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的祖上是有虞氏,姓媯。自幼喪母,盲父與繼母的人品又十分低下。從受盡了繼母的虐待與盲父的打罵,在苦難中長大。但是舜不但不記恨父母,反而對父母孝順倍加,是遠近出了名的孝子。
舜十多歲便被父母趕出了家門,來到了曆山開荒種田。他向附近村子裏的百姓賒來了糧食種子、農具,白手創業。到秋天收成之後,除了加倍歸還借來的種子和口糧之後,把剩下的糧食都送回了父母家中。
舜曾經先後到幾處荒山種地,他將這些荒山都取名叫曆山。除了開荒種地,舜還製過陶,蓋過房,捕過魚。不管走到哪裏,不管做什麽,他都與當地的百姓融為一體,打成一片。用自己的行為和品格,影響和感化周圍的人。不管走到哪裏都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都願意與他相處、與他為鄰。
舜居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三年成邑,五年成都,百姓們尊稱舜為“都君”。
舜發於畎畝,起於民間。親身體味過百姓的艱辛,飽嚐過民間的疾苦。因此,在位列朝堂執政之後,心係百姓,體查民情,事事都替百姓著想。施仁政、行德政,執政為民。任用賢德的大臣,提拔孝德的賢良。親君子,遠人。雖然是拱手而治,卻是德政大行,諸侯賓服,天下歸心。後人讚道:“四海鹹威領舜功,天下明德自舜始。”
帝舜為人至孝,直而溫,寒而不栗,剛而不虛,簡而不傲,好問而察遠言。隱惡揚善,執其兩端而用於民。
帝舜“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就是在器物之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以起到預先警戒百姓的作用。用流放代替肉刑,並且嚴懲那些屢教不改之徒。
帝舜善於用禮樂來化育諸侯和百姓,設立學校,教人子弟讀書,知廉恥,懂孝道,明禮讓。舜還發明了五弦琴,並且用音樂感化眾生。
舜自從執政之後,每隔五年,便到全國各地巡視一次。走到哪裏便將自己的理念推行到哪裏,所到之處,無論是諸侯還是百姓都被他的高尚品格和仁德所感化,社會1c1c1c1c,風氣日新。
帝堯在世時,舜就開始代堯執政。二十多年之後,一直到堯九十歲的時候,才正式將天子之位禪讓給了舜。帝舜踐位之後,又繼續執政了十七年,這前後總共執政了四十餘年。
大禹治水成功,回朝之後,一直擔任大司徒之職,總理朝政,總領百官。士師皋陶,大司農後稷,還有伯益、勾股、九章等同心輔佐。大禹為國家,給百姓辦了許多大事、好事。除了劃九州,定貢賦,別五服之外,還將天下八百諸侯分地域,編成部落聯盟,每五個諸侯為一伍,每十個為一什,每百個為一伯,設立一個伯侯。
在貢賦上,向富庶地方的諸侯多征貢賦,救濟給受災的地方。並且鼓勵百姓多開荒,多種田,獎勵耕織,教導百姓學習先進的耕作技術。給缺少種子的百姓分發種子。從而使得國庫充盈,百姓富足,萬民樂業,社會發展進步。
大禹受到了廣大百姓和天下諸侯的愛戴和擁護,都視大禹為神,以大禹的身高作為標準尺度,稱為一丈,把大禹的聲音當作五音的基準,即“宮、商、角、徵、羽”。有了難處,便找大禹幫忙,有了糾紛便找大禹調節,有了好東西也不忘了貢獻一份給大禹。
