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遠對於自己與傅奕的交談並不擔心,傅奕是一個聰明人,無論是為了理想,還是現實中的壓力都不可能將與黃明遠的談話吐露出去,除非他願意他和他的家族一起被毀滅。
王通與傅奕的事情黃明遠也是湊巧了順手為之,當不得常事,畢竟天底下哪有那麽多的湊巧。
無論是揚名還是抑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急不得。
黃明遠一行人在驪山玩了三日,這才返回長安。出去放鬆了這一圈,真是輕快暢意。怨不得人家都說“詩人不幸詩家幸”,整天待在公房裏,確實是領略不到大自然的這般美景,再有天賦,沒有境遇和想象,都把才華磨滅了。
黃明遠一路遊覽,一路放歌,頗有種“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灑脫與恣睢,好不暢快。
遊玩夠了,黃明遠也不準備回家,而是返回莊子裏,準備繼續宅著。
大父在明遼的婚前幾日才從龍門回來,沒了政治述求,他對文化的熱情,深刻到骨子裏了。
這一次他準備徹底的告老回家,教書育人。到底年紀大了,身子骨不比從前,強自待在長安也沒多大意思。之前是為了子孫計而不得不待在長安,為家族撐住場麵,現在黃家有黃明遠掌舵,他很放心。
對於這位老師,楊廣也給了足夠的尊重,雖然同意了黃胤之的請辭,但又給黃胤贈了太子太保的榮銜,給足了黃胤之的體麵。
太子太保乃太子三師之一,正二品位同尚書令,此時還沒有明清時期那麽泛濫,實際上算是在大隋純文人能夠達到的頂峰位置了。
當然這其中有因為黃明遠的原因,但黃胤之對於楊廣來說,的確算是影響最深的一位老師。
黃胤之想回鄒山,但黃明遠擔心今年關東兵戈之事,雖說影響不到兗州,但終歸不太平。因此黃明遠勸黃胤之暫時待在長安,等到明年開春之後再回鄒山。黃胤之倒是不急著走,因此遂允了此事。
眼看天氣漸熱,黃胤之也搬到莊子上和黃明遠一起住。維揚已經懂事了,黃胤之閑暇無事之時逗弄逗弄重孫子,也是怡然自樂。
黃明遠怕老人一時半會的會感動落寞,便勸大父無事之時,便修書立傳。黃胤之當初師承北周大儒樂遜,也曾跟隨大儒盧光學禮,到了今日,算是當世有數的大儒之一。
樂遜生於亂世,長於北地,被人稱“有牧民之才”。因此樂遜的主張與其他儒家大師不同,極其強調儒家學說和社會問題結合,講究經世濟民。本人又精通六藝,長於《春秋》,對黃胤之影響很大。
而黃明遠更希望儒家能夠兼習六藝,省得變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輩。樂遜一學,強調實際,不太擅長理論,樂遜本人也沒有太多的著作流傳。黃胤之本人雖然算是當世大儒,但也沒有一本能夠奠定其曆史地位的書籍,因此黃明遠勸他將所學所得,修訂成說,使得自己的思想有個係統、成套的體係。
若是如此,黃胤之的曆史地位將會提升一大截,其在鄒山建立的私學也能從傳統私學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儒家之中的一個學派了。
這無論是對黃胤之還是對以後的黃明遠,都是有極大好處的。
黃明遠不是羯人、鮮卑、匈奴這種異族,若要未來真的統一天下,就不能完全依靠暴力基礎。為什麽隋末很多州郡紛紛主動投降唐朝,除了關隴貴族的支持,李淵家族的聲望也很重要。
現在的黃明遠有了一個“戰神”的聲望,自己不作死,其名望便會不衰。但家族文化上的聲望更重要,這才是能讓黃家從一個暴發戶躋身到真正的世家大族的根本所在。
黃胤之聽得孫子的建議,也萌生了著書的想法,他如同一名劍客一般,一直磨礪了四十年,該有一份成果了。
實際上黃胤之這些年也自己注了《春秋》,脫胎於樂遜傳承的服虔《左氏春秋》,還著有包括《五經集注》、《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孝經集注》等書,隻是都不是顯學,屬於一家之言。
