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襲騰雖然在金州極為強勢,但作為一個地頭蛇,出了金州,什麽也不是。所以被俘之後的李襲騰,別提多乖巧聽話,跟一隻溫順的小貓咪一般。
李襲騰很清楚,他那點身份,在明軍麵前根本不敢用,所以也不敢有任何的囂張了。
不得不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李襲騰也算是個俊傑。
而且李襲騰亦明白,家族之中,眼紅自己這個位置的,不知道有多少,他此次被俘,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想讓他回去。
所以為了保命,也為了安全返回,直接投降了事。
什麽都不如命。
見到秦瓊,李襲騰倒頭便拜,直接投降,什麽條件都沒有,其幹脆利落,讓秦瓊都不知道說什麽。
秦瓊思略一番,便決定將李襲騰放回。
其實李襲騰在明軍手中並沒有多大的作用,不管他是真降還是假降,隻有放回金州才能發揮作用。
留在手中,難道還等著李氏贖人嗎?
而實際上不管李襲騰是真降還是假降,並不影響明軍對金州的進擊。
不過很明顯,李襲騰已經怕了,被秘密放回金州之後,他立刻召集家族力量,準備投降。
此時陳演壽也因為陳政的兵敗慌了手腳。陳政損失了他手中大部分的兵力,而且陳政本人身死,他連個能用的將領都沒有,哪什麽守城。
李襲騰也看出了陳演壽的囧境,於是便派人來和陳演壽攤牌,逼迫對方投降明軍。
十月十五日,中元節之日,陳演壽讓人打開城門,以金州、洋州二地投降明軍,至此,唐軍經營兩年多的金州落入明軍手中。
······
李襲騰不僅以金州投降,還積極地給遠在武州的堂弟武州總管李襲譽去信,攛掇對方投降。
李襲譽狂是狂,但心中清明的很。雖然李襲騰是山南李氏的家主,但李襲誌、李襲譽兄弟卻是李家官職最顯赫的人。隻有二人投降,才能撐起山南李氏在新朝的天花板。
北麵四鎮之中,武州總管李襲譽應該是壓力最小的一鎮。雖然武州一地,轄武州、文州、扶州三州九縣之地,看起來地盤不小,但周圍全是山區,全部人口加起來不超過萬戶。
對於這片堪稱不毛之地的地方,唐軍也並不怎麽重視。
李襲譽手握八千人馬,好聽點叫八千軍隊,不好聽的就是八千民兵,都是新兵,而且軍中極其缺少甲胃、弓弩等兵器,戰鬥力比民兵也強不到哪裏去。而且名義上八千人,實際上不過五六千人。
靠著這支部隊,李襲譽安定地方,西據羌胡,本就捉襟見肘。若是再加上明軍,就更沒法打了。
幸好屯於上祿縣(治今甘肅省禮縣西南西漢水東岸)的長孫安業和屯於懷道縣(治今甘肅宕昌縣)的翟長孫二人兵力都不是太多。
伐蜀開始後,二人奉命攻打武州。
長孫安業從陰平道南下,而翟長孫則順著羌水(今岷江上遊一帶)順流而下,兩支部隊從西、北兩個方向,合圍武州治所將利城(治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南)。
李襲譽困守城池,是沒有援軍的。
不過翟長孫和長孫安業二人合兵一處,跟李襲譽的兵力也差不多,更兼對方有城池之利,因此並不能破城。
其實黃明遼派這路偏師也沒有想過他們可以擊敗李襲譽,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牽製。
雙方在將利相持了半個多月,皆無法取勝。
