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做這些既能鍛煉能力,還能認識人,所以分派到的人,也都願意辦事。
也就安然黃夫人沒分派大事,讓她樂得清閑。
看安然沒分事,眾人也不敢說什麽,畢竟人家現在是公主,大家都是依靠公主生存的,自然就不會多說什麽了。
況且,雖沒分事給她,但有很多事,需要問到她,好比京中一些規矩,京中一些人情關係等,他們剛來,全不知道,就需要安然把關了。
黃夫人等人戲稱安然是總顧問,事實上,安然還真是總顧問,大家有什麽不明白的,總會問她,所以安然說是清閑,其實有時候也不是那麽清閑,當然了,她這個不清閑,頂多就是一天到晚都有人過來問她情況,不需要她做什麽,她隻要負責解答就行了,這還是要好一些的。
雖然黃夫人等人戲稱安然是總顧問,但黃夫人並未給安然安排個總顧問的事,畢竟沒安排的時候,大家去問安然問題,安然可以視情況自由幫忙,幫了忙後,眾人會感謝;但一旦真的被她安排了總顧問的事,眾人就會覺得有不明白的,問安然,安然回答了,是應該的,也不會感謝了,相反,要是太忙了,安然想休息一下,不回答,指不定還有人要說安然做事不認真了。
人的心理就是這樣。
所以黃夫人便沒給安然安排一個總顧問的事,雖然有時很需要她。
黃夫人不想安然幫了人,最後還落不到好,到時搞的安然不高興,別怪她不會管家,所以幹脆就沒給她安排事了,這樣一來,安然身上沒事,別人找她,那就一律是請她幫忙,安然可以看心情幫不幫了,這對安然自然更好。
安然看了黃夫人的安排,自然滿意,暗道黃夫人還是很會做事的,不枉她將管家權交給她。
很快喬遷宴就舉行了。
時隔兩年,安然再次回到了京城上層圈子,以更加尊貴的公主的身份。
之前與原身交好的人,這時能自若地跟安然來往,好比三皇子妃。
但也有一些人心中打小鼓,這些人,多是當年在原身變成假千金時,落井下石,幸災樂禍的人,一些在背地裏幸災樂禍的還好一點,那些曾當著原身的麵,沒給原身好臉色,甚至嘲笑過她的人,這會兒心中就有點打小鼓了,主要是怕安然打擊報複。
其實隻要沒傷害過原身和她,安然根本不會將這些人一些冷嘲熱諷放在心上,頂多是不搭理這些人罷了,根本不會打擊報複,畢竟這樣的人太多了,要全部打擊報複,她還沒那個美國時間呢,所以她們是過慮了。
不過對這些人來說,正當紅、新出爐的三公主,不搭理她們,就足夠她們難受的了吧?畢竟這世上不缺像她們這樣見風使舵的人,看她們跟正當紅的新公主關係不好,隻怕就會遠離她們,怕被她們連累。
看自己失去了很多朋友,就足夠讓這些人受不了了。
所以都不用安然報複什麽,這些人自己就能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因原身以前就是在京城上層圈子混過的,而安然離開也不過兩年,所以這個圈子裏的人雖有變化,但還沒大到物是人非的地步,對各個人,安然也還是叫的出來的,稍微一聊,大家就像兩年前那樣,熱絡了起來。
大家說起鎮國公府的事,都不由唏噓。
不錯,今天來的人裏麵,沒有鎮國公府的人。
按理,要不是出了那些破事,安然封公主的喬遷宴,作為京裏有頭有臉,且以前養過安然的鎮國公府的人,是肯定要來的,但因鎮國公府對安然做了那些事,所以今天的宴會,他們也沒臉來,當然了,可能也沒心情來。
但也許記著以前的情誼,也許忌憚安然公主的身份——這個比較可能——也不敢不給安然的喬遷宴送禮,所以還是派管家送了禮的。
大家之所以對鎮國公府唏噓,是因為就在不久前,鎮國公承認他為了幫女兒顧嫣然掩蓋她想殺顧家的事,幫她掃尾,殺了王麻子。
他認識到了錯誤,但家裏上下都不知道這個事,隻是他一個人做的,祈求皇帝能看在他多年以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饒鎮國公府上下一命,不要奪了鎮國公府的爵位。