黃明遠準備將大父的鄒山私學擴建成鄒山學院,依托學院建立鄒山學派,傳播大父的學說,如此一般變更將大父的影響擴大起來。
黃明遠與王通談論時想再造聖賢,實際上自己的大父才是真正能夠成為也應該成為聖賢的人。
黃明遠更寫信給自己的大姐夫孔穎達,請其前往鄒山佐助大父。雖然豐州學院很重要,鄒山學院也很重要。若是孔穎達能夠把鄒山學院發展成豐州學院那樣的模式,未來便可以給自己提供足夠的人才對抗關東世家。若是再加上大父的影響力,則黃家便能在文化領域有充足的話語權。
家族之中,有能力的兒孫皆選擇從武,六郎明襄也是愛政治權謀大於儒家經學,而大父親自教授的黃明遠這個大姐夫反而成了大父在儒家經學中的繼承人。
<a id="wzsy" href="https://m.wucuoxs.com">無錯小說網</a>
孔穎達一開始便學的是服虔所注的《左傳》,後來拜入大父名下,更是將大父的傳承學了個七七八八。
為了保障鄒山學院的發展,黃明遠將自己在任城縣所真食封的一千戶所得全部拿出來供學院的開銷。黃明遠光自己封的、買的就有十幾處大型莊園,再加上四海商團,還真不在乎這一千戶的食邑。
有了這個穩定的經濟保障,黃明遠相信大父能在青兗之地,掀起一股風波。
不過未來如何不知,但黃明遠卻再次出名了。
而此時的黃明遠還不清楚,通過王通等人對於黃明遠的宣揚發酵,他的名聲已經開始傳遍關東。主要是在經學和詩歌上的名聲。
實際上青年才俊這種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吹噓出來的。而有了王通等人給自己吹噓揚名,黃明遠在經學上的造詣很快流入關東世家的上流社會。而且幾首詩《出塞》、《胡無人漢道昌》《定風波》等詩歌,雖然不符合現在作文富麗堂皇的辭藻習慣,但好就是好,不會因為時代而影響。
還有人給黃明遠這種風格的詩詞命名為邊塞詩,倒是符合黃明遠的身份。
實際上黃明遠本人都不清楚,隨著文武兩道上的開拓,黃明遠的路倒是越走越寬了。
王通與傅奕的事情黃明遠也是湊巧了順手為之,當不得常事,畢竟天底下哪有那麽多的湊巧。
無論是揚名還是抑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急不得。
黃明遠一行人在驪山玩了三日,這才返回長安。出去放鬆了這一圈,真是輕快暢意。怨不得人家都說“詩人不幸詩家幸”,整天待在公房裏,確實是領略不到大自然的這般美景,再有天賦,沒有境遇和想象,都把才華磨滅了。
黃明遠一路遊覽,一路放歌,頗有種“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灑脫與恣睢,好不暢快。
遊玩夠了,黃明遠也不準備回家,而是返回莊子裏,準備繼續宅著。
大父在明遼的婚前幾日才從龍門回來,沒了政治述求,他對文化的熱情,深刻到骨子裏了。
這一次他準備徹底的告老回家,教書育人。到底年紀大了,身子骨不比從前,強自待在長安也沒多大意思。之前是為了子孫計而不得不待在長安,為家族撐住場麵,現在黃家有黃明遠掌舵,他很放心。
對於這位老師,楊廣也給了足夠的尊重,雖然同意了黃胤之的請辭,但又給黃胤贈了太子太保的榮銜,給足了黃胤之的體麵。
太子太保乃太子三師之一,正二品位同尚書令,此時還沒有明清時期那麽泛濫,實際上算是在大隋純文人能夠達到的頂峰位置了。
當然這其中有因為黃明遠的原因,但黃胤之對於楊廣來說,的確算是影響最深的一位老師。
黃胤之想回鄒山,但黃明遠擔心今年關東兵戈之事,雖說影響不到兗州,但終歸不太平。因此黃明遠勸黃胤之暫時待在長安,等到明年開春之後再回鄒山。黃胤之倒是不急著走,因此遂允了此事。
眼看天氣漸熱,黃胤之也搬到莊子上和黃明遠一起住。維揚已經懂事了,黃胤之閑暇無事之時逗弄逗弄重孫子,也是怡然自樂。
