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朝廷要實行科舉製度之後,朝堂之上,朝臣紛紛上書勸諫楊廣,罷行此事。楊廣見群情激憤,眾說紛紜,一時竟也有些猶豫起來。
四月三十日,楊廣在東都紫薇城乾陽殿召集群臣,商議開科取士之事。
大早上天還未亮,黃明遠便已收拾妥當,準備上朝。今天有一場硬仗要打,這場仗避無可避。
裴淑寧來給黃明遠送早餐,黃明遠胡亂吃了兩口,便要出門。
出了家門,漫天星鬥,不見人跡。黃明遠端坐在馬車之中,閉著眼睛,也不知道是醒是睡。而蘇邕駕著車,雄闊海騎馬在前,一手持棍,一手打著燈籠,在前引路。
往常上朝,黃明遠都是騎馬,倒不是有其它原因,而是從上輩子黃明遠就沒養成早起的習慣,這輩子也一樣,為此每次上朝都落到最後,隻得騎著馬趕路。
這次大戰之前,黃明遠要表現自己的從容淡定,因此也就選擇乘車了。
惠訓坊離著皇宮也近,沒多長時間黃明遠便到了端門外。
此時老丈人裴矩正在端門外,黃明遠下了馬車,走上前去。黃明遠有時候頗不明白,這些人怎麽起這麽早。
裴矩上前低聲問道:“明遠可是考慮清楚了,今日的你可不是一個沙場上搏命的將軍,而是一個宰輔,萬事都要周全。你可知道開科取士會得罪多少人,有些事馬虎不得啊。”
黃明遠說道:“丈人放心,明遠一切皆在心中。明遠不管是一個將軍,還是宰輔,都是天子的臣子,為君分憂,分內之事。”
裴矩看了看這個女婿,不知道他是真傻還是裝傻。
黃明遠沒有和裴矩一起入宮,而是一個人大步流星地走進宮門。現在自己爭議多,沒必要也讓老丈人招惹上是非。開科取士的事情是黃明遠提的,黃明遠也早就料到會產生的爭議。
<a href="http://m.xiaoshuting.cc" id="wzsy">xiaoshuting.cc</a>
開科取士的確震驚了所有人,反對者也有之,但支持者也有之。
黃明遠當然明白此事意味著什麽,但越是如此,黃明遠越毫無畏懼。陳遠等人都建議黃明遠不要盲目得罪世家大族。但黃明遠知道,若是為了未來一份未知的支持去違背自己的內心,那自己是不願意的。
因此進入皇城的路上,黃明遠一個人拿著笏板,對於四周的議論充耳不聞。這是一場不可失敗的仗,是為了中國的未來而蹚出一條荊棘之路,哪怕再是艱險,都不能後退一步。
在乾陽殿門口,黃明遠遇到了宮人扶著的楊昭。楊昭剛想說什麽,黃明遠一擺手說道:“今日之事乃國之大事,儲君到時隻需聽之即可,無需發一言,切記。”說完也不管楊昭想說什麽,頭也不回的進入殿中。
今日算是小朝,來的都是重臣。
黃明遠進殿之後,也不與眾人寒暄,而是一個人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端坐閉眼,等待天子。
眾人皆是盯著黃明遠,但沒人上前。
楊廣到了之後,黃明遠便當堂啟奏開科取士之事,以為朝廷補充人才。具體到如何實行,黃明遠建議“分科舉人,考試進用”,朝廷不僅設置明法、明經、明算等科目,同時設置直接選拔授官的“進士科”。
分科舉人漢朝就有之,至於考試,更是曆朝曆代都有之事。眾人對於科舉製的爭議,主要集中在黃明遠提的“三大建議”和“三小建議”。
三大建議是對於科舉製度本身的。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與其它無關;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朝廷統一測試,士人定期赴試。
