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幾天,徐凡都泡在工地上,建竹樓的用料和糧倉差不多,主料是竹子和茅草,主要工作就是挖洞立骨架,然後鋪地板、建竹牆、搭竹籬、刷桐油,最後封頂,徐凡根據後世傣族建竹樓的樣式設計為幹欄式,以粗竹或木頭為柱椿,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四周帶遮欄,專用於飼養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雜物。中層由豎柱支撐,與地麵距離約1.5米左右,主要用於客廳、臥室和廚房,上層類似於後世的閣樓,外伸出一個平台,平台周圍全圍上了一米高的竹製護欄。上中兩側均鋪設竹板,極富彈性。樓室四周圍有竹籬,竹籬編成各種花紋並塗上桐油。房頂呈四斜麵形,用草排覆蓋而成。一道竹籬將中層分成兩半,內間是家人就寢的臥室,外間較寬敞,設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煮飯取暖的夥房。樓室門外有一走廊,一側搭著登樓木梯,一側搭著露天陽台。一棟竹樓共有四到六個臥室,一間客廳和一間廚房,足夠用了。
看到大家用鋤頭挖洞的效率很慢,徐凡就讓老關頭去借鐵鍬,建糧倉的時候,徐凡指揮眾人忙的要死,根本沒注意到這個細節。結果問了個遍,竟然沒有人知道鐵鍬為何物,沒辦法,徐凡隻好帶著老關頭去村裏找李鐵匠。
鐵鍬的製作相當簡單,把鐵打成一塊10毫米左右厚的長方體,再在長方體的窄位那兩邊,一邊開刃口,一邊環一個安木柄的圈就行。徐凡拉著李鐵匠蹲在地上,邊說邊畫把形狀、大小告訴李鐵匠,李鐵匠不愧是經驗豐富,徐凡簡單說了一下就領會了,生起爐子,點起爐火,找了塊大小和形狀差不多的鐵塊扔進爐子,就開始敲敲打打,邊上的徐凡再時不時的給一下意見,加熱——錘打——成形——開刃——淬火,不用倆小時,鐵鍬做好了。從李鐵匠家找了個差不多的木棍修飾了一下敲進安木柄的圈裏,徐凡拿著看了一下,跟後世的差不多,找了塊空地試了一下,幾鍬下去,一個半米深,長寬二十公分左右的洞完成了。李鐵匠和老關頭看得目瞪口呆,張大的嘴巴合不上來,紛紛誇讚徐凡腦子靈活。如果用鋤頭挖個這樣深的洞,起碼要半小時。而徐凡製作的這件叫“鐵鍬”的新家夥,三下二下就幹了平時至少用半小時的活,而且挖出的洞還那麽平整圓滑。感覺還可以,徐凡一口氣又訂了20把。
因為圍山建造,需要開山刨石,徐凡又讓李鐵匠打了幾十開刃的撬杠和鐵錘及鐵錐。有了新工具,效率陡然上升,隻用了不到一個月,32棟竹樓就拔地而起,剩下十幾天徐凡又組織眾人將路麵平整了一下。遠遠望去,半山腰32棟竹樓圍著小山包,一條平坦的小路蜿蜒於樓前,三座糧倉矗立在竹樓之後,黃綠的竹子反著金綠色的光芒,別有一番風味,唯一不足的是後麵的小山包因為建竹樓,將竹子都砍光了,看著有一些光禿禿的。剛好,以後開辟一些梯田,再種上果樹,不但多了一份收成,還能增添一處景色。
按照一家人住一棟竹樓給分下去,分出去26棟竹樓,還剩下6棟,當時看著空缺了一塊難看,徐凡就決定給補上,結果就多出著6棟來。
給莊戶們建完竹樓,安排好他們的生活,徐凡看著離農忙和秋收還差著一兩個月呢,又決定給自己蓋一個家,怎麽著自己也算是一個大地主了,總不能整天住在李老漢家啊,畢竟不怎麽方便也不合適。
徐凡給自己選了一個地方,在緊挨不遠的另一個小山包下麵。背靠著小山,山腳下還有流出的小溪匯聚而成的一個水塘,占地約有一畝多,依山麵水,絕對是一個風水寶地。按照後世度假村和地主大院的設計,徐凡給自己整了一個方案,飛簷鬥拱,亭榭水台,回廊雅室,不一而足。
然後工地上又是熱火朝天,徐凡將畫出的草圖交給李老漢和老關頭,讓他們去負責北麵靠山的主樓和東西的廂房以及跨院、花園、馬廄、牛棚等其他的建築,自己專攻水塘附近的雅室、書房和水榭、回廊。
