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太子,且說說你對攻略西域的看法?”
朱棣見眾人皆默不作聲,不得不點名道。
朱高煦拱手道:“稟父皇,兒臣認為,我大明若能拿下西域,可至少增加百年國祚。”
朱棣聞言一喜, 道:“此話何解?”
殿內眾勳臣聞之,也是陡然一驚,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增加百年國祚”的說法。
“前漢時,漢武帝控製西域之後,又經過數代帝王的開拓,西域已完全落入我中華之手。而漢時匈奴在失去西域之後,便逐漸走向衰弱。即便漢末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之後魏晉短暫統一, 卻也依舊輕鬆繼承了西域的統治權。”
朱高煦恭聲道:“自南北朝開始,西域脫離中原王朝之掌控,再次落入草原人手中,導致中原王朝處於被動。隋朝立國之後,雖然已經開始逐漸控製西域,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對西域的征服計劃,便滅亡於天下各路反王手中。”
“就在隋朝滅亡之際,突厥攻入西域。不久之後,突厥聯合吐蕃等部落,對代隋而立的大唐王朝產生了極大威脅與破壞。”
“唐太宗在穩定了國內局勢後,開始著手攻略西域,經過一番努力,成功將西域納入大唐版圖,而唐太宗也被草原人稱為‘天可汗’,開始在西域與草原人心目中享有最高的地位。”
“可惜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走廊不複大唐所有。盡管大唐此後一直沒有放棄過對西域的攻略, 但最終在唐宣宗時期徹底失去了西域。”
“自從大唐丟失西域之後, 西域先後被契丹、回鶻、蒙古等勢力統治,而由於這些勢力把持著西域之地,導致宋朝北方之地成為了遊牧部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馬場。而占據西域之地,是前元能夠滅宋的緣由之一。”
“因此,觀漢唐之曆史,斷匈奴右臂越徹底,中原王朝控製西域的時間則會越久,而中原就越安全。故而,兒臣以為,若大明能夠征服西域,那麽將為天下百姓多爭取到至少百年的太平。”
朱高煦說到此處,便有意選擇了停頓。
朱棣見狀,遂開口問道:“你的意思,是讚成朕攻略西域了?”
朱高煦連忙起身,朝著朱棣作揖告罪道:“不瞞父皇,兒臣讚成攻略西域,但兒臣請求父皇發兵西域之前, 先派兵把瓦剌、韃靼狠揍一頓,打得他們稱臣之後,再大規模對西域用兵。”
朱棣沉聲問道:“為何?”
“父皇, 兒臣縱觀漢唐史,發現了一個中原王朝戰略發展的規律。”
朱高煦當即解釋道:“漢武帝反擊匈奴,打通西域,設立河西四郡,雖然讓一代人付出了慘烈代價,但這種代價換來的卻是中原王朝的發展方向,以及奠定了未來華夏正統王朝的版圖。”
“南北朝時,中原大地四分五裂,那時西域各國幾乎無不參與到中原各個政權的縱橫捭闔之中。”
“隋唐之際,彷佛是秦漢之際的曆史重演。先是隋朝統一,壓製突厥,然後隋末動亂,中原勢力無暇顧及草原與西域,導致突厥趁此機會壯大。畢竟,對中原各方勢力而言,統一中原是首要目標。”
“因此,兒臣發現的中原王朝戰略發展規律共分叁步。”
“第一步,逐鹿中原建立統一政權,這是之後一切戰略得以實施的根本。”
“第二步,經略北方草原,獲得北方邊疆的安定,因為曆史證明,北方草原對中原王朝有著致命的威脅。”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小書亭</a>
“第叁步,才是攻略西域。攻略西域,對中原王朝來說,等於給國內的長治久安增加了一個保障,而且也符合中原王朝的發展方向。”
朱高煦再次鞠躬道:“父皇,兒臣由此認為,我大明應當先把瓦剌、韃靼打服,打老實了,才好騰出手來征服西域。”
殿內眾人聽了朱高煦的這一番言論,除了劉璟之外,皆暗暗吃驚,他們都沒有想到太子竟在軍事戰略上極具眼光。
在原來的曆史上,大明之所以沒有攻略西域,有叁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北元政權雖退出中原,但仍舊保持著較強的軍事實力,大明長期把軍事重心放在北方防線上,對西域方麵難以投入過多的軍事資源。
