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作者敬告各位讀者,為了網絡文學的明天,請拒絕盜帖網站!】


    **


    **


    **


    五月。


    交代完了公司裏的事,易青、孫茹、依依、楊嫻兒帶著他們一個得力的小攝製組,悄悄起身離開香港,回到闊別多時的北影廠,租下一間小小的內景棚,開始易青一生中第一部探索電影的創作。


    香港媒體隻知道他們去了內地北京,至於目的如何,各界紛紛猜測,莫衷一是。


    五月的香港早已是烈日當空,這裏一年要過八個月夏天;可是北京卻還是吹麵不寒的暮春好時節。


    易青和依依等四人每天躲在小房間裏,廢寢忘食的完成第二天的拍攝方案;然後把這些攝製組裏沒一個人能看懂的莫名其妙的東西,記錄到膠片上。


    探索電影又叫實驗電影。顧名思義,它是電影專業人員或藝術家用電影的方式對自己的思維成果進行驗證和探索的一種試驗;也可作為藝術家、電影家們對未知的某種人生與哲學思想的挖掘和求證。因此這種電影區別於商業放映的電影,一般隻作為小範圍的內部研究使用,是不對普通觀眾放映的。


    簡單的說,當一個物理學家不確定自己的科學理論是否在實用科學領域也同樣成立的時候,他就會進入物理實驗室,去做物理科學實驗;而一個電影家,當他想在作品裏表達某一種藝術理念或者價值、想法的時候,他就以攝影棚為實驗室,進行探索電影的實驗。當然,這種實驗既可以是對某種思想哲學的驗證,更可以是對電影藝術手段和創作理念的一種探索。


    早在電影誕生發展的初期,無聲黑白電影的時代,象梅裏菲斯、愛森斯坦等電影大師就曾長期醉心於用探索電影來研究各種電影創作手法。


    愛森斯坦曾經把一張歡笑的小孩的臉和一個婦女哭泣時的臉,分別和洗臉盆、奶油蛋糕、打破了的杯子、長筒皮靴等毫無實際意義的鏡頭人為的組合與剪接在一起。結果發現,本來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鏡頭,通過不同的搭配和重新剪輯組合,可以表達出非常豐富的內涵,而這種新的內涵,和鏡頭原本的實際語匯竟然可以毫無關係或者完全相反——這種兩個鏡頭相加表達第三種含義的實驗結果,啟發了愛森斯坦;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誕生了偉大的蒙太奇理論,這大概是曆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探索電影,愛森斯坦之所以被稱為"蒙太奇之父",很大程度是這部探索電影的功勞。


    易青的這個構想其實源起於他一直以來想嚐試一下實驗電影的願望。一個拍出《潛龍於淵》和《終生製職業》這樣電影的導演,最多隻能算一個好導演或者一個一流優秀導演,最多隻能被觀看商業電影的觀眾認可;但是在專業的領域內,沒有一兩部過硬的探索電影,沒有對電影本體或者人生智慧進行電影式的解讀與實驗的這種經驗,這個導演就永遠不夠資格被稱為一個電影"藝術家"。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要扮演各個不同位置上的不同角色,比如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孩子、愛人的配偶、同事間的朋友、下屬眼裏的上司等等...所以當我們麵對某些兩難問題的幹擾時,往往會做出令自己後悔抱憾的決定。而象易青這樣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人, 已經習慣了在麵對電影創作時,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信念感"。


    完全脫離人群的封閉的工作環境,可以使易青、依依、孫茹、楊嫻兒四人憑借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真正完全的從自己的"局"中跳身出來,完全用第三者的局外旁觀的態度,用做實驗的科學的精神,;來審判和分析他們四個人的這種感情糾葛


    一部成功的探索電影,對一個導演來說,可能是他人生和專業的重要裏程碑,所以這部電影也是易青等四人對自己這幾年所學的一種總結。


    他們采用的方法是寫一天,拍幾天,根據"愛情是什麽"這個原始命題,不斷的由前一個實驗研究的結果,設計出下一階段的試驗拍攝方案——事實上,大多數實驗電影都是用這種方法拍攝的。


    普通的商業電影通常是先有劇本,然後用劇本做出拍攝腳本或者方案,最後進行拍攝;商業電影是創作者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麽,所以寫出劇本圍繞作者想要表達的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但是探索電影既然是一種實驗,也就是說,實驗的結果是什麽創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探索電影是作者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麽,就象做物理化學實驗一樣,有上一步才有下一步。


