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4 向小姑娘請教播種技術
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後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景恪恍然大悟,道:“原來是張鎮南傳下來的劍術,難怪如此精妙。”
張鎮南是世人對張魯的一種普遍稱呼,算是美稱。
話匣子既然打開,陳景恪就主動和他們兄妹攀談起來。
很快他就發現,這個叫張娉的小姑娘似乎對什麽話題都不感興趣,隻有談到美食時表情才會出現變化。
於是他就時不時的講幾句和美食相關的話題, 以免冷落了她。
“你們到紫霄觀算是來著了,我們這裏美食最多,門口的天然居就是我們開的,是京中第一食府。”
“那裏的廚子能做數百道菜,招牌菜都有叁四十道,宮裏的禦廚都要來找他們學藝。”
張娉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說道:“昨日的菜肴可是天然居製作的?”
陳景恪笑道:“對,我們平時的吃食都是天然居大廚製作的,味道還可以吧?”
張娉重重點頭, 道:“好吃,我要把那裏的菜都吃一遍。”
陳景恪道:“那我隻能說一聲歡迎光臨了。你盡管吃我請了,想吃什麽直接點,或者吩咐你們院內的知客,讓他們去天然居取過來。”
張恒插話道:“那正好。這幾日我要和大人去拜訪京中的故舊,不方便帶著她,麻煩陳道友幫我們照料一下如何?”
張娉的小臉又鼓了起來,看的陳景恪很是好奇,她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行呀,你們放心去,保證張娘子少不了一根頭發。”
這個理由很充分,去拜訪故舊帶著嫡長子很正常,帶著小女兒去就不符合禮節了。
說走就走,吃過早飯父子倆就離開了,真把張娉留在了觀內。
陳景恪無奈隻能帶著她在觀內四處參觀了一下,小姑娘再次展露了吃貨的本質。凡是和美食有關的都很感興趣,別的都顯得意興闌珊。
搞得陳景恪也很無奈, 這不早不晚的總不能就帶著她去天然居吃東西吧。
不過想到龍虎山在江西,那裏的主食的稻米,他馬上就想起一件事情,問道:“張娘子,你們那邊主要是吃稻米對吧?”
“對呀,我們那裏雨水多適合種植稻穀。”張娉大眼睛瞪著他,似乎是在疑惑他問這個做什麽。
陳景恪道:“那你知道如何種植稻穀嗎?”
張娉更疑惑了,但還是回道:“見過,怎麽了?”
陳景恪高興的道:“太好了,我這邊有一些稻種正不知道怎麽種植呢,要不你教教我?”
張娉有些驚訝的道:“在這裏種稻穀?”
陳景恪笑道:“我這是寒稻的種子,別說在關中,就是算遼東都能種植。”
“遼東?水稻?”張娉擺出一副你別騙我的表情,雖然她沒去過,但也知道那裏氣候寒冷不適合種植水稻。
陳景恪解釋道:“這就是針對遼東的寒冷氣候培育出來的水稻……先別管那麽多了,教我怎麽把那些稻種種出來就好了。”
張娉盡管很疑惑可還是跟著去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去見見所謂的寒稻是什麽樣子的。
陳景恪帶著她來到自己居住的小院。
易奴和玉珠見到他回來先是一喜, 看到他身旁的張娉都露出警惕之色。
而張娉看到這兩個侍女, 尤其是在易奴的胸前停留了一瞬間,再低頭看了看自己,小臉又鼓了起來。
對此陳景恪毫無所覺,道:“這位是龍虎山的張娘子,來觀內做客。”
兩女不敢怠慢連忙行禮,張娉微微點頭示意。
陳景恪又道:“張娘子是來幫我種水稻的,你們快去把鋤頭鏟子拿過來。”
兩女還沒動,張娉就喊住她們,道:“水稻需要先在室內育苗的,待一個月後苗長高了,天氣也變暖了再插秧。”
陳景恪一拍腦門,暗道糊塗。前世雖然沒有種植過水稻,但也知道要插秧。
既然要插秧那就說明要提前育苗才行,今天一著急就把這事兒給忘了。
“讓張娘子見笑了,我實在不懂這些。這樣吧,該如何做你盡管安排就好……我的種子也不多隻有叁十四粒。”
叁十四粒種子?張娉很想說你鬧呢,可見他鄭重其事的樣子,還是道:“好吧,既然隻有叁十四粒種子倒也不用那麽麻煩。”
