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很快落山。
黑夜降臨之後,朱高煦領著五百名神機兵,列隊在城門外等了很久。
這段時間,他已經陸續接到了唐王、秦王(二任)、安王、代王等親王王駕,並派人依次護送諸王入宮去了。
諸王見到朱高煦率領的五百名神機兵之後,皆被震懾的久久無言,因為他們都知道燧發銃的巨大威力。
“殿下,快到關閉城門的時間了。”
值守的城門守將,躬身抱拳,朝著朱高煦恭聲說道。
“再等等。”朱高煦答道。
眼看著關門時間快到了,他仍然沒有見到寧王的王駕,不過卻等來了兩位熟人——高陽郡王朱高熾、靈壽郡王朱高燧。
“大哥,三弟!”
朱高煦急忙上前迎接道。
朱高熾體胖且腳不方便,坐在一駕馬車上,因為驛站兵卒告訴他朱高煦在城外等候,而應天府境內又十分悶熱,所以他早就讓人卷起車簾,坐在了車夫的後麵。
此時他見朱高煦來迎,趕緊讓車夫停車,並讓隨從扶著他下車迎上去回應。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朱高燧騎著馬,與他的一眾護衛跟在朱高熾的馬車旁邊。
他見到朱高煦前來相迎,也是連忙翻身下馬,抱拳回應。
“二弟(二哥)。”
這時,值守的旗官領著數十名手持燧發銃的神機兵,將高陽、靈壽兩位郡王的隨從護衛圍了起來。
“奉新皇諭旨,諸護衛禁止入城,請隨我等前往城外的指定營地歇息。”
望著一眾護衛被帶走,朱高熾、朱高燧也不敢有異議。
朱高煦與麵帶哀傷的朱高熾、朱高燧寒暄了一陣子,便下令讓他的親衛護送兩人入宮去了。
待兩人走後,他的臉色卻瞬間陰沉下來。
高陽縣、靈壽縣皆在北平承宣布政使司轄區境內,比遼東地區距離金陵皇城還要近一些。
可藩地在遼東地區的代、遼、韓、沈四王,已在兩人之前陸續抵達京師。
而兩人卻同時姍姍來遲,這令朱高煦不得不心生懷疑。
於是,他領著趙俊臣走到一處偏僻的地方,命其派人調查朱高熾、朱高燧來遲的真正原因。
隨後,朱高煦又在城外守了一會兒。
“殿下,該關閉城門了。”
城門守將來到朱高煦邊上,躬身恭聲道。
“那就關城門,不等了。”
朱高煦回應道。
言罷,他轉身望著一眾神機兵,下令道:“且隨我入城。”
片刻後,就在城門即將關閉的那一刻,眾人發現一名信使快馬而來。
“報!”
信使下馬之後,單膝跪地,向站在城門口的朱高煦遞上一份封裝完整的文書。
“稟世子,驛站剛收到一份寧王遣人送來的文書。”
朱高煦本打算開口詢問信使這是什麽文書,但轉念一想,眼前的信使隻是驛站負責遞送書信的人,並非寧王麾下的護衛親兵,問了也是白問。
所以,他收下文書後,便打發了信使。
“知道了。”
朱高煦揮手讓信使退下,然後示意城門守將關閉城門。
隨即,他策馬疾行,直奔宮門方向而去,趙俊臣及一眾神機兵緊隨其後。
朱高煦要把寧王派人送來的文書親自交給朱棣。
半個時辰後。
西宮靈堂後的偏室內。
朱棣當著朱高煦的麵,打開了寧王派人送來的文書。
看完文書內容,朱棣歎了口氣,接著將文書遞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接過文書,打開一看,才知道寧王以北虜寇邊為由,並未動身入京奔喪。
“寧王叔應是怕入京之後,爹不放他返回藩地。”朱高煦分析道。
“你寧王叔終究還是過於小心了。”
朱棣點頭道。
頓了頓,他又道:“明日便是你皇爺爺下葬的日子,有些事還需你操持,且先下去休息。”
朱高煦恭聲稱是,退了下去。
一夜無事。
次日。
禮部及有司相關官員奉朱棣之命,開始著手辦理朱元璋的出殯事宜。
與曆史上一樣,朱元璋的出殯方式非常獨特。
在下葬當天,金陵皇城的十三個門同時出棺,有十三個棺槨被運出了皇宮。
全城百姓從未見過此等場景,滿腦子都在想如此多的棺槨,到底哪一個裏麵裝著大明開國皇帝的真身。
此便形成了一個曆史上的謎團,即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真正下葬之地究竟在何處?