皇帝看他自首,省了自己許多找證據審訊的麻煩,也就同意了他的請求,沒奪了鎮國公府的爵位,但將不降爵承襲五代,變成了降爵襲五代,另,鑒於他隻是殺了王麻子一個小混混,所以隻剝奪了鎮國公的職務,並未做其他處罰。
但鑒於當初顧嫣然殺顧家全家,要不是公主會武,公主可能因此殞命了,而他幫忙掃尾,無疑掩蓋了真相,對公主可以說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責令鎮國公府賠償公主精神損失費十萬兩銀子。
其實這事也對鄉下顧家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畢竟要不是安然會武,殺了那些山匪,顧家人也會因此殞命,但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也就是顧家養女和真女都要殺公主——皇帝對顧家也是很氣惱的,所以自然不會提,讓鎮國公府還賠償顧家的事了,畢竟沒殺了顧家全家,那還是安然求情的結果。
因鎮國公府雖沒剝奪爵位,也就是說,以後還是京中上層圈子一員,但,又跟其他人家不一樣——他們得罪了皇帝和公主,家裏又沒了在朝上能說的上話的人,已經算沒落了,所以眾人聽說了這事,能不唏噓嗎?
有些人也覺得鎮國公英明一世,糊塗一時,剛認回來的女兒殺了人——雖然沒殺死,但當時以為是殺死了的啊——不讓顧嫣然去自首,好保住家裏的榮華富貴,卻跟著一起胡鬧,幫她掃尾,以為這樣做,別人就會不知道麽?須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下好了,事情曝光了,榮華富貴也沒了,不是糊塗是什麽。
不光現場的人唏噓鎮國公糊塗,便是鎮國公府上下,也都覺得鎮國公糊塗。
也就安然黃夫人沒分派大事,讓她樂得清閑。
看安然沒分事,眾人也不敢說什麽,畢竟人家現在是公主,大家都是依靠公主生存的,自然就不會多說什麽了。
況且,雖沒分事給她,但有很多事,需要問到她,好比京中一些規矩,京中一些人情關係等,他們剛來,全不知道,就需要安然把關了。
黃夫人等人戲稱安然是總顧問,事實上,安然還真是總顧問,大家有什麽不明白的,總會問她,所以安然說是清閑,其實有時候也不是那麽清閑,當然了,她這個不清閑,頂多就是一天到晚都有人過來問她情況,不需要她做什麽,她隻要負責解答就行了,這還是要好一些的。
雖然黃夫人等人戲稱安然是總顧問,但黃夫人並未給安然安排個總顧問的事,畢竟沒安排的時候,大家去問安然問題,安然可以視情況自由幫忙,幫了忙後,眾人會感謝;但一旦真的被她安排了總顧問的事,眾人就會覺得有不明白的,問安然,安然回答了,是應該的,也不會感謝了,相反,要是太忙了,安然想休息一下,不回答,指不定還有人要說安然做事不認真了。
人的心理就是這樣。
所以黃夫人便沒給安然安排一個總顧問的事,雖然有時很需要她。
黃夫人不想安然幫了人,最後還落不到好,到時搞的安然不高興,別怪她不會管家,所以幹脆就沒給她安排事了,這樣一來,安然身上沒事,別人找她,那就一律是請她幫忙,安然可以看心情幫不幫了,這對安然自然更好。
安然看了黃夫人的安排,自然滿意,暗道黃夫人還是很會做事的,不枉她將管家權交給她。
很快喬遷宴就舉行了。
時隔兩年,安然再次回到了京城上層圈子,以更加尊貴的公主的身份。
之前與原身交好的人,這時能自若地跟安然來往,好比三皇子妃。
但也有一些人心中打小鼓,這些人,多是當年在原身變成假千金時,落井下石,幸災樂禍的人,一些在背地裏幸災樂禍的還好一點,那些曾當著原身的麵,沒給原身好臉色,甚至嘲笑過她的人,這會兒心中就有點打小鼓了,主要是怕安然打擊報複。
