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p>
早朝正在繼續。</p>
朱棣的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並不好回答。</p>
因為滿朝文武皆知,若要治理西域,自然是從政、法、軍三個大的方麵著手。</p>
而根據朝廷體製,郡縣西域,必然要設地方三司管理,即分別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管理。</p>
承宣布政使司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p>
提刑按察使司的內部分設經曆司、照磨所、司獄司。經曆司掌收納文書與勘察刑名之事,置經曆、知事各一人;照磨所掌照刷桉卷,置照磨、檢校各一人;司獄司,掌檢察監獄事務,置司獄一人。</p>
都指揮使司是地方常設軍事指揮衙門,統率轄區內的各地衛所,其長官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朝廷五軍都督府管理。</p>
以上這些既定的製度,朱棣清楚,文武百官也清楚。</p>
因此,朱棣所問“如何治理西域”而是另有所指。</p>
齊泰急於表現,連忙奏言道:“陛下,臣以為治理西域,首要之事,在於穩定各部人心。”</p>
雖然他這句話說的十分簡潔且含蓄,但是朱棣、朱高煦都聽懂了,即兩個關鍵的信息“首要之事”與“各部人心”。</p>
西域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已經接近六百年,大明想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郡縣西域,並不是設置兩三個省級地方衙門,就可以在那裏建立有效的統治。</p>
尤其是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上,生活著來自四麵八方的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不同部落之前甚至存在著世仇。</p>
這些部落攝於明軍戰力,眼下雖已臣服,可相互之間的實力參差不齊,有高有低。</p>
明軍一旦撤退,西域必然會再起紛爭,而明軍又不能一直守在那裏。</p>
且每個部落之中,也有貴人與平民之分。</p>
對於大明朝廷而言,任何一件事都有輕重緩急,西征大軍雖打下了西域,蕩平了西域境內各個不服勢力,可這隻是武力征服。</p>
齊泰不愧是在曆史上向建文帝朱允炆獻出“置換封地”來對付大明諸藩的名臣,早在朱棣決定對西域用兵的時候,他就想到了將來朝廷郡縣西域會遇到的各種問題。</p>
此時聽到朱棣發問,他準備多時的腹稿,終於派上了用場。</p>
眾臣聽到齊泰所答,有超過七成的朝臣下意識的點了頭,似乎是表示讚同。</p>
朱棣問道:“如何穩定人心?”</p>
齊泰不慌不忙的答道:“陛下,臣有三策,可安西域人心。”</p>
“且說說看。”朱棣吩咐道。</p>
“是。”</p>
齊泰躬身一禮,然後緩緩說道:“陛下,天山以北之地,水草豐美,土地肥沃,可廣置衛所,平時種地屯田,戰時出征作戰。同時從大明腹地人口密集之府縣,陸續遷移百姓過去,分田給地,生產生活。此乃屯田移民之策。”</p>
“而對那些在天山以南廣大地區生活的幾十個部落,朝廷可委任原來的部落頭領為衛所指揮使或千戶,替朝廷治理其原部落屬民。隻要朝廷能確保各部頭領地位不變,他們便不會有二心。此乃穩定各部頭領之策。”</p>
“再者,西域多年戰亂,底層百姓生活困苦,臣建議朝廷可以免收西域原住民的田賦或商稅,同時補助各種耕種工具,修路修渠,讓利於民,促進西域各地區居民恢複生產,休養生息。此乃讓利於民之策。”</p>