徐凡先是安排人挖掘水塘,將水塘擴大到兩畝左右,呈葫蘆狀,挖出的塘泥全都拉到荒地上,這可是上好的肥料。水塘四周用大大小小的石頭砌成,沿著水塘又用鵝卵石圍著造出來一條寬約1米多的小路。小路兩側用籬笆隔出,不用說兩側肯定是花園。然後在水塘北岸用鬆木打樁,建起一座兩層竹樓,四角飛簷,一樓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均勻的排列著四十多張用鬆木做成的書桌,每個桌子後麵還有一把竹製的太師椅,二樓用竹牆隔開,做成了書房和臥室。整體用細竹在粗壯的立柱之間編織了類似中國結的裝飾,並且留出了足夠大的窗戶,用竹簾和輕紗遮擋。在一樓門口用竹子搭成一個露天的大露台,約有百多平米,四周圍起竹欄,在竹欄南側留下兩處出口,拾級而下,用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路麵一直延伸到水塘,兩側用半米高的籬笆圍起三塊空地,用作花園,水塘裏用鬆木打樁,上鋪木板,兩側和頂部用竹子做成了兩個個回廊,回廊的盡頭是兩個用鬆木和竹子搭起的竹亭,也是四角飛簷,兩個亭子之間是一個露天的樓廊,走廊兩側的圍欄上還豎起了四個類似後世路燈的竹竿,錯開而置,上掛四個用竹篾和油紙糊成的燈籠,燈籠上還寫著一個“徐”字,整個建築顯得別致大氣。
等到徐凡帶著眾人建完之後,其餘部分也差不多建好了,一個占地近20多畝地的院子,盎然挺立。院子中間是一座三層樓的聯排主樓,主樓兩側用回廊連著兩座兩層高的副樓,都是木石結構,主樓後麵還有一處花園,假山林立,東南側是徐凡帶著眾人建起的書院,書院後麵,徐凡設計了一個種子田,三畝左右,西南側是馬廄、牛棚等,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房屋,四周用兩側包裹的土石牆圍起,主要路段均鋪上石板,在南側建起來一個牌坊式門臉,考慮到以後還有地瓜、土豆等窖藏的東西徐凡在院子裏挖了5個地窖,內用磚石加固。
整個院子耗時近一個多月,因為采用流水化作業,分工明確,耗時較短。即便如此,為了在秋收前完成,很多材料都是從附近鄉鎮和縣城購買的。此外又從附近鄉鎮請了100多泥瓦匠、木工等,200多人忙了30多天,吃住在工地,為此徐凡又花進去800多兩銀子,五千兩銀子,還剩下不到三千二百兩,看著賬本,徐凡感覺心裏在滴血,難怪後世人們為了買房子,都負債一生。
建完房子,總不能自己一個人住啊,徐凡又從莊戶和附近村鎮裏招募了20多個護院和仆役、雜工,整個院子總算是有了人氣,像一個家了。
看到大家用鋤頭挖洞的效率很慢,徐凡就讓老關頭去借鐵鍬,建糧倉的時候,徐凡指揮眾人忙的要死,根本沒注意到這個細節。結果問了個遍,竟然沒有人知道鐵鍬為何物,沒辦法,徐凡隻好帶著老關頭去村裏找李鐵匠。
鐵鍬的製作相當簡單,把鐵打成一塊10毫米左右厚的長方體,再在長方體的窄位那兩邊,一邊開刃口,一邊環一個安木柄的圈就行。徐凡拉著李鐵匠蹲在地上,邊說邊畫把形狀、大小告訴李鐵匠,李鐵匠不愧是經驗豐富,徐凡簡單說了一下就領會了,生起爐子,點起爐火,找了塊大小和形狀差不多的鐵塊扔進爐子,就開始敲敲打打,邊上的徐凡再時不時的給一下意見,加熱——錘打——成形——開刃——淬火,不用倆小時,鐵鍬做好了。從李鐵匠家找了個差不多的木棍修飾了一下敲進安木柄的圈裏,徐凡拿著看了一下,跟後世的差不多,找了塊空地試了一下,幾鍬下去,一個半米深,長寬二十公分左右的洞完成了。李鐵匠和老關頭看得目瞪口呆,張大的嘴巴合不上來,紛紛誇讚徐凡腦子靈活。如果用鋤頭挖個這樣深的洞,起碼要半小時。而徐凡製作的這件叫“鐵鍬”的新家夥,三下二下就幹了平時至少用半小時的活,而且挖出的洞還那麽平整圓滑。感覺還可以,徐凡一口氣又訂了20把。
