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網絡文學的明天,請不要向盜帖網站提供或出售OCR圖片!】


    **


    **


    **


    一言之衷,如銘五內!知我之心,惟有卿卿!


    易青並不是不想做一個率性而為的藝術家,想拍點兒什麽就拍點兒什麽的那種。


    青春熱血,豪氣風發,針砭時弊,憂國憂民——如果沒有孫老爺子,沒有改革中國電影的誌向、為華語電影與東方文化崛起於世界而奮鬥的宏願...如果沒有這些,從電影學院學習四年而畢業後的易青定然會成為那樣一個人。或許,許多年以後電影界會把他稱為"憤青導演"吧!


    但是命運之手把他推到了這樣一個位置上,很多事情他決定不了,很多時候他身不由己。不用說他自己要做行業改革的領頭羊,就算僅僅是在華星主席這個位置上,他也無法單憑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拍什麽題材的電影。


    中國電影在這幾十年來走的彎路已經夠多的了。


    先是政治掛帥,電影作為政府喉舌、宣傳工具。


    然後是十幾年的電影是否應當依附於文學、戲劇的爭論——一直到今天許多中國觀眾還是這個觀點,認為電影應該是、隻能是講故事的;電影隻不過是鏡頭化了中短篇小說或者話劇,隻要用鏡頭把故事講出來罷了;好電影就意味著講得故事感人、有內涵...


    好不容易到了第五代,提出了電影首先應該是造型藝術,其次才是敘事藝術的說法——這是一個糾枉過正的時代,刻意的強調造型,淡化劇情,說白了是種向權威挑戰的逆反心理。一群年輕的電影家妄圖一口氣清除所有的陳腐觀念,迅速的解決問題。現在看來,這種想法顯然是太樂觀了,就算行業內的改革能辦到,至少讓普通觀眾認可還得需要經曆漫長的曆史時段。畢竟人類文明各個領域的所有進步——哪怕隻是極微小的進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經過了相當漫長的十幾年後,今天大多數觀眾,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出生的一批觀眾成長起來後,大家已經能夠普遍接受電影是一種造型與藝術相結合的文化產品,是一種融合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表演、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及其內涵的存在。說簡單點兒,電影是個視聽結合的綜合藝術,無論是第三、四代的把電影當作用鏡頭講故事的觀點;還是第五代張一謀那些人把電影當作用鏡頭畫畫(造型藝術)的觀點,都是片麵的——把兩派觀點結合起來,又講故事又畫畫,邊畫畫邊講故事,用畫畫來講故事...這才是現代電影理論應該遵循的科學理念。


    看似如此簡單的道理,中國電影家們用了大半個世紀才轉過這個彎來;而就憑中國這種薄弱的文藝基礎教育體製,這種社會大環境,想讓普通觀眾了解這些道理還不知道要再經曆多少代人的辛勤努力。


    這些道理,易青當然是知道的。前人走過的彎路,他是不能重複了。因為他是領頭人,他是榜樣。


    象孫茹想拍的《爸爸再愛我一次》這樣的題材,他要是拍了,華星的導演和國內看著他一舉一動的電影家們就會說,這是曆史的倒退了。


    實際上,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國這麽大的一個國家,什麽樣的題材、什麽樣的創作方法、創作類型的電影,都應該有一些,不見得非要所有電影都是現代電影理論指導下的。


    孫茹也知道這套道理,但是她就能用第三代第四代導演們那個時候的方法拍這個電影——方法無所謂好壞,隻要適用於自己的創意和題材,不管老的舊的還是新的,拿過來就可以用。


    隻不過易青在這個位置上,這方麵身不由己罷了。


    今天的易青,恐怕是續張一謀、程凱歌、馮曉剛等人之後,被國內觀眾罵得最多的一個導演了。《花木蘭》簡直被罵做是漢奸電影,小意簡直成了張子怡第二——誰讓你從國外開始紅的?人家可不管你有沒有為中國人開通國際市場,有沒有傳播中國文化,反正你肯定是為了賺大錢、為了奧斯卡去討好美國鬼子的;而且以某一部分人的眼光,他們永遠能在一個導演的作品裏找出"貶低侮辱中國人"的證據,並且證明該導演是用這些侮辱中國文化的東西去討好美國大老爺——至於這些證據有多愚蠢荒唐,是否真能討好到任何人,他們自然就不管了。


    從古至今,要想在中國這地方掐死一個創新者、或者一個比這個時代大多數人更優秀的人、或者一個天才、或者一個有獨特見解的知識分子,或者僅僅是個跟大多數人有不同意見的普通人——要弄死他隻要一番蠢血沸騰的煽動就足矣。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世,人必非之。真理價值幾何?是非對錯又價值幾何?