朱棣聽完齊泰獻上的三策,滿意的撫須笑道:“齊卿這三策,對於西域百姓及各部頭領,可謂是仁至義盡矣!”</p>
他說到這裏,頓了頓,看向殿內眾臣,朗聲問道:“諸卿以為如何?”</p>
“陛下,朝廷若采用齊侍郎的三策,西域各部必然人心盡歸!”</p>
兵部尚書金忠恭聲道。</p>
“臣附議。”</p>
隨後,吏部尚書張紞、禮部尚書鄭賜等六部九卿紛紛表示附議。</p>
就在朱棣決定宣布采納齊泰三策之時,朱高煦站了出來,躬身行禮道:“父皇,兒臣覺得此三策有不妥之處。”</p>
朱棣驚訝道:“有何不妥之處?”</p>
“父皇,移民戍邊和屯兵屯田戍邊,漢唐皆用此策,可見此策乃是治理西域的良策,對於這一點,兒臣無異議。但穩定各部頭領之策,明顯不妥,若施行下去的話,必然會對後麵朝廷治理西域產生不利的影響。”</p>
</p>
朱高煦侃侃而言道:“兒臣認為,眼下應該趁著掃滅各個不服勢力時,一舉摧毀天山以南廣大地區上各部貴族的統治,然後派遣官員前往天山以南地區,像治理大明腹地一樣治理那裏,當然要因地製宜設置規矩,不能照搬內地治理府縣的成規。”</p>
“因為那些各部貴族,之前本就是殘酷壓榨和剝削底層百姓的蛀蟲,若我大明將士舉兵將之鏟除,必然會得到底層百姓的擁戴。”</p>
“朝廷出動大軍,攻打帖木兒與忽歹達勢力時,他們以觀望的姿態,等到我大軍炮殺帖木兒之後,他們仍舊不死心。一直到父皇擊敗阿魯台,蕩平漠北的消息傳到西域之後,這些部落頭領才望風而降。”</p>
“由此可見,這些部落世襲貴族荒淫無恥、不學無術、奸詐反複,極善陰謀詭計,對百姓一味地敲骨吸髓,卻不善加治理,否則西域也不會亂這麽多年,百姓困苦至今。”</p>
“若朝廷念在他們選擇了臣服,允許他們擔任世襲的衛所指揮或千戶,那麽假以時日,待其部落發展壯大之後,必然會生出二心,而成養虎為患之局麵。畢竟,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p>
齊泰聽到這裏,心中陡然一驚。</p>
他知道朱高煦說的沒有錯,西域境內各部頭領狡詐陰險,今日見明軍戰力強大臣服大明,明日若帖木兒國崛起,必然又會投降帖木兒國。</p>
朱棣與殿內眾臣聽了朱高煦的這番話,同樣產生了新的想法。</p>
尤其是朱棣,他已經想到了禍亂大唐王朝的安祿山與史思明就是唐玄宗養的老虎。</p>
“至於免收西域原住民的田賦或商稅,並補助農具等讓利於民之策,就目前來看,當然是利於穩定民心,恢複生產的。可是,若朝廷長期對那裏采用此優待政策,日後他們難免會把這種優待當成是理所當然。隻要朝廷開始收稅,必然會激起民變,從而再生動亂。”</p>
朱高煦接著道:“不僅如此,補助農具,修路修渠等,是需要花費國庫銀兩的,可朝廷卻不對那裏征收田賦或商稅,這對大明腹地的百姓來說,極不公平。父皇,依兒臣之見,可減免西域三年賦稅。三年之後,一切規製再恢複到與大明腹地相同。”</p>
“總之,兒臣認為,從漢唐治理西域的故事可知,對於西域之地,隻能采取移民戍邊和屯兵屯田戍邊之策。等將來那裏的漢民數量增加到數百萬的時候,兒臣相信,屆時西域也就不會是大明的邊疆了,而是會成為現在的腹地。”</p>
朱棣頷首道:“好!好一個會成為‘現在的腹地’!”</p>
“陛下,太子殿下深謀遠慮,若不是殿下察覺到不妥,將來朝廷采用臣獻的計策,必然會釀成大禍,臣思慮不周,請陛下責罰!”</p>
齊泰躬身出列,跪地叩首道。</p>
朱棣道:“齊卿也是一片報國之心,朕為何要責罰?起來罷!”</p>
“謝陛下。”</p>
待齊泰起身退回班序後,朱棣看向殿內眾臣,高聲問道:“太子對齊卿的三策進行了補充,朕覺得可行,諸位以為如何?”</p>
“陛下,臣無異議。”</p>
吏部尚書張紞率先答道。</p>
禮部尚書鄭賜道:“陛下,太子深謀遠慮,老成謀國,對於太子補充之策,臣表示附議。”</p>
“陛下,臣也附議。”夏原吉、卓敬先後出聲道。</p>
