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太子朱瞻域剛開始提出來的方案不是出兵瓦剌?</p>
那是因為自永樂十六年至今十年以來,大明對外並無戰事,內部百姓安居樂業,朱棣、朱高煦父子倆走的是休養生息、發展內政、大興基建的路線。</p>
朱瞻域內心自然是渴望對大漠用兵的。</p>
可他又不敢提出與朱棣、朱高煦父子倆近十年大政方針背道而馳的策略,所以才會建議朝廷冊封太平之子為王來鉗製脫歡。</p>
因此,當他聽到朱高煦決定對瓦剌用兵之後,立即表示讚成。</p>
這並不是朱瞻域兩麵派、牆頭草,而是他身為皇儲,必須要盡可能理解皇帝的意圖,父子齊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p>
朱高煦繼位之初,便著手整頓京營,如今又下令全麵改革兵製,積極推行乾熙新政,免不了要對外用兵,以證明按新兵製整編出來的新軍之戰力。</p>
齊泰是積年老臣,自然看穿了朱高煦的意圖,然而他不是楊修,更不是解縉,不敢也不願意在朱高煦麵前賣弄。</p>
畢竟,他出身微寒,能走到今天實在不容易。</p>
換言之,若是朱高煦不問,齊泰自是不會說。</p>
可朱高煦既然的問了,那他齊泰身為臣子,就必須認真的回答。</p>
自永樂十七年十一月,隨著蒙古草原上各部落牧區劃定,六都司的先後設立,以及十三處要塞修建完畢之後,大漠諸部每年都會遣使進貢,朝廷更是在邊塞開設互市城鎮,雙方至今已經和平了十餘年。</p>
而且,由於大漠諸部接受了朝廷的冊封,嚴格來說是大明的臣屬,若無正當理由,大明是不能發兵攻打臣屬的。</p>
更何況,近十年朝廷都沒有對外用兵,若討伐脫歡沒有足夠的理由,恐怕會有不少大臣反對出兵大漠。</p>
齊泰所言,恰恰為大明出兵瓦剌,提出了一個占據大義名分的理由。</p>
然而,出兵瓦剌,討伐脫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p>
朱高煦下了決定之後,當即召集六部九卿及大都督府諸都督,於武英殿召開緊急會議。</p>
因為發兵瓦剌的理由十分充分,六部九卿又多是朱高煦的心腹,自然不會反對。</p>
大都督府諸位都督也當然不會反對。</p>
所以,眾人議論的是如何保證軍需糧草的供應。</p>
在冷兵器時代,凡兩軍對戰,雙方除了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軍事實力之外,還得具備不弱的後勤實力。</p>
巨鹿之戰、赤壁之戰、鄱陽湖大戰等一係列看似實力對比懸殊的戰役,起到關鍵作用的往往不是人數的多寡,而是後勤供給的連貫性和協調性。</p>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是沒有錢糧物資等堅實的後勤保障,再強大的軍隊也難以取得最終的勝利。</p>
同理,沒有足夠強大的後勤力量,也不可能練出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p>
麵對這種既殘酷又嚴峻的現實,自秦朝以後,曆朝曆代皆在不斷地完善軍費、軍糧的籌集之製。</p>
如漢武帝時期,大漢朝在西北邊疆進行的軍屯,又如唐朝“農兵合一”的府兵製,以及與府兵製很像的衛所製,這些實際上都是一種自給自足的模式。</p>
這種模式就是將“武裝集團”變成了“生產集團”。</p>
和平時期,士兵們不用擔心餓肚子,可一旦遇到戰事,軍屯產出就會受到影響。</p>
若是戰役持續時間過長,那麽整個國家層麵的軍屯生產便會麵臨崩潰。</p>
唐代的府兵製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之上,一旦均田製遭到破壞,府兵將失去存在的意義。</p>
正因如此,唐朝中後期均田製遭到破壞後,府兵製便逐漸澹出了曆史舞台。</p>
曆史上,明朝衛所製的崩潰,也是這個道理。</p>
明初期,朝廷依靠士卒四處征戰,軍戶算是一種比較好的戶籍,基本上每個軍戶都靠著軍田能吃飽飯。</p>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世襲的高級將領後代之中,出現了許多貪婪腐敗的人。</p>
