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在山下並沒有受到非人待遇,在張羅輔部下帶領下,一行人來到半山腰,張羅輔在這裏等待他到來,兩人見麵後,高鼎自我介紹。
他是大明五軍都督聆敬陽前鋒大將,今日路過管涔山,請張羅輔讓開一條道,讓明軍和後續隊伍路過管涔山,張羅輔點點頭同意,他哪有實力和聆敬陽對抗,但他很好奇,聆敬陽突然率軍南下,是要和誰作戰嗎?
他不好意問高鼎,隻好拐彎抹角:“我軍在管涔山和建奴作戰,聆都督是我輩翹楚,豈能和聆都督為敵?”
高鼎沒有搭理他,他回到軍營,把張羅輔意思帶給聆敬陽,聆敬陽還不知道山上是張羅輔的部隊,如果知道是張羅輔,以聆敬陽性格,一定會調集兵馬圍攻殲滅張羅輔,為那些犧牲在翼城的軍民報仇。
張順和衛蘭也不認識張羅輔,也是張羅輔命大,聆敬陽帶來的三軍主將,愣是沒有人提出對方主將是誰,聆敬陽讓徐升趕回去,通知大部隊啟程,他率領直屬部隊和張順部兵馬,在管涔山南側布防,等到下午,大部隊姍姍到來,在各部兵馬掩護下,百姓和輜重順利通過管涔山防區,向著翼城方向奔去。
聆敬陽也沒有過分關心管涔山是誰的部隊,他一路向南去翼城,在他率領大部隊離去後,山中的張羅輔長長出口氣,他還真害怕聆敬陽認出來他,調集兵馬圍攻管涔山。
等明軍全部離去後,張羅輔突然有想帶部隊回歸崇禎朝廷念頭,他始終覺得在外遊擊作戰,並不能給清軍帶來實質性傷害,打定主意後,他召集部將,商議要不要回歸朝廷?
部下大眼瞪小眼,認為建奴剛剛撤走,此時回歸朝廷,豈不是送給朝廷一塊肥肉,張羅輔想想也是,放棄回歸朝廷念頭,率領部隊繼續在管涔山駐守。
……
明軍從管涔山往南,一路山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勢力軍隊
,花了十多天,來到太原府和平陽府邊境線,在這裏數十個哨卡,少數哨所有崇禎朝廷將士駐守。
哨兵看到成千上萬舉著大明軍旗的隊伍往邊境線而來,哪裏還有抵抗勇氣,任由聆敬陽率領部隊向著翼城前進,這些哨兵以為聆敬陽走後,能夠繼續放哨,可在後麵的李如風將他們繳械,也帶去翼城。
聆敬陽給李如風任務不僅僅是督軍,還要適當補充新鮮血液到軍隊,這些哨兵在崇禎朝廷屬於被排擠的派係,被打發到邊境線駐守,李如風將這些哨兵集中到一起,一問才知道這些哨兵,竟然是賀珍部下。
他連忙把這個情報向聆敬陽匯報,聆敬陽一愣,數月前賀珍和他決裂,帶著部隊投奔崇禎朝廷,應該獲得重用,怎麽他的部隊被趕到邊境線呢?
聆敬陽和李如風搖了搖頭,說道:“把這一路上散兵都帶到翼城,我要讓陛下用糧草來贖回他的將士,如果陛下不用糧草贖回,就把散兵就地編入到各軍,擴大我軍實力。”
李如風不折不扣執行聆敬陽軍令,聆敬陽帶著部隊繼續往南前進,一連十多天長途跋涉,終於有少數百姓開始抱怨,在距離翼城還有五十公裏,一路上不斷有百姓脫離大部隊,對於百姓離去,李如風請求將百姓趕回來,畢竟他之前趕回來數十個逃兵,當著全軍將士麵鞭打,打的數十人遍體鱗傷,自那以後,軍中逃兵行為幾乎絕跡。
他以為百姓也不能離去,可聆敬陽卻任由百姓離去,李如風也隻好作罷,隊伍距離翼城還有四十公裏,這裏開始出現少量崇禎朝廷騎兵斥候,兩軍並沒有交戰,聆敬陽令部隊繼續前進,距離翼城還有三十公裏,終於有一支成建製部隊,在大路上布防。
聆敬陽下令全軍列陣,對麵明軍見聆敬陽作出進攻姿態,也連忙布陣,兩軍列陣完畢,這時從對麵明軍中走來一個大將,他騎著高頭大馬來到大路中間,大聲吼道:“敢問諸位是哪一路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部隊?”
