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0 無題
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後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宗教革新涉及的東西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尤其是對道教這種相關典籍繁多的教派來說,最是麻煩。
而且紫霄觀這次改革還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脫胎換骨。
別的不說,僅僅是對典籍進行修改就是一件繁瑣的事情。別說一個月,一兩年能完成就不錯了。
如果道教是完全獨創的宗教還好說,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就可以了。
可是它背後還站著道家, 修改典籍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道家的想法,改的不好道家肯定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有這個約束在,就注定了革新是個漫長的過程。
陳景恪不可能獨自完成這項工作,孫思邈都不行,必須要群策群力。
他們要做的就是劃定一個框架,然後把工作交給盟友,讓他們按照這個框架把自家的典籍裝進去就可以了。
這個框架之前他已經和孫思邈商量的差不多了。
不過為了表示對盟友的尊重,還是拿出來和潘師正、田仕文、成玄英等人逐條進行了商討。
正所謂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這一商討就凸顯出了潘師正等人的能力, 他們確實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
潘師正幾人也同樣大受震撼,同時也猶如醍醐灌頂,產生了一種:原來事情還可以這麽辦,經文還可以如此解讀的想法。
比如關於出世入世之說,道教的出世觀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延伸而來。
陳景恪卻用道德經裏的一句話解決了這個問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在符合‘道’的情況下無所不為,這是老子親口說的。
我道教用‘道’來教化解救眾生,也是守‘道’而行,所以我們要入世要解救蒼生。
這裏他還借鑒了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我道教是‘達者’自然要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還有就是,他還插入了一個概念,眾生平等……雖然是佛家的思想, 但確實很優秀,拿來用用完全沒問題。
隻是在這裏他對‘眾生平等’的出處做了另外的解釋:老子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既然大家都是芻狗了, 那就是平等的。
這種激進的思想自然遭到了眾人的質疑, 但陳景恪一句話就把他們堵住了:佛教都敢說, 我們道教為什麽不能說?
現實中分三六九等,如果在宗教世界裏我們還分三六九等,那還信教做什麽?
就是因為宗教裏有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才信教的。
此言一出眾人就再也不說話了。
事實上他們還是孤陋寡聞了,去天竺看看人家天竺教,光明正大的把人分三六九等,且世世代代都無法改變,那才叫水平。
眾人足足花了十天時間,才終於把框架確定下來。
事情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又一起探討了一個對宗教來說同樣非常重要的東西,齋醮儀式。
飯前禱告,禱告的方式,念上帝保佑、福生無量天尊,結婚、生子的慶祝方式等等,都屬於齋醮儀式的一種。
前麵已經說過,紫霄觀的齋醮儀式,是陳景恪參考了古往今來諸多宗教的禮儀改造而成的,且已經正式推廣天下。
但此時自然也要考慮盟友的感受,對部分地方進行了修改完善。
主要修改的是倫理道德和喪葬方麵。
倫理道德方麵多借用了儒家的忠孝仁義等思想,強調忠孝為先。
喪葬方麵則提倡簡葬節葬。
金銀財寶等等都是人間的財富, 是用來造福人間的,試圖把它們帶到陰間會折損陰德。
陪葬的財寶越多折損的陰德就越多,很可能會因此變成負的陰德到地府後遭受折磨。轉世的時候投入貧寒之家,甚至投生成畜生。
不過這裏肯定了燒紙錢的做法,算是給大家一個寄托哀思的途徑。
殉葬也被重點提起,雖然殉葬製度已經廢除,但私下用人陪葬的事情時有發生。
作為穿越者陳景恪很清楚一個道理,好言相勸往往會被當成耳旁風,有時候惡語詛咒反而效果良好。
比如此地不準倒垃圾,然後垃圾照倒不誤。如果把標語改成,倒垃圾就要如何如何之類的惡毒詛咒,馬上就幹淨了。