這些人與地方上的豪強相互勾結,經過謀劃操作之後,逐漸把軍戶們的耕地豪取強奪,專為其私有田地。</p>
軍田兼並到一定程度後,普通軍戶們為了維持生計,逐漸淪為了那些高門大戶的“奴仆”。</p>
軍田一旦開始減少,那麽以軍田為依托的衛所製自然也就開始走向崩潰。</p>
曆史上,洪武時期衛所屯田稅糧收入在兩百萬石以上,宣德時期屯田稅糧收入已不足洪武年間的百分之五,此時衛所製崩潰跡象已經顯現。</p>
永樂中期,朝廷在北疆逐漸打造了十三處要塞,每處要塞皆囤積了大量糧草,以備戰時所需。</p>
同時,軍需官製度也越發完善。</p>
如今朱高煦改革兵製,以募兵製取代內地的衛所製,從原衛所兵之中擇優錄用為新兵,凡落選者一律轉為擁有民籍的民兵。</p>
</p>
即便依新兵製,練兵的將領往往會帶領基層士兵作戰,雙方情深義重,但軍需官會代表朝廷把糧餉發給每一位士兵手中。</p>
新兵製下的官兵等於是朝廷花錢招募的職業軍士。</p>
而且,新軍士兵除了有軍餉可以拿之外,立功了同樣也會得到封賞。</p>
朱高煦與眾臣議論了一個多時辰之後,定下了大致方略。</p>
這次討伐瓦剌脫歡,由他親自統率征北大軍,徐輝祖任左副將軍、李景隆任由副將軍,陳懋、朱能等七人具為將軍,各領一營兵力。</p>
太子朱瞻域擔任總軍需官,坐鎮大同,負責征北大軍的後勤調度。</p>
之所以選擇大同,那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決定的。</p>
大同城位於太行之北,燕山以西的山西大同盆地上。</p>
那裏北臨長城,南依恒山,東靠熊耳山,西臨洪濤山,其間桑幹河靜靜流淌。</p>
朱元章複漢家河山後,充分吸取了北宋覆亡的原因。</p>
他認為丟失幽雲,導致北宋朝廷供養百萬之軍仍不可守。</p>
哪怕當年定都南京,他也異常重視遠在北方的幽雲,尤其是更容易被遊牧民族進攻的大同。</p>
因此,朱元章命令徐達親自駐守大同,負責大同新城的營造。</p>
大同新城是個邊長約兩千米的正方形,城牆高十四米,城牆最寬處達十六米,比南京的城牆都要寬。</p>
這也充分說明了朱元章與徐達對大同防務極其重視。</p>
那是因為自永樂十六年至今十年以來,大明對外並無戰事,內部百姓安居樂業,朱棣、朱高煦父子倆走的是休養生息、發展內政、大興基建的路線。</p>
朱瞻域內心自然是渴望對大漠用兵的。</p>
可他又不敢提出與朱棣、朱高煦父子倆近十年大政方針背道而馳的策略,所以才會建議朝廷冊封太平之子為王來鉗製脫歡。</p>
因此,當他聽到朱高煦決定對瓦剌用兵之後,立即表示讚成。</p>
這並不是朱瞻域兩麵派、牆頭草,而是他身為皇儲,必須要盡可能理解皇帝的意圖,父子齊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p>
朱高煦繼位之初,便著手整頓京營,如今又下令全麵改革兵製,積極推行乾熙新政,免不了要對外用兵,以證明按新兵製整編出來的新軍之戰力。</p>
齊泰是積年老臣,自然看穿了朱高煦的意圖,然而他不是楊修,更不是解縉,不敢也不願意在朱高煦麵前賣弄。</p>
畢竟,他出身微寒,能走到今天實在不容易。</p>
換言之,若是朱高煦不問,齊泰自是不會說。</p>
可朱高煦既然的問了,那他齊泰身為臣子,就必須認真的回答。</p>
自永樂十七年十一月,隨著蒙古草原上各部落牧區劃定,六都司的先後設立,以及十三處要塞修建完畢之後,大漠諸部每年都會遣使進貢,朝廷更是在邊塞開設互市城鎮,雙方至今已經和平了十餘年。</p>
而且,由於大漠諸部接受了朝廷的冊封,嚴格來說是大明的臣屬,若無正當理由,大明是不能發兵攻打臣屬的。</p>
更何況,近十年朝廷都沒有對外用兵,若討伐脫歡沒有足夠的理由,恐怕會有不少大臣反對出兵大漠。</p>
齊泰所言,恰恰為大明出兵瓦剌,提出了一個占據大義名分的理由。</p>
然而,出兵瓦剌,討伐脫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p>
朱高煦下了決定之後,當即召集六部九卿及大都督府諸都督,於武英殿召開緊急會議。</p>
因為發兵瓦剌的理由十分充分,六部九卿又多是朱高煦的心腹,自然不會反對。</p>
大都督府諸位都督也當然不會反對。</p>