就這樣,朱高煦提出的幾點補充,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通過。</p>
“既然無人再有異議,那郡縣西域之事,就這麽定了。”</p>
朱棣對本次議論做了最後的定論。</p>
他頓了頓,看向方孝孺、黃淮等內閣顧問,吩咐道:“內閣結合太子與齊泰所獻之策,替朕草擬一份治理西域的方略。”</p>
“臣等領旨。”方孝孺等人齊聲道。</p>
散朝後。</p>
會同館。</p>
“各位使者,現在大明皇帝陛下已經撤了王景弘巡洋正使的職務,讓他賦閑在家。可見已是天威震怒。”</p>
渤泥王半躺在床上,輕輕咳嗽了一聲,接著緩聲道。</p>
柯枝國使臣道:“是啊,讓人摸不著頭腦。”</p>
“若王景弘不再擔任國使,大明對外的國策恐怕會改變,我等小國該如何是好?西洋豈不是又要亂了?”</p>
滿剌加使臣接話道。</p>
渤泥王道:“這都是讓亞烈一事攪合的,王國使不能換。這些年,正是大明船隊日夜航行海上,強不淩弱,大不欺小,才有如此安享太平的局麵。若換了國使,對外政策一變,整個西洋必將再次陷入混亂,我們便無法在海上與各國和平貿易了。”</p>
柯枝國使臣道:“渤泥王說的對,我等應力爭大明船隊不更改主帥。”</p>
“讓大明不改變友善萬邦的國策,才是最重要的。”滿剌加使臣道。</p>
渤泥王道:“因此,我願以弱病之身,與諸位一同去求見大明皇帝陛下。”</p>
半個時辰後。</p>
本想去求見朱棣的渤泥國王,竟然在房間裏見到了朱棣。</p>
“陛下。”</p>
渤泥王作勢就要起來行禮,並用標準的漢語說道。</p>
“你有病在身,請勿多禮,快躺下。”</p>
朱棣扶著渤泥王躺下後,解釋道:“朕聽說你病了,剛下朝就過來看你,剛才怕打攪你休息,才沒有讓人喊出來。”</p>
渤泥王掙紮著堅持行禮道:“小王怎敢悖禮不尊?”</p>
“無礙,朕散朝後,剛得到稟告,來遲了。”朱棣接著解釋道。</p>
渤泥王道:“陛下言重了,小王偶感風寒,豈敢勞動陛下萬乘之尊。”</p>
朱棣坐在床榻邊,寬慰道:“你們渤泥國遠在炎熱之地,想必是不習慣京師多變的氣候,應該是今年倒春寒著了涼氣。朕給你帶來了大明最好的禦醫。你放心,用不了多久,你就會好起來的。”</p>
“不瞞陛下,小王從去年冬季來到大明京師朝見陛下,後來因為染了風寒,沒能回國,一直養病至今。在京師住了這麽久,小王已經習慣了,還真有點不想走了。”</p>
渤泥王微微笑道。</p>
朱棣也笑了道:“好啊,那就安心的住。想住多久,就住多久。”</p>
“多謝陛下關切,小王感激之情無以言表。”</p>
渤泥王抱拳拱手道。</p>
朱棣又道:“安心養病,需要什麽,盡管吩咐。”</p>
渤泥王道:“陛下,小王有一事懸在心中,不吐不快。”</p>
“講。”朱棣點頭道。</p>
他已經猜到渤泥王會說什麽。</p>
“大明朝廷如何處置亞烈,已經引起了海外各邦國關注,未免多生事端,讓海外諸邦安心與大明通商貿易,小王懇請陛下及早定奪。”</p>
渤泥王恭聲道。</p>
“朕知道了。”</p>
朱棣拍了拍渤泥王的手,輕聲道:“你好生休養,朕去看看其他邦國的使臣。”</p>
小半個時辰後。</p>
皇城內。</p>
端門前廣場上。</p>
“朕今日帶諸位來皇城轉一轉,散散心,怕你們久居會同館,悶著了。”</p>
朱棣領著一群南洋邦國使臣,在朱高煦及錦衣衛的陪同下,於端門前緩緩散著步。</p>
“陛下,大明皇城的輝煌,著實讓人讚歎,古老的文明更讓人高山仰止,所以我們有一個請求,請陛下恩準。”</p>
柯枝國使臣用不太流利的漢語恭聲說道。</p>
“請講。”朱棣點頭道。</p>
柯枝國使臣道:“我們這些國家都想請王景弘大人再去走訪,加強兩國間的交往。這樣一來,我們既能學到大明的文化,又能夠彼此互通有無,可謂一舉兩得。”</p>
滿剌加使臣附和道:“與王國使率領的船隊交往,我們覺得與大明親密無間。”</p>
朱棣聞言,撫須道:“此事朕還在思量,過兩日再說。看,那邊還有更好的景致,走,朕帶你們去看看。”</p>
