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鄭和恭聲道:“若大明能夠引進此兩種作物,數十年之後,天下產出的糧食,足以養活目前人口的十倍,甚至是二十倍,既然有如此多的人口, 便會有數以千萬計的英才供朝廷驅使,屆時大明社稷將穩如泰山!”


    朱高煦卻知道,鄭和這話說的並不對。


    根據後世人口學權威學者的研究,曆史上明朝末期全國人口約有兩億。


    但是,如此一個人口大國,反而卻被僅有幾十萬人口的女直給取代了。


    由此可見,人口並不是決定一個王朝的政權能否延續下去的決定性因素。


    當一個王朝在麵臨實力強大的外敵入侵時,能不能撐下去,要看其朝廷的財政收入和軍隊的戰鬥力, 以及人口數量等綜合國力。


    王朝崩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朝廷的體製和掌權者的眼界,還比如百姓吃不飽飯選擇造反,最終推翻朝廷。


    但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卻是財政的崩潰,而造成財政崩潰的原因,則是帝國開支超過稅收。


    至於會導致朝廷財政赤字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一是土地兼並導致的貧富不均,致使該繳稅的人不繳稅,而且鋪張浪費,不知收斂,更貪得無厭,壓榨底層百姓。


    二是氣候變化導致的農業減產,致使能繳稅的人交不上稅,更吃不飽飯。


    三是鎮壓叛亂或抵禦外地等巨大的軍費支出。


    四是特權階層腐化導致的行政低效, 貪汙腐敗,民怨沸騰。


    暫且拋開以上這些不談,隻要朝廷能保證絕大多數老百姓吃飽飯,那麽就是得人心的好朝廷。


    而百姓能不能吃飽飯,皆由其家中存糧的多寡決定。


    若大明引進玉米、甘薯,並逐漸推廣全國,那麽數十年之後,隻要不遇到史無前例的超級大洪災、火災或地震、瘟疫,屆時天下百姓便可擺脫饑餓,從此不會再遭遇饑荒。


    即便數省遭遇旱災、洪災、地震等天災,朝廷也可以憑借著全國範圍內存儲的巨量糧食,幫助災區百姓安安穩穩的渡過難關。


    “父皇,兒臣實在無法想象,一個不懼怕天災的王朝,其國力之強、百姓之富將會達到何種程度!”


    朱高煦用激動無比的感慨,側麵回答了朱棣剛才的問題。


    此時,朱棣、鄭和的目光,正死死盯著地球儀上大荒南洲北部的位置,兩人的思緒早已飛到數十年後,暢想著遠邁漢唐,舉世無敵的煌煌盛世大明。


    “倘若數十年後, 大明的人口與現在相比增加了十倍,屆時憑借強大的國力,完全可以把疆域拓展到超越前元的地步,甚至繼續分封出海,讓大九洲上遍布我華夏兒郎!畢竟,我華夏稟天命而生,有著教化萬族、傳遍華夏文明的使命!”


    自先秦時期,華夏就逐漸形成了“華夏至上”的理念,認為除了華夏之外的外族,皆是用兩條腿走路的禽獸,根本算不上人,並給四方外族起了個籠統的名字,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後世很多學者認為古代中國沒有民族概念,但實際上,華夏古人們的民族國家意識最突出的表達莫過於“華夷之辨”。


    “華夷之辨”存在著深刻的民族觀念色彩,因此,古代中國人具有史所罕見的最強烈的民族觀念精神。


    先秦時嚴格地以文化如服飾、禮儀、思想、道德等來嚴格區分先進的華夏族與落後的蠻夷。


    在先秦以後,在“華夷之辨”上的衡量標準是三個標準並行,以血緣及地域進行衡量的觀點一般在華夏麵臨嚴峻威脅即遭遇嚴重入侵和災難時占據主流,而這主要也是為了保護華夏族群的存續。


    就眼下來說,朱高煦的這番言論,深得朱棣認可。


    朱棣出生時,華夏大地上處在元末戰亂時期,等到他長大時,大明已經建立,中原大地上已經恢複華夏衣冠。


    因此,開創大明王朝的朱元章高喊的“驅逐韃虜,恢複中華,陳剛立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對朱棣的影響極大。


    可以說,這位藩王出身的大明第二任皇帝,也信奉“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華夏至上”之理念。


    “高煦所言極是!看來,這大荒南洲是一塊寶地啊!”


    朱棣撫摸著地球儀,目光盯著大荒南洲道:“不知朕這輩子可有機會去那看一看?”