帝舜看見大禹的功勞越來越大,威望越來越高,覺得將天子之位禪讓給大禹的時機成熟了。於是將眾大臣都召到朝堂上,宣布道:“我要封禪泰山,然後南巡蒼梧。我已經向上天推薦了大禹作為我的繼承人,現在任命大禹為儲君,在我外巡期間代行天子之事,執掌國家大政。你等眾位大臣要全力輔佐大禹,辦好國家的事,辦好朝廷的事,勿負我厚望。”
皋陶、後稷、伯益、勾股、九章等眾大臣齊聲應諾,道:“請天子放心,我等眾大臣一定全心全意擁護大禹。辦好國家的事、朝廷的事。”
唯有大禹慌忙出班,向上行禮,道:“大禹不堪如此重任,還請天子收回成命,將天下大任傳與帝之子義均。”
帝舜道:“義均隻堪做一個諸侯,尚且能力不足。怎麽可以將天子之位傳與他呢?如果那樣的話,不但害了天下百姓,而且也害了義均自己。再我早已將義均封於許地做諸侯,他在那裏已經心滿意足了,他決不會向你發難的。”
大禹又道:“朝中的大臣,後稷、皋陶都比大禹的資曆深,又有大才,都可大用,請天子三思。”
帝舜道:“大禹不必再推辭了,我意已決,我這樣做既考慮了資曆,也考慮了年齡和才幹。是為國家負責,替天下百姓著想。上合天意,下合民心。
今後,你隻要遵循道德,確定不移,就能夠做到謀略高明。要謹慎修養自身,要有長遠打算,能了解人,就是明智。能恰當地用人,就能安撫百姓,就是仁惠,老百姓就會愛戴你,有識之士就會輔佐你。這樣,你的主張,你的政令,就能由近及遠地推廣開來。
你要殫精竭慮,盡職盡責地辦好國家的事,朝廷的事和百姓的事。”
帝舜一句,大禹答應一句,帝舜囑咐完了,大禹道:“大禹感謝天子的重托,深知責任重大。想到今後的國家大事,真是如臨深淵,如履溥冰,膽戰心驚,還望天子早日歸來,國家和百姓都需要你。”帝舜道:“你隻管辦好朝廷的事,辦好國家的事,不要問我什麽時候回來。”
大禹又問道:“不知天子外巡要帶多少人馬?”
帝舜道:“我不需要帶人馬,輕車簡從,隻帶幾個日常的隨行人員足矣。也不給沿路百姓和諸侯添麻煩,添負擔。
封禪泰山之後,再順路巡視南方,要一直到蒼梧之野。歸期不定,也許一年半載,也許三年五載,你等隻管辦好國家的事,朝廷的事,不必盼我歸來。”大禹等隻好拱手稱是。
帝舜完話,走下了朝堂,早有隨從備好了車架,恭候在朝堂外麵。帝舜登上了車子,馭手揚鞭駕車,向泰山進發。大禹率領滿朝文武大臣,一齊來到朝堂前,躬送帝舜的車駕遠去,直到看不見了,才回朝辦事。
帝舜駕車來到了汾水岸邊,下車登船,沿著汾水,來到了風陵渡,進入了黃河,再順流而下,過華山,再過三門峽,到砥柱石。過孟津,入濟水。來到當年開荒的曆山腳下,下船登車迤邐來到了東嶽泰山。
東嶽泰山乃是華夏第一山,為五嶽之首,早年黃帝就曾經登泰山封禪,帝堯也到泰山來過,大禹治水時,與兄弟們也登臨過。
帝舜把江山禪讓給大禹,今日就是要在泰山上向上天祭告,給自己四十年的執政生涯做一個了斷。
登上了泰山極,隨行的人擺好了祭台,帝舜沐浴更衣,淨手焚香。祭告曰:“虞舜本是一介村夫,蒙帝堯發於畎畝之中,委以重任,又將天子之位禪讓與舜。又蒙眾位賢臣輔佐,拱手而治。天下清明,萬民樂業,華夏一體,遐邇歸王。
今夏伯大禹仁德,治水功蓋華夏,天下歸心。舜已禪讓天子位與大禹,特祭告於天地神明。舜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上無愧於炎黃、帝堯,下無愧於天下百姓,今卸去天子重任,從此周遊天下,遍訪仙山去也!”