早朝正在繼續。</p>
朱棣的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並不好回答。</p>
因為滿朝文武皆知,若要治理西域,自然是從政、法、軍三個大的方麵著手。</p>
而根據朝廷體製,郡縣西域,必然要設地方三司管理,即分別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管理。</p>
承宣布政使司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p>
提刑按察使司的內部分設經曆司、照磨所、司獄司。經曆司掌收納文書與勘察刑名之事,置經曆、知事各一人;照磨所掌照刷桉卷,置照磨、檢校各一人;司獄司,掌檢察監獄事務,置司獄一人。</p>
都指揮使司是地方常設軍事指揮衙門,統率轄區內的各地衛所,其長官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朝廷五軍都督府管理。</p>
以上這些既定的製度,朱棣清楚,文武百官也清楚。</p>
因此,朱棣所問“如何治理西域”而是另有所指。</p>
齊泰急於表現,連忙奏言道:“陛下,臣以為治理西域,首要之事,在於穩定各部人心。”</p>
雖然他這句話說的十分簡潔且含蓄,但是朱棣、朱高煦都聽懂了,即兩個關鍵的信息“首要之事”與“各部人心”。</p>
西域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已經接近六百年,大明想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郡縣西域,並不是設置兩三個省級地方衙門,就可以在那裏建立有效的統治。</p>
尤其是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上,生活著來自四麵八方的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不同部落之前甚至存在著世仇。</p>
這些部落攝於明軍戰力,眼下雖已臣服,可相互之間的實力參差不齊,有高有低。</p>
明軍一旦撤退,西域必然會再起紛爭,而明軍又不能一直守在那裏。</p>
且每個部落之中,也有貴人與平民之分。</p>
對於大明朝廷而言,任何一件事都有輕重緩急,西征大軍雖打下了西域,蕩平了西域境內各個不服勢力,可這隻是武力征服。</p>
齊泰不愧是在曆史上向建文帝朱允炆獻出“置換封地”來對付大明諸藩的名臣,早在朱棣決定對西域用兵的時候,他就想到了將來朝廷郡縣西域會遇到的各種問題。</p>
此時聽到朱棣發問,他準備多時的腹稿,終於派上了用場。</p>
眾臣聽到齊泰所答,有超過七成的朝臣下意識的點了頭,似乎是表示讚同。</p>
朱棣問道:“如何穩定人心?”</p>
齊泰不慌不忙的答道:“陛下,臣有三策,可安西域人心。”</p>
“且說說看。”朱棣吩咐道。</p>
“是。”</p>
齊泰躬身一禮,然後緩緩說道:“陛下,天山以北之地,水草豐美,土地肥沃,可廣置衛所,平時種地屯田,戰時出征作戰。同時從大明腹地人口密集之府縣,陸續遷移百姓過去,分田給地,生產生活。此乃屯田移民之策。”</p>
“而對那些在天山以南廣大地區生活的幾十個部落,朝廷可委任原來的部落頭領為衛所指揮使或千戶,替朝廷治理其原部落屬民。隻要朝廷能確保各部頭領地位不變,他們便不會有二心。此乃穩定各部頭領之策。”</p>
“再者,西域多年戰亂,底層百姓生活困苦,臣建議朝廷可以免收西域原住民的田賦或商稅,同時補助各種耕種工具,修路修渠,讓利於民,促進西域各地區居民恢複生產,休養生息。此乃讓利於民之策。”</p>
朱棣聽完齊泰獻上的三策,滿意的撫須笑道:“齊卿這三策,對於西域百姓及各部頭領,可謂是仁至義盡矣!”</p>