至於諸科,黃明遠更是要求“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複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而三小建議更讓眾人無語。第一,考試采用彌封製,統一字體;第二,考試分兩場,前一場定去留,後一場定名次,朝廷按名次授官;第三,有至少六到八位大臣負責閱卷,最後由天子定名次。
三小建議是對科舉製度本身設置的,也是為了強化考試的公平。若非這個時代紙張珍貴,讀書人也少,黃明遠就建議實行謄錄製了。
不過黃明遠提出的這些已經簡化的東西在眾人看來仍舊是驚世駭俗,堂中諸人聽後議論紛紛。
在很多人看來,考試可以,但黃明遠提的“三大建議”和“三小建議”卻不成。
這時內史令楊約上前說道:“魯公之言,雖然看似有理,但實在是大謬啊。如此選官,不問品行,若是選取了道德敗壞,殘民害民之徒,豈不是坑害了一地百姓。官吏選拔,首重家世德行,此乃亙古未變之道理啊。”
眾人聞之,也是紛紛如此說法。實際上自兩漢以來,更重視德行的選拔,黃明遠提出隻論才學的事情,著實讓眾人接受不了。
眼看眾人議論紛紛,都不讚同,黃明遠與楊廣對視一眼,便站出來說道:“楊公,自兩漢以來,多以道德、家世選拔人才,然殘民害民之徒少乎。科舉取士,哪怕所選取的人才有道德缺憾,但至少能力充足,不會貽誤政事。而一些號稱道德之士,不識稼穡,專好賣弄魏晉遺風,讓這樣的人去擔任官吏,那國家如何大治。”
楊約啞然。
“魯國公此言差矣!”
這時新上任的民部尚書楊文思站出來說道:“相對於寒門中人,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多家學淵源深厚,耳濡目染,也懂得治國治民之道。而朝廷貿然選人,若是選得一些寒門子弟,雖懂得一些學識,但沒有理政經驗之傳承,一旦輕易為官,怕是會出現禍事。”
楊文思是楊素的堂叔,出身弘農楊氏,作為天底下前五位的大家族,他當然不支持黃明遠的建議。他雖然表麵上是擔憂科舉選拔的士子不擅長理政,實際上還是要天子遵循九品中正製,實行家族傳承式的世襲製度。
四月三十日,楊廣在東都紫薇城乾陽殿召集群臣,商議開科取士之事。
大早上天還未亮,黃明遠便已收拾妥當,準備上朝。今天有一場硬仗要打,這場仗避無可避。
裴淑寧來給黃明遠送早餐,黃明遠胡亂吃了兩口,便要出門。
出了家門,漫天星鬥,不見人跡。黃明遠端坐在馬車之中,閉著眼睛,也不知道是醒是睡。而蘇邕駕著車,雄闊海騎馬在前,一手持棍,一手打著燈籠,在前引路。
往常上朝,黃明遠都是騎馬,倒不是有其它原因,而是從上輩子黃明遠就沒養成早起的習慣,這輩子也一樣,為此每次上朝都落到最後,隻得騎著馬趕路。
這次大戰之前,黃明遠要表現自己的從容淡定,因此也就選擇乘車了。
惠訓坊離著皇宮也近,沒多長時間黃明遠便到了端門外。
此時老丈人裴矩正在端門外,黃明遠下了馬車,走上前去。黃明遠有時候頗不明白,這些人怎麽起這麽早。
裴矩上前低聲問道:“明遠可是考慮清楚了,今日的你可不是一個沙場上搏命的將軍,而是一個宰輔,萬事都要周全。你可知道開科取士會得罪多少人,有些事馬虎不得啊。”
黃明遠說道:“丈人放心,明遠一切皆在心中。明遠不管是一個將軍,還是宰輔,都是天子的臣子,為君分憂,分內之事。”
裴矩看了看這個女婿,不知道他是真傻還是裝傻。
黃明遠沒有和裴矩一起入宮,而是一個人大步流星地走進宮門。現在自己爭議多,沒必要也讓老丈人招惹上是非。開科取士的事情是黃明遠提的,黃明遠也早就料到會產生的爭議。
<a href="http://m.xiaoshuting.cc" id="wzsy">xiaoshuting.cc</a>
開科取士的確震驚了所有人,反對者也有之,但支持者也有之。
黃明遠當然明白此事意味著什麽,但越是如此,黃明遠越毫無畏懼。陳遠等人都建議黃明遠不要盲目得罪世家大族。但黃明遠知道,若是為了未來一份未知的支持去違背自己的內心,那自己是不願意的。