帝舜祭告完畢,仰天大笑,揚長下山而去。
舜十多歲便被父母趕出了家門,來到了曆山開荒種田。他向附近村子裏的百姓賒來了糧食種子、農具,白手創業。到秋天收成之後,除了加倍歸還借來的種子和口糧之後,把剩下的糧食都送回了父母家中。
舜曾經先後到幾處荒山種地,他將這些荒山都取名叫曆山。除了開荒種地,舜還製過陶,蓋過房,捕過魚。不管走到哪裏,不管做什麽,他都與當地的百姓融為一體,打成一片。用自己的行為和品格,影響和感化周圍的人。不管走到哪裏都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都願意與他相處、與他為鄰。
舜居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三年成邑,五年成都,百姓們尊稱舜為“都君”。
舜發於畎畝,起於民間。親身體味過百姓的艱辛,飽嚐過民間的疾苦。因此,在位列朝堂執政之後,心係百姓,體查民情,事事都替百姓著想。施仁政、行德政,執政為民。任用賢德的大臣,提拔孝德的賢良。親君子,遠人。雖然是拱手而治,卻是德政大行,諸侯賓服,天下歸心。後人讚道:“四海鹹威領舜功,天下明德自舜始。”
帝舜為人至孝,直而溫,寒而不栗,剛而不虛,簡而不傲,好問而察遠言。隱惡揚善,執其兩端而用於民。
帝舜“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就是在器物之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以起到預先警戒百姓的作用。用流放代替肉刑,並且嚴懲那些屢教不改之徒。
帝舜善於用禮樂來化育諸侯和百姓,設立學校,教人子弟讀書,知廉恥,懂孝道,明禮讓。舜還發明了五弦琴,並且用音樂感化眾生。
舜自從執政之後,每隔五年,便到全國各地巡視一次。走到哪裏便將自己的理念推行到哪裏,所到之處,無論是諸侯還是百姓都被他的高尚品格和仁德所感化,社會1c1c1c1c,風氣日新。
帝堯在世時,舜就開始代堯執政。二十多年之後,一直到堯九十歲的時候,才正式將天子之位禪讓給了舜。帝舜踐位之後,又繼續執政了十七年,這前後總共執政了四十餘年。
大禹治水成功,回朝之後,一直擔任大司徒之職,總理朝政,總領百官。士師皋陶,大司農後稷,還有伯益、勾股、九章等同心輔佐。大禹為國家,給百姓辦了許多大事、好事。除了劃九州,定貢賦,別五服之外,還將天下八百諸侯分地域,編成部落聯盟,每五個諸侯為一伍,每十個為一什,每百個為一伯,設立一個伯侯。
在貢賦上,向富庶地方的諸侯多征貢賦,救濟給受災的地方。並且鼓勵百姓多開荒,多種田,獎勵耕織,教導百姓學習先進的耕作技術。給缺少種子的百姓分發種子。從而使得國庫充盈,百姓富足,萬民樂業,社會發展進步。
大禹受到了廣大百姓和天下諸侯的愛戴和擁護,都視大禹為神,以大禹的身高作為標準尺度,稱為一丈,把大禹的聲音當作五音的基準,即“宮、商、角、徵、羽”。有了難處,便找大禹幫忙,有了糾紛便找大禹調節,有了好東西也不忘了貢獻一份給大禹。
帝舜看見大禹的功勞越來越大,威望越來越高,覺得將天子之位禪讓給大禹的時機成熟了。於是將眾大臣都召到朝堂上,宣布道:“我要封禪泰山,然後南巡蒼梧。我已經向上天推薦了大禹作為我的繼承人,現在任命大禹為儲君,在我外巡期間代行天子之事,執掌國家大政。你等眾位大臣要全力輔佐大禹,辦好國家的事,辦好朝廷的事,勿負我厚望。”