<a id="wzsy" href="http://www.yqxsw.org">yqxsw.org</a>
人殉這種事情也同樣如此,勸說效果並不明顯,還是直接上詛咒吧。
新齋醮儀式裏直接寫明,用人殉是罪大惡極,必定下十八層地獄,且會禍及子孫。
不知道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就算因此少一個人受害,都算是功德無量。
期間眾人也抽空去了解了一下新醫學,然後他們就徹底接受了修改丹經的事情,同時也被孫思邈所折服。
這真的是重新挖了地基,修建了一座新的醫學殿堂。
孫思邈嘴上沒說啥,心中其實很是慚愧,徒弟的功勞被他領了。
不過他倒是沒有為了自己的驕傲就主動澄清的想法,這麽做也是為了保護陳景恪,再說就算說出去也沒人會相信。
真要覺得不好意思,就好好照顧這個傻徒弟,等將來自己老了把一切都傳給他。
孫思邈為什麽心甘情願的讓陳景恪繼承他的宗祧?要知道他是有兒子的。
雖然他兒子沉迷修道至今未娶,可真要想找人繼承香火,首先也是逼迫兒子娶妻生子,而不是找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徒弟來繼承。
難道僅僅是因為欣賞?這是不可能的。
收徒的道士多了去了,為什麽別人不這麽做?
原因很簡單,陳景恪把本應該屬於自己的聲望毫無芥蒂的給了他。將心比心,他也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給陳景恪。
說白了還是相互付出,相互成全。
新丹經的事情就此定下,眾人又商量了如何推廣的問題。
這時候印書坊恰好傳來消息,字塊鑄造提前完成,請陳景恪去驗收。
陳景恪心中一動,馬上就邀請眾人去了外院。
當看到庫房裏那密密麻麻的二十萬字塊時,眾人無不為之感到震驚。
知道這些字塊的用法之後,又不禁再次為陳景恪的奇思妙想感到敬佩。
陳景恪心中還是很得意的,不過他沒有忘了過來的目的,說道:
“辦法就在其中,隻要我們印的書足夠多,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而且紫霄觀這次改革還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脫胎換骨。
別的不說,僅僅是對典籍進行修改就是一件繁瑣的事情。別說一個月,一兩年能完成就不錯了。
如果道教是完全獨創的宗教還好說,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就可以了。
可是它背後還站著道家, 修改典籍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道家的想法,改的不好道家肯定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有這個約束在,就注定了革新是個漫長的過程。
陳景恪不可能獨自完成這項工作,孫思邈都不行,必須要群策群力。
他們要做的就是劃定一個框架,然後把工作交給盟友,讓他們按照這個框架把自家的典籍裝進去就可以了。
這個框架之前他已經和孫思邈商量的差不多了。
不過為了表示對盟友的尊重,還是拿出來和潘師正、田仕文、成玄英等人逐條進行了商討。
正所謂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這一商討就凸顯出了潘師正等人的能力, 他們確實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
潘師正幾人也同樣大受震撼,同時也猶如醍醐灌頂,產生了一種:原來事情還可以這麽辦,經文還可以如此解讀的想法。
比如關於出世入世之說,道教的出世觀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延伸而來。
陳景恪卻用道德經裏的一句話解決了這個問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在符合‘道’的情況下無所不為,這是老子親口說的。
我道教用‘道’來教化解救眾生,也是守‘道’而行,所以我們要入世要解救蒼生。
這裏他還借鑒了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我道教是‘達者’自然要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還有就是,他還插入了一個概念,眾生平等……雖然是佛家的思想, 但確實很優秀,拿來用用完全沒問題。
隻是在這裏他對‘眾生平等’的出處做了另外的解釋:老子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既然大家都是芻狗了, 那就是平等的。
這種激進的思想自然遭到了眾人的質疑, 但陳景恪一句話就把他們堵住了:佛教都敢說, 我們道教為什麽不能說?
現實中分三六九等,如果在宗教世界裏我們還分三六九等,那還信教做什麽?
