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楊昭堅信黃明遠能夠帶楊廣回來,但對此戰最後的戰爭勝負,隋軍的幸存,卻也不敢報太大的希望。
這個時候,僥幸想著隋軍能完完整整地回來,是不切實際的。
而到時十餘萬大軍傾喪,勢必要有人承擔這個責任。若是楊素跟著父親身邊,楊素就是最好的背鍋俠。
其實就是楊廣承擔了這個責任也沒有什麽。大父的性格很複雜,有時候對子女很苛責,但那多是在生活方麵;更多的時候,他都能大度的原諒子女在軍政上的錯事。
開皇十八年,五叔漢王楊諒和上柱國王世積二人率領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但最後大父也沒怎麽處置五叔。
所以隻要黃明遠能夠救回父親,父親便平安了。
當然,父親爭的是太子之位,這次大敗肯定極大地削弱了父親的聲望,以後父親能否東山再起恐怕很難說。
楊昭希望趁著這段最後的安定時光,大肆擴充勢力,為將來做準備。
然而,楊昭再是能幹,也不過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年。
今外有大廈將傾、局勢崩塌的不利形勢,內有人心惶惶、樹倒猢猻散的混亂局麵,母親、二弟、妹妹······所以人的煩憂都壓到了楊昭的身上,讓楊昭喘不過氣來。
<a id="wzsy" href="http://www.aiyueshuxiang.com">aiyueshuxiang.com</a>
楊昭雖然開府三年多了,但其實身邊並沒有什麽幕僚,而楊廣身邊得用的張衡、裴矩、宇文述等人這時候竟然都不在身邊。楊昭一時之間,竟然找不到得用的人商量。
這日一早,楊昭就在書房等候,王妃崔氏因為秦王之事,正被楊昭厭棄,這時候也不敢上前打擾。
等到有一人從外風塵仆仆的趕來,楊昭馬上站了起來,親自出書房迎接。
“六郎,孤可等到你了。”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黃明遠的六弟黃明襄。他剛從蜀中遊學回來,也沒回府上,顧不得歇息一番,進入城中,便前來楊昭府上。
楊昭本來跟黃明襄並不熟識。去年平康坊一事後,楊昭記起黃明遠曾說自己的六弟才智淵博,多謀善斷,其才在自己之上。
往日楊昭也以為這不過是黃明遠自謙,想給自己這個弟弟鋪路。後來楊昭幾次招黃明襄來府。二人一番相談,楊昭發現黃明襄涉獵廣泛,見識深刻,多謀善斷,才華橫溢,是當世少有的大才。楊昭這才發現黃明遠所言不虛。
黃明襄博聞強識,精於天人之會。相對黃明遠的大氣磅礴,走文人路線的黃明襄和楊昭在性格上很相似,一樣的少年老成,一樣的善於隱忍。所以二人之間,因為脾性相投,很快就成為了好友。
黃明襄性敏達,長於謀計。
他處心積慮接近楊昭是有目的的。他知道若是晉王登基,兄長是要顯聞於晉王一朝的。但對於未來,黃明襄覺得要未雨綢繆。豫章王與大兄關係不睦,而河南王卻和兄長恩若骨肉,將來兄長必定親河南王而遠豫章王。為了防止楊昭成為第二個太子楊勇,黃明襄也主動為楊昭謀劃,使其能夠得到父母之愛,穩定地位。
有了黃明襄的佐助,楊昭也逐漸和母親的關係親近起來。平日裏時不時的送個小禮物,陪母親吃個飯。雖然還不會像楊暕那樣,時刻在母親跟前撒個嬌什麽的,但也能有限度的和蕭妃改善關係。
蕭妃從小沒有受過傳統的世家大族文化教育,本不是什麽大野心的女人,她更像一個普通婦人。與兒子疏遠的責任其實主要在楊昭這裏。誰家當娘的都希望自己十幾歲的兒子能夠行孝於膝前,不希望他整日在自己跟前跟應付公事一樣。
母子關係和睦了,楊暕再想進什麽讒言就難了,再加上南陽郡主在一旁幫著楊昭說話,一時母慈子孝,讓時人稱頌。
而在不知不覺中,楊昭將黃明襄依為自己的有力臂助。
這次,黃明襄在蜀中得到楊昭的密信就風雨兼程的往回趕。楊昭煎熬了這些日子,見到黃明襄,總算舒了口氣。
二人進了書房,不待楊昭開口詢問,黃明襄先問道:“今日事已至此,前途未卜。王爺此時身在懸崖一側,往前一步很可能就是粉身碎骨,明襄先請問,王爺尚還有戰心嗎?”