第二個,大明建國初期,西域被同屬於蒙古的東察合台汗國所統治,西域之西還存在著強大的帖木兒帝國,大明進軍西域麵臨著巨大的軍事壓力。
第叁個,與漢唐時期相比,明代時西域的政治和經濟地位都大為下降,使得大明朝廷失去了經營西域的動力和興趣。
這是因為在宋朝之前,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長期在關中地區和中原河洛一帶,由於距離河西走廊較近,為了保障統治重心的戰略安全,漢唐政權積極向西域擴張版圖,意圖創造較大的戰略縱深,故而對西域的控製格外重視。
而到了明代,都城先是在南京,後又遷往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較其他朝代比明顯東移,此時遠離政治重心的嘉峪關以西地區,其政治地位大為下降。
另一方麵,自唐朝之後,西夏、蒙古等國崛起,中原王朝丟失了大部分西北疆域,陸上“絲綢之路”貿易大不如前。
宋朝轉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再加上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轉移至江南地區,西域對中原王朝的經濟意義日益下降。
這些兩點決定了大明朝廷沒有太多利益在西域,故而曆史上的大明對西域的經營戰略從洪武初時的主動進攻、著力經營,逐漸在洪武中後期轉變為依托嘉峪關駐兵防守。
此時,朱棣抬手示意朱高煦坐下,麵無表情的看向徐輝祖道:“魏國公可有不同的看法?”
“陛下有所問,臣不敢不答。”
徐輝祖恭聲道:“陛下,臣反對發兵西域。”
朱棣並沒有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而是麵不改色的道:“說說你反對的理由。”
“是。”
徐輝祖接話道:“陛下,據臣所知,此時的西域已被數方勢力所分割。其中,吐魯番占據著高昌故地,亦力把裏控製著原西域大部,瓦剌、吉爾吉斯等部族則盤踞在天山以北。”
“西域各方勢力相互鬥爭,僅亦力把裏就曾和瓦剌發生過多次戰爭。不少來自西域之西的外部勢力,也陸續趁機進入西域爭奪地盤。”
“據臣了解,此時西域的人口,大約隻有幾十萬人,而且農耕水平較低。”
“即便我大明控製了西域,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開發,否則僅靠補給供養鎮守在那裏的邊軍,無疑是杯水車薪。故而,臣認為攻略西域對大明來說,等於得不償失。”
朱棣深吸了一口氣,然後緩緩呼出,接著問道:“就這一個反對的理由麽?”
“不瞞陛下,臣還有一個理由。”
徐輝祖起身作揖,有些為難的直言道。
朱棣笑道:“罷了,且一並說來。”
“陛下,漢唐之所以積極的鑿通西域,是因為控製西域之後,可借助絲綢貿易獲得豐厚的利益。”
徐輝祖恭聲道:“數十年以來,西域之地戰亂頻發、百業凋零,此時已遠不如漢唐時那般繁榮。即便大明控製了西域,也難以從西域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況且,我大明如今得開海之利,有了海上絲綢貿易航線。相比之下,想要讓百業凋零的西域重新煥發漢唐時的繁榮,沒有一代人或兩代人的努力,恐怕難以實現。”
“你說的也並非沒有道理。”
朱棣微微點頭道。
隨後,他看向李景隆問道:“曹國公,你怎麽看?”
“陛下,臣認為,對於我大明來說,目前乃至以後,我大明最強大的外敵,始終都是北方的草原人。”
李景隆恭聲道:“而草原統治者若要南下進攻我大明,首要聯絡之人必是盤踞西域的各個部落,因為這樣才能進一步蠶食我大明西部和北部之地。”
“正因如此,西域之地顯得尤為重要,大明拿下西域,便可以斷草原人一臂,削弱瓦剌、韃靼的實力。因此,臣讚成陛下攻略西域,陛下若對西域用兵,微臣願效犬馬之勞。”
“罷了,是否發兵西域一事,暫且不論。”
朱棣說著話,隨即站了起來,負手而立道:“如今哈密生變,朕欲平息哈密亂局,諸卿皆可獻言獻策。太子,你先說。”
朱高煦恭聲道:“父皇,兒臣認為,朝廷應當趁機問責嘉峪關以西的蒙古六衛,最好能拿下其中叁、四衛的長官,換上本朝勳臣子弟以為鎮守!”