因此進入皇城的路上,黃明遠一個人拿著笏板,對於四周的議論充耳不聞。這是一場不可失敗的仗,是為了中國的未來而蹚出一條荊棘之路,哪怕再是艱險,都不能後退一步。
在乾陽殿門口,黃明遠遇到了宮人扶著的楊昭。楊昭剛想說什麽,黃明遠一擺手說道:“今日之事乃國之大事,儲君到時隻需聽之即可,無需發一言,切記。”說完也不管楊昭想說什麽,頭也不回的進入殿中。
今日算是小朝,來的都是重臣。
黃明遠進殿之後,也不與眾人寒暄,而是一個人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端坐閉眼,等待天子。
眾人皆是盯著黃明遠,但沒人上前。
楊廣到了之後,黃明遠便當堂啟奏開科取士之事,以為朝廷補充人才。具體到如何實行,黃明遠建議“分科舉人,考試進用”,朝廷不僅設置明法、明經、明算等科目,同時設置直接選拔授官的“進士科”。
分科舉人漢朝就有之,至於考試,更是曆朝曆代都有之事。眾人對於科舉製的爭議,主要集中在黃明遠提的“三大建議”和“三小建議”。
三大建議是對於科舉製度本身的。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與其它無關;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朝廷統一測試,士人定期赴試。
至於諸科,黃明遠更是要求“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複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而三小建議更讓眾人無語。第一,考試采用彌封製,統一字體;第二,考試分兩場,前一場定去留,後一場定名次,朝廷按名次授官;第三,有至少六到八位大臣負責閱卷,最後由天子定名次。
三小建議是對科舉製度本身設置的,也是為了強化考試的公平。若非這個時代紙張珍貴,讀書人也少,黃明遠就建議實行謄錄製了。
不過黃明遠提出的這些已經簡化的東西在眾人看來仍舊是驚世駭俗,堂中諸人聽後議論紛紛。
在很多人看來,考試可以,但黃明遠提的“三大建議”和“三小建議”卻不成。
這時內史令楊約上前說道:“魯公之言,雖然看似有理,但實在是大謬啊。如此選官,不問品行,若是選取了道德敗壞,殘民害民之徒,豈不是坑害了一地百姓。官吏選拔,首重家世德行,此乃亙古未變之道理啊。”
眾人聞之,也是紛紛如此說法。實際上自兩漢以來,更重視德行的選拔,黃明遠提出隻論才學的事情,著實讓眾人接受不了。
眼看眾人議論紛紛,都不讚同,黃明遠與楊廣對視一眼,便站出來說道:“楊公,自兩漢以來,多以道德、家世選拔人才,然殘民害民之徒少乎。科舉取士,哪怕所選取的人才有道德缺憾,但至少能力充足,不會貽誤政事。而一些號稱道德之士,不識稼穡,專好賣弄魏晉遺風,讓這樣的人去擔任官吏,那國家如何大治。”
楊約啞然。
“魯國公此言差矣!”
這時新上任的民部尚書楊文思站出來說道:“相對於寒門中人,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多家學淵源深厚,耳濡目染,也懂得治國治民之道。而朝廷貿然選人,若是選得一些寒門子弟,雖懂得一些學識,但沒有理政經驗之傳承,一旦輕易為官,怕是會出現禍事。”
楊文思是楊素的堂叔,出身弘農楊氏,作為天底下前五位的大家族,他當然不支持黃明遠的建議。他雖然表麵上是擔憂科舉選拔的士子不擅長理政,實際上還是要天子遵循九品中正製,實行家族傳承式的世襲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