皋陶、後稷、伯益、勾股、九章等眾大臣齊聲應諾,道:“請天子放心,我等眾大臣一定全心全意擁護大禹。辦好國家的事、朝廷的事。”
唯有大禹慌忙出班,向上行禮,道:“大禹不堪如此重任,還請天子收回成命,將天下大任傳與帝之子義均。”
帝舜道:“義均隻堪做一個諸侯,尚且能力不足。怎麽可以將天子之位傳與他呢?如果那樣的話,不但害了天下百姓,而且也害了義均自己。再我早已將義均封於許地做諸侯,他在那裏已經心滿意足了,他決不會向你發難的。”
大禹又道:“朝中的大臣,後稷、皋陶都比大禹的資曆深,又有大才,都可大用,請天子三思。”
帝舜道:“大禹不必再推辭了,我意已決,我這樣做既考慮了資曆,也考慮了年齡和才幹。是為國家負責,替天下百姓著想。上合天意,下合民心。
今後,你隻要遵循道德,確定不移,就能夠做到謀略高明。要謹慎修養自身,要有長遠打算,能了解人,就是明智。能恰當地用人,就能安撫百姓,就是仁惠,老百姓就會愛戴你,有識之士就會輔佐你。這樣,你的主張,你的政令,就能由近及遠地推廣開來。
你要殫精竭慮,盡職盡責地辦好國家的事,朝廷的事和百姓的事。”
帝舜一句,大禹答應一句,帝舜囑咐完了,大禹道:“大禹感謝天子的重托,深知責任重大。想到今後的國家大事,真是如臨深淵,如履溥冰,膽戰心驚,還望天子早日歸來,國家和百姓都需要你。”帝舜道:“你隻管辦好朝廷的事,辦好國家的事,不要問我什麽時候回來。”
大禹又問道:“不知天子外巡要帶多少人馬?”
帝舜道:“我不需要帶人馬,輕車簡從,隻帶幾個日常的隨行人員足矣。也不給沿路百姓和諸侯添麻煩,添負擔。
封禪泰山之後,再順路巡視南方,要一直到蒼梧之野。歸期不定,也許一年半載,也許三年五載,你等隻管辦好國家的事,朝廷的事,不必盼我歸來。”大禹等隻好拱手稱是。
帝舜完話,走下了朝堂,早有隨從備好了車架,恭候在朝堂外麵。帝舜登上了車子,馭手揚鞭駕車,向泰山進發。大禹率領滿朝文武大臣,一齊來到朝堂前,躬送帝舜的車駕遠去,直到看不見了,才回朝辦事。
帝舜駕車來到了汾水岸邊,下車登船,沿著汾水,來到了風陵渡,進入了黃河,再順流而下,過華山,再過三門峽,到砥柱石。過孟津,入濟水。來到當年開荒的曆山腳下,下船登車迤邐來到了東嶽泰山。
東嶽泰山乃是華夏第一山,為五嶽之首,早年黃帝就曾經登泰山封禪,帝堯也到泰山來過,大禹治水時,與兄弟們也登臨過。
帝舜把江山禪讓給大禹,今日就是要在泰山上向上天祭告,給自己四十年的執政生涯做一個了斷。
登上了泰山極,隨行的人擺好了祭台,帝舜沐浴更衣,淨手焚香。祭告曰:“虞舜本是一介村夫,蒙帝堯發於畎畝之中,委以重任,又將天子之位禪讓與舜。又蒙眾位賢臣輔佐,拱手而治。天下清明,萬民樂業,華夏一體,遐邇歸王。
今夏伯大禹仁德,治水功蓋華夏,天下歸心。舜已禪讓天子位與大禹,特祭告於天地神明。舜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上無愧於炎黃、帝堯,下無愧於天下百姓,今卸去天子重任,從此周遊天下,遍訪仙山去也!”
帝舜祭告完畢,仰天大笑,揚長下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