聆敬陽和眾將領看到那人,都有些驚訝,竟然是賀珍,兩軍並沒有血仇,聆敬陽也不想和賀珍爆發衝突,他策馬上前,向著賀珍走來,賀珍這才看到聆敬陽,他比聆敬陽還驚訝。
在他意識裏,聆敬陽不還在寧武關嗎,怎麽突然率領大軍往翼城來了,他和陛下在五天前就接到斥候送來的情報,說有一支軍隊從太原府往翼城殺來,陛下召集群臣,商議怎麽驅逐這支軍隊。
賀珍投奔崇禎朝廷後,一開始獲得重用,但是當武大定等其他實力派和各路義軍來投後,他的兵馬不再重要,也逐漸被邊緣化,這一次竟被陛下下令抵禦從太原府來的軍隊。
他帶著四千兵馬來到翼城西邊布防,這次和聆敬陽見麵,他嘴巴動了動,卻沒有說出一個字,聆敬陽卻說道:“賀將軍,好久不見啊。”
他麵露紅色,很勉強附和聆敬陽,聆敬陽簡單明了告訴他,他要率領部隊去翼城,請陛下下聖旨,令他去湖廣收複失地。
賀珍眼睛一亮,他投奔崇禎朝廷,一開始受重用,後來不僅沒有受到重用,反而被冷落,此次被排擠到他和聆敬陽火並,讓他心生去意,如果可和聆敬陽去湖廣,說不定會打開局麵。
他把心一橫,和聆敬陽說道:“聆都督,南下湖廣,道路遠,還有其他勢力,賀某以為多個人,也多個照應。”
賀珍態度讓聆敬陽心裏明亮,他知道賀珍是一個英雄,也受不得半點委屈,剛一見麵就想和他去湖廣,看來在翼城也受了不少窩囊氣,
聆敬陽讓李如風把這一路上俘虜的哨兵,都放回去,賀珍一看,幾乎都是他的部下,老臉一紅,更不願意跟著崇禎朝廷廝混,聆敬陽和他說道:“賀將軍,有心了,不如去翼城向陛下要些糧草,再去湖廣也好啊?”
“好,一言為定。”
他是大明五軍都督聆敬陽前鋒大將,今日路過管涔山,請張羅輔讓開一條道,讓明軍和後續隊伍路過管涔山,張羅輔點點頭同意,他哪有實力和聆敬陽對抗,但他很好奇,聆敬陽突然率軍南下,是要和誰作戰嗎?
他不好意問高鼎,隻好拐彎抹角:“我軍在管涔山和建奴作戰,聆都督是我輩翹楚,豈能和聆都督為敵?”
高鼎沒有搭理他,他回到軍營,把張羅輔意思帶給聆敬陽,聆敬陽還不知道山上是張羅輔的部隊,如果知道是張羅輔,以聆敬陽性格,一定會調集兵馬圍攻殲滅張羅輔,為那些犧牲在翼城的軍民報仇。
張順和衛蘭也不認識張羅輔,也是張羅輔命大,聆敬陽帶來的三軍主將,愣是沒有人提出對方主將是誰,聆敬陽讓徐升趕回去,通知大部隊啟程,他率領直屬部隊和張順部兵馬,在管涔山南側布防,等到下午,大部隊姍姍到來,在各部兵馬掩護下,百姓和輜重順利通過管涔山防區,向著翼城方向奔去。
聆敬陽也沒有過分關心管涔山是誰的部隊,他一路向南去翼城,在他率領大部隊離去後,山中的張羅輔長長出口氣,他還真害怕聆敬陽認出來他,調集兵馬圍攻管涔山。
等明軍全部離去後,張羅輔突然有想帶部隊回歸崇禎朝廷念頭,他始終覺得在外遊擊作戰,並不能給清軍帶來實質性傷害,打定主意後,他召集部將,商議要不要回歸朝廷?