    易青的這部電影,有個名字叫《問世間情為何物》,研究的是人的價值觀和個人的社會存在意義與情感之間的關係。


    敘述一個探索電影的拍攝過程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因為任何科學實驗的手段必然是非常極端的、典型的、理想化的。所以藝術家們用來拍探索電影的方法真是千奇百怪。


    比如美國的電影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先生,曾經拍過一部專門為實驗長鏡頭在電影中運用的探索電影。整個電影兩個小時,居然隻有一個鏡頭,這個鏡頭裏是一條不斷延伸的繩子,一會兒彎、一會兒拐、一會兒直...通過不同的繩型和繩結來象征性的隱喻某種意思。看這個片子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懂行的人來解說大師每一個方案的真實目的,光看著一條彎彎曲曲的繩子,恐怕再熱愛藝術的人也要被催眠當場。


    易青他們當然不會用繩子來拍。他們選擇的是在潔白的室內布景裏,用真人表演體驗配合各種行為藝術的方案,來琢磨體會各自內心對愛情和人生的認識。


    在沒有楊嫻兒之前,易青他們還沒有能力拍這個探索電影。行為藝術正是楊嫻兒的拿手絕活之一。


    心理學認為某種特定的行動會引起內心的某種情感的感應,從而刺激到自己以外接觸到這種行為的各種反應,以此可以透視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和潛意識。以行為藝術方式來進行電影實驗探索,正是遵循這條理論的科學性進行的。


    通過易青分別和依依、孫茹、楊嫻兒的行為藝術方案的體驗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本能反應,可以看到易青在最純粹的情形下,對這三段感情的內心體會和感應。


    正所謂道有千條,各取其一。在藝術之道中,深層的藝術手段和形式皆可以入道。依依用來參與實驗的手段是她的表演。今天的依依在經過相當長一段的電影表演實踐之後,早已今非昔比,不但獲得了大明星和實力派演員的身份和與之相伴的名利,更在自己癡迷熱愛的表演專業上達到了一個學生時代不敢奢望想象的境界。


    表演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基礎就是"真聽真看真感受",就是通過各種奇怪奇妙的訓練方法,使得演員在實踐過程中能將自己完全的從第一自我中剝離出來,產生屬於角色的第二自我——也就是俗稱的"入戲";還有第三自我,也就是遊離於角色和演員本體之間的第三種自我狀態用來監督角色的表演層次和分寸。


    這種專業能力當然是國內那些偶像明星們不具備的。合格的專業演員可以自如的從角色中抽出再投入,進退收放自如。所以一些半懂不懂的人會猜測說,一個演員演戲演的太投入了,會不會精神分裂,成了瘋子。事實上電影表演學誕生至今,頂級的表演藝術家中外都比比皆是,練成三種自我功力的大師級演員層出不窮,還沒聽說哪位練的走火入魔成了神經病的。


    一個演員要是具備了這種能力,根本不用擔心戲演完後把自我從戲裏超拔出來的問題,因為第一自我不強的人根本抽不出第二自我;要是不具備這種能力,那更沒有這種擔心了,君不見現在國產小明星們和一些選秀節目出來的偶像,對著鏡頭使勁擠眉弄眼擺表情的醜態,跟他們講什麽表演學,簡直是天方夜譚了。


    依依根據自己非常熟練的這種表演理念,和楊嫻兒一起設計了許多體驗方案,參與拍攝計劃。通過第二自我的體驗和第三自我的監督,她可以用一種純透明的理智心態來審視自己與易青的這段感情。由於她和易青的拍攝段落其實就是她自己的情感經曆改編的,等於是本色表演,所以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又是重合的,這種體驗效果更加增強了。


    通過一個月的閉關和反複討論,整個電影的拍攝大方向和實驗方法,以及第一段落的拍攝方案終於敲定。易青和楊嫻兒一起在小小的攝影棚裏搭起極富象征意義的內景,拍攝終於正式開始了...


    ************


    (ps:探索電影這章還是寫不完哪!勻一半到明天發吧!希望這些內容,以前不常接觸到的這個領域能讓大家覺得新奇。支持易青、依依、孫茹、楊嫻兒的XDJM們請投《活色生香》一張月票吧!人家蜜月遊山玩水,司馬蜜月更新衝榜,大家捧個場吧!)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起點中文網.cmFu.,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活色生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馬並收藏活色生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