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戰中,能克製騎兵的,永遠隻有騎兵。
於是在龍安水兩岸,雙方展開了角逐。玄甲軍退,右武衛的騎兵便追上去;玄甲軍若反擊,右武衛也不和對方真打。
相較於玄甲軍,右武衛騎兵的單兵戰鬥力隻強不若。
要知道右武衛中有大量的突厥、吐穀渾騎兵,其核心部眾,更是從西域殺回來的精騎,單論戰鬥力,不弱於上五軍的戰鬥力。
所以麵對玄甲軍,右武衛騎兵幾乎是以一種戲耍的方式打著這一仗。
本來以玄甲軍的戰鬥力,也是可以一戰的,可是玄甲軍剛在昌隆大戰完,全軍師老兵疲,傷亡慘重,再不停歇地跟右武衛進行纏鬥,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皆跟不上了。
雙方纏鬥了大半日。
到了下午,已經到了龍潭坡以北的地方。
再往南走,則是一道窄路,兩山夾一道,最容易被對方阻擊設伏。
明軍還不知道唐軍是否在這裏設伏,自是不能再往南走了。
所以,終於到了雙方決戰的時刻。
雙方各擺出衝鋒的陣型,向著對麵衝去。就連素來喜歡牆式衝鋒的明軍騎兵,也列出了錐字形的結構。
雙方不斷地進行對衝,打了整整數個來回,並不罷休。
最後雙方的主將,竟然親自帶頭衝鋒。
不過終究是人力難敵大勢。
明軍數量是唐軍的二倍之多,直接以勢對唐軍進行碾壓。
戰到傍晚,玄甲軍最終崩潰,幾乎是全軍覆沒,主帥獨孤彥雲戰死,鄭仁泰,杜君綽等人率領殘部往南突圍。
在這片不知名的荒原中的這場戰鬥,標誌著屬於關隴時代騎兵最後的榮光,也就此落幕了。
······
李世民率領著數萬人繼續往南,最終也沒能突圍而出。
全軍出了銀盤涼子山口,到達金山裏,離著萬安城隻有十五裏的地方,然後被從昌隆折道而來的明軍騎兵給包圍。
李世民料錯了一件事,那就是黃明遼自始至終的目標都是李世民,而不是成都。一個成都城,遠不如李世民麾下幾萬人馬重要。
而黃明遼之所以一直都不動,就是讓李世民錯誤地認為,黃明遼想打消耗,想突襲成都。
但是全旭所部,以及趕來支援的右屯衛騎兵,在昌隆之戰後,一直在巴西戰場周圍逡巡,並未直接南下成都。
看到這數千騎兵,李世民終於慌了。
此時李世民的手中,不過兩千多騎兵,戰鬥力還不強,根本無法抵抗明軍鐵騎。而且在平原之上,步兵想在騎兵的麵前突圍,跟自殺沒有什麽區別。
“命公孫武達指揮全軍所有的騎兵,阻擊明軍。其餘各軍,自行往萬安方向突圍。十五裏的距離,爬也得給我爬過去。”
“國公!”
眾人聽了,皆是大吃一驚。
自行突圍,這幾乎是崩潰的代名詞。若是這麽走,大軍到達萬安城,能不能有一半都不好說。
“國公,請慎重啊!”