所以,眾人議論的是如何保證軍需糧草的供應。</p>
在冷兵器時代,凡兩軍對戰,雙方除了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軍事實力之外,還得具備不弱的後勤實力。</p>
巨鹿之戰、赤壁之戰、鄱陽湖大戰等一係列看似實力對比懸殊的戰役,起到關鍵作用的往往不是人數的多寡,而是後勤供給的連貫性和協調性。</p>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是沒有錢糧物資等堅實的後勤保障,再強大的軍隊也難以取得最終的勝利。</p>
同理,沒有足夠強大的後勤力量,也不可能練出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p>
麵對這種既殘酷又嚴峻的現實,自秦朝以後,曆朝曆代皆在不斷地完善軍費、軍糧的籌集之製。</p>
如漢武帝時期,大漢朝在西北邊疆進行的軍屯,又如唐朝“農兵合一”的府兵製,以及與府兵製很像的衛所製,這些實際上都是一種自給自足的模式。</p>
這種模式就是將“武裝集團”變成了“生產集團”。</p>
和平時期,士兵們不用擔心餓肚子,可一旦遇到戰事,軍屯產出就會受到影響。</p>
若是戰役持續時間過長,那麽整個國家層麵的軍屯生產便會麵臨崩潰。</p>
唐代的府兵製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之上,一旦均田製遭到破壞,府兵將失去存在的意義。</p>
正因如此,唐朝中後期均田製遭到破壞後,府兵製便逐漸澹出了曆史舞台。</p>
曆史上,明朝衛所製的崩潰,也是這個道理。</p>
明初期,朝廷依靠士卒四處征戰,軍戶算是一種比較好的戶籍,基本上每個軍戶都靠著軍田能吃飽飯。</p>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世襲的高級將領後代之中,出現了許多貪婪腐敗的人。</p>
這些人與地方上的豪強相互勾結,經過謀劃操作之後,逐漸把軍戶們的耕地豪取強奪,專為其私有田地。</p>
軍田兼並到一定程度後,普通軍戶們為了維持生計,逐漸淪為了那些高門大戶的“奴仆”。</p>
軍田一旦開始減少,那麽以軍田為依托的衛所製自然也就開始走向崩潰。</p>
曆史上,洪武時期衛所屯田稅糧收入在兩百萬石以上,宣德時期屯田稅糧收入已不足洪武年間的百分之五,此時衛所製崩潰跡象已經顯現。</p>
永樂中期,朝廷在北疆逐漸打造了十三處要塞,每處要塞皆囤積了大量糧草,以備戰時所需。</p>
同時,軍需官製度也越發完善。</p>
如今朱高煦改革兵製,以募兵製取代內地的衛所製,從原衛所兵之中擇優錄用為新兵,凡落選者一律轉為擁有民籍的民兵。</p>
</p>
即便依新兵製,練兵的將領往往會帶領基層士兵作戰,雙方情深義重,但軍需官會代表朝廷把糧餉發給每一位士兵手中。</p>
新兵製下的官兵等於是朝廷花錢招募的職業軍士。</p>
而且,新軍士兵除了有軍餉可以拿之外,立功了同樣也會得到封賞。</p>
朱高煦與眾臣議論了一個多時辰之後,定下了大致方略。</p>
這次討伐瓦剌脫歡,由他親自統率征北大軍,徐輝祖任左副將軍、李景隆任由副將軍,陳懋、朱能等七人具為將軍,各領一營兵力。</p>
太子朱瞻域擔任總軍需官,坐鎮大同,負責征北大軍的後勤調度。</p>
之所以選擇大同,那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決定的。</p>
大同城位於太行之北,燕山以西的山西大同盆地上。</p>
那裏北臨長城,南依恒山,東靠熊耳山,西臨洪濤山,其間桑幹河靜靜流淌。</p>
朱元章複漢家河山後,充分吸取了北宋覆亡的原因。</p>
他認為丟失幽雲,導致北宋朝廷供養百萬之軍仍不可守。</p>
哪怕當年定都南京,他也異常重視遠在北方的幽雲,尤其是更容易被遊牧民族進攻的大同。</p>
因此,朱元章命令徐達親自駐守大同,負責大同新城的營造。</p>
大同新城是個邊長約兩千米的正方形,城牆高十四米,城牆最寬處達十六米,比南京的城牆都要寬。</p>
這也充分說明了朱元章與徐達對大同防務極其重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