    朱高煦又道:“父皇,據兒臣翻查古籍得知,在那裏,除了甘薯、玉米之外,還有一種非常適合種植在山地或貧瘠之地的農作物——南瓜。”


    “南瓜可以煮著吃,炒著吃,燒著吃,蒸著吃。還可以曬幹成南瓜幹,研磨成南瓜粉做饅頭吃。”


    “此作物的生存能力極其頑強,即便是在馬路邊上胡亂丟幾顆種子,也能生根發芽,而後開花結果,並在成熟後長出巨大的瓜果!”


    “其畝產量比甘薯還誇張,種植普通的南瓜,每畝可以收獲三千斤左右,若是種植高產品種,每畝至少能收獲四五千斤,而若用支架將其吊起來,且控製好養護條件,及時補水補肥,則每畝的產量可以達到萬斤以上。”


    “畝產上萬斤!?”


    朱棣、鄭和皆心頭一震,像是在聽朱高煦吹牛一樣,有些不敢相信。


    朱高煦信誓旦旦道:“即便是貧瘠之地,種植普通的南瓜,每畝也可以收獲三千斤左右!”


    “真乃仙種也!”


    鄭和驚歎道。


    他本能的選擇相信朱高煦的話,畢竟在朱高煦指點之下,墨巧司這幾年發明創造出來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


    比如,自行車、杜仲膠、香皂、千裏鏡、水銀鏡等等,有許多過去存在於神仙傳說之中的神奇之物,都在朱高煦的指點下被墨巧司發明創造了出來。


    若不是許多東西的實用性還不夠穩定,恐怕皇家商行早就為朱棣賺到了足夠修建兩座新皇城的錢了!


    在鄭和的潛意識裏,朱高煦可以比肩魯班,若他第二次出海回來之後,能順利把仙種帶回大明,那麽數百年之後,朱高煦很可能會被後世之人尊崇到比肩華夏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地步。


    因為朱高煦指點他找到“仙種”的功績,將會福澤百代、千代,乃至萬代的華夏人!


    “高煦,朕有些好奇,為何偏偏是你從古籍之中發現了這些海外的作物?莫非,這是天意!?”


    朱棣非常詫異朱高煦竟然能從古籍裏翻出來那麽多的東西。


    可惜朱高煦沒法解釋。


    其實朱高煦很想把他穿越者的身份告訴朱棣。


    不過,朱高煦覺得眼下還不是時候,他再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向朱棣坦誠一切。


    可能是十年之後,或者二十年之後,也可能是朱棣臨終之前,恰逢兩人訣別的時候。


    “父皇有所問,兒臣不敢不答。”


    朱高煦恭聲道:“兒臣之前查閱曆代研讀《山海經》的古籍,從中推演畫出了大九洲輿圖,同時也從那些古籍裏得知了海外大洲上生長著一些與我中華不同的農作物。”


    “由於不確定這些記載的真偽,故而上次鄭和出海之前,兒臣沒有向父皇提及。但鄭和首次出海回來後,確定了大九洲輿圖的準確性,因此兒臣覺得鄭和第二次出海的話,可以試著去尋找古籍裏記載的那些農作物。”


    “你有心了。”朱棣頷首道。


    頓了頓,他望向鄭和道:“鄭和,你此次出海,責任重大,務必慎重!”


    “微臣懂得,請陛下放心,微臣一定慎之又慎。”


    鄭和躬身道。


    此時朱棣已走出狂熱,頭腦恢複清明。


    他轉過身,伸出右手拍在鄭和左肩上,沉聲道:“鄭和,繞大地航行一圈並不是一件簡單的,需要探索航線,朕估算用時不會低於五年,但朕多給你一年的時間,六年之後,朕希望能見到玉米、甘薯、南瓜等海外作物。”


    “微臣領旨,謝陛下恩典!”


    鄭和當即屈膝跪地,給朱棣磕了一個頭,行了一個十分隆重的跪拜大禮。


    “朕準你三天假,回去好好想想航線的事,正所謂集思廣益,你這次可以多招募一些有航海經驗的老手。”


    朱棣接著吩咐道。


    “謝陛下。”


    鄭和俯首再拜道。


    朱棣道:“你先下去罷。”


    “微臣告退。”


    鄭和躬著身退了下去。


    目送鄭和離去之後,朱棣轉過身,用眼神示意朱高煦坐下說話,隨即接著說道:“朕打算把京師遷至北都,你怎麽看?”


