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後。
禦座之上,朱棣環視眾臣,接著說道:“都督僉事陳亨勞苦功高,依製當封伯爵,朕打算封其為涇河伯,諸禦史及兵部、禮部有司諸卿,可有異議?”
兵部尚書茹瑺猶豫片刻後,出列躬身道:“啟奏陛下,陳亨雖然過去屢立戰功,可眼下並沒有立下大功,封伯有些勉強。”
禮部尚書鄭沂隨之出列道:“臣附議。”
兵部侍郎齊泰緊隨其後道:“臣附議。”
監察禦史解綸以及數名禦史也附和道:“臣附議。”
“太子,你怎麽看?”朱棣望向朱高煦道。
雖然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反對此事,可朱棣還是決定堅持之前的觀點,他希望朱高煦能向著他說話。
朱高煦對陳亨沒多少印象,但他不想忤逆朱棣,於是躬身恭聲道:“兒臣認為陳亨勞苦功高,可以封伯。”
於是,朱棣便順勢強硬的說道:“太子言之有理,朕認為陳亨封伯,合情合理合法,並無不妥,就這麽定了。著有司草擬冊封詔書,快馬加鞭送去邊塞讓陳亨領旨。”
“臣等謹遵諭旨!”
兵部尚書茹瑺、禮部尚書鄭沂以及禦史解綸等人皆躬身領旨。
待陳亨封伯之事確定下來之後,朱棣接著說道:“朕尊太祖之製,著禮部擇吉日,舉行冊封長子高熾為漢王、三子高燧為趙王的典禮。”
頓了頓,他卻又下口諭道:“高熾、高燧,你二人暫時先住在京師內的原燕王府之中,至於修建新府邸一事以後再說,沒有朕的準許,誰也不得離開王府。”
“兒臣遵旨!”
朱高熾率先跪下領命,朱高燧雖然疑惑,卻也跟著跪下領了聖諭。
旁邊的朱高煦覺得朱棣如此做,或許知道了朱高燧的一些陰謀舉動,但他覺得隻是禁足太便宜朱高燧了。
可朱高燧是朱棣的親兒子,朱棣目前隻有這三個兒子,讓他殺子是不可能的。
禦座之上,朱棣掃視群臣,接著道:“太祖皇帝曾下詔,欲效法宗周將諸王改封於中國之外,如今朕秉承太祖遺詔繼位,自然要繼承太祖遺誌,繼續推行這個改封諸王的國策。諸王改封於中國之外的具體事務該如何施行,卿等皆可上奏本建言,眾親王、郡王亦可上奏本進言。”
“臣等謹遵聖諭!”眾臣拜道。
“可中國之外太大了,沒有個參考的範圍,該將諸王改封去何處?若某些地方遍布瘴氣猛獸,令若幹宗王葬身異域,朕豈不是成了殘害宗親的罪人?”
朱棣頓了頓,又接著說道。
“因此,朕欲派遣人出海,一路巡視過去,探一探中國之外的山川地理,繪製些圖冊帶回來。有了輿圖的參考,朕便會把諸王改封到那些土地肥沃之處建一國社稷,震懾國外宵小,教化蠻夷,進而傳遍華夏文明,弘揚中華文化。”
“老臣請問陛下,是打算派人出海巡洋否?”
戶部尚書鬱新恭聲問道。
“不錯,朕欲推行出海巡洋之新政,宣揚大明國威,繪製國外輿圖,落實諸王改封之國策!”
朱棣肯定的答道。
鬱新聞言後,便不再說話。
就在這時,群臣之中,有人一人出列反對道:“啟奏陛下,臣以為出海巡洋,勞民傷財,今陛下繼位不久,當修生養息,不宜急功近利。”
朱高煦側目望去,發現說話的人正是戶部侍郎夏原吉。
“眾位卿家可有其他看法?”
夏原吉說的在理,朱棣並沒有生氣,而是環視其他大臣,詢問道:“本朝不因言治罪,有何建言,皆可說來。”
“啟稟陛下,當年太祖認為倭寇擾民,故而施行海禁之策,陛下派人出海巡洋,怕是有違祖製。”
說話之人朱棣認識,正是之前擁護朱高熾為皇儲的一名禦史言官,此人姓桂,名湛,出身於浙江慈溪桂氏望族。
“你知道海禁之令?”
朱棣知道桂湛是一位頗為正直的人,隻是有些迂腐,於是詢問道。
桂湛道:“啟稟陛下,太祖開國之後,考慮到天下曆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便實行休養生息,重農抑商之策,並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下令曰‘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裏,民間片板不許下海’。”
“你說的這事朕知道,朕是問你太祖施行此禁令的原因有哪些?”