“找幾個盆裝滿土,要用那種特別肥沃的土才行,然後把盆子放在一個溫暖能通風的房子裏。”
陳景恪就帶著易奴玉珠兩人做準備,幾個陶盆還是很好找的,肥沃的土壤也是現成的,用花土就可以。
一番忙碌之後終於準備好。
他又去書房把裝水稻種子的木盒給取了出來,小心翼翼的倒出裏麵的種子。
眾所周知,雜交稻的種子會退化,所以不能二次繁育。
簡單說就是,會有一半退化成雄性不育株,一半退化成常規稻的性狀。
陳景恪要的就是退化後的那一部分常規稻。
當初培育耐寒雜交稻的時候,采用的常規稻品種就是特殊培育出來的耐寒稻。不光耐寒產量也高,遠比古代未經培育的稻種要優秀的多。
這種退化後的常規稻種,每畝地隻要能增產一二十斤,全國所有的土地加起來也是個驚人的增幅,能多養活幾百萬人。
更重要的是這種稻種能在東北種植,雖然已經證實東北不適合種糧食是個謊言,可水稻是不一樣的。
它的產量、口感和營養成分都更加適合大規模種植,作為主糧食用。
有了水稻的東北,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如果隻想著東北就太狹隘了,這種優秀高產的常規稻在全國都能推廣,甚至能拿到南方去種植。
要知道此時國內的水稻品種並不好,包括南方種植的稻種也一樣,普遍生產周期長、產量低。
直到宋朝獲得占城稻種和本地稻種雜交,培育出生產周期短、產量高的特殊稻種,水稻才真正大麵積普及開來。
但是,那種雜交培育出來的水稻口感很差隻有窮人才吃,富人吃的依然是本地稻。
他手中的這些稻種完全沒有那些缺點,除了生產周期可能長了幾天,不論產量還是口感都完全沒有問題。
<a id="wzsy" href="http://m.ahzww.org">愛好中文網</a>
如果想縮短生產周期,大不了再去找占城稻進行培育。雖然會降低口感,可對於底層百姓來說,口感什麽的都沒有填飽肚子來的重要。
可以說,這叁十四粒種子對這個時代來說,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它本身。
陳景恪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它的價值挖掘出來。
張鎮南是世人對張魯的一種普遍稱呼,算是美稱。
話匣子既然打開,陳景恪就主動和他們兄妹攀談起來。
很快他就發現,這個叫張娉的小姑娘似乎對什麽話題都不感興趣,隻有談到美食時表情才會出現變化。
於是他就時不時的講幾句和美食相關的話題, 以免冷落了她。
“你們到紫霄觀算是來著了,我們這裏美食最多,門口的天然居就是我們開的,是京中第一食府。”
“那裏的廚子能做數百道菜,招牌菜都有叁四十道,宮裏的禦廚都要來找他們學藝。”
張娉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說道:“昨日的菜肴可是天然居製作的?”
陳景恪笑道:“對,我們平時的吃食都是天然居大廚製作的,味道還可以吧?”
張娉重重點頭, 道:“好吃,我要把那裏的菜都吃一遍。”
陳景恪道:“那我隻能說一聲歡迎光臨了。你盡管吃我請了,想吃什麽直接點,或者吩咐你們院內的知客,讓他們去天然居取過來。”
張恒插話道:“那正好。這幾日我要和大人去拜訪京中的故舊,不方便帶著她,麻煩陳道友幫我們照料一下如何?”
張娉的小臉又鼓了起來,看的陳景恪很是好奇,她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行呀,你們放心去,保證張娘子少不了一根頭發。”
這個理由很充分,去拜訪故舊帶著嫡長子很正常,帶著小女兒去就不符合禮節了。
說走就走,吃過早飯父子倆就離開了,真把張娉留在了觀內。
陳景恪無奈隻能帶著她在觀內四處參觀了一下,小姑娘再次展露了吃貨的本質。凡是和美食有關的都很感興趣,別的都顯得意興闌珊。
搞得陳景恪也很無奈, 這不早不晚的總不能就帶著她去天然居吃東西吧。
不過想到龍虎山在江西,那裏的主食的稻米,他馬上就想起一件事情,問道:“張娘子,你們那邊主要是吃稻米對吧?”