    永樂元年三月,禮部尚書鄭沂等官員上奏,稱北平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應當效彷太祖皇帝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於是,朱棣大力擢升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都,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都,被強令遷入北都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tanshu.com">fantuantanshu.com</a>


    “父皇,兒臣覺得可行。”


    朱高煦恭聲道:“不過,若此時就遷過去怕是不太妥當。一是原王宮規模不夠,二是從江南轉運糧食過去路途遙遠,費時費力,三是北方還有遊牧部落未肅清,四是東北還有未臣服的女直部落。”


    “那你認為什麽時候合適遷都?”


    朱棣覺得有道理,認真的問道。


    朱高煦答道:“一是新都城建好,二是肅清北方與東北的不服勢力,三是河套地區與遼東地區出產的糧食除了可以滿足本地需求外,還可以供應北都上百萬人口之需。”


    “而營建新都、肅清不服、擴大墾田量這三件事可以同時進行,結合我大明如今的綜合國力,兒臣覺得,十年之後,差不多就是遷都的時候。”


    “嗯,言之有理。”朱棣撫須道。


    永樂三年,十一月初三。


    “今天早朝,朕要講三件事。”


    朱棣端坐在金台之上,俯視著堂上一眾王公大臣,高聲說道。


    “第一件事,營建新都城。朕打算把京師遷往北都,因此朕要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巍峨宮殿,來彰顯我永樂盛世之輝煌。此事,交由戶部來操辦。”


    “陛下,臣身為戶部尚書,有些話不得不說,請陛下見諒。”


    鬱新躬身出列道。


    “說吧。”


    朱棣朗聲道。


    “啟稟陛下,為了籌備朝廷的第二次出海巡洋之舉,如今光是製造寶船與招募水手,就已經花了一百多萬兩,再加上供應出海官兵的物資,所需費用不會低於兩百萬兩。”


    鬱新苦著臉道:“此外,編修《文獻大成》,處理江南水災,為西北大軍籌備糧草,這上上下下都需要銀圓、金鈔。而今,陛下又要在北都興建皇城,臣掌管的戶部實在是難以供應的過來啊!”


    “朕要說的第二件事,正是解學士主持編撰的《文獻大成》。此書編撰的進度朕已做了解,目前那裏麵收集的書籍還是太少,涉及的內容仍過於狹窄,皆為儒家思想、孔孟之道。”


    “朕上次就說過,我中華數千年曆史,就那麽一點文化精華麽?法家、墨家、道家、兵家、陰陽家、農家等諸子百家的著作,皆可以編進去啊!”


    朱棣沒有直接回應鬱新提出的困難,而是就《文獻大成》之事說了一番話。


    “朕還聽說,有些鄉野文人出書罵朕,說朕攤丁入畝有悖祖製,這種書也可以編進去啊?”


    解縉出列跪下道:“陛下,這種不堪入目的讀物,怎麽可以修進大典之列,這不僅有辱陛下聖明,還玷汙了綱常倫理。”


    “微臣屢次直言,惹惱陛下,而陛下寬容大度,對微臣寵愛有加,又把修國家大典的重任交給微臣,這對臣來說,乃是至高的榮譽。”


    他俯身拜道:“微臣定當竭盡所能,不敢怠慢,對編修大典所用書籍經過嚴格把關,微臣眼裏,容不得沙子,請陛下恕罪。”


    “解縉,人們都說你是我大明的第一才子,可你卻把自己圈死在了孔孟之道裏。朕要的不僅僅是這些內容,朕上次就說過,朕要這本《文獻大成》涵蓋我華夏民族數千年來的智慧文明。”


    朱棣豁然站起,高聲道:“你記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還是一座文明史上的裏程碑。你現在修進去的內容,太貧乏了,朕要的是包羅萬象。”


    “臣,無能,請陛下治罪。”


    解縉拜道。


    “朕會請太子少師(姚廣孝)來協助你完成這部大典。”


    朱棣抬手道:“平身罷。”


    “臣遵旨,謝陛下聖恩!”


    解縉再次拜道。


    “至於朕要說的第三件事,就是剛才戶部鬱尚書提到的銀錢問題。既然沒有錢,那朕就創造錢。”


    朱棣成竹在胸道。


    “敢問父皇如何創造?”


    朱高煦誤以為朱棣要讓寶源局大量印製金鈔來充實國庫,這才有此一問。


    PS:感謝夢未眠,Ctsqz _,白夜獨行的貓,我愛老婆大人o等兄弟投的推薦票與月票!感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棣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重生朱棣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