楊昭一愣,問道:“六郎,有又如何,沒有又如何?”
“今日晉王生死未卜,整個晉王手下諸人的目光都放在王爺身上,王爺這一進一退,可就擔的是無數人的生死。
若是王爺驚憂晉王之事,不敢再談太子之位。那王爺便閉門不出,不見任何人;同時向聖人上請罪書,求聖人將你廢為庶人;私下裏再重金賄賂東宮雲昭訓、唐令則、夏侯福等人,與太子敘伯侄之情。聖人垂愛王爺,而太子也為人寬仁,雖然王爺以後成了閑散宗室,但總算也能保得性命。”
楊昭神色一厲,看著仿佛剛才話不是從自己嘴裏出來的黃明襄問道:“若是孤不願意呢?”
黃明襄聽到楊昭的回道,正色身子,對著楊昭行了一禮,答道:“那王爺隻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戰?”
“對,不管晉王爺能不能回來,此一戰之後,王爺將再也不是晉王身後的普通子嗣了。晉王若能回來,王爺便能給晉王安定好後方,成為晉王一派中舉重若輕的勢力;可晉王若是回不來,王爺便得帶著整個晉王黨,繼續同太子爭這個儲君之位。到時候勝者君臨天下,敗者死無葬身之地。”
楊昭完全被黃明襄驚到了,儲君之位,這恐怕離他很遠吧。
楊昭有些結結巴巴地說道:“孤不過是個皇孫,哪有什麽資格跟大伯父爭太子。就是阿耶回來,遭此大敗,能保全自身就不錯了,哪裏還敢想著什麽爭位啊。”
黃明襄盯著楊昭說道:“王爺,你要記住,聖人不是因為晉王的賢德而想廢了太子,而是因為太子的不賢,才想立了晉王。就是沒有晉王,也會有蜀王、漢王等人把太子拉下來。因為想廢了太子的,是聖人,所以太子非廢不可,無可挽回。”
楊昭一愣,也不再說話,卻是在心底默默地盤算了起來。
這個時候,僥幸想著隋軍能完完整整地回來,是不切實際的。
而到時十餘萬大軍傾喪,勢必要有人承擔這個責任。若是楊素跟著父親身邊,楊素就是最好的背鍋俠。
其實就是楊廣承擔了這個責任也沒有什麽。大父的性格很複雜,有時候對子女很苛責,但那多是在生活方麵;更多的時候,他都能大度的原諒子女在軍政上的錯事。
開皇十八年,五叔漢王楊諒和上柱國王世積二人率領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但最後大父也沒怎麽處置五叔。
所以隻要黃明遠能夠救回父親,父親便平安了。
當然,父親爭的是太子之位,這次大敗肯定極大地削弱了父親的聲望,以後父親能否東山再起恐怕很難說。
楊昭希望趁著這段最後的安定時光,大肆擴充勢力,為將來做準備。
然而,楊昭再是能幹,也不過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年。
今外有大廈將傾、局勢崩塌的不利形勢,內有人心惶惶、樹倒猢猻散的混亂局麵,母親、二弟、妹妹······所以人的煩憂都壓到了楊昭的身上,讓楊昭喘不過氣來。
<a id="wzsy" href="http://www.aiyueshuxiang.com">aiyueshuxiang.com</a>
楊昭雖然開府三年多了,但其實身邊並沒有什麽幕僚,而楊廣身邊得用的張衡、裴矩、宇文述等人這時候竟然都不在身邊。楊昭一時之間,竟然找不到得用的人商量。
這日一早,楊昭就在書房等候,王妃崔氏因為秦王之事,正被楊昭厭棄,這時候也不敢上前打擾。
等到有一人從外風塵仆仆的趕來,楊昭馬上站了起來,親自出書房迎接。
“六郎,孤可等到你了。”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黃明遠的六弟黃明襄。他剛從蜀中遊學回來,也沒回府上,顧不得歇息一番,進入城中,便前來楊昭府上。
