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日,明軍取雒城。
隨著李世民的南逃,整個巴蜀的局勢,基本上已經完全清晰了。所有人都清楚,李唐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唯一的懸念便是,李世民能不能逃到南寧州,能不能聚集起足夠的力量,能不能成功立足。
這關係到未來巴蜀的穩定和當前很多人的選擇。
無論是明軍,還是巴蜀當地人,都不希望接下來的巴蜀成為李世民和明軍的拉鋸之地,陷入到無休無止的消耗之中。
那對於巴蜀來說,絕對是場噩夢。
明軍在十二月二日到達雒城城下,當天下午,守軍便發生了嘩變,裹挾著守將,打開城門,向明軍投降。
駐守雒城的守將乃是思德平,李世民巴東道行台的刑部尚書。
雒城雖然是處要地,但因為李唐兵力短缺,城中隻有兩千守軍,還盡是新兵。思德平本就是一個文官,根本不擅長守城。
軍權其實盡在一些兵頭手裏。
這些兵頭,都是精明的主,可沒幾個人願意死忠李唐的。
思德平是最早跟著李淵造反的一批人,與殷開山、劉政會、溫大雅、唐儉、武士彠等人同為李淵的掾屬。不過思德平出身不高,雖然出身關中,但其父隻是一個縣令,他本人也隻是以小吏的身份投奔李淵,做了幕僚。
本來被迫投降之後,思德平還有一些愧疚之心,畢竟是辜負了李世民的信任。但當他得知李世民一直在瞞著雒城,秘密往戎州轉運物資,準備逃跑之後,他便怒了。
李世民為撤退準備了這麽久,卻不給雒城守軍一丁點消息,這是把他思德平和雒城守軍,當作棄子了。
其實這也不怪李世民,雖然雒縣是個重要的物資倉儲地,可雒縣就在明軍的眼皮子底下,就是想突圍,也不容易突破明軍騎兵的防阻。為了防止被明軍偵知,打草驚蛇,瞞住思德平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可是李世民千不該玩不過,直到突圍當日,他仍讓人送信給思德平,命令其堅守雒城,等待援軍,這就有些過分了。
怕雒城守軍死的不過徹底啊。
這讓思德平大為憤怒。
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這個時代的官吏,深受胡風影響,什麽衝擊三觀的事情沒有見過,還真沒有後世明清時期那麽高的忠誠度。思德平感受到了背叛,對於李唐的心情,立刻便從愧疚變成了忿恨。
於是雒城既下,思德平便主動請纓,前往興樂勸降劉文靜。
此時雒城和成都之間,一直有個興樂城,始終不曾投降李世民。
當日李世民在興樂城下擊敗李元吉之後,雖然派人前往興樂城中勸降,但無論是李瑰還是劉文靜,任憑李世民言之鑿鑿,可並不敢投降。
因為當日兵變之事,李世民先逼死了李建成,又殺死了李元吉,讓所有人都為之一凜。李建成和李元吉,畢竟是李世民的親兄弟,可李世民如此狠厲,誰敢不擔心投降之後,會受到李世民的清算。
畢竟李瑰可是完完全全參與到當日的兵變之中,而且他還是李淵的親軍統帥,可謂是罪不容誅。
李世民就是把他挫骨揚灰都有可能。
至於劉文靜,他當然知道自己沒有參與到當日兵變之中,但誰信啊。他是當日執勤的宰相,又幫著李建成穩定局勢,平定叛逆,任誰來看,都是李建成的核心黨羽,參與到當日的兵變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二人都不敢信任李世民
二人也不是不清楚,天下無久守之地,興樂是個死地。可是李瑰所部,本就士氣低落,又有李世民部包圍。待在興樂,還能有個遮掩,一旦強行突圍,怕是三軍直接在途中就崩潰了。
再說成都已經投降了李世民,四麵都是李世民的軍隊、地盤,他們又能往哪裏去。
也是李瑰運氣好。
當日李世民擊敗李元吉之後,急著趕往劍閣,隻留下大將丘行恭圍攻興樂。再之後劍閣失守的消息傳來,為了禦敵,李世民抽走了成都周邊大部分的軍隊。
丘行恭圍攻興樂,隻有五六千人,勉強能困住李瑰所部,但要破城,卻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與黃明遼對峙了月餘,丘行恭也圍攻了興樂縣一個多月,直到李世民命令他返回成都。
丘行恭走了,留下來一地雞毛的興樂城。
李瑰和劉文靜萬分狐疑,通過打聽情況,才了解到整個巴蜀的天翻地覆。
大明入蜀,李氏要亡了。
二人喜憂參半,高興的是李世民定然是顧不上他們了,可是李唐亡了,他們二人何去何從。
就在這時,思德平找上門來。
思德平和劉文靜也是舊友,不過因為出身的原因,劉文靜等人出將入相,而思德平並沒有像劉文靜一般成為中樞要臣,一直到李孝恭入川之後,他才才做了利州刺史。後來又調到巴東道行台,成為李世民的左臣。
不過二人畢竟是舊識,也能說得上話。
見到劉文靜,思德平便勸他投降大明。
劉文靜有些猶豫。
思德平便問道:“不知肇仁兄現在不降,忠的是誰?”
