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這兩年屢戰屢勝,已經忘了昔日淺水原的慘敗,他自己也覺得自己的水平離著老師黃明遠已經不遠了。可長林之戰,卻是狠狠地抽了他一個響亮耳光,讓他認清了現實。
這讓素來高傲的李世民完全接受不了,於是怨氣、鬱氣滋生。隻是他身為一軍主帥,必須保持堅毅、鎮定的形象,無法宣泄,因此便鬱積於心。
而這一次秭歸失守的消息,就像是一個導火索,一下子點燃了李世民心中的鬱氣,於是他終於接受不了,當場吐血。
幸好李世民吐血的消息在侯君集的嚴密封鎖下,並沒有擴散出去。
可這個消息根本瞞不住軍中的上層將領,很快軍中幾個主將便紛紛得知,秭歸失守,後路斷絕。
李世民這口血吐了出來,整個人卻是清爽了不少。
“老師,這就是你給我絕殺嗎?”
此時李世民滿是挫敗感,什麽長林決戰,什麽拒北守南,他這些得意之作,在老師眼中,怕都是小孩子的玩物一般吧。
不過在這危急緊要的關頭,李世民並未被打倒,反而更加鎮定起來。此時此刻,再去考慮全取荊襄,保存戰果已經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而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便是保全手中這支部隊,成功撤回川中。
至於說奪回秭歸,然後再反擊隋軍的事情,李世民想都不敢想,因此這不現實。畢竟隋軍除了北線,還有東線的軍隊。
李世民支開所有人,隻留下薛收、於誌寧和侯君集三人,就連長孫順德都沒有留,因為他不相信。
此時擺在李世民麵前的選擇有兩條半路。
一條是撤回江陵,一邊固守江陵,一邊組織撤退。這樣的好處很明顯,可盡可能的集中部隊,轉運物資。但也會讓隋軍尾隨其後,從容將其包圍,一旦形成這種局麵,整個荊襄戰場的唐軍,必敗無疑。
而另外半條路是不撤往江陵,而是直接撤往夷陵,集中全部力量攻打秭歸,打通返回川中的道路。
但問題是隋軍就在身後,根本不會給他們留出打秭歸的時間。
而剩下的最後一條路,便是繼續堅守長林,跟隋軍相持。等待巴蜀的軍隊東進,打通秭歸的道路。
兩條半路,一條半是退,一條是不退,但前途都不明朗。
李世民看著地圖,然後又看著三人,最後說道:“既不能退往江陵,也不能退往夷陵。”
李世民接著說道:“別忘了我軍身後還有一支隋軍騎兵主力,一旦我軍撤退,在後有追兵,前有襲擾的情況下,就是滅頂之災,你二人難道忘了大王在同州是怎麽敗的了?”
長林一戰,玄甲騎兵傷亡慘重,而唐軍再無可抗衡隋軍的騎兵力量。
而從長林到江陵,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當年曹純率虎豹騎追擊劉備,號稱一天一夜行軍三百裏,在當陽追上劉備後,步兵根本無法和騎兵抗衡,於是全軍大潰。
李世民可不想做第二個劉備。
薛收聽完便說道:“元帥是準備守。”
李世民搖搖頭道:“巴蜀之兵,十萬北上,十七萬東出,再算上各州守軍,已經幾乎沒有多少可用之兵了。大王那裏,根本拿不出多少兵來打秭歸。
而且從成都到秭歸,相隔數千裏,就是能拿出兵來,等大王調兵遣將,大軍東進,然後再攻下秭歸,得要多長時間?以咱們現在的局勢,伯褒(薛收)覺得能守得住嗎?”
薛收一愣,最終沒有開口。
因為,守不住!
不過李世民幾句話便將兩條半路線全部否了,不撤也不守,難道要投降不成。
這時於誌寧看出李世民有計劃,卻不好說,於是便言道:“撤還是要撤的,守巴東要比守長林容易一千倍,所以咱們必須要保存兵力,以圖再戰。”
李世民點點頭道:“仲謐(於誌寧字)之言,也是我所想的。”
這時李世民拿出荊襄的地圖說道:“目前我軍被隋軍分割成四塊。我在長林,承範(李道宗字)和許將軍守江陵和夷陵,李琛在荊南,還有趙郡公在江夏。各軍分散,想集合在一起突圍,完全不可能。”
這時薛收說道:“元帥準備各軍分別突圍?”