若是平常,半個多月的時間,援軍也該到了。李襲譽往成都送了十多封求救信,可一個多月來,沒有絲毫的回應。
就在這時,從漢中傳來消息,李建成和李元吉為爭奪王位,展開了大戰,而明軍則攻破了利州。
這讓李襲譽如遭雷擊。
“唐王一世英明,怎麽生了兩個這樣的兒子。”
因為武州位置偏遠,且一直在和明軍交戰,消息傳播的也慢,所以李襲譽得到的消息很滯後,此時已經進入十月多了,他才收到一個多月前的消息。
眼看李唐內亂,明軍連戰連捷,李襲譽也有了異樣的心思。
若是李淵尚在,他自然是要竭盡全力,以奉忠義。可是李淵已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蛇鼠一窩,憑什麽配他效忠。
常言道“樹倒猢猻散”,不是猢猻想散,而是大樹倒了之後,沒有新的可替代品,無法庇護這些猢猻,那可不就得散了。
此時的李襲譽已經有心向大明投降。隻是他擔憂宗族,同時也擔心在成都的家人。
像李襲譽這種總管級別的將領,其家卷肯定要在成都為質的。
李襲譽猶猶豫豫的不敢妄動。
可沒等李襲譽有什麽動作,扶州傳來消息,刺史孔長秀在明軍並未到達扶州的情況下,向明軍請降。
孔長秀這個級別的官員,是不需要留家卷為質的,所以他降的幹脆利落、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李襲譽聽到這個消息,又急又惱,破口大罵。
“枉他孔長秀平日裏常言‘自己是聖人之後,忠君愛國’,這是忠的哪門子君,愛的哪門子國。”
孔長秀在明軍不到前便投降,的確樣子有些難看了。
不過孔長秀是早降早超生,高高興興地投降了大明,做他的大明官去了,可李襲譽卻不得不承受扶州失陷的後果。
從扶州往東南,可沿著白水(今甘肅省文縣南白水江)直趨文州城下。李襲譽的兵力都集中在武州,文州兵力空虛,根本擋不住明軍。
而文州若失,武州就成了一個孤島了。
而就在李襲譽猶豫之間,李襲騰的信也終於送到了武州。信中李襲騰告訴李襲譽山南李氏已攜金州降明,同時勸李襲譽一同投降。
李襲騰的信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連李氏家族都降了,李襲譽就是再顧忌自己在成都的家人,也有了決斷。眼看武州的局勢,再看李唐這混亂不堪的局勢,無論如何是神仙難救,他又何必為此誤了自己。
十月三十日,李襲譽命人打開武州城門,攜武州、文州二地向大明投降。
至此李唐川北防線的最後一處要地,也徹底落入大明手中。
李襲騰很清楚,他那點身份,在明軍麵前根本不敢用,所以也不敢有任何的囂張了。
不得不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李襲騰也算是個俊傑。
而且李襲騰亦明白,家族之中,眼紅自己這個位置的,不知道有多少,他此次被俘,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想讓他回去。
所以為了保命,也為了安全返回,直接投降了事。
什麽都不如命。
見到秦瓊,李襲騰倒頭便拜,直接投降,什麽條件都沒有,其幹脆利落,讓秦瓊都不知道說什麽。
秦瓊思略一番,便決定將李襲騰放回。
其實李襲騰在明軍手中並沒有多大的作用,不管他是真降還是假降,隻有放回金州才能發揮作用。
留在手中,難道還等著李氏贖人嗎?
