道已距亡國為時不遠了。十一月初,徐鉉回到金陵,剛進城就被李煜召入宮中,君臣兩人愁顏相對,默默無語。這一天,他們究竟說了些什麽,外人無法得知,但緊跟著。徐鉉就再一次從金陵啟程,趕往大梁,用意不言自明。就是為勸說趙匡胤退軍,再去做最後一次的無益之舉。
數日之後,徐鉉重回大梁,被趙匡胤召至便殿相見。這一次,徐鉉完全是為了乞請北宋退兵而來,所以見趙匡胤後,不敢再像上次那麽張揚,而是低眉順眼地對他說道:“上次李煜確實是因為身體不適才沒有能歸朝受命,絕對不是有心拒絕陛下的召喚。所以懇請陛下能夠暫時撤軍,以保全一方百姓的性命。”
徐鉉的言辭非常懇切。趙匡胤也耐著性子跟他解釋自己為什麽要出兵,以及李煜究竟犯了哪一條罪過。
兩人各說各的理。誰也說不服誰,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大。說到最後,徐鉉也忘了此行的目的,聲調直線提高,言辭愈發激烈,趙匡胤也實在懶得再跟他廢話,當即拔劍怒聲說出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不須多言,江南又有何罪?
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徐鉉眼見趙匡胤凶相畢露,突然間心生恐懼,不敢再與他爭辯,隻得黯然退了下去。
當徐鉉再次回到金陵,時間已是北宋開寶八年的十一月末了,金陵被圍困已近一年,此時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已至山窮水盡之境,城破國滅隻在朝夕。好在宋軍主帥曹彬生性仁慈,非但不急於破城立功,反而一再遣使入城敦促李煜出降。
不過此時的李煜顯然是沒有半分降意,國已將亡,人生還有什麽意義?三十八年前,李煜與南唐一同降臨在人世,如今南唐已將不複存在,那麽李煜為何又要獨自承受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屈辱?於是他下定決心要以死殉國,命人積薪柴於宮中,隻等城破後就舉火*。
公元975年11月27日,曹彬在對李煜屢次勸降無效之下,傳令宋軍向金陵發起總攻。
喊殺聲從城外陣陣傳來,撕裂著人的心肺。與之相比,南唐的皇宮是那樣的寧靜,沒有驚恐,更沒有慌亂,教坊中的樂曲聲依舊悠揚,隻不過平添了一分令人為之戰栗的傷感與惆悵。李煜木然呆立在華麗的宮殿之內,片刻之後,他將與這座宮殿一同化為灰燼,為他陪葬的,還有南唐三十八年的宗廟社稷。一個王朝將就此終結,什麽叫虎踞龍盤?什麽又是金陵王氣?轉眼間都將煙消雲散。
終於要解脫了,喊殺聲已漸漸臨近,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江山美人,繁華榮辱,一把烈火,滾滾黑煙。李煜望著滿宮的薪柴,他知道這就是他無法逃避的宿命。然而就在此時,李煜卻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就連去死,也是需要勇氣的。
李煜並沒有選擇以身殉國,因為他沒有這個勇氣。城破之日,李煜率文武百官肉袒出降,迎拜宋軍於宮門之外。李煜最先見到的是潘美,隨即跪拜請降,潘美也以禮答之。李煜又請求參拜曹彬,曹彬卻差人對李煜說道:“甲胄在身,拜不敢答。”將他的請求予以拒絕。
曹彬此舉很有儒將風度,用意自然是為了給李煜保留一份臉麵。實際上,趙匡胤此次命曹彬掛帥南征絕對是一個明智之舉,因為南唐向來富庶,一旦城破國滅,軍隊必然會趁機大肆劫掠。
趙匡胤很清楚,在宋軍所有將領中。唯一能在戰後將局麵控製住的,就隻有曹彬一人而已。
正因如此,趙匡胤在出征之前。特地當著所有南征將領的麵,賜給曹彬一把尚方寶劍。特許他享有“自副將以下,先斬後奏”的權力。
這種權力是非常大的,因為自古以來,皇帝為防止前軍主將作亂,往往會賜給副將很大的權力,使他能夠對主將加以製衡,很少會專任一人用事,所以當趙匡胤此話出口。南征諸將自潘美以下無不駭然變色。
不過曹彬也確實沒有辜負趙匡胤的期望,為維護南唐的戰後局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在宋軍對金陵發起總攻前,曹彬突然宣稱自己身患重病,不再理事,他是前線的最高指揮官,宋軍諸將自然要過來探病,裏裏外外聚了一大堆,紛紛祝願他能早日戰勝病魔,重獲健康。
而曹彬卻躺在床上不肯起來,對諸將說道:“我這個病是心理上的疾病。並非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任何藥物對我都沒有療效,如果你們想讓我重獲健康。就發誓在破城之後絕不妄殺一人,我馬上就可以痊愈。
如果不肯發這個誓,那就等著給我開追悼會吧!”諸將聽完隻好一起焚香起誓,都保證在破城後絕不濫殺無辜,所以當金陵被攻破之後,民間幾乎就沒有受到什麽損失。
曹彬對李煜也是十分優待,不但沒有接受他的參拜,反而派出上千士兵替他把守宮門,不久又親自找到李煜。對他溫慰有加,而且還很有人情味地對他說道:“歸朝後俸祿有限。而國主費用日廣,所以還是應該抓緊時間。多裝些財物帶去,等一旦登記入冊,那就一物不能再取了。”
李煜一聽還有這種待遇,就更加不想尋死了,於是立即折返宮中收拾財物。曹彬的這一舉動,讓手下將領極為不滿,紛紛對他表示,既然已經抓到活的了,怎麽還能放他回宮呢?萬一李煜要是在宮中自盡,又有誰能負起這個責任?曹彬回答道:“李煜素來不能決斷,既然已經出降了,怎麽還能自盡呢?”