劉文靜一時語塞。
竇抗死了,李淵死了,李建成一家都死了,李元吉亦死了,現在的劉文靜,連效忠於誰都不清楚,再在這裏死扛,又有什麽意義。
劉文靜此時說道:“唐王和世子待我不薄。”
“肇仁兄奮縱橫之略,立締構之功,幫著唐王,建立起此番事業,也算對得起唐王。奈何唐王諸子不肖,內鬩於牆,以至國破家喪,此非吾等之過,乃李氏子孫,自取滅亡。
今李唐已敗,為了天下蒼生,就該甘願認輸。
可李世民要逃往南寧州,分裂天下,荼毒西南,此萬死不能恕其罪過。肇仁兄難道想跟著李世民前往南寧州做野人不成。”
投降李世民?那是萬萬不能的。
劉文靜本就沒什麽抵抗的心思,再加上思德平一勸,也就順水推舟地降了。
至於李瑰,李唐內部,已經無他容身之地。唯有投降大明,還有個出路,他怎麽敢不抓住這個機會。
十二月四日,李瑰和劉文靜打開興樂城門,率五千殘兵,向明軍投降。
隨著李世民的南逃,整個巴蜀的局勢,基本上已經完全清晰了。所有人都清楚,李唐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唯一的懸念便是,李世民能不能逃到南寧州,能不能聚集起足夠的力量,能不能成功立足。
這關係到未來巴蜀的穩定和當前很多人的選擇。
無論是明軍,還是巴蜀當地人,都不希望接下來的巴蜀成為李世民和明軍的拉鋸之地,陷入到無休無止的消耗之中。
那對於巴蜀來說,絕對是場噩夢。
明軍在十二月二日到達雒城城下,當天下午,守軍便發生了嘩變,裹挾著守將,打開城門,向明軍投降。
駐守雒城的守將乃是思德平,李世民巴東道行台的刑部尚書。
雒城雖然是處要地,但因為李唐兵力短缺,城中隻有兩千守軍,還盡是新兵。思德平本就是一個文官,根本不擅長守城。
軍權其實盡在一些兵頭手裏。
這些兵頭,都是精明的主,可沒幾個人願意死忠李唐的。
思德平是最早跟著李淵造反的一批人,與殷開山、劉政會、溫大雅、唐儉、武士彠等人同為李淵的掾屬。不過思德平出身不高,雖然出身關中,但其父隻是一個縣令,他本人也隻是以小吏的身份投奔李淵,做了幕僚。
本來被迫投降之後,思德平還有一些愧疚之心,畢竟是辜負了李世民的信任。但當他得知李世民一直在瞞著雒城,秘密往戎州轉運物資,準備逃跑之後,他便怒了。
李世民為撤退準備了這麽久,卻不給雒城守軍一丁點消息,這是把他思德平和雒城守軍,當作棄子了。
其實這也不怪李世民,雖然雒縣是個重要的物資倉儲地,可雒縣就在明軍的眼皮子底下,就是想突圍,也不容易突破明軍騎兵的防阻。為了防止被明軍偵知,打草驚蛇,瞞住思德平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可是李世民千不該玩不過,直到突圍當日,他仍讓人送信給思德平,命令其堅守雒城,等待援軍,這就有些過分了。
怕雒城守軍死的不過徹底啊。
這讓思德平大為憤怒。
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這個時代的官吏,深受胡風影響,什麽衝擊三觀的事情沒有見過,還真沒有後世明清時期那麽高的忠誠度。思德平感受到了背叛,對於李唐的心情,立刻便從愧疚變成了忿恨。
於是雒城既下,思德平便主動請纓,前往興樂勸降劉文靜。
此時雒城和成都之間,一直有個興樂城,始終不曾投降李世民。