其實隻要沒傷害過原身和她,安然根本不會將這些人一些冷嘲熱諷放在心上,頂多是不搭理這些人罷了,根本不會打擊報複,畢竟這樣的人太多了,要全部打擊報複,她還沒那個美國時間呢,所以她們是過慮了。
不過對這些人來說,正當紅、新出爐的三公主,不搭理她們,就足夠她們難受的了吧?畢竟這世上不缺像她們這樣見風使舵的人,看她們跟正當紅的新公主關係不好,隻怕就會遠離她們,怕被她們連累。
看自己失去了很多朋友,就足夠讓這些人受不了了。
所以都不用安然報複什麽,這些人自己就能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因原身以前就是在京城上層圈子混過的,而安然離開也不過兩年,所以這個圈子裏的人雖有變化,但還沒大到物是人非的地步,對各個人,安然也還是叫的出來的,稍微一聊,大家就像兩年前那樣,熱絡了起來。
大家說起鎮國公府的事,都不由唏噓。
不錯,今天來的人裏麵,沒有鎮國公府的人。
按理,要不是出了那些破事,安然封公主的喬遷宴,作為京裏有頭有臉,且以前養過安然的鎮國公府的人,是肯定要來的,但因鎮國公府對安然做了那些事,所以今天的宴會,他們也沒臉來,當然了,可能也沒心情來。
但也許記著以前的情誼,也許忌憚安然公主的身份——這個比較可能——也不敢不給安然的喬遷宴送禮,所以還是派管家送了禮的。
大家之所以對鎮國公府唏噓,是因為就在不久前,鎮國公承認他為了幫女兒顧嫣然掩蓋她想殺顧家的事,幫她掃尾,殺了王麻子。
他認識到了錯誤,但家裏上下都不知道這個事,隻是他一個人做的,祈求皇帝能看在他多年以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饒鎮國公府上下一命,不要奪了鎮國公府的爵位。
皇帝看他自首,省了自己許多找證據審訊的麻煩,也就同意了他的請求,沒奪了鎮國公府的爵位,但將不降爵承襲五代,變成了降爵襲五代,另,鑒於他隻是殺了王麻子一個小混混,所以隻剝奪了鎮國公的職務,並未做其他處罰。
但鑒於當初顧嫣然殺顧家全家,要不是公主會武,公主可能因此殞命了,而他幫忙掃尾,無疑掩蓋了真相,對公主可以說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責令鎮國公府賠償公主精神損失費十萬兩銀子。
其實這事也對鄉下顧家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畢竟要不是安然會武,殺了那些山匪,顧家人也會因此殞命,但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也就是顧家養女和真女都要殺公主——皇帝對顧家也是很氣惱的,所以自然不會提,讓鎮國公府還賠償顧家的事了,畢竟沒殺了顧家全家,那還是安然求情的結果。
因鎮國公府雖沒剝奪爵位,也就是說,以後還是京中上層圈子一員,但,又跟其他人家不一樣——他們得罪了皇帝和公主,家裏又沒了在朝上能說的上話的人,已經算沒落了,所以眾人聽說了這事,能不唏噓嗎?
有些人也覺得鎮國公英明一世,糊塗一時,剛認回來的女兒殺了人——雖然沒殺死,但當時以為是殺死了的啊——不讓顧嫣然去自首,好保住家裏的榮華富貴,卻跟著一起胡鬧,幫她掃尾,以為這樣做,別人就會不知道麽?須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下好了,事情曝光了,榮華富貴也沒了,不是糊塗是什麽。
不光現場的人唏噓鎮國公糊塗,便是鎮國公府上下,也都覺得鎮國公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