“對呀,我們那裏雨水多適合種植稻穀。”張娉大眼睛瞪著他,似乎是在疑惑他問這個做什麽。
陳景恪道:“那你知道如何種植稻穀嗎?”
張娉更疑惑了,但還是回道:“見過,怎麽了?”
陳景恪高興的道:“太好了,我這邊有一些稻種正不知道怎麽種植呢,要不你教教我?”
張娉有些驚訝的道:“在這裏種稻穀?”
陳景恪笑道:“我這是寒稻的種子,別說在關中,就是算遼東都能種植。”
“遼東?水稻?”張娉擺出一副你別騙我的表情,雖然她沒去過,但也知道那裏氣候寒冷不適合種植水稻。
陳景恪解釋道:“這就是針對遼東的寒冷氣候培育出來的水稻……先別管那麽多了,教我怎麽把那些稻種種出來就好了。”
張娉盡管很疑惑可還是跟著去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去見見所謂的寒稻是什麽樣子的。
陳景恪帶著她來到自己居住的小院。
易奴和玉珠見到他回來先是一喜, 看到他身旁的張娉都露出警惕之色。
而張娉看到這兩個侍女, 尤其是在易奴的胸前停留了一瞬間,再低頭看了看自己,小臉又鼓了起來。
對此陳景恪毫無所覺,道:“這位是龍虎山的張娘子,來觀內做客。”
兩女不敢怠慢連忙行禮,張娉微微點頭示意。
陳景恪又道:“張娘子是來幫我種水稻的,你們快去把鋤頭鏟子拿過來。”
兩女還沒動,張娉就喊住她們,道:“水稻需要先在室內育苗的,待一個月後苗長高了,天氣也變暖了再插秧。”
陳景恪一拍腦門,暗道糊塗。前世雖然沒有種植過水稻,但也知道要插秧。
既然要插秧那就說明要提前育苗才行,今天一著急就把這事兒給忘了。
“讓張娘子見笑了,我實在不懂這些。這樣吧,該如何做你盡管安排就好……我的種子也不多隻有叁十四粒。”
叁十四粒種子?張娉很想說你鬧呢,可見他鄭重其事的樣子,還是道:“好吧,既然隻有叁十四粒種子倒也不用那麽麻煩。”
“找幾個盆裝滿土,要用那種特別肥沃的土才行,然後把盆子放在一個溫暖能通風的房子裏。”
陳景恪就帶著易奴玉珠兩人做準備,幾個陶盆還是很好找的,肥沃的土壤也是現成的,用花土就可以。
一番忙碌之後終於準備好。
他又去書房把裝水稻種子的木盒給取了出來,小心翼翼的倒出裏麵的種子。
眾所周知,雜交稻的種子會退化,所以不能二次繁育。
簡單說就是,會有一半退化成雄性不育株,一半退化成常規稻的性狀。
陳景恪要的就是退化後的那一部分常規稻。
當初培育耐寒雜交稻的時候,采用的常規稻品種就是特殊培育出來的耐寒稻。不光耐寒產量也高,遠比古代未經培育的稻種要優秀的多。
這種退化後的常規稻種,每畝地隻要能增產一二十斤,全國所有的土地加起來也是個驚人的增幅,能多養活幾百萬人。
更重要的是這種稻種能在東北種植,雖然已經證實東北不適合種糧食是個謊言,可水稻是不一樣的。
它的產量、口感和營養成分都更加適合大規模種植,作為主糧食用。
有了水稻的東北,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如果隻想著東北就太狹隘了,這種優秀高產的常規稻在全國都能推廣,甚至能拿到南方去種植。
要知道此時國內的水稻品種並不好,包括南方種植的稻種也一樣,普遍生產周期長、產量低。
直到宋朝獲得占城稻種和本地稻種雜交,培育出生產周期短、產量高的特殊稻種,水稻才真正大麵積普及開來。
但是,那種雜交培育出來的水稻口感很差隻有窮人才吃,富人吃的依然是本地稻。
他手中的這些稻種完全沒有那些缺點,除了生產周期可能長了幾天,不論產量還是口感都完全沒有問題。
<a id="wzsy" href="http://m.ahzww.org">愛好中文網</a>
如果想縮短生產周期,大不了再去找占城稻進行培育。雖然會降低口感,可對於底層百姓來說,口感什麽的都沒有填飽肚子來的重要。
可以說,這叁十四粒種子對這個時代來說,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它本身。
陳景恪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它的價值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