當日李世民在興樂城下擊敗李元吉之後,雖然派人前往興樂城中勸降,但無論是李瑰還是劉文靜,任憑李世民言之鑿鑿,可並不敢投降。
因為當日兵變之事,李世民先逼死了李建成,又殺死了李元吉,讓所有人都為之一凜。李建成和李元吉,畢竟是李世民的親兄弟,可李世民如此狠厲,誰敢不擔心投降之後,會受到李世民的清算。
畢竟李瑰可是完完全全參與到當日的兵變之中,而且他還是李淵的親軍統帥,可謂是罪不容誅。
李世民就是把他挫骨揚灰都有可能。
至於劉文靜,他當然知道自己沒有參與到當日兵變之中,但誰信啊。他是當日執勤的宰相,又幫著李建成穩定局勢,平定叛逆,任誰來看,都是李建成的核心黨羽,參與到當日的兵變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二人都不敢信任李世民
二人也不是不清楚,天下無久守之地,興樂是個死地。可是李瑰所部,本就士氣低落,又有李世民部包圍。待在興樂,還能有個遮掩,一旦強行突圍,怕是三軍直接在途中就崩潰了。
再說成都已經投降了李世民,四麵都是李世民的軍隊、地盤,他們又能往哪裏去。
也是李瑰運氣好。
當日李世民擊敗李元吉之後,急著趕往劍閣,隻留下大將丘行恭圍攻興樂。再之後劍閣失守的消息傳來,為了禦敵,李世民抽走了成都周邊大部分的軍隊。
丘行恭圍攻興樂,隻有五六千人,勉強能困住李瑰所部,但要破城,卻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與黃明遼對峙了月餘,丘行恭也圍攻了興樂縣一個多月,直到李世民命令他返回成都。
丘行恭走了,留下來一地雞毛的興樂城。
李瑰和劉文靜萬分狐疑,通過打聽情況,才了解到整個巴蜀的天翻地覆。
大明入蜀,李氏要亡了。
二人喜憂參半,高興的是李世民定然是顧不上他們了,可是李唐亡了,他們二人何去何從。
就在這時,思德平找上門來。
思德平和劉文靜也是舊友,不過因為出身的原因,劉文靜等人出將入相,而思德平並沒有像劉文靜一般成為中樞要臣,一直到李孝恭入川之後,他才才做了利州刺史。後來又調到巴東道行台,成為李世民的左臣。
不過二人畢竟是舊識,也能說得上話。
見到劉文靜,思德平便勸他投降大明。
劉文靜有些猶豫。
思德平便問道:“不知肇仁兄現在不降,忠的是誰?”
劉文靜一時語塞。
竇抗死了,李淵死了,李建成一家都死了,李元吉亦死了,現在的劉文靜,連效忠於誰都不清楚,再在這裏死扛,又有什麽意義。
劉文靜此時說道:“唐王和世子待我不薄。”
“肇仁兄奮縱橫之略,立締構之功,幫著唐王,建立起此番事業,也算對得起唐王。奈何唐王諸子不肖,內鬩於牆,以至國破家喪,此非吾等之過,乃李氏子孫,自取滅亡。
今李唐已敗,為了天下蒼生,就該甘願認輸。
可李世民要逃往南寧州,分裂天下,荼毒西南,此萬死不能恕其罪過。肇仁兄難道想跟著李世民前往南寧州做野人不成。”
投降李世民?那是萬萬不能的。
劉文靜本就沒什麽抵抗的心思,再加上思德平一勸,也就順水推舟地降了。
至於李瑰,李唐內部,已經無他容身之地。唯有投降大明,還有個出路,他怎麽敢不抓住這個機會。
十二月四日,李瑰和劉文靜打開興樂城門,率五千殘兵,向明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