而實際上不管李襲騰是真降還是假降,並不影響明軍對金州的進擊。
不過很明顯,李襲騰已經怕了,被秘密放回金州之後,他立刻召集家族力量,準備投降。
此時陳演壽也因為陳政的兵敗慌了手腳。陳政損失了他手中大部分的兵力,而且陳政本人身死,他連個能用的將領都沒有,哪什麽守城。
李襲騰也看出了陳演壽的囧境,於是便派人來和陳演壽攤牌,逼迫對方投降明軍。
十月十五日,中元節之日,陳演壽讓人打開城門,以金州、洋州二地投降明軍,至此,唐軍經營兩年多的金州落入明軍手中。
······
李襲騰不僅以金州投降,還積極地給遠在武州的堂弟武州總管李襲譽去信,攛掇對方投降。
李襲譽狂是狂,但心中清明的很。雖然李襲騰是山南李氏的家主,但李襲誌、李襲譽兄弟卻是李家官職最顯赫的人。隻有二人投降,才能撐起山南李氏在新朝的天花板。
北麵四鎮之中,武州總管李襲譽應該是壓力最小的一鎮。雖然武州一地,轄武州、文州、扶州三州九縣之地,看起來地盤不小,但周圍全是山區,全部人口加起來不超過萬戶。
對於這片堪稱不毛之地的地方,唐軍也並不怎麽重視。
李襲譽手握八千人馬,好聽點叫八千軍隊,不好聽的就是八千民兵,都是新兵,而且軍中極其缺少甲胃、弓弩等兵器,戰鬥力比民兵也強不到哪裏去。而且名義上八千人,實際上不過五六千人。
靠著這支部隊,李襲譽安定地方,西據羌胡,本就捉襟見肘。若是再加上明軍,就更沒法打了。
幸好屯於上祿縣(治今甘肅省禮縣西南西漢水東岸)的長孫安業和屯於懷道縣(治今甘肅宕昌縣)的翟長孫二人兵力都不是太多。
伐蜀開始後,二人奉命攻打武州。
長孫安業從陰平道南下,而翟長孫則順著羌水(今岷江上遊一帶)順流而下,兩支部隊從西、北兩個方向,合圍武州治所將利城(治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南)。
李襲譽困守城池,是沒有援軍的。
不過翟長孫和長孫安業二人合兵一處,跟李襲譽的兵力也差不多,更兼對方有城池之利,因此並不能破城。
其實黃明遼派這路偏師也沒有想過他們可以擊敗李襲譽,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牽製。
雙方在將利相持了半個多月,皆無法取勝。
若是平常,半個多月的時間,援軍也該到了。李襲譽往成都送了十多封求救信,可一個多月來,沒有絲毫的回應。
就在這時,從漢中傳來消息,李建成和李元吉為爭奪王位,展開了大戰,而明軍則攻破了利州。
這讓李襲譽如遭雷擊。
“唐王一世英明,怎麽生了兩個這樣的兒子。”
因為武州位置偏遠,且一直在和明軍交戰,消息傳播的也慢,所以李襲譽得到的消息很滯後,此時已經進入十月多了,他才收到一個多月前的消息。
眼看李唐內亂,明軍連戰連捷,李襲譽也有了異樣的心思。
若是李淵尚在,他自然是要竭盡全力,以奉忠義。可是李淵已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蛇鼠一窩,憑什麽配他效忠。
常言道“樹倒猢猻散”,不是猢猻想散,而是大樹倒了之後,沒有新的可替代品,無法庇護這些猢猻,那可不就得散了。
此時的李襲譽已經有心向大明投降。隻是他擔憂宗族,同時也擔心在成都的家人。
像李襲譽這種總管級別的將領,其家卷肯定要在成都為質的。
李襲譽猶猶豫豫的不敢妄動。
可沒等李襲譽有什麽動作,扶州傳來消息,刺史孔長秀在明軍並未到達扶州的情況下,向明軍請降。
孔長秀這個級別的官員,是不需要留家卷為質的,所以他降的幹脆利落、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李襲譽聽到這個消息,又急又惱,破口大罵。
“枉他孔長秀平日裏常言‘自己是聖人之後,忠君愛國’,這是忠的哪門子君,愛的哪門子國。”
孔長秀在明軍不到前便投降,的確樣子有些難看了。
不過孔長秀是早降早超生,高高興興地投降了大明,做他的大明官去了,可李襲譽卻不得不承受扶州失陷的後果。
從扶州往東南,可沿著白水(今甘肅省文縣南白水江)直趨文州城下。李襲譽的兵力都集中在武州,文州兵力空虛,根本擋不住明軍。
而文州若失,武州就成了一個孤島了。
而就在李襲譽猶豫之間,李襲騰的信也終於送到了武州。信中李襲騰告訴李襲譽山南李氏已攜金州降明,同時勸李襲譽一同投降。
李襲騰的信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連李氏家族都降了,李襲譽就是再顧忌自己在成都的家人,也有了決斷。眼看武州的局勢,再看李唐這混亂不堪的局勢,無論如何是神仙難救,他又何必為此誤了自己。
十月三十日,李襲譽命人打開武州城門,攜武州、文州二地向大明投降。
至此李唐川北防線的最後一處要地,也徹底落入大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