“沒錯!”
李世民臉色變得堅毅起來,指著地圖說道:“隋軍既然堵死我軍歸路,想的便是我軍前往夷陵或者江陵,最後被合圍。我軍真突圍到此二處,就真真沒有返回蜀中的路。但現在我軍在長林,就有。”
說著李世民問道:“伯褒、仲謐,你二人覺得隋軍怎麽到的秭歸?”
於誌寧不說話,薛收言道:“除非穿的房州。”
“對!
除此之外,再無他路。隋軍從襄陽或者南陽某處,進入大山,沿著山間小路,直趨秭歸,斷了我軍後路。”
於誌寧感覺難以置信,脫口而出道:“真有這條道?”
“如何沒有?”
李世民言道:“山間小道,本就縱橫無數。隻要敢走,翻山越嶺,總能走的過去。”
薛收這時言道:“從夷陵到白帝城,除了沿江道路外,還是有道可走的,不過是繞遠一些。”
“咱們就走這條路!”
“可是那仍要走夷陵。”
“那咱們就避開夷陵,從山間蹚出一條路來,從長林,到遠安,再到興山,隋軍總不能堵上所有的路。”
薛收和於誌寧二人看著李世民,麵麵相覷,說不出話。
蹚路說得容易,真實行起來,千難萬難。再加上沿途必然糧草不足,還不知道要死傷多少人。
可眼看李世民的樣子,二人也不敢說什麽。
實在是除了此策,再無別的好辦法。
這時於誌寧言道:“那其餘三路兵馬呢?”
“讓承範和許將軍燒毀所有糧食、船隻,渡江之後,遁入黔中,繞道返回渝州。而讓李琛也放棄荊南,經沅州返回渝州。
至於趙郡公他們。”
提到江夏這一路,李世民也不知道該怎麽走。
“我相信趙郡公他們有辦法的。”
薛收和於誌寧二人沒說什麽,卻是明白,李世民是要將江夏諸軍徹徹底底地放棄了。
這讓素來高傲的李世民完全接受不了,於是怨氣、鬱氣滋生。隻是他身為一軍主帥,必須保持堅毅、鎮定的形象,無法宣泄,因此便鬱積於心。
而這一次秭歸失守的消息,就像是一個導火索,一下子點燃了李世民心中的鬱氣,於是他終於接受不了,當場吐血。
幸好李世民吐血的消息在侯君集的嚴密封鎖下,並沒有擴散出去。
可這個消息根本瞞不住軍中的上層將領,很快軍中幾個主將便紛紛得知,秭歸失守,後路斷絕。
李世民這口血吐了出來,整個人卻是清爽了不少。
“老師,這就是你給我絕殺嗎?”
此時李世民滿是挫敗感,什麽長林決戰,什麽拒北守南,他這些得意之作,在老師眼中,怕都是小孩子的玩物一般吧。
不過在這危急緊要的關頭,李世民並未被打倒,反而更加鎮定起來。此時此刻,再去考慮全取荊襄,保存戰果已經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而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便是保全手中這支部隊,成功撤回川中。
至於說奪回秭歸,然後再反擊隋軍的事情,李世民想都不敢想,因此這不現實。畢竟隋軍除了北線,還有東線的軍隊。
李世民支開所有人,隻留下薛收、於誌寧和侯君集三人,就連長孫順德都沒有留,因為他不相信。
此時擺在李世民麵前的選擇有兩條半路。
一條是撤回江陵,一邊固守江陵,一邊組織撤退。這樣的好處很明顯,可盡可能的集中部隊,轉運物資。但也會讓隋軍尾隨其後,從容將其包圍,一旦形成這種局麵,整個荊襄戰場的唐軍,必敗無疑。
而另外半條路是不撤往江陵,而是直接撤往夷陵,集中全部力量攻打秭歸,打通返回川中的道路。
但問題是隋軍就在身後,根本不會給他們留出打秭歸的時間。
而剩下的最後一條路,便是繼續堅守長林,跟隋軍相持。等待巴蜀的軍隊東進,打通秭歸的道路。
兩條半路,一條半是退,一條是不退,但前途都不明朗。
李世民看著地圖,然後又看著三人,最後說道:“既不能退往江陵,也不能退往夷陵。”
李世民接著說道:“別忘了我軍身後還有一支隋軍騎兵主力,一旦我軍撤退,在後有追兵,前有襲擾的情況下,就是滅頂之災,你二人難道忘了大王在同州是怎麽敗的了?”