因為圍山建造,需要開山刨石,徐凡又讓李鐵匠打了幾十開刃的撬杠和鐵錘及鐵錐。有了新工具,效率陡然上升,隻用了不到一個月,32棟竹樓就拔地而起,剩下十幾天徐凡又組織眾人將路麵平整了一下。遠遠望去,半山腰32棟竹樓圍著小山包,一條平坦的小路蜿蜒於樓前,三座糧倉矗立在竹樓之後,黃綠的竹子反著金綠色的光芒,別有一番風味,唯一不足的是後麵的小山包因為建竹樓,將竹子都砍光了,看著有一些光禿禿的。剛好,以後開辟一些梯田,再種上果樹,不但多了一份收成,還能增添一處景色。
按照一家人住一棟竹樓給分下去,分出去26棟竹樓,還剩下6棟,當時看著空缺了一塊難看,徐凡就決定給補上,結果就多出著6棟來。
給莊戶們建完竹樓,安排好他們的生活,徐凡看著離農忙和秋收還差著一兩個月呢,又決定給自己蓋一個家,怎麽著自己也算是一個大地主了,總不能整天住在李老漢家啊,畢竟不怎麽方便也不合適。
徐凡給自己選了一個地方,在緊挨不遠的另一個小山包下麵。背靠著小山,山腳下還有流出的小溪匯聚而成的一個水塘,占地約有一畝多,依山麵水,絕對是一個風水寶地。按照後世度假村和地主大院的設計,徐凡給自己整了一個方案,飛簷鬥拱,亭榭水台,回廊雅室,不一而足。
然後工地上又是熱火朝天,徐凡將畫出的草圖交給李老漢和老關頭,讓他們去負責北麵靠山的主樓和東西的廂房以及跨院、花園、馬廄、牛棚等其他的建築,自己專攻水塘附近的雅室、書房和水榭、回廊。
徐凡先是安排人挖掘水塘,將水塘擴大到兩畝左右,呈葫蘆狀,挖出的塘泥全都拉到荒地上,這可是上好的肥料。水塘四周用大大小小的石頭砌成,沿著水塘又用鵝卵石圍著造出來一條寬約1米多的小路。小路兩側用籬笆隔出,不用說兩側肯定是花園。然後在水塘北岸用鬆木打樁,建起一座兩層竹樓,四角飛簷,一樓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均勻的排列著四十多張用鬆木做成的書桌,每個桌子後麵還有一把竹製的太師椅,二樓用竹牆隔開,做成了書房和臥室。整體用細竹在粗壯的立柱之間編織了類似中國結的裝飾,並且留出了足夠大的窗戶,用竹簾和輕紗遮擋。在一樓門口用竹子搭成一個露天的大露台,約有百多平米,四周圍起竹欄,在竹欄南側留下兩處出口,拾級而下,用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路麵一直延伸到水塘,兩側用半米高的籬笆圍起三塊空地,用作花園,水塘裏用鬆木打樁,上鋪木板,兩側和頂部用竹子做成了兩個個回廊,回廊的盡頭是兩個用鬆木和竹子搭起的竹亭,也是四角飛簷,兩個亭子之間是一個露天的樓廊,走廊兩側的圍欄上還豎起了四個類似後世路燈的竹竿,錯開而置,上掛四個用竹篾和油紙糊成的燈籠,燈籠上還寫著一個“徐”字,整個建築顯得別致大氣。
等到徐凡帶著眾人建完之後,其餘部分也差不多建好了,一個占地近20多畝地的院子,盎然挺立。院子中間是一座三層樓的聯排主樓,主樓兩側用回廊連著兩座兩層高的副樓,都是木石結構,主樓後麵還有一處花園,假山林立,東南側是徐凡帶著眾人建起的書院,書院後麵,徐凡設計了一個種子田,三畝左右,西南側是馬廄、牛棚等,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房屋,四周用兩側包裹的土石牆圍起,主要路段均鋪上石板,在南側建起來一個牌坊式門臉,考慮到以後還有地瓜、土豆等窖藏的東西徐凡在院子裏挖了5個地窖,內用磚石加固。
整個院子耗時近一個多月,因為采用流水化作業,分工明確,耗時較短。即便如此,為了在秋收前完成,很多材料都是從附近鄉鎮和縣城購買的。此外又從附近鄉鎮請了100多泥瓦匠、木工等,200多人忙了30多天,吃住在工地,為此徐凡又花進去800多兩銀子,五千兩銀子,還剩下不到三千二百兩,看著賬本,徐凡感覺心裏在滴血,難怪後世人們為了買房子,都負債一生。
建完房子,總不能自己一個人住啊,徐凡又從莊戶和附近村鎮裏招募了20多個護院和仆役、雜工,整個院子總算是有了人氣,像一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