    這些思想準備,易青在決定《花木蘭》發行路線的時候早就考慮到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在這個位置,你享受的名利比一般人多,就要作好招人不忿和被人罵的準備。


    易青知道要實現自己和老師的理想,就要拍這些挨罵的電影。他隻是希望自己能做的比張一謀、程凱歌好一點,被罵得輕一點而已——雖然在中國,口碑越差必然票房越高,被罵得越狠的電影一定是最多人買票去看的電影;但是口碑這個東西易青還是很注重的。


    可想而知,一個把人本主義當作自己主要藝術觀念的年輕電影家,看著自己的人格隱私和自己的作品被人任意踐踏侮辱時的內心感受。


    如果沒有孫老爺子的遺願,沒有華星上下無數人的理想和希冀寄托在他身上這個事實,可想而知的,易青必然會成為一個專職拍《爸爸再愛我一次》這樣題材的導演。他天性裏其實是這種秉性的人,他拍這種東西會比孫茹更得心應手,事實上,無論是在《花木蘭》還是在他後來的許多大型商業電影中,他總是努力的擠出一點空間來寄托一點"現實意義";而他的作品更是不遺餘力的宏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當然,有沒有人理解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孫老爺子當初在給他的最後一封絕筆信中,所提到的那些所謂的"犧牲、痛苦、不被理解的折磨",今天的易青多少體會到一點了。


    當年老爺子就是不忍心愛徒走上這條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孤獨奮鬥之路,才在幾經天人交戰之後,決定把遺產做成基金的形式,讓易青天空海闊去自由翱翔,拍想拍的電影,過想過的人生。


    可惜老人沒想到,易青是個責任感和報恩之心如此強烈的人;當然,也許睿智狡猾的老人根本就想到了,這也許是他老人家用的激將之計,把易青牢牢綁死在中國電影的戰車上的一種計策罷了...


    誰知道呢?這些偉大人物的生命即使如劃過夜幕的星辰,他的心智機巧卻必然象謎一樣長久的存在於後人的猜測想象之中。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易青現在特別能體會當代一些電影家的人生際遇以及他們的心情。因為他今天走的路恰恰是延續他們走過的路。


    象張一謀、馮曉剛這類導演,他們不可能是象易青這樣遭遇的人,更難想象他們努力的拍那些讓他們賺了大錢的商業片是為偉大的中國電影複興事業。


    紅塵滾滾,大多數人輾轉其中其實隻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名利紛擾了一生。


    之前的那些中國導演前輩或許也有跟易青一樣理想的人,但是他們主要還是為了個人名利而奮鬥。


    不過,他們心裏也非常清楚,他們自己隻有把自己的名利前途綁在中國電影發展的戰車上,順應曆史潮流而動,才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那些在《滿城盡帶黃金甲》裏隻看到"滿城都是****的人不可能理解,這些被他們汙為禍國殃民欺騙百姓的大型商業電影對於中國電影這個行業、對於中國的經濟、文化和千千萬萬跟這個行業沾上邊的老百姓有多麽了不起的意義。


    拿《滿城盡帶黃金甲》舉例,光是這個電影需要的一個普通造型道具——菊花,張一謀就花費了上千萬的錢來購買,一時之間,各地花農種植菊花成風。張一謀劇組派去買花的劇務,把大把大把的鈔票交到笑得合不攏嘴的農民手裏——這個用經濟語言來概述,就叫產業輻射產生就業機會。


    一個菊花就是如此,想象一下,如果中國電影業成為一個穩固的產業,那麽在它輻射範圍之內形成的龐大的產業雪球,將會裹脅多少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產生多少效益、製造多少就業機會...


    ************


    (ps:這一章看完可能大家心裏有很多疑問.等明天(下)發上來以後再一起發評討論吧!寫這種東西很費腦子,今天晚上實在寫不了更多了.


    這兩章可能比較枯燥,但是希望大家一定要認真看.這些東西要比那些純故事情節要值錢的多.這兩章看不明白的話,以後易青的種種行為就都看不懂了.


    希望多看故事情節的讀者,情節的高潮馬上要來了.這本小說最後的大BOSS,前麵伏筆了半天的孫茹之父孫雲博即將登場,易青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究竟前途如何?敬請期待)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起點中文網.cmFu.,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活色生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馬並收藏活色生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