“明軍騎兵雖強,我軍可依托金山裏的地形,就地堅守。”
李世民高聲說道:“你們以為我們的敵軍就隻有這一支騎兵。我告訴你們,到了明天,黃明遼的主力就會全部追來,到時候我軍想走都走不了了。”
李世民不相信黃明遼真待在巴西看著自己撤退。
其實李世民下令自行撤退,並不是自暴自棄的做法。從金山裏到萬安城,不過十五裏,隻要騎兵阻擊一段時間,就一到兩個時辰,大軍便能突圍成功。
這時候,擺出什麽陣型撤退,都是浪費時間,最好的選擇,就是所有人撒開腳丫子跑,能跑多快跑多快。
到了萬安城,全軍再行整編。那時候唐軍背靠群山,是進是退,道路就多了。
很快,公孫武達帶著唐軍向明軍騎兵發起了決死突擊。而在他們的身後,李世民帶著所有步兵,拚命往萬安城跑。
那架勢,就跟環湖馬拉鬆一般。
李世民將所有輜重物資,除了糧食之外,全部拋棄。又在沿途,丟的到處都是,希望可以借此擾亂明軍。
對麵的巴彥和全旭眼看唐軍突圍,也是拚命發起攻擊。
巴彥帶著右屯衛的騎兵跟唐軍騎兵作戰,而全旭則率軍繞道,企圖對唐軍進行包抄。
公孫武達也瘋了,眼看明軍分兵,他也跟著分兵,他已經不在乎能不能打贏,一切就是為了拖時間。
而巴彥和全旭也清楚,現在時間最重要,因此二人同樣是發了瘋一般衝擊著公孫武達的陣線。
雙方的戰鬥,如彗星撞地球一般激烈。
公孫武達這兩千餘人,一部分是玄甲軍的傷兵,一部分是軍中的普通騎兵,包括將領的親兵,軍中斥候,甚至是馬夫,有馬匹的都算上了,根本沒有組織。因此無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皆遠不如明軍。
數個衝鋒之後,公孫武達所部已經喪失了近半。
剩餘的唐軍,眼看這場麵,也是驚懼交加,很多人直接武器一扔,騎著馬就逃了。
而公孫武達,就跟沒看見一般,繼續下令著戰鬥。
此戰必敗,是注定的是。人各有誌,所以願意逃的,他也不阻攔,而願意為秦公效忠的,他就帶著他們死戰。
打到最後,公孫武達身邊隻有十多個人,他本人也已經帶傷,腰部中了一槍,騎在馬上,握著馬韁,幾乎立不住。
公孫武達回望一眼金山裏,隻見煙塵滾滾,卻看不到唐軍的旗幟了。
公孫武達嘴裏流著血,卻滿是笑容。
“殺!”
公孫武達帶著這群殘兵,再次向明軍發起了衝鋒,最後湮沒在滾滾的洪流之中。
殲滅了公孫武達之後,巴彥也有些沉默。他見過太多太多這種視死如歸的勇士,本以為自己早就是心硬如鐵,可是每一次再見到這種場麵,他仍舊會熱淚盈眶。
公孫武達部被殲滅後,唐軍再無可阻擋明軍的部隊。
巴彥和李客師分別從左右兩側,開始對唐軍步兵發起攻擊,不斷地驅趕其軍,衝擊其潰兵。
有騎兵的來回衝擊,落在後麵的唐軍,很快便被分割成多股部隊,然後被四麵八方圍追堵截的明軍騎兵給消滅。
於是在龍安水兩岸,雙方展開了角逐。玄甲軍退,右武衛的騎兵便追上去;玄甲軍若反擊,右武衛也不和對方真打。
相較於玄甲軍,右武衛騎兵的單兵戰鬥力隻強不若。
要知道右武衛中有大量的突厥、吐穀渾騎兵,其核心部眾,更是從西域殺回來的精騎,單論戰鬥力,不弱於上五軍的戰鬥力。
所以麵對玄甲軍,右武衛騎兵幾乎是以一種戲耍的方式打著這一仗。
本來以玄甲軍的戰鬥力,也是可以一戰的,可是玄甲軍剛在昌隆大戰完,全軍師老兵疲,傷亡慘重,再不停歇地跟右武衛進行纏鬥,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皆跟不上了。
雙方纏鬥了大半日。
到了下午,已經到了龍潭坡以北的地方。
再往南走,則是一道窄路,兩山夾一道,最容易被對方阻擊設伏。
明軍還不知道唐軍是否在這裏設伏,自是不能再往南走了。
所以,終於到了雙方決戰的時刻。
雙方各擺出衝鋒的陣型,向著對麵衝去。就連素來喜歡牆式衝鋒的明軍騎兵,也列出了錐字形的結構。
雙方不斷地進行對衝,打了整整數個來回,並不罷休。
最後雙方的主將,竟然親自帶頭衝鋒。
不過終究是人力難敵大勢。
明軍數量是唐軍的二倍之多,直接以勢對唐軍進行碾壓。
戰到傍晚,玄甲軍最終崩潰,幾乎是全軍覆沒,主帥獨孤彥雲戰死,鄭仁泰,杜君綽等人率領殘部往南突圍。
在這片不知名的荒原中的這場戰鬥,標誌著屬於關隴時代騎兵最後的榮光,也就此落幕了。
······
李世民率領著數萬人繼續往南,最終也沒能突圍而出。
全軍出了銀盤涼子山口,到達金山裏,離著萬安城隻有十五裏的地方,然後被從昌隆折道而來的明軍騎兵給包圍。
李世民料錯了一件事,那就是黃明遼自始至終的目標都是李世民,而不是成都。一個成都城,遠不如李世民麾下幾萬人馬重要。
而黃明遼之所以一直都不動,就是讓李世民錯誤地認為,黃明遼想打消耗,想突襲成都。
但是全旭所部,以及趕來支援的右屯衛騎兵,在昌隆之戰後,一直在巴西戰場周圍逡巡,並未直接南下成都。
看到這數千騎兵,李世民終於慌了。
此時李世民的手中,不過兩千多騎兵,戰鬥力還不強,根本無法抵抗明軍鐵騎。而且在平原之上,步兵想在騎兵的麵前突圍,跟自殺沒有什麽區別。
“命公孫武達指揮全軍所有的騎兵,阻擊明軍。其餘各軍,自行往萬安方向突圍。十五裏的距離,爬也得給我爬過去。”
“國公!”