就是因為宗教裏有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才信教的。
此言一出眾人就再也不說話了。
事實上他們還是孤陋寡聞了,去天竺看看人家天竺教,光明正大的把人分三六九等,且世世代代都無法改變,那才叫水平。
眾人足足花了十天時間,才終於把框架確定下來。
事情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又一起探討了一個對宗教來說同樣非常重要的東西,齋醮儀式。
飯前禱告,禱告的方式,念上帝保佑、福生無量天尊,結婚、生子的慶祝方式等等,都屬於齋醮儀式的一種。
前麵已經說過,紫霄觀的齋醮儀式,是陳景恪參考了古往今來諸多宗教的禮儀改造而成的,且已經正式推廣天下。
但此時自然也要考慮盟友的感受,對部分地方進行了修改完善。
主要修改的是倫理道德和喪葬方麵。
倫理道德方麵多借用了儒家的忠孝仁義等思想,強調忠孝為先。
喪葬方麵則提倡簡葬節葬。
金銀財寶等等都是人間的財富, 是用來造福人間的,試圖把它們帶到陰間會折損陰德。
陪葬的財寶越多折損的陰德就越多,很可能會因此變成負的陰德到地府後遭受折磨。轉世的時候投入貧寒之家,甚至投生成畜生。
不過這裏肯定了燒紙錢的做法,算是給大家一個寄托哀思的途徑。
殉葬也被重點提起,雖然殉葬製度已經廢除,但私下用人陪葬的事情時有發生。
作為穿越者陳景恪很清楚一個道理,好言相勸往往會被當成耳旁風,有時候惡語詛咒反而效果良好。
比如此地不準倒垃圾,然後垃圾照倒不誤。如果把標語改成,倒垃圾就要如何如何之類的惡毒詛咒,馬上就幹淨了。
<a id="wzsy" href="http://www.yqxsw.org">yqxsw.org</a>
人殉這種事情也同樣如此,勸說效果並不明顯,還是直接上詛咒吧。
新齋醮儀式裏直接寫明,用人殉是罪大惡極,必定下十八層地獄,且會禍及子孫。
不知道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就算因此少一個人受害,都算是功德無量。
期間眾人也抽空去了解了一下新醫學,然後他們就徹底接受了修改丹經的事情,同時也被孫思邈所折服。
這真的是重新挖了地基,修建了一座新的醫學殿堂。
孫思邈嘴上沒說啥,心中其實很是慚愧,徒弟的功勞被他領了。
不過他倒是沒有為了自己的驕傲就主動澄清的想法,這麽做也是為了保護陳景恪,再說就算說出去也沒人會相信。
真要覺得不好意思,就好好照顧這個傻徒弟,等將來自己老了把一切都傳給他。
孫思邈為什麽心甘情願的讓陳景恪繼承他的宗祧?要知道他是有兒子的。
雖然他兒子沉迷修道至今未娶,可真要想找人繼承香火,首先也是逼迫兒子娶妻生子,而不是找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徒弟來繼承。
難道僅僅是因為欣賞?這是不可能的。
收徒的道士多了去了,為什麽別人不這麽做?
原因很簡單,陳景恪把本應該屬於自己的聲望毫無芥蒂的給了他。將心比心,他也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給陳景恪。
說白了還是相互付出,相互成全。
新丹經的事情就此定下,眾人又商量了如何推廣的問題。
這時候印書坊恰好傳來消息,字塊鑄造提前完成,請陳景恪去驗收。
陳景恪心中一動,馬上就邀請眾人去了外院。
當看到庫房裏那密密麻麻的二十萬字塊時,眾人無不為之感到震驚。
知道這些字塊的用法之後,又不禁再次為陳景恪的奇思妙想感到敬佩。
陳景恪心中還是很得意的,不過他沒有忘了過來的目的,說道:
“辦法就在其中,隻要我們印的書足夠多,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