洪武初時,朱元璋派遣徐達北伐,成功攻取大都,元順帝率大臣宗室等回歸漠北草原。
然而,那時的北元勢力依舊強大,僅在北方戰線,除了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占據西北之外,還有東察合台汗國稱雄西域,各蒙古王公貴族占據河西走廊。
洪武五年,大明在有效控製河西走廊之後,構築了嘉峪關,並以嘉峪關以東作為朝廷的實際控製範圍。
自那時起,一直到如今的永樂叁年,為了鞏固西北邊疆,大明在嘉峪關以西、祁連山以南、青海以北,西至敦煌、哈密一帶,陸續冊封了七個羈縻衛所。
這七個衛分別是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蒙古衛、哈密衛。
因七衛在嘉峪關以西,故而統稱為“關西七衛”,又因七衛其掌權者多為蒙古族,故又稱“蒙古七衛”。
朱高煦知道,因為朱棣順利繼位的緣故,關西七衛較原曆史上提早出現,使得大明的統治延伸到了西域附近,七衛的設置也對大明西北邊疆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當年朱元璋鑒於嘉峪關以西地區的複雜情況和大明軍事布置側重於北方防線,對關西七衛采取了“以夷製夷”的策略。
所謂“以夷製夷”,看似高明,但在朱高煦看來,不過是比較鬆散的羈縻管理製度。
因為這種羈縻手段,以當地人為官,朝廷不派軍隊,防務自理,相應也不屯田,朝廷不向七衛收取賦稅,當地賦稅完全歸當地所有。
朱高煦認為,“以夷製夷”等於把人事權、軍事權、財政權全交給了關西七衛的頭人。
這必將導致大明朝廷對關西七衛缺乏有效的管轄,使得七衛在周邊遊牧部落與西域各方勢力的牽扯下,逐漸與大明離心離德。
所以,他要建議朱棣趁著哈密生亂,問罪其餘幾衛,最好能像之前強勢插手哈密事務把脫脫空降過去一樣,換上大明的勳臣子弟去坐鎮關西,如此便可為將來攻略西域做基礎。
因為朱棣昨天就此事與朱高煦商議過,故而他此時聽了朱高煦所言之後,並沒有露出太過驚訝的表情。
但殿內其他人卻是第一次聽到朱高煦這種觀點,包括誠意伯劉璟在內,皆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對關西七衛采取“以夷製夷”的策略,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規矩,而太子朱高煦的意思卻是要從根子上改變這個策略。
朱棣望向徐輝祖道:“魏國公,你覺得太子的建議如何?”
“陛下,臣反對。”
徐輝祖不得不起身朝朱高煦作揖,以示告罪道:“請太子殿下恕罪,臣確實有不同的看法。”
朱棣笑道:“魏國公不必如此,大明不以言獲罪,有朕在,太子豈會怪罪你?”
“兒臣不敢。”朱高煦當即起身作揖道。
“都坐下。有異議才是正常的,沒有異議反而成了一言堂。”
朱棣抬手虛按,示意朱高煦、徐輝祖坐下,同時說道:“魏國公,你且說說,為何反對?”
“陛下,太祖皇帝采取‘以夷製夷’的策略時,曾言:‘一則分其勢力殺其力,使之不為患,二則使外夷相攻,大省中國用兵之費。’對此,臣深以為然。”
徐輝祖解釋道:“陛下,太祖皇帝‘以夷製夷’的高明之處在於可使七衛相互牽製,相互溷戰,如此一來,蒙古七衛將難成氣候,也為朝廷省下一大筆軍費。”
他說到這裏,抬手抱拳,向朱高煦微微拱手道:“太子殿下可能是擔心關西七衛日後對朝廷離心離德,然臣以為,殿下卻是多慮了。”
“願聞其詳。”朱高煦頷首道。
徐輝祖道:“不敢。”
隨後,他接著道:“太祖皇帝準許關西各衛每季在肅州城互市一次,開展茶馬交易。因西北牧民不得茶則困以病,且那裏不能自產茶葉,隻能依賴與大明貿易獲取。故而,茶馬互市,使得西北各番不敢輕易得罪朝廷。”
“太子,且說說你對攻略西域的看法?”