眾人聽了,皆是大吃一驚。
自行突圍,這幾乎是崩潰的代名詞。若是這麽走,大軍到達萬安城,能不能有一半都不好說。
“國公,請慎重啊!”
“明軍騎兵雖強,我軍可依托金山裏的地形,就地堅守。”
李世民高聲說道:“你們以為我們的敵軍就隻有這一支騎兵。我告訴你們,到了明天,黃明遼的主力就會全部追來,到時候我軍想走都走不了了。”
李世民不相信黃明遼真待在巴西看著自己撤退。
其實李世民下令自行撤退,並不是自暴自棄的做法。從金山裏到萬安城,不過十五裏,隻要騎兵阻擊一段時間,就一到兩個時辰,大軍便能突圍成功。
這時候,擺出什麽陣型撤退,都是浪費時間,最好的選擇,就是所有人撒開腳丫子跑,能跑多快跑多快。
到了萬安城,全軍再行整編。那時候唐軍背靠群山,是進是退,道路就多了。
很快,公孫武達帶著唐軍向明軍騎兵發起了決死突擊。而在他們的身後,李世民帶著所有步兵,拚命往萬安城跑。
那架勢,就跟環湖馬拉鬆一般。
李世民將所有輜重物資,除了糧食之外,全部拋棄。又在沿途,丟的到處都是,希望可以借此擾亂明軍。
對麵的巴彥和全旭眼看唐軍突圍,也是拚命發起攻擊。
巴彥帶著右屯衛的騎兵跟唐軍騎兵作戰,而全旭則率軍繞道,企圖對唐軍進行包抄。
公孫武達也瘋了,眼看明軍分兵,他也跟著分兵,他已經不在乎能不能打贏,一切就是為了拖時間。
而巴彥和全旭也清楚,現在時間最重要,因此二人同樣是發了瘋一般衝擊著公孫武達的陣線。
雙方的戰鬥,如彗星撞地球一般激烈。
公孫武達這兩千餘人,一部分是玄甲軍的傷兵,一部分是軍中的普通騎兵,包括將領的親兵,軍中斥候,甚至是馬夫,有馬匹的都算上了,根本沒有組織。因此無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皆遠不如明軍。
數個衝鋒之後,公孫武達所部已經喪失了近半。
剩餘的唐軍,眼看這場麵,也是驚懼交加,很多人直接武器一扔,騎著馬就逃了。
而公孫武達,就跟沒看見一般,繼續下令著戰鬥。
此戰必敗,是注定的是。人各有誌,所以願意逃的,他也不阻攔,而願意為秦公效忠的,他就帶著他們死戰。
打到最後,公孫武達身邊隻有十多個人,他本人也已經帶傷,腰部中了一槍,騎在馬上,握著馬韁,幾乎立不住。
公孫武達回望一眼金山裏,隻見煙塵滾滾,卻看不到唐軍的旗幟了。
公孫武達嘴裏流著血,卻滿是笑容。
“殺!”
公孫武達帶著這群殘兵,再次向明軍發起了衝鋒,最後湮沒在滾滾的洪流之中。
殲滅了公孫武達之後,巴彥也有些沉默。他見過太多太多這種視死如歸的勇士,本以為自己早就是心硬如鐵,可是每一次再見到這種場麵,他仍舊會熱淚盈眶。
公孫武達部被殲滅後,唐軍再無可阻擋明軍的部隊。
巴彥和李客師分別從左右兩側,開始對唐軍步兵發起攻擊,不斷地驅趕其軍,衝擊其潰兵。
有騎兵的來回衝擊,落在後麵的唐軍,很快便被分割成多股部隊,然後被四麵八方圍追堵截的明軍騎兵給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