但朱高煦卻知道有十二個棺槨裏,皆是殉葬的妃嬪,皇寧妃郭氏也在其中。
大行皇帝出殯,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
因為有十三個棺槨,所以便有不同的人扶靈。
朱棣與朱高煦所在的送葬隊伍,便是朱元璋真正的屍身所在。
父子倆一左一右站在棺槨最前麵,後麵依次是吳郡王(懿文太子朱標第四子朱允熞)、秦王(二任)、周王、楚王、蜀王、晉王(原湘王),共八人為朱元璋扶靈。
他們八人所在的送葬隊伍,早上從朝陽門出皇城,向孝陵方向而去。
朝陽門因位於城東,最先迎接太陽而得名。
此城門為單孔券門,是用磚石砌成的弧形門洞,也是甕城連接城內的宮城和城外孝陵的通道。
孝陵雖然是朱元璋的陵墓,但第一個被葬入墓中的人卻是病逝於洪武十五年的馬皇後。
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諡“孝慈”,故名。
當年馬皇後葬入孝陵之後,修建陵寢的工程並未停止。
等到了洪武十六年,朝廷先後調用軍工十萬,才將孝陵享殿等主體工程基本建好。
曆史上的孝陵,在靖難之役後的永樂三年才徹底建成。
雖然朱高煦穿越後,改變了許多曆史,但孝陵的修建,卻仍如曆史上一樣,直至朱元璋駕崩都未徹底完工。
送葬隊伍一路前行,便進入了孝陵境內,來到了神道上。
神道由好幾段路組成,其中一段被稱為石象路。
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十二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六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
再往後麵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
至於折向北麵的神道上分別列著四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
這些石獸石人的體型都很巨大,巍峨壯觀,震懾人心。
最後,朱棣與朱高煦一行人來到了孝陵的主體建築陵寢地宮之前。
接下來,朱元璋將會與馬皇後合葬在這個地宮之中。
所謂地宮,其實是一個直徑約四百米的圓形大土丘,其四周乃是由條石砌成的石壁。
此時已臨近午時。
“啟稟陛下,吉時已到。”
禮部官員躬身來到朱棣麵前,俯身拜道。
朱棣聽到禮官稟告,依依不舍的點了點頭,然後眼淚汪汪的望著身邊的棺槨,沉默無言。
“送大行皇帝梓宮入陵寢!拜!”
隨著禮官的一聲高呼,朱棣、朱高煦等一眾親王郡王皆伏地痛哭,哀嚎不已。
從此之後,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洪武時代結束了!
PS:感謝阿基米德悅,易非琪,書友20200809192145506,書友20180716191111767,佛係宅男,聆聽づ星空,書友20210310205013175,書友20210718023043505,三秒吻戀,我一個滑鏟qwer,水魚wing,窮景等老鐵投的推薦票!感謝!
黑夜降臨之後,朱高煦領著五百名神機兵,列隊在城門外等了很久。
這段時間,他已經陸續接到了唐王、秦王(二任)、安王、代王等親王王駕,並派人依次護送諸王入宮去了。
諸王見到朱高煦率領的五百名神機兵之後,皆被震懾的久久無言,因為他們都知道燧發銃的巨大威力。
“殿下,快到關閉城門的時間了。”
值守的城門守將,躬身抱拳,朝著朱高煦恭聲說道。
“再等等。”朱高煦答道。
眼看著關門時間快到了,他仍然沒有見到寧王的王駕,不過卻等來了兩位熟人——高陽郡王朱高熾、靈壽郡王朱高燧。
“大哥,三弟!”
朱高煦急忙上前迎接道。
朱高熾體胖且腳不方便,坐在一駕馬車上,因為驛站兵卒告訴他朱高煦在城外等候,而應天府境內又十分悶熱,所以他早就讓人卷起車簾,坐在了車夫的後麵。
此時他見朱高煦來迎,趕緊讓車夫停車,並讓隨從扶著他下車迎上去回應。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朱高燧騎著馬,與他的一眾護衛跟在朱高熾的馬車旁邊。
他見到朱高煦前來相迎,也是連忙翻身下馬,抱拳回應。
“二弟(二哥)。”
這時,值守的旗官領著數十名手持燧發銃的神機兵,將高陽、靈壽兩位郡王的隨從護衛圍了起來。
“奉新皇諭旨,諸護衛禁止入城,請隨我等前往城外的指定營地歇息。”
望著一眾護衛被帶走,朱高熾、朱高燧也不敢有異議。
朱高煦與麵帶哀傷的朱高熾、朱高燧寒暄了一陣子,便下令讓他的親衛護送兩人入宮去了。
待兩人走後,他的臉色卻瞬間陰沉下來。
高陽縣、靈壽縣皆在北平承宣布政使司轄區境內,比遼東地區距離金陵皇城還要近一些。
可藩地在遼東地區的代、遼、韓、沈四王,已在兩人之前陸續抵達京師。
而兩人卻同時姍姍來遲,這令朱高煦不得不心生懷疑。
於是,他領著趙俊臣走到一處偏僻的地方,命其派人調查朱高熾、朱高燧來遲的真正原因。
隨後,朱高煦又在城外守了一會兒。
“殿下,該關閉城門了。”
城門守將來到朱高煦邊上,躬身恭聲道。
“那就關城門,不等了。”
朱高煦回應道。
言罷,他轉身望著一眾神機兵,下令道:“且隨我入城。”
片刻後,就在城門即將關閉的那一刻,眾人發現一名信使快馬而來。
“報!”