他說到這裏,頓了頓,看向殿內眾臣,朗聲問道:“諸卿以為如何?”</p>
“陛下,朝廷若采用齊侍郎的三策,西域各部必然人心盡歸!”</p>
兵部尚書金忠恭聲道。</p>
“臣附議。”</p>
隨後,吏部尚書張紞、禮部尚書鄭賜等六部九卿紛紛表示附議。</p>
就在朱棣決定宣布采納齊泰三策之時,朱高煦站了出來,躬身行禮道:“父皇,兒臣覺得此三策有不妥之處。”</p>
朱棣驚訝道:“有何不妥之處?”</p>
“父皇,移民戍邊和屯兵屯田戍邊,漢唐皆用此策,可見此策乃是治理西域的良策,對於這一點,兒臣無異議。但穩定各部頭領之策,明顯不妥,若施行下去的話,必然會對後麵朝廷治理西域產生不利的影響。”</p>
</p>
朱高煦侃侃而言道:“兒臣認為,眼下應該趁著掃滅各個不服勢力時,一舉摧毀天山以南廣大地區上各部貴族的統治,然後派遣官員前往天山以南地區,像治理大明腹地一樣治理那裏,當然要因地製宜設置規矩,不能照搬內地治理府縣的成規。”</p>
“因為那些各部貴族,之前本就是殘酷壓榨和剝削底層百姓的蛀蟲,若我大明將士舉兵將之鏟除,必然會得到底層百姓的擁戴。”</p>
“朝廷出動大軍,攻打帖木兒與忽歹達勢力時,他們以觀望的姿態,等到我大軍炮殺帖木兒之後,他們仍舊不死心。一直到父皇擊敗阿魯台,蕩平漠北的消息傳到西域之後,這些部落頭領才望風而降。”</p>
“由此可見,這些部落世襲貴族荒淫無恥、不學無術、奸詐反複,極善陰謀詭計,對百姓一味地敲骨吸髓,卻不善加治理,否則西域也不會亂這麽多年,百姓困苦至今。”</p>
“若朝廷念在他們選擇了臣服,允許他們擔任世襲的衛所指揮或千戶,那麽假以時日,待其部落發展壯大之後,必然會生出二心,而成養虎為患之局麵。畢竟,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p>
齊泰聽到這裏,心中陡然一驚。</p>
他知道朱高煦說的沒有錯,西域境內各部頭領狡詐陰險,今日見明軍戰力強大臣服大明,明日若帖木兒國崛起,必然又會投降帖木兒國。</p>
朱棣與殿內眾臣聽了朱高煦的這番話,同樣產生了新的想法。</p>
尤其是朱棣,他已經想到了禍亂大唐王朝的安祿山與史思明就是唐玄宗養的老虎。</p>
“至於免收西域原住民的田賦或商稅,並補助農具等讓利於民之策,就目前來看,當然是利於穩定民心,恢複生產的。可是,若朝廷長期對那裏采用此優待政策,日後他們難免會把這種優待當成是理所當然。隻要朝廷開始收稅,必然會激起民變,從而再生動亂。”</p>
朱高煦接著道:“不僅如此,補助農具,修路修渠等,是需要花費國庫銀兩的,可朝廷卻不對那裏征收田賦或商稅,這對大明腹地的百姓來說,極不公平。父皇,依兒臣之見,可減免西域三年賦稅。三年之後,一切規製再恢複到與大明腹地相同。”</p>
“總之,兒臣認為,從漢唐治理西域的故事可知,對於西域之地,隻能采取移民戍邊和屯兵屯田戍邊之策。等將來那裏的漢民數量增加到數百萬的時候,兒臣相信,屆時西域也就不會是大明的邊疆了,而是會成為現在的腹地。”</p>
朱棣頷首道:“好!好一個會成為‘現在的腹地’!”</p>
“陛下,太子殿下深謀遠慮,若不是殿下察覺到不妥,將來朝廷采用臣獻的計策,必然會釀成大禍,臣思慮不周,請陛下責罰!”</p>
齊泰躬身出列,跪地叩首道。</p>
朱棣道:“齊卿也是一片報國之心,朕為何要責罰?起來罷!”</p>
“謝陛下。”</p>
待齊泰起身退回班序後,朱棣看向殿內眾臣,高聲問道:“太子對齊卿的三策進行了補充,朕覺得可行,諸位以為如何?”</p>
“陛下,臣無異議。”</p>
吏部尚書張紞率先答道。</p>
禮部尚書鄭賜道:“陛下,太子深謀遠慮,老成謀國,對於太子補充之策,臣表示附議。”</p>
“陛下,臣也附議。”夏原吉、卓敬先後出聲道。</p>
就這樣,朱高煦提出的幾點補充,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通過。</p>