朱棣見眾人皆默不作聲,不得不點名道。
朱高煦拱手道:“稟父皇,兒臣認為,我大明若能拿下西域,可至少增加百年國祚。”
朱棣聞言一喜, 道:“此話何解?”
殿內眾勳臣聞之,也是陡然一驚,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增加百年國祚”的說法。
“前漢時,漢武帝控製西域之後,又經過數代帝王的開拓,西域已完全落入我中華之手。而漢時匈奴在失去西域之後,便逐漸走向衰弱。即便漢末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之後魏晉短暫統一, 卻也依舊輕鬆繼承了西域的統治權。”
朱高煦恭聲道:“自南北朝開始,西域脫離中原王朝之掌控,再次落入草原人手中,導致中原王朝處於被動。隋朝立國之後,雖然已經開始逐漸控製西域,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對西域的征服計劃,便滅亡於天下各路反王手中。”
“就在隋朝滅亡之際,突厥攻入西域。不久之後,突厥聯合吐蕃等部落,對代隋而立的大唐王朝產生了極大威脅與破壞。”
“唐太宗在穩定了國內局勢後,開始著手攻略西域,經過一番努力,成功將西域納入大唐版圖,而唐太宗也被草原人稱為‘天可汗’,開始在西域與草原人心目中享有最高的地位。”
“可惜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走廊不複大唐所有。盡管大唐此後一直沒有放棄過對西域的攻略, 但最終在唐宣宗時期徹底失去了西域。”
“自從大唐丟失西域之後, 西域先後被契丹、回鶻、蒙古等勢力統治,而由於這些勢力把持著西域之地,導致宋朝北方之地成為了遊牧部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馬場。而占據西域之地,是前元能夠滅宋的緣由之一。”
“因此,觀漢唐之曆史,斷匈奴右臂越徹底,中原王朝控製西域的時間則會越久,而中原就越安全。故而,兒臣以為,若大明能夠征服西域,那麽將為天下百姓多爭取到至少百年的太平。”
朱高煦說到此處,便有意選擇了停頓。
朱棣見狀,遂開口問道:“你的意思,是讚成朕攻略西域了?”
朱高煦連忙起身,朝著朱棣作揖告罪道:“不瞞父皇,兒臣讚成攻略西域,但兒臣請求父皇發兵西域之前, 先派兵把瓦剌、韃靼狠揍一頓,打得他們稱臣之後,再大規模對西域用兵。”
朱棣沉聲問道:“為何?”
“父皇, 兒臣縱觀漢唐史,發現了一個中原王朝戰略發展的規律。”
朱高煦當即解釋道:“漢武帝反擊匈奴,打通西域,設立河西四郡,雖然讓一代人付出了慘烈代價,但這種代價換來的卻是中原王朝的發展方向,以及奠定了未來華夏正統王朝的版圖。”
“南北朝時,中原大地四分五裂,那時西域各國幾乎無不參與到中原各個政權的縱橫捭闔之中。”
“隋唐之際,彷佛是秦漢之際的曆史重演。先是隋朝統一,壓製突厥,然後隋末動亂,中原勢力無暇顧及草原與西域,導致突厥趁此機會壯大。畢竟,對中原各方勢力而言,統一中原是首要目標。”
“因此,兒臣發現的中原王朝戰略發展規律共分叁步。”
“第一步,逐鹿中原建立統一政權,這是之後一切戰略得以實施的根本。”
“第二步,經略北方草原,獲得北方邊疆的安定,因為曆史證明,北方草原對中原王朝有著致命的威脅。”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小書亭</a>
“第叁步,才是攻略西域。攻略西域,對中原王朝來說,等於給國內的長治久安增加了一個保障,而且也符合中原王朝的發展方向。”
朱高煦再次鞠躬道:“父皇,兒臣由此認為,我大明應當先把瓦剌、韃靼打服,打老實了,才好騰出手來征服西域。”
殿內眾人聽了朱高煦的這一番言論,除了劉璟之外,皆暗暗吃驚,他們都沒有想到太子竟在軍事戰略上極具眼光。
在原來的曆史上,大明之所以沒有攻略西域,有叁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北元政權雖退出中原,但仍舊保持著較強的軍事實力,大明長期把軍事重心放在北方防線上,對西域方麵難以投入過多的軍事資源。
