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亮率部到了沔陽城下,隻見城頭不見人影,城門處冷冷清清,也沒有什麽人。
這場景正如李大亮的心境一般,涼如清水,難以安寧。仗一場一場敗,地一城一城失。先棄漢陽,再棄沔陽,來日怕就是江陵、夷陵了。
這大唐還有未來嗎?
李大亮隨口問道:“今日是幾日了?”
這時一個屬下答道:“總管,已經二月二十五了!”
李大亮聽道,不覺歎息道:“都二月二十五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這日子怎麽過得這麽快啊?要是在長安,這時候我該和同族兄弟,鮮衣怒馬,通宵歡飲,如何能像現在這般,惶惶不可終日啊。”
李大亮歎了一口氣,讓眾人入城。
這時那個屬下便應和道:“二十五了,二十五,趕大集,我記得我們那裏到了二十五還有大集呢,小時候最喜歡這天跟著父母去集市了。
李大亮點點頭,心中卻似乎覺得有些不對。
於是李大亮便又問道:“你剛才說今日是處幾?”
“二月二十五!”
李大亮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額頭,惱悔地說道:“我怎麽把今日給忘了!”說著,李大亮立刻高喊道:“快快下令,立刻停止前進,後隊變前隊,撤離沔陽。”
諸將聞得大驚。
有部下高聲問道:“總管,我軍兼程五日,身疲肚饑,此時到了沔陽,正好飽餐一頓,修整一番,如何過城而不入,底下的兄弟們可是都撐不住了。”
李大亮凜著臉說道:“你們忘了今日是何時了?”
“二月二十五?這又如何。”
眾將皆是被李大亮弄得一頭霧水。
李大亮乃說道:“你們剛才還說,二十五,趕大集,沒發現現在缺了什麽嗎?
沔陽是沔州治所,城外有草市。民間每月逢五日、十日,都有周邊百姓都會自發的前來沔陽城外的草市,進行交易。今日正逢二十五,本應該是交易的日子,可諸位可看到城外有百姓出現。
這說明有人驅散了百姓。
沔州官員自不會這麽做,會這麽做的,隻能是占領了沔陽,等到我軍送上門去的隋軍。”
這個年代,在交通發達之地,草市已經很普遍了。尤其是一些城池,雖然城中有市場,但老百姓入城是要交錢的,因此很多地方都在城門外兩側形成小型市場,進行交易。當然這種交易不可能每天都進行,所以大家一般相互約定一個時間,多以逢五日、十日為主,於是逢五日、十日多被稱為趕集日,南方也叫“趕場”。
眾人聽得,恍然大悟。
但還是有人不信,隋軍怎麽會這麽快,還趕到他們前麵。
眾人正慌慌張張地掉頭,此時忽然聽到城頭鼓聲響,接著在城池的數個方向便傳來了號角之聲。
李大亮心中大驚,號角多為胡人所用,大隋內部常用號角的,也就隻有衛公一家。
這時四麵八方都是軍隊,如潮水一般向唐軍湧來。
當日黃維揚下令對漢陽城圍而不打,其實有圍點打援的意圖在。可惜李長卿這個老小子,貪生怕死,眼看漢陽城被圍,竟根本不救,自顧往安陸逃去。
而與此同時,李大亮也沒有死戰的決心,腳底板抹油,在隋軍合圍漢陽之前,竟然跑了。
隋軍這一次,失了獵物,還跑了誘餌,算兩頭沒落著。
黃維揚於是讓蘇烈率左衛率營去追逃往安陸的李長卿,又準備去追已經逃走的李大亮。
隋軍從唐軍留下的蹤跡發現唐軍是往湖區內部逃走,這時有部將想跟著追過去,但為黃維揚給拒絕。
黃維揚的理由也很充分。
“湖區地形複雜,灘塗、沼澤極多,一旦進入,很容易便暈頭轉向。更兼湖區內多叢林、蘆葦,便於隱藏,一旦我軍貿然進入,極易遭到唐軍的伏擊。”
“難道眼睜睜地看著唐軍就像兔子一般,安然逃脫。”
黃維揚搖搖頭,指著地圖說道:“不管唐軍怎麽逃,他們不可能在湖區待一輩子,其目的定然還是撤往江陵城。從漢陽到江陵,走長江有千裏之遙,就是走直線橫穿雲夢澤,也得四百多裏。唐軍缺少船隻,必然隻能走陸路。而從漢陽到江陵的陸路,不管怎麽走,有兩個點繞不過,北麵的沔陽,和南麵的監利。”
諸將聽得大喜,立刻問道:“元帥是準備在此二城待敵?”