黃明遠怕老人一時半會的會感動落寞,便勸大父無事之時,便修書立傳。黃胤之當初師承北周大儒樂遜,也曾跟隨大儒盧光學禮,到了今日,算是當世有數的大儒之一。
樂遜生於亂世,長於北地,被人稱“有牧民之才”。因此樂遜的主張與其他儒家大師不同,極其強調儒家學說和社會問題結合,講究經世濟民。本人又精通六藝,長於《春秋》,對黃胤之影響很大。
而黃明遠更希望儒家能夠兼習六藝,省得變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輩。樂遜一學,強調實際,不太擅長理論,樂遜本人也沒有太多的著作流傳。黃胤之本人雖然算是當世大儒,但也沒有一本能夠奠定其曆史地位的書籍,因此黃明遠勸他將所學所得,修訂成說,使得自己的思想有個係統、成套的體係。
若是如此,黃胤之的曆史地位將會提升一大截,其在鄒山建立的私學也能從傳統私學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儒家之中的一個學派了。
這無論是對黃胤之還是對以後的黃明遠,都是有極大好處的。
黃明遠不是羯人、鮮卑、匈奴這種異族,若要未來真的統一天下,就不能完全依靠暴力基礎。為什麽隋末很多州郡紛紛主動投降唐朝,除了關隴貴族的支持,李淵家族的聲望也很重要。
現在的黃明遠有了一個“戰神”的聲望,自己不作死,其名望便會不衰。但家族文化上的聲望更重要,這才是能讓黃家從一個暴發戶躋身到真正的世家大族的根本所在。
黃胤之聽得孫子的建議,也萌生了著書的想法,他如同一名劍客一般,一直磨礪了四十年,該有一份成果了。
實際上黃胤之這些年也自己注了《春秋》,脫胎於樂遜傳承的服虔《左氏春秋》,還著有包括《五經集注》、《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孝經集注》等書,隻是都不是顯學,屬於一家之言。
黃明遠準備將大父的鄒山私學擴建成鄒山學院,依托學院建立鄒山學派,傳播大父的學說,如此一般變更將大父的影響擴大起來。
黃明遠與王通談論時想再造聖賢,實際上自己的大父才是真正能夠成為也應該成為聖賢的人。
黃明遠更寫信給自己的大姐夫孔穎達,請其前往鄒山佐助大父。雖然豐州學院很重要,鄒山學院也很重要。若是孔穎達能夠把鄒山學院發展成豐州學院那樣的模式,未來便可以給自己提供足夠的人才對抗關東世家。若是再加上大父的影響力,則黃家便能在文化領域有充足的話語權。
家族之中,有能力的兒孫皆選擇從武,六郎明襄也是愛政治權謀大於儒家經學,而大父親自教授的黃明遠這個大姐夫反而成了大父在儒家經學中的繼承人。
<a id="wzsy" href="https://m.wucuoxs.com">無錯小說網</a>
孔穎達一開始便學的是服虔所注的《左傳》,後來拜入大父名下,更是將大父的傳承學了個七七八八。
為了保障鄒山學院的發展,黃明遠將自己在任城縣所真食封的一千戶所得全部拿出來供學院的開銷。黃明遠光自己封的、買的就有十幾處大型莊園,再加上四海商團,還真不在乎這一千戶的食邑。
有了這個穩定的經濟保障,黃明遠相信大父能在青兗之地,掀起一股風波。
不過未來如何不知,但黃明遠卻再次出名了。
而此時的黃明遠還不清楚,通過王通等人對於黃明遠的宣揚發酵,他的名聲已經開始傳遍關東。主要是在經學和詩歌上的名聲。
實際上青年才俊這種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吹噓出來的。而有了王通等人給自己吹噓揚名,黃明遠在經學上的造詣很快流入關東世家的上流社會。而且幾首詩《出塞》、《胡無人漢道昌》《定風波》等詩歌,雖然不符合現在作文富麗堂皇的辭藻習慣,但好就是好,不會因為時代而影響。
還有人給黃明遠這種風格的詩詞命名為邊塞詩,倒是符合黃明遠的身份。
實際上黃明遠本人都不清楚,隨著文武兩道上的開拓,黃明遠的路倒是越走越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