楊昭本來跟黃明襄並不熟識。去年平康坊一事後,楊昭記起黃明遠曾說自己的六弟才智淵博,多謀善斷,其才在自己之上。
往日楊昭也以為這不過是黃明遠自謙,想給自己這個弟弟鋪路。後來楊昭幾次招黃明襄來府。二人一番相談,楊昭發現黃明襄涉獵廣泛,見識深刻,多謀善斷,才華橫溢,是當世少有的大才。楊昭這才發現黃明遠所言不虛。
黃明襄博聞強識,精於天人之會。相對黃明遠的大氣磅礴,走文人路線的黃明襄和楊昭在性格上很相似,一樣的少年老成,一樣的善於隱忍。所以二人之間,因為脾性相投,很快就成為了好友。
黃明襄性敏達,長於謀計。
他處心積慮接近楊昭是有目的的。他知道若是晉王登基,兄長是要顯聞於晉王一朝的。但對於未來,黃明襄覺得要未雨綢繆。豫章王與大兄關係不睦,而河南王卻和兄長恩若骨肉,將來兄長必定親河南王而遠豫章王。為了防止楊昭成為第二個太子楊勇,黃明襄也主動為楊昭謀劃,使其能夠得到父母之愛,穩定地位。
有了黃明襄的佐助,楊昭也逐漸和母親的關係親近起來。平日裏時不時的送個小禮物,陪母親吃個飯。雖然還不會像楊暕那樣,時刻在母親跟前撒個嬌什麽的,但也能有限度的和蕭妃改善關係。
蕭妃從小沒有受過傳統的世家大族文化教育,本不是什麽大野心的女人,她更像一個普通婦人。與兒子疏遠的責任其實主要在楊昭這裏。誰家當娘的都希望自己十幾歲的兒子能夠行孝於膝前,不希望他整日在自己跟前跟應付公事一樣。
母子關係和睦了,楊暕再想進什麽讒言就難了,再加上南陽郡主在一旁幫著楊昭說話,一時母慈子孝,讓時人稱頌。
而在不知不覺中,楊昭將黃明襄依為自己的有力臂助。
這次,黃明襄在蜀中得到楊昭的密信就風雨兼程的往回趕。楊昭煎熬了這些日子,見到黃明襄,總算舒了口氣。
二人進了書房,不待楊昭開口詢問,黃明襄先問道:“今日事已至此,前途未卜。王爺此時身在懸崖一側,往前一步很可能就是粉身碎骨,明襄先請問,王爺尚還有戰心嗎?”
楊昭一愣,問道:“六郎,有又如何,沒有又如何?”
“今日晉王生死未卜,整個晉王手下諸人的目光都放在王爺身上,王爺這一進一退,可就擔的是無數人的生死。
若是王爺驚憂晉王之事,不敢再談太子之位。那王爺便閉門不出,不見任何人;同時向聖人上請罪書,求聖人將你廢為庶人;私下裏再重金賄賂東宮雲昭訓、唐令則、夏侯福等人,與太子敘伯侄之情。聖人垂愛王爺,而太子也為人寬仁,雖然王爺以後成了閑散宗室,但總算也能保得性命。”
楊昭神色一厲,看著仿佛剛才話不是從自己嘴裏出來的黃明襄問道:“若是孤不願意呢?”
黃明襄聽到楊昭的回道,正色身子,對著楊昭行了一禮,答道:“那王爺隻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戰?”
“對,不管晉王爺能不能回來,此一戰之後,王爺將再也不是晉王身後的普通子嗣了。晉王若能回來,王爺便能給晉王安定好後方,成為晉王一派中舉重若輕的勢力;可晉王若是回不來,王爺便得帶著整個晉王黨,繼續同太子爭這個儲君之位。到時候勝者君臨天下,敗者死無葬身之地。”
楊昭完全被黃明襄驚到了,儲君之位,這恐怕離他很遠吧。
楊昭有些結結巴巴地說道:“孤不過是個皇孫,哪有什麽資格跟大伯父爭太子。就是阿耶回來,遭此大敗,能保全自身就不錯了,哪裏還敢想著什麽爭位啊。”
黃明襄盯著楊昭說道:“王爺,你要記住,聖人不是因為晉王的賢德而想廢了太子,而是因為太子的不賢,才想立了晉王。就是沒有晉王,也會有蜀王、漢王等人把太子拉下來。因為想廢了太子的,是聖人,所以太子非廢不可,無可挽回。”
楊昭一愣,也不再說話,卻是在心底默默地盤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