第二個,大明建國初期,西域被同屬於蒙古的東察合台汗國所統治,西域之西還存在著強大的帖木兒帝國,大明進軍西域麵臨著巨大的軍事壓力。
第叁個,與漢唐時期相比,明代時西域的政治和經濟地位都大為下降,使得大明朝廷失去了經營西域的動力和興趣。
這是因為在宋朝之前,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長期在關中地區和中原河洛一帶,由於距離河西走廊較近,為了保障統治重心的戰略安全,漢唐政權積極向西域擴張版圖,意圖創造較大的戰略縱深,故而對西域的控製格外重視。
而到了明代,都城先是在南京,後又遷往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較其他朝代比明顯東移,此時遠離政治重心的嘉峪關以西地區,其政治地位大為下降。
另一方麵,自唐朝之後,西夏、蒙古等國崛起,中原王朝丟失了大部分西北疆域,陸上“絲綢之路”貿易大不如前。
宋朝轉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再加上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轉移至江南地區,西域對中原王朝的經濟意義日益下降。
這些兩點決定了大明朝廷沒有太多利益在西域,故而曆史上的大明對西域的經營戰略從洪武初時的主動進攻、著力經營,逐漸在洪武中後期轉變為依托嘉峪關駐兵防守。
此時,朱棣抬手示意朱高煦坐下,麵無表情的看向徐輝祖道:“魏國公可有不同的看法?”
“陛下有所問,臣不敢不答。”
徐輝祖恭聲道:“陛下,臣反對發兵西域。”
朱棣並沒有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而是麵不改色的道:“說說你反對的理由。”
“是。”
徐輝祖接話道:“陛下,據臣所知,此時的西域已被數方勢力所分割。其中,吐魯番占據著高昌故地,亦力把裏控製著原西域大部,瓦剌、吉爾吉斯等部族則盤踞在天山以北。”
“西域各方勢力相互鬥爭,僅亦力把裏就曾和瓦剌發生過多次戰爭。不少來自西域之西的外部勢力,也陸續趁機進入西域爭奪地盤。”
“據臣了解,此時西域的人口,大約隻有幾十萬人,而且農耕水平較低。”
“即便我大明控製了西域,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開發,否則僅靠補給供養鎮守在那裏的邊軍,無疑是杯水車薪。故而,臣認為攻略西域對大明來說,等於得不償失。”
朱棣深吸了一口氣,然後緩緩呼出,接著問道:“就這一個反對的理由麽?”
“不瞞陛下,臣還有一個理由。”
徐輝祖起身作揖,有些為難的直言道。
朱棣笑道:“罷了,且一並說來。”
“陛下,漢唐之所以積極的鑿通西域,是因為控製西域之後,可借助絲綢貿易獲得豐厚的利益。”
徐輝祖恭聲道:“數十年以來,西域之地戰亂頻發、百業凋零,此時已遠不如漢唐時那般繁榮。即便大明控製了西域,也難以從西域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況且,我大明如今得開海之利,有了海上絲綢貿易航線。相比之下,想要讓百業凋零的西域重新煥發漢唐時的繁榮,沒有一代人或兩代人的努力,恐怕難以實現。”
“你說的也並非沒有道理。”
朱棣微微點頭道。
隨後,他看向李景隆問道:“曹國公,你怎麽看?”
“陛下,臣認為,對於我大明來說,目前乃至以後,我大明最強大的外敵,始終都是北方的草原人。”
李景隆恭聲道:“而草原統治者若要南下進攻我大明,首要聯絡之人必是盤踞西域的各個部落,因為這樣才能進一步蠶食我大明西部和北部之地。”
“正因如此,西域之地顯得尤為重要,大明拿下西域,便可以斷草原人一臂,削弱瓦剌、韃靼的實力。因此,臣讚成陛下攻略西域,陛下若對西域用兵,微臣願效犬馬之勞。”
“罷了,是否發兵西域一事,暫且不論。”
朱棣說著話,隨即站了起來,負手而立道:“如今哈密生變,朕欲平息哈密亂局,諸卿皆可獻言獻策。太子,你先說。”
朱高煦恭聲道:“父皇,兒臣認為,朝廷應當趁機問責嘉峪關以西的蒙古六衛,最好能拿下其中叁、四衛的長官,換上本朝勳臣子弟以為鎮守!”