黃維揚搖頭道:“不是二城,而是沔陽一地。”
“唐軍為何不走監利?”
“監利在南,之前開複大鬧巴陵,逼得李世民繞湖逃脫。而監利城就在巴陵身側,誰敢保證,開複沒有占領監利。”
眾將了然。
於是黃維揚命程名振率領右衛率營從漢水逆流而上,趕往沔陽城。
對於蘇烈和程名振,黃維揚總是要麽都用,要麽都不用,盡量保證不偏不倚。
雖然漢陽到沔陽,走水路也不近,但程名振一行走了快三天,趕在唐軍到達之前占領了幾乎不設防的沔陽城。
這時程名振認為可裝作沔陽未下的樣子,仍豎唐軍旗幟,誘李大亮入城,可惜一朝有失,忘了草市這個細節,為李大亮識破此計。
不過右衛率營有三個營早在之前便三麵布防,藏於各地,待號角聲起之後,便將這數千唐軍給包圍。
在黃維揚看來,李大亮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無論是漢陽布防還是漢陽突圍,都頗具智謀,之所以落敗,不過是時運不濟而已。
因此黃維揚便有心收降此人。
程名振將唐軍團團包圍,但並沒有動殺機,而是命人前往李大亮軍中勸降。
程名振是使者叫張弼,參加過楊玄感之變。李大亮在龐玉部時,一次為叛軍擊敗,包括李大亮在內許多人被俘虜。張弼見到李大亮,覺得其是個人才。於是張弼把與李大亮一起俘獲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斬殺,而唯獨留下李大亮不殺。在與李大亮長談之後,兩人成為至交,張弼遂放了李大亮。
所以張弼是李大亮的救命恩人。
眼看張弼前來,李大亮也百感交集,李家於他,不過是打工關係,並無多少恩義,李大亮能打到現在,不欠李家半分,遂率領殘兵,向隋軍投降。
這場景正如李大亮的心境一般,涼如清水,難以安寧。仗一場一場敗,地一城一城失。先棄漢陽,再棄沔陽,來日怕就是江陵、夷陵了。
這大唐還有未來嗎?
李大亮隨口問道:“今日是幾日了?”
這時一個屬下答道:“總管,已經二月二十五了!”
李大亮聽道,不覺歎息道:“都二月二十五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這日子怎麽過得這麽快啊?要是在長安,這時候我該和同族兄弟,鮮衣怒馬,通宵歡飲,如何能像現在這般,惶惶不可終日啊。”
李大亮歎了一口氣,讓眾人入城。
這時那個屬下便應和道:“二十五了,二十五,趕大集,我記得我們那裏到了二十五還有大集呢,小時候最喜歡這天跟著父母去集市了。
李大亮點點頭,心中卻似乎覺得有些不對。
於是李大亮便又問道:“你剛才說今日是處幾?”
“二月二十五!”
李大亮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額頭,惱悔地說道:“我怎麽把今日給忘了!”說著,李大亮立刻高喊道:“快快下令,立刻停止前進,後隊變前隊,撤離沔陽。”
諸將聞得大驚。
有部下高聲問道:“總管,我軍兼程五日,身疲肚饑,此時到了沔陽,正好飽餐一頓,修整一番,如何過城而不入,底下的兄弟們可是都撐不住了。”
李大亮凜著臉說道:“你們忘了今日是何時了?”
“二月二十五?這又如何。”
眾將皆是被李大亮弄得一頭霧水。
李大亮乃說道:“你們剛才還說,二十五,趕大集,沒發現現在缺了什麽嗎?