“既然無人再有異議,那郡縣西域之事,就這麽定了。”</p>
朱棣對本次議論做了最後的定論。</p>
他頓了頓,看向方孝孺、黃淮等內閣顧問,吩咐道:“內閣結合太子與齊泰所獻之策,替朕草擬一份治理西域的方略。”</p>
“臣等領旨。”方孝孺等人齊聲道。</p>
散朝後。</p>
會同館。</p>
“各位使者,現在大明皇帝陛下已經撤了王景弘巡洋正使的職務,讓他賦閑在家。可見已是天威震怒。”</p>
渤泥王半躺在床上,輕輕咳嗽了一聲,接著緩聲道。</p>
柯枝國使臣道:“是啊,讓人摸不著頭腦。”</p>
“若王景弘不再擔任國使,大明對外的國策恐怕會改變,我等小國該如何是好?西洋豈不是又要亂了?”</p>
滿剌加使臣接話道。</p>
渤泥王道:“這都是讓亞烈一事攪合的,王國使不能換。這些年,正是大明船隊日夜航行海上,強不淩弱,大不欺小,才有如此安享太平的局麵。若換了國使,對外政策一變,整個西洋必將再次陷入混亂,我們便無法在海上與各國和平貿易了。”</p>
柯枝國使臣道:“渤泥王說的對,我等應力爭大明船隊不更改主帥。”</p>
“讓大明不改變友善萬邦的國策,才是最重要的。”滿剌加使臣道。</p>
渤泥王道:“因此,我願以弱病之身,與諸位一同去求見大明皇帝陛下。”</p>
半個時辰後。</p>
本想去求見朱棣的渤泥國王,竟然在房間裏見到了朱棣。</p>
“陛下。”</p>
渤泥王作勢就要起來行禮,並用標準的漢語說道。</p>
“你有病在身,請勿多禮,快躺下。”</p>
朱棣扶著渤泥王躺下後,解釋道:“朕聽說你病了,剛下朝就過來看你,剛才怕打攪你休息,才沒有讓人喊出來。”</p>
渤泥王掙紮著堅持行禮道:“小王怎敢悖禮不尊?”</p>
“無礙,朕散朝後,剛得到稟告,來遲了。”朱棣接著解釋道。</p>
渤泥王道:“陛下言重了,小王偶感風寒,豈敢勞動陛下萬乘之尊。”</p>
朱棣坐在床榻邊,寬慰道:“你們渤泥國遠在炎熱之地,想必是不習慣京師多變的氣候,應該是今年倒春寒著了涼氣。朕給你帶來了大明最好的禦醫。你放心,用不了多久,你就會好起來的。”</p>
“不瞞陛下,小王從去年冬季來到大明京師朝見陛下,後來因為染了風寒,沒能回國,一直養病至今。在京師住了這麽久,小王已經習慣了,還真有點不想走了。”</p>
渤泥王微微笑道。</p>
朱棣也笑了道:“好啊,那就安心的住。想住多久,就住多久。”</p>
“多謝陛下關切,小王感激之情無以言表。”</p>
渤泥王抱拳拱手道。</p>
朱棣又道:“安心養病,需要什麽,盡管吩咐。”</p>
渤泥王道:“陛下,小王有一事懸在心中,不吐不快。”</p>
“講。”朱棣點頭道。</p>
他已經猜到渤泥王會說什麽。</p>
“大明朝廷如何處置亞烈,已經引起了海外各邦國關注,未免多生事端,讓海外諸邦安心與大明通商貿易,小王懇請陛下及早定奪。”</p>
渤泥王恭聲道。</p>
“朕知道了。”</p>
朱棣拍了拍渤泥王的手,輕聲道:“你好生休養,朕去看看其他邦國的使臣。”</p>
小半個時辰後。</p>
皇城內。</p>
端門前廣場上。</p>
“朕今日帶諸位來皇城轉一轉,散散心,怕你們久居會同館,悶著了。”</p>
朱棣領著一群南洋邦國使臣,在朱高煦及錦衣衛的陪同下,於端門前緩緩散著步。</p>
“陛下,大明皇城的輝煌,著實讓人讚歎,古老的文明更讓人高山仰止,所以我們有一個請求,請陛下恩準。”</p>
柯枝國使臣用不太流利的漢語恭聲說道。</p>
“請講。”朱棣點頭道。</p>
柯枝國使臣道:“我們這些國家都想請王景弘大人再去走訪,加強兩國間的交往。這樣一來,我們既能學到大明的文化,又能夠彼此互通有無,可謂一舉兩得。”</p>
滿剌加使臣附和道:“與王國使率領的船隊交往,我們覺得與大明親密無間。”</p>
朱棣聞言,撫須道:“此事朕還在思量,過兩日再說。看,那邊還有更好的景致,走,朕帶你們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