洪武初時,朱元璋派遣徐達北伐,成功攻取大都,元順帝率大臣宗室等回歸漠北草原。
然而,那時的北元勢力依舊強大,僅在北方戰線,除了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占據西北之外,還有東察合台汗國稱雄西域,各蒙古王公貴族占據河西走廊。
洪武五年,大明在有效控製河西走廊之後,構築了嘉峪關,並以嘉峪關以東作為朝廷的實際控製範圍。
自那時起,一直到如今的永樂叁年,為了鞏固西北邊疆,大明在嘉峪關以西、祁連山以南、青海以北,西至敦煌、哈密一帶,陸續冊封了七個羈縻衛所。
這七個衛分別是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蒙古衛、哈密衛。
因七衛在嘉峪關以西,故而統稱為“關西七衛”,又因七衛其掌權者多為蒙古族,故又稱“蒙古七衛”。
朱高煦知道,因為朱棣順利繼位的緣故,關西七衛較原曆史上提早出現,使得大明的統治延伸到了西域附近,七衛的設置也對大明西北邊疆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當年朱元璋鑒於嘉峪關以西地區的複雜情況和大明軍事布置側重於北方防線,對關西七衛采取了“以夷製夷”的策略。
所謂“以夷製夷”,看似高明,但在朱高煦看來,不過是比較鬆散的羈縻管理製度。
因為這種羈縻手段,以當地人為官,朝廷不派軍隊,防務自理,相應也不屯田,朝廷不向七衛收取賦稅,當地賦稅完全歸當地所有。
朱高煦認為,“以夷製夷”等於把人事權、軍事權、財政權全交給了關西七衛的頭人。
這必將導致大明朝廷對關西七衛缺乏有效的管轄,使得七衛在周邊遊牧部落與西域各方勢力的牽扯下,逐漸與大明離心離德。
所以,他要建議朱棣趁著哈密生亂,問罪其餘幾衛,最好能像之前強勢插手哈密事務把脫脫空降過去一樣,換上大明的勳臣子弟去坐鎮關西,如此便可為將來攻略西域做基礎。
因為朱棣昨天就此事與朱高煦商議過,故而他此時聽了朱高煦所言之後,並沒有露出太過驚訝的表情。
但殿內其他人卻是第一次聽到朱高煦這種觀點,包括誠意伯劉璟在內,皆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對關西七衛采取“以夷製夷”的策略,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規矩,而太子朱高煦的意思卻是要從根子上改變這個策略。
朱棣望向徐輝祖道:“魏國公,你覺得太子的建議如何?”
“陛下,臣反對。”
徐輝祖不得不起身朝朱高煦作揖,以示告罪道:“請太子殿下恕罪,臣確實有不同的看法。”
朱棣笑道:“魏國公不必如此,大明不以言獲罪,有朕在,太子豈會怪罪你?”
“兒臣不敢。”朱高煦當即起身作揖道。
“都坐下。有異議才是正常的,沒有異議反而成了一言堂。”
朱棣抬手虛按,示意朱高煦、徐輝祖坐下,同時說道:“魏國公,你且說說,為何反對?”
“陛下,太祖皇帝采取‘以夷製夷’的策略時,曾言:‘一則分其勢力殺其力,使之不為患,二則使外夷相攻,大省中國用兵之費。’對此,臣深以為然。”
徐輝祖解釋道:“陛下,太祖皇帝‘以夷製夷’的高明之處在於可使七衛相互牽製,相互溷戰,如此一來,蒙古七衛將難成氣候,也為朝廷省下一大筆軍費。”
他說到這裏,抬手抱拳,向朱高煦微微拱手道:“太子殿下可能是擔心關西七衛日後對朝廷離心離德,然臣以為,殿下卻是多慮了。”
“願聞其詳。”朱高煦頷首道。
徐輝祖道:“不敢。”
隨後,他接著道:“太祖皇帝準許關西各衛每季在肅州城互市一次,開展茶馬交易。因西北牧民不得茶則困以病,且那裏不能自產茶葉,隻能依賴與大明貿易獲取。故而,茶馬互市,使得西北各番不敢輕易得罪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