長林一戰,玄甲騎兵傷亡慘重,而唐軍再無可抗衡隋軍的騎兵力量。
而從長林到江陵,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當年曹純率虎豹騎追擊劉備,號稱一天一夜行軍三百裏,在當陽追上劉備後,步兵根本無法和騎兵抗衡,於是全軍大潰。
李世民可不想做第二個劉備。
薛收聽完便說道:“元帥是準備守。”
李世民搖搖頭道:“巴蜀之兵,十萬北上,十七萬東出,再算上各州守軍,已經幾乎沒有多少可用之兵了。大王那裏,根本拿不出多少兵來打秭歸。
而且從成都到秭歸,相隔數千裏,就是能拿出兵來,等大王調兵遣將,大軍東進,然後再攻下秭歸,得要多長時間?以咱們現在的局勢,伯褒(薛收)覺得能守得住嗎?”
薛收一愣,最終沒有開口。
因為,守不住!
不過李世民幾句話便將兩條半路線全部否了,不撤也不守,難道要投降不成。
這時於誌寧看出李世民有計劃,卻不好說,於是便言道:“撤還是要撤的,守巴東要比守長林容易一千倍,所以咱們必須要保存兵力,以圖再戰。”
李世民點點頭道:“仲謐(於誌寧字)之言,也是我所想的。”
這時李世民拿出荊襄的地圖說道:“目前我軍被隋軍分割成四塊。我在長林,承範(李道宗字)和許將軍守江陵和夷陵,李琛在荊南,還有趙郡公在江夏。各軍分散,想集合在一起突圍,完全不可能。”
這時薛收說道:“元帥準備各軍分別突圍?”
“沒錯!”
李世民臉色變得堅毅起來,指著地圖說道:“隋軍既然堵死我軍歸路,想的便是我軍前往夷陵或者江陵,最後被合圍。我軍真突圍到此二處,就真真沒有返回蜀中的路。但現在我軍在長林,就有。”
說著李世民問道:“伯褒、仲謐,你二人覺得隋軍怎麽到的秭歸?”
於誌寧不說話,薛收言道:“除非穿的房州。”
“對!
除此之外,再無他路。隋軍從襄陽或者南陽某處,進入大山,沿著山間小路,直趨秭歸,斷了我軍後路。”
於誌寧感覺難以置信,脫口而出道:“真有這條道?”
“如何沒有?”
李世民言道:“山間小道,本就縱橫無數。隻要敢走,翻山越嶺,總能走的過去。”
薛收這時言道:“從夷陵到白帝城,除了沿江道路外,還是有道可走的,不過是繞遠一些。”
“咱們就走這條路!”
“可是那仍要走夷陵。”
“那咱們就避開夷陵,從山間蹚出一條路來,從長林,到遠安,再到興山,隋軍總不能堵上所有的路。”
薛收和於誌寧二人看著李世民,麵麵相覷,說不出話。
蹚路說得容易,真實行起來,千難萬難。再加上沿途必然糧草不足,還不知道要死傷多少人。
可眼看李世民的樣子,二人也不敢說什麽。
實在是除了此策,再無別的好辦法。
這時於誌寧言道:“那其餘三路兵馬呢?”
“讓承範和許將軍燒毀所有糧食、船隻,渡江之後,遁入黔中,繞道返回渝州。而讓李琛也放棄荊南,經沅州返回渝州。
至於趙郡公他們。”
提到江夏這一路,李世民也不知道該怎麽走。
“我相信趙郡公他們有辦法的。”
薛收和於誌寧二人沒說什麽,卻是明白,李世民是要將江夏諸軍徹徹底底地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