朱棣微微有些不悅道。
桂湛道:“回稟陛下,此禁令使得許多沿海漁民被迫內遷,改為墾殖農業,乃是基於三個原因。”
“一是當時沿海地區和近海島嶼之上尚有賊寇盤踞,海禁可切斷賊寇的物資來源,從而減輕朝廷在海防上的壓力,將更多的軍事力量轉向北方負責邊防。”
“二是眾多漁民內遷後,將會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墾,如此朝廷的糧食和田賦收入便會得到快速的增加。”
“三是曆朝曆代皆以鹽鐵專營,本朝亦然,沿海居民內遷可保海鹽為朝廷所掌握,減少走私。”
其實朱高煦曾與朱元璋探討過海禁之策,當時朱元璋說他最初施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斷絕倭寇,至於增加糧食與田賦收入,減少私鹽販子,都是附帶的作用。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早在蒙元初期,東南沿海一帶就出現了倭寇掠劫的情況,盡管那時倭寇組成相對單一,幾乎全是倭人,卻也形成了很大的匪患。
蒙元最鼎盛時,周邊小國皆選擇臣服成為其附屬國,唯有倭國不服,於是忽必烈發動大軍兩次東征倭國,意外的是竟然兩次都在途中遇到了大風,最終功敗垂成。
倭人自以為有神靈保佑,欣喜若狂,便不在把蒙元放在眼裏,於是倭國內那些無田產的浪人流民、低層武士等亡命之徒,時常聚集起來,乘船跑到華夏東南沿海一帶肆意搶掠,給沿海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即便後來華夏大地改朝換代,朱元璋建立大明,倭寇們照樣不懼,還是經常到沿海一帶搶掠。
他們打不過明軍,就會逃往海外,等明軍撤退後再來,或換個地方接著搶。
甚至許多華夏本土海盜、走私商人,也紛紛加入倭寇或假冒倭寇,搶劫過往船隻和沿海百姓。
這些本土的華夏人,穿上大明服飾就是明人,明軍很難辨認出他們的倭寇身份。
如此一來,朝廷總是難以將沿海地區的倭寇徹底消滅。
當時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執行“寸板不許下海”的禁海政策,就是要讓倭寇失去在華夏的內應,曆史也證明這種做法確實到了一定的抗倭作用。
朱高煦知道海禁國策在洪武年間,確實對新生的大明政權起到了顯著的穩定作用,但同樣也起到了負麵影響。
就在他決定出言策應朱棣的開海決定之時,有一官員站出來說了一番話。
PS:明天的第一章我會盡量在淩晨1點之前碼出來。
禦座之上,朱棣環視眾臣,接著說道:“都督僉事陳亨勞苦功高,依製當封伯爵,朕打算封其為涇河伯,諸禦史及兵部、禮部有司諸卿,可有異議?”
兵部尚書茹瑺猶豫片刻後,出列躬身道:“啟奏陛下,陳亨雖然過去屢立戰功,可眼下並沒有立下大功,封伯有些勉強。”
禮部尚書鄭沂隨之出列道:“臣附議。”
兵部侍郎齊泰緊隨其後道:“臣附議。”
監察禦史解綸以及數名禦史也附和道:“臣附議。”
“太子,你怎麽看?”朱棣望向朱高煦道。
雖然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反對此事,可朱棣還是決定堅持之前的觀點,他希望朱高煦能向著他說話。
朱高煦對陳亨沒多少印象,但他不想忤逆朱棣,於是躬身恭聲道:“兒臣認為陳亨勞苦功高,可以封伯。”
於是,朱棣便順勢強硬的說道:“太子言之有理,朕認為陳亨封伯,合情合理合法,並無不妥,就這麽定了。著有司草擬冊封詔書,快馬加鞭送去邊塞讓陳亨領旨。”
“臣等謹遵諭旨!”
兵部尚書茹瑺、禮部尚書鄭沂以及禦史解綸等人皆躬身領旨。
待陳亨封伯之事確定下來之後,朱棣接著說道:“朕尊太祖之製,著禮部擇吉日,舉行冊封長子高熾為漢王、三子高燧為趙王的典禮。”
頓了頓,他卻又下口諭道:“高熾、高燧,你二人暫時先住在京師內的原燕王府之中,至於修建新府邸一事以後再說,沒有朕的準許,誰也不得離開王府。”
“兒臣遵旨!”
朱高熾率先跪下領命,朱高燧雖然疑惑,卻也跟著跪下領了聖諭。
旁邊的朱高煦覺得朱棣如此做,或許知道了朱高燧的一些陰謀舉動,但他覺得隻是禁足太便宜朱高燧了。
可朱高燧是朱棣的親兒子,朱棣目前隻有這三個兒子,讓他殺子是不可能的。
禦座之上,朱棣掃視群臣,接著道:“太祖皇帝曾下詔,欲效法宗周將諸王改封於中國之外,如今朕秉承太祖遺詔繼位,自然要繼承太祖遺誌,繼續推行這個改封諸王的國策。諸王改封於中國之外的具體事務該如何施行,卿等皆可上奏本建言,眾親王、郡王亦可上奏本進言。”
“臣等謹遵聖諭!”眾臣拜道。
“可中國之外太大了,沒有個參考的範圍,該將諸王改封去何處?若某些地方遍布瘴氣猛獸,令若幹宗王葬身異域,朕豈不是成了殘害宗親的罪人?”