部下大眼瞪小眼,認為建奴剛剛撤走,此時回歸朝廷,豈不是送給朝廷一塊肥肉,張羅輔想想也是,放棄回歸朝廷念頭,率領部隊繼續在管涔山駐守。
……
明軍從管涔山往南,一路山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勢力軍隊
,花了十多天,來到太原府和平陽府邊境線,在這裏數十個哨卡,少數哨所有崇禎朝廷將士駐守。
哨兵看到成千上萬舉著大明軍旗的隊伍往邊境線而來,哪裏還有抵抗勇氣,任由聆敬陽率領部隊向著翼城前進,這些哨兵以為聆敬陽走後,能夠繼續放哨,可在後麵的李如風將他們繳械,也帶去翼城。
聆敬陽給李如風任務不僅僅是督軍,還要適當補充新鮮血液到軍隊,這些哨兵在崇禎朝廷屬於被排擠的派係,被打發到邊境線駐守,李如風將這些哨兵集中到一起,一問才知道這些哨兵,竟然是賀珍部下。
他連忙把這個情報向聆敬陽匯報,聆敬陽一愣,數月前賀珍和他決裂,帶著部隊投奔崇禎朝廷,應該獲得重用,怎麽他的部隊被趕到邊境線呢?
聆敬陽和李如風搖了搖頭,說道:“把這一路上散兵都帶到翼城,我要讓陛下用糧草來贖回他的將士,如果陛下不用糧草贖回,就把散兵就地編入到各軍,擴大我軍實力。”
李如風不折不扣執行聆敬陽軍令,聆敬陽帶著部隊繼續往南前進,一連十多天長途跋涉,終於有少數百姓開始抱怨,在距離翼城還有五十公裏,一路上不斷有百姓脫離大部隊,對於百姓離去,李如風請求將百姓趕回來,畢竟他之前趕回來數十個逃兵,當著全軍將士麵鞭打,打的數十人遍體鱗傷,自那以後,軍中逃兵行為幾乎絕跡。
他以為百姓也不能離去,可聆敬陽卻任由百姓離去,李如風也隻好作罷,隊伍距離翼城還有四十公裏,這裏開始出現少量崇禎朝廷騎兵斥候,兩軍並沒有交戰,聆敬陽令部隊繼續前進,距離翼城還有三十公裏,終於有一支成建製部隊,在大路上布防。
聆敬陽下令全軍列陣,對麵明軍見聆敬陽作出進攻姿態,也連忙布陣,兩軍列陣完畢,這時從對麵明軍中走來一個大將,他騎著高頭大馬來到大路中間,大聲吼道:“敢問諸位是哪一路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部隊?”
聆敬陽和眾將領看到那人,都有些驚訝,竟然是賀珍,兩軍並沒有血仇,聆敬陽也不想和賀珍爆發衝突,他策馬上前,向著賀珍走來,賀珍這才看到聆敬陽,他比聆敬陽還驚訝。
在他意識裏,聆敬陽不還在寧武關嗎,怎麽突然率領大軍往翼城來了,他和陛下在五天前就接到斥候送來的情報,說有一支軍隊從太原府往翼城殺來,陛下召集群臣,商議怎麽驅逐這支軍隊。
賀珍投奔崇禎朝廷後,一開始獲得重用,但是當武大定等其他實力派和各路義軍來投後,他的兵馬不再重要,也逐漸被邊緣化,這一次竟被陛下下令抵禦從太原府來的軍隊。
他帶著四千兵馬來到翼城西邊布防,這次和聆敬陽見麵,他嘴巴動了動,卻沒有說出一個字,聆敬陽卻說道:“賀將軍,好久不見啊。”
他麵露紅色,很勉強附和聆敬陽,聆敬陽簡單明了告訴他,他要率領部隊去翼城,請陛下下聖旨,令他去湖廣收複失地。
賀珍眼睛一亮,他投奔崇禎朝廷,一開始受重用,後來不僅沒有受到重用,反而被冷落,此次被排擠到他和聆敬陽火並,讓他心生去意,如果可和聆敬陽去湖廣,說不定會打開局麵。
他把心一橫,和聆敬陽說道:“聆都督,南下湖廣,道路遠,還有其他勢力,賀某以為多個人,也多個照應。”
賀珍態度讓聆敬陽心裏明亮,他知道賀珍是一個英雄,也受不得半點委屈,剛一見麵就想和他去湖廣,看來在翼城也受了不少窩囊氣,
聆敬陽讓李如風把這一路上俘虜的哨兵,都放回去,賀珍一看,幾乎都是他的部下,老臉一紅,更不願意跟著崇禎朝廷廝混,聆敬陽和他說道:“賀將軍,有心了,不如去翼城向陛下要些糧草,再去湖廣也好啊?”
“好,一言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