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竇抗被殺的消息傳來之後,位於新平的竇軌便果斷地反了,除此之外,還有屯於冀城的竇誕,一同豎起了反旗。


    竇誕是竇抗的兒子,從血緣關係上來說,他不反也是死。而竇軌是竇家敵視黃明遠的一派,本就不願意降隋,並對此事耿耿於懷。此時竇抗的慘死,更激起了他對黃明遠的怨恨。


    麵對大難來襲,二人果斷選擇了造反,以求搶得先機。即使家族之中有人反對,亦無法阻止二人的決絕。


    竇軌更是揚言道:“關中、山東世仇,非得殺盡一方方休。”


    其實自竇抗前往信都之後,竇氏家族已經完全分裂,一部分跟隨竇威去了巴蜀;一部分以竇抗為首,雖然投降,但仍是不情不願,不抵抗亦不合作;而還有一部分,則是以竇德明為首,認為應該積極為衛公效命,振興竇家。


    隻是竇軌、竇誕二人都有兵權,再加上竇抗之事,倒像是完全把竇家拖上了戰車,即使不願意的人也下不來車。


    不少人擔憂隋軍強大,但竇抗卻是自信滿滿的樣子。他揚言整個關中關隴世家手中,能拉出十多萬軍隊,隻要一起豎起反旗,烽火四起,隋軍疲於奔命,必然不敵。


    為此,竇軌還讓人在關中四處傳播“黃明遠欲誅盡關隴世家”的謠言。而竇誕在扯起旗幟後,亦喊出了“驅除東獠,迎回唐公”的口號,號召關隴世家盡反。


    關隴之中多胡人,不好再用“胡”、“狄”罵人,便喜歡用獠。


    關隴世家內部的大多數人,本就對黃明遠高度不信任,尚處於觀察期。當初之所以投降,多是為形勢所迫。


    而一年多的時間,並沒能彌合雙方的嫌隙。尤其是大量山東官吏的進入,丈量土地,清點人口,打擊豪強,頗讓關中人有一種被鳩占鵲巢的感覺。


    此時竇軌這個“黃明遠欲誅盡關隴世家”的口號,著實驚嚇住很多人,也刺到了很多人的痛點上。


    雖然這謠言的“可信度”一聽就知道很低,但很多人就是願意相信。


    他們不會在意竇衍在信都加入了反黃明遠的組織,也不會在意竇抗一直就心存對立的情緒,隻知道竇抗到信都不過一年,就被殺了。


    在單方麵的事實麵前,在有些人的攛掇下,在內心的恐懼中,不少人和關隴世家大族真的相信或者是擔心黃明遠要對關隴世家進行的大清洗,便在恐懼與敵視中,跟著竇家一同造起了反


    大家都做著李淵重新打回來的夢,不少人都把這次事件當作驅逐隋軍的好機會。


    十八軍中,屯於眉縣的午士政、屯於武功的元律、屯於汧源的賀婁善積最先跟著造反,之後屯於陰盤(今陝西高官武縣西北)的張佑、屯於宜君的呂紹宗也一同反了。


    《控衛在此》


    元律是最徹底的關隴世家,自然心中畏懼。


    而午士政雖然跟關隴世家不大,但是駐紮在竇家的地盤上,很快跟對方勾搭在一起,而且還娶了竇氏女。這次造反,一方麵是午士政有野心,另一方麵,也是受竇家牽製的原因。


    而張佑、呂紹宗、賀婁善積造反,完全是因為被安置到偏遠之地,早就心存不滿了。眼看關中生亂,都想著渾水摸魚。


    短短時間內,有七支軍隊造反,扶風、安定、渭北、天水、北地諸郡皆有動亂。


    一時之間,彷佛整個關中都亂了。


    整個關中,流言四起,甚囂塵上,每天都有叛軍要打到長安的消息,甚至更要人言“唐公李淵已經殺入關中,直指長安”了。


    而長安城內的百姓,更是一日三驚。


    不斷有百姓、富商、世家大族從長安城離開,或是西去,或是東逃。


    對此,黃明遼一概不阻擋。


    雖然黃明遼知道西向之人,多是要投叛軍的。


    當然東向的老百姓更多,通往潼關的道路上,逶迤前行的百姓不可計數。這些人都擔心關中再次成為戰場,欲逃亡大隋腹地。


    剛開始是百姓亂,後來便是官吏亂。


    黃明遼在長安立行台,從關中本地征召了不少的官吏。這些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加入行台,但眼看著亂事四起,俱各懷心思,不少人暗通叛軍,準備做下一個李幼良和李蔚。


    長安城中的眾人都亂,可唯有行台尚書令黃明遼,對於諸般亂象,彷佛跟沒事人似的,格外澹定。他既不征召丁壯禦寇,也不指揮大軍平叛,眼瞅著叛軍肆虐,就像是放任風波擴大一般。


    而且黃明遼還下令將兵力收縮,穩守潼關、長安、陳倉三地,在他看來,雖然兄長認為可以將長安放棄,以揪出更多的叛逆,不過長安的象征意義太大,能不丟最好不要丟。


    眼看黃明遼如此的姿態,很多人的心思更加活泛了。


    所以整個長安表麵還尚且安穩,但暗地裏,早就四方湧動了。


    黃明遼隻當不知,他還在等。


    當然有人等不下去了,在竇軌造反沒多久,位於盩厔的李幼良也一同豎起了反旗。


    李幼良之前官拜副總管,領關中副都督。看似官不小,但竇軌、丙粲、楊屯都是這個官。而且關中權利在行台,副都督掛個名,連個都督府都沒有,更不知道有什麽具體職事,至於副總管,更隻是個級別,隻是比中郎將多領點俸祿,可能兵權還不如對方。所以李幼良掛的職務就是個虛職,除了自己手中那點舊部,根本沒有什麽其他的權利。


    而且李幼良的軍隊還被一分為四,分別交給了長孫安業、賀婁善積、元律三人,李幼良能控製的部隊不超過三千人。


    而他本人也被迫離了長安,被趕到了盩厔。


    對此李幼良很是不滿,日夜咒罵大隋的背信棄義。


    隻是當初他在長安反水,相當於自絕於家族,所以他即使再怨恨大隋,也沒有別的路可走。


    不過李淵到巴蜀後,便派人來見,還不計前嫌,言“隻要李幼良重回李家,必封王相待。”


    一頭是母族,一頭是背信棄義的大隋,李幼良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母族,又背棄了大隋。


    竇軌造反後,李幼良覺得機會到了,遂也跟著起兵響應。


    點擊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安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鳴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鳴奇並收藏天下安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