朱棣頓了頓,又接著說道。
“因此,朕欲派遣人出海,一路巡視過去,探一探中國之外的山川地理,繪製些圖冊帶回來。有了輿圖的參考,朕便會把諸王改封到那些土地肥沃之處建一國社稷,震懾國外宵小,教化蠻夷,進而傳遍華夏文明,弘揚中華文化。”
“老臣請問陛下,是打算派人出海巡洋否?”
戶部尚書鬱新恭聲問道。
“不錯,朕欲推行出海巡洋之新政,宣揚大明國威,繪製國外輿圖,落實諸王改封之國策!”
朱棣肯定的答道。
鬱新聞言後,便不再說話。
就在這時,群臣之中,有人一人出列反對道:“啟奏陛下,臣以為出海巡洋,勞民傷財,今陛下繼位不久,當修生養息,不宜急功近利。”
朱高煦側目望去,發現說話的人正是戶部侍郎夏原吉。
“眾位卿家可有其他看法?”
夏原吉說的在理,朱棣並沒有生氣,而是環視其他大臣,詢問道:“本朝不因言治罪,有何建言,皆可說來。”
“啟稟陛下,當年太祖認為倭寇擾民,故而施行海禁之策,陛下派人出海巡洋,怕是有違祖製。”
說話之人朱棣認識,正是之前擁護朱高熾為皇儲的一名禦史言官,此人姓桂,名湛,出身於浙江慈溪桂氏望族。
“你知道海禁之令?”
朱棣知道桂湛是一位頗為正直的人,隻是有些迂腐,於是詢問道。
桂湛道:“啟稟陛下,太祖開國之後,考慮到天下曆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便實行休養生息,重農抑商之策,並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下令曰‘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裏,民間片板不許下海’。”
“你說的這事朕知道,朕是問你太祖施行此禁令的原因有哪些?”
朱棣微微有些不悅道。
桂湛道:“回稟陛下,此禁令使得許多沿海漁民被迫內遷,改為墾殖農業,乃是基於三個原因。”
“一是當時沿海地區和近海島嶼之上尚有賊寇盤踞,海禁可切斷賊寇的物資來源,從而減輕朝廷在海防上的壓力,將更多的軍事力量轉向北方負責邊防。”
“二是眾多漁民內遷後,將會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墾,如此朝廷的糧食和田賦收入便會得到快速的增加。”
“三是曆朝曆代皆以鹽鐵專營,本朝亦然,沿海居民內遷可保海鹽為朝廷所掌握,減少走私。”
其實朱高煦曾與朱元璋探討過海禁之策,當時朱元璋說他最初施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斷絕倭寇,至於增加糧食與田賦收入,減少私鹽販子,都是附帶的作用。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早在蒙元初期,東南沿海一帶就出現了倭寇掠劫的情況,盡管那時倭寇組成相對單一,幾乎全是倭人,卻也形成了很大的匪患。
蒙元最鼎盛時,周邊小國皆選擇臣服成為其附屬國,唯有倭國不服,於是忽必烈發動大軍兩次東征倭國,意外的是竟然兩次都在途中遇到了大風,最終功敗垂成。
倭人自以為有神靈保佑,欣喜若狂,便不在把蒙元放在眼裏,於是倭國內那些無田產的浪人流民、低層武士等亡命之徒,時常聚集起來,乘船跑到華夏東南沿海一帶肆意搶掠,給沿海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即便後來華夏大地改朝換代,朱元璋建立大明,倭寇們照樣不懼,還是經常到沿海一帶搶掠。
他們打不過明軍,就會逃往海外,等明軍撤退後再來,或換個地方接著搶。
甚至許多華夏本土海盜、走私商人,也紛紛加入倭寇或假冒倭寇,搶劫過往船隻和沿海百姓。
這些本土的華夏人,穿上大明服飾就是明人,明軍很難辨認出他們的倭寇身份。
如此一來,朝廷總是難以將沿海地區的倭寇徹底消滅。
當時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執行“寸板不許下海”的禁海政策,就是要讓倭寇失去在華夏的內應,曆史也證明這種做法確實到了一定的抗倭作用。
朱高煦知道海禁國策在洪武年間,確實對新生的大明政權起到了顯著的穩定作用,但同樣也起到了負麵影響。
就在他決定出言策應朱棣的開海決定之時,有一官員站出來說了一番話。
PS:明天的第一章我會盡量在淩晨1點之前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