信使下馬之後,單膝跪地,向站在城門口的朱高煦遞上一份封裝完整的文書。
“稟世子,驛站剛收到一份寧王遣人送來的文書。”
朱高煦本打算開口詢問信使這是什麽文書,但轉念一想,眼前的信使隻是驛站負責遞送書信的人,並非寧王麾下的護衛親兵,問了也是白問。
所以,他收下文書後,便打發了信使。
“知道了。”
朱高煦揮手讓信使退下,然後示意城門守將關閉城門。
隨即,他策馬疾行,直奔宮門方向而去,趙俊臣及一眾神機兵緊隨其後。
朱高煦要把寧王派人送來的文書親自交給朱棣。
半個時辰後。
西宮靈堂後的偏室內。
朱棣當著朱高煦的麵,打開了寧王派人送來的文書。
看完文書內容,朱棣歎了口氣,接著將文書遞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接過文書,打開一看,才知道寧王以北虜寇邊為由,並未動身入京奔喪。
“寧王叔應是怕入京之後,爹不放他返回藩地。”朱高煦分析道。
“你寧王叔終究還是過於小心了。”
朱棣點頭道。
頓了頓,他又道:“明日便是你皇爺爺下葬的日子,有些事還需你操持,且先下去休息。”
朱高煦恭聲稱是,退了下去。
一夜無事。
次日。
禮部及有司相關官員奉朱棣之命,開始著手辦理朱元璋的出殯事宜。
與曆史上一樣,朱元璋的出殯方式非常獨特。
在下葬當天,金陵皇城的十三個門同時出棺,有十三個棺槨被運出了皇宮。
全城百姓從未見過此等場景,滿腦子都在想如此多的棺槨,到底哪一個裏麵裝著大明開國皇帝的真身。
此便形成了一個曆史上的謎團,即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真正下葬之地究竟在何處?
但朱高煦卻知道有十二個棺槨裏,皆是殉葬的妃嬪,皇寧妃郭氏也在其中。
大行皇帝出殯,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
因為有十三個棺槨,所以便有不同的人扶靈。
朱棣與朱高煦所在的送葬隊伍,便是朱元璋真正的屍身所在。
父子倆一左一右站在棺槨最前麵,後麵依次是吳郡王(懿文太子朱標第四子朱允熞)、秦王(二任)、周王、楚王、蜀王、晉王(原湘王),共八人為朱元璋扶靈。
他們八人所在的送葬隊伍,早上從朝陽門出皇城,向孝陵方向而去。
朝陽門因位於城東,最先迎接太陽而得名。
此城門為單孔券門,是用磚石砌成的弧形門洞,也是甕城連接城內的宮城和城外孝陵的通道。
孝陵雖然是朱元璋的陵墓,但第一個被葬入墓中的人卻是病逝於洪武十五年的馬皇後。
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諡“孝慈”,故名。
當年馬皇後葬入孝陵之後,修建陵寢的工程並未停止。
等到了洪武十六年,朝廷先後調用軍工十萬,才將孝陵享殿等主體工程基本建好。
曆史上的孝陵,在靖難之役後的永樂三年才徹底建成。
雖然朱高煦穿越後,改變了許多曆史,但孝陵的修建,卻仍如曆史上一樣,直至朱元璋駕崩都未徹底完工。
送葬隊伍一路前行,便進入了孝陵境內,來到了神道上。
神道由好幾段路組成,其中一段被稱為石象路。
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十二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六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
再往後麵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
至於折向北麵的神道上分別列著四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
這些石獸石人的體型都很巨大,巍峨壯觀,震懾人心。
最後,朱棣與朱高煦一行人來到了孝陵的主體建築陵寢地宮之前。
接下來,朱元璋將會與馬皇後合葬在這個地宮之中。
所謂地宮,其實是一個直徑約四百米的圓形大土丘,其四周乃是由條石砌成的石壁。
此時已臨近午時。
“啟稟陛下,吉時已到。”
禮部官員躬身來到朱棣麵前,俯身拜道。
朱棣聽到禮官稟告,依依不舍的點了點頭,然後眼淚汪汪的望著身邊的棺槨,沉默無言。
“送大行皇帝梓宮入陵寢!拜!”
隨著禮官的一聲高呼,朱棣、朱高煦等一眾親王郡王皆伏地痛哭,哀嚎不已。
從此之後,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洪武時代結束了!
PS:感謝阿基米德悅,易非琪,書友20200809192145506,書友20180716191111767,佛係宅男,聆聽づ星空,書友20210310205013175,書友20210718023043505,三秒吻戀,我一個滑鏟qwer,水魚wing,窮景等老鐵投的推薦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