沔陽是沔州治所,城外有草市。民間每月逢五日、十日,都有周邊百姓都會自發的前來沔陽城外的草市,進行交易。今日正逢二十五,本應該是交易的日子,可諸位可看到城外有百姓出現。
這說明有人驅散了百姓。
沔州官員自不會這麽做,會這麽做的,隻能是占領了沔陽,等到我軍送上門去的隋軍。”
這個年代,在交通發達之地,草市已經很普遍了。尤其是一些城池,雖然城中有市場,但老百姓入城是要交錢的,因此很多地方都在城門外兩側形成小型市場,進行交易。當然這種交易不可能每天都進行,所以大家一般相互約定一個時間,多以逢五日、十日為主,於是逢五日、十日多被稱為趕集日,南方也叫“趕場”。
眾人聽得,恍然大悟。
但還是有人不信,隋軍怎麽會這麽快,還趕到他們前麵。
眾人正慌慌張張地掉頭,此時忽然聽到城頭鼓聲響,接著在城池的數個方向便傳來了號角之聲。
李大亮心中大驚,號角多為胡人所用,大隋內部常用號角的,也就隻有衛公一家。
這時四麵八方都是軍隊,如潮水一般向唐軍湧來。
當日黃維揚下令對漢陽城圍而不打,其實有圍點打援的意圖在。可惜李長卿這個老小子,貪生怕死,眼看漢陽城被圍,竟根本不救,自顧往安陸逃去。
而與此同時,李大亮也沒有死戰的決心,腳底板抹油,在隋軍合圍漢陽之前,竟然跑了。
隋軍這一次,失了獵物,還跑了誘餌,算兩頭沒落著。
黃維揚於是讓蘇烈率左衛率營去追逃往安陸的李長卿,又準備去追已經逃走的李大亮。
隋軍從唐軍留下的蹤跡發現唐軍是往湖區內部逃走,這時有部將想跟著追過去,但為黃維揚給拒絕。
黃維揚的理由也很充分。
“湖區地形複雜,灘塗、沼澤極多,一旦進入,很容易便暈頭轉向。更兼湖區內多叢林、蘆葦,便於隱藏,一旦我軍貿然進入,極易遭到唐軍的伏擊。”
“難道眼睜睜地看著唐軍就像兔子一般,安然逃脫。”
黃維揚搖搖頭,指著地圖說道:“不管唐軍怎麽逃,他們不可能在湖區待一輩子,其目的定然還是撤往江陵城。從漢陽到江陵,走長江有千裏之遙,就是走直線橫穿雲夢澤,也得四百多裏。唐軍缺少船隻,必然隻能走陸路。而從漢陽到江陵的陸路,不管怎麽走,有兩個點繞不過,北麵的沔陽,和南麵的監利。”
諸將聽得大喜,立刻問道:“元帥是準備在此二城待敵?”
黃維揚搖頭道:“不是二城,而是沔陽一地。”
“唐軍為何不走監利?”
“監利在南,之前開複大鬧巴陵,逼得李世民繞湖逃脫。而監利城就在巴陵身側,誰敢保證,開複沒有占領監利。”
眾將了然。
於是黃維揚命程名振率領右衛率營從漢水逆流而上,趕往沔陽城。
對於蘇烈和程名振,黃維揚總是要麽都用,要麽都不用,盡量保證不偏不倚。
雖然漢陽到沔陽,走水路也不近,但程名振一行走了快三天,趕在唐軍到達之前占領了幾乎不設防的沔陽城。
這時程名振認為可裝作沔陽未下的樣子,仍豎唐軍旗幟,誘李大亮入城,可惜一朝有失,忘了草市這個細節,為李大亮識破此計。
不過右衛率營有三個營早在之前便三麵布防,藏於各地,待號角聲起之後,便將這數千唐軍給包圍。
在黃維揚看來,李大亮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無論是漢陽布防還是漢陽突圍,都頗具智謀,之所以落敗,不過是時運不濟而已。
因此黃維揚便有心收降此人。
程名振將唐軍團團包圍,但並沒有動殺機,而是命人前往李大亮軍中勸降。
程名振是使者叫張弼,參加過楊玄感之變。李大亮在龐玉部時,一次為叛軍擊敗,包括李大亮在內許多人被俘虜。張弼見到李大亮,覺得其是個人才。於是張弼把與李大亮一起俘獲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斬殺,而唯獨留下李大亮不殺。在與李大亮長談之後,兩人成為至交,張弼遂放了李大亮。
所以張弼是李大亮的救命恩人。
眼看張弼前來,李大亮也百感交集,李家於他,不過是打工關係,並無多少恩義,李大亮能打到現在,不欠李家半分,遂率領殘兵,向隋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