諸將仍不放心,與他激烈抗辯,曹彬卻始終微笑不語,反倒派出一隊士兵入宮幫李煜運轉財物。後來李煜果然不肯去死,還滿滿地裝了一百多箱黃金,準備帶往大梁。
第二天,曹彬又親自選出建卒五百人,幫李煜搬運黃金。其間有一士兵負籠而倒,曹彬當場將其斬殺,其餘士兵不敢怠慢,把這批黃金絲毫無損地裝上了船。
其後,南唐後主李煜也率小周後及宗親近侍登上船隻,起錨發船,冒雨渡江。行至中流,李煜忍不住回望金陵,淚眼朦朧中,故國山河已成模糊一片。
李煜頓覺心如刀絞,在這感慨萬千之際,他滿懷傷情賦詩一首:“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愁坐細思量。”此詩吟罷,船內已是哭聲一片。
南唐就這麽亡了,全境十九州、三軍、一百零八縣、六十五萬戶人口盡數並入大宋版圖,這對於南唐的百姓們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但對於李煜而言,卻標誌著他將從一個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淪落為一個任人宰割的階下囚徒,其轉變不亞於是天壤之別。
開寶九年正月,李煜一行抵達大梁,大宋王朝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儀式。不過,這場儀式並非是為了歡迎李煜的到來,而是大宋王朝為慶祝消滅南方最大一個割據政權所舉行的慶功典禮。
李煜作為這場盛典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身穿白衣,頭戴紗帽,在萬眾矚目下,步行來到明德門外,向大宋天子趙匡胤叩頭請罪。
伏拜再三,趙匡胤始開金口,宣布赦免李煜的罪過,將其封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這一串頭銜雖然尊貴,但其中“違命侯”三個字,足以說明李煜的真實身份。
這裏還要簡單地介紹一下南唐那些大臣們的下落。江南名士韓熙載,於開寶三年因病去世,他死在南唐滅國之前,有幸躲過此劫,而且享年達到了六十九歲,可稱高壽,死後還被李煜追封為宰相,算是非常幸運的一個人。
與韓熙載齊名的江南名士徐鉉,剛從大梁返回金陵就遭到了滅國的厄運,緊跟著就被跟李煜一同押解回大梁。這一次,他已不再是使臣的身份,趙匡胤見到他毫不客氣,立即怒斥他不該鼓動李煜負隅頑抗,似有怪罪他的意思。
不過徐鉉毫無懼色,隻是淡淡說道:“臣為江南大臣,今日國滅,臣當一死而已,多言無益!”本來趙匡胤對徐鉉就很有好感,並不想真正去加罪於他,聽完之後口風立轉,感歎道:“真忠臣耳!今後事我,當如李氏。”
於是給徐鉉賜座,並撫慰良久。徐鉉後來在宋朝仕途很好,累官至散騎常侍,地位高貴,可惜晚年經受了一場奇恥大辱,以七十六歲的高齡還被一個女僧狀告**,使他不幸成為史上最老**犯罪嫌疑人,這個案子最後審得稀裏糊塗,朝廷雖然判該女僧誣告反坐,但也將徐鉉貶為靖難軍行軍司馬,等於是各打五十大板。徐鉉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不久後就死在了任所。
南唐的左光政使(樞密使)陳喬,為人氣節凜然,大義無虧,當金陵被圍困之後,他多次向李煜表示:“無論形勢怎樣危急,我絕不會失去作為一個臣子的氣節。”
等金陵將要被攻破時,陳喬麵見李煜,慷慨陳詞:“自古無不亡之國,即便是降敵也無法保住江山社稷,隻能徒受其辱,請陛下準我率部出城為國戰死。”李煜聞言淚流滿麵,緊緊拉住陳喬的手,但是卻不肯同意他出城戰死的請求。
金陵城破當日,陳喬再一次找到李煜,對他說道:“臣執掌樞要,卻有負陛下,已無顏偷生,望陛下能趁宋軍到來之前,將臣顯戮。等將來中朝詰問陛下時,或可以臣為辭。”
李煜聞言再次流淚道:“氣數已近,卿死何益啊!”任憑陳喬百般請求,李煜始終不肯加罪於他。陳喬最後仰天長歎道:“臣縱不死,又有何麵目見士人乎!”於是走出宮門自縊而死,慷慨殉國。
南唐的中書舍人,清輝殿大學士張洎,自幼飽讀詩書,精通經典,又善於辯論,才華非常出眾。他僅比李煜大四歲,李煜拿他當朋友,特旨準他在宮內辦事。張洎一直都與陳喬同掌機要,又同為激烈的主戰派,所以趙匡胤對他非常憎恨,當張洎被押至京城後,趙匡胤當即責問他道:“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罪當如何!”
早先金陵被圍時,李煜曾多次向城外傳旨召集兵馬,這些書信都是出自張洎之手,趙匡胤便拿出幾封被截獲的書信,質問他道:“這些書信是不是出自你手,你又有何話可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