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酒窩控五八八八打賞!求收藏,求打賞!)
胡一飛終於可以開始自己的首部電影之旅了。
當初在酒吧碰見寧昊,就起了心思。投資他的首部電影《香火》亦是順帶而為,最終目的,可不就是為了寧昊手裏拿個沒有完成的劇本嗎。他給了個合理的價位,將《瘋狂的石頭》劇本買了下來。
看過之後,發現果然是未完成版,許多故事線索都與他所看過的電影差別甚大,不過大體故事框架還在。這就足夠了。
據說原版的《瘋狂的石頭》受限於資金短缺,最後製作投資僅三百萬,從原本計劃的拍鑽石到後來改拍成了石頭。胡一飛現在也算是有錢人,可他給自己算了筆賬,發現依舊沒法亂花錢。
這年頭雖然取消了賣拷貝的製度,可電影公司自己拍一部電影,賣幾倍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這是一筆日後各大影視公司與院線商們,要無數次吵架也無法順利達成協議的硬仗。以100塊票房為例: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這部分8.3%一扣掉,就剩下91塊半了。
說到這八點三,胡一飛想起後世一個很熱的話題:那年全國票房首次過100億,許多人都在問其中3億多的電影專項基金花在哪了,“抱歉,不知道!”
能過問的都不問,不知道的繼續瞎胡猜。
偶爾在電影報上看到過電影基金幹了啥事,都沒印象了。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這8.3%,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以上2項支出後,剩餘91.5元才由影院(院線)、製片(發行)瓜分。
影院(院線)方根據影片強弱勢按57%~62%分成,現在依然是62%,製作方+發行方隻能領到38%,直到去年《英雄》上映後才打破這一“傳統”,將分成比例提高到了43%。照這麽算,二張也算為中國電影人做出了巨大貢獻,可現實不是這麽演的。現形的製度中能有43%規格待遇的,依舊隻有張一謀的電影。其餘電影想要從影院口裏掏食吃,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胡一飛估摸自己是沒本事去打仗的,保不住也隻能拿38%的分成。91.5元*38%=34.77元。其中院線明麵上分成為7%,但院線為擴大市場份額和拉攏影院實際按2%~7%之間分,一般為5%。91.5元*5%=4.575元。
以上即影院分30.195元,院線分4.575元,合計34.77元。
這34.77元還不是製作公司拿的,製片方和發行方還要細細分一分。發行公司是要參與分成的,一般大片的發型分賬是5%,發型代理費(發型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的比例都是正常的。但一般情況,如胡一飛這種草台班子拍第一部電影想要發行,肯定是被拿走最高的15%。
(91.5*38%)-(91.5*15%)=34.7-13.7=21元,100元就剩下21.1元了,你以為就能直接進入兜裏嗎?
還沒完,有一個公式:發行總可分配收入=票房可分配收入+其他渠道發行收入(電視、音像、網絡、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麵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1)發行傭金;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麵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淨發行收入,這些才叫淨收入,能收入錢包裏頭的。
能剩多少呢……
當然,也有像華誼這樣牛逼了之後,自己製片+發行的,就能全拿走這部分了。
但同樣不多。還別提準備用多大資金來投入宣傳呢。這又涉及一個“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問題,這一塊學問就更大了,好萊塢更是個中強手,為什麽那些票房十億的大電影,經常會被叫冤,聲稱自己是賠本的。原因就出在宣傳發行成本上,大公司隨便說個數,先行扣掉自留。他們的票房利潤就產在這裏麵,小製作人別想從票房裏頭分紅了。
如此分賬模式,難怪大家都不拍電影,改拍電視劇去呢。
算完這個賬,胡一飛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他一部電視劇能賺上億元,這要要拍多少部電影才能賺回來啊!
按最糟糕的比例計算,如果他給《瘋狂的石頭》預算提高到500萬,那就需要至少四倍成本的票房數字才能回本,也就是兩千萬票房。如果自己製作發行,那也需要三倍的票房才能回本,那就是一千五百萬票房。
當然,發行碟片或者賣給電影頻道之類的周邊,也許能稍微補益一些,可依然是杯水車薪。除非他有本事像華誼一樣瘋狂拉讚助,否則就送你一個字,撲街!
……哦,是兩個字。
情況都成那樣了,那還要拍電影嗎?
拍,當然要拍。
不僅要拍好,而且要拍出精品來。
他是經曆過十年後中國內地電影廣闊市場崛起的人,豈能不入場。否則瞻前顧後、躡足不前,你永遠也別想拍出電影來。
五百萬,胡一飛給自己下了一道枷鎖,這是包括發行費在內的製作成本。拍攝過程中,盡量不要超出這個數。
五百萬人民幣,買彩票中頭等獎還要扣稅呢,放在2003年也絕對是一筆高價了,要拍一部沒什麽明星的電影,那是綽綽有餘。
胡一飛開始忙碌了起來。
劇組什麽的,本來是有現成的,結果被劉江拉去拍電視劇了,他要重新組建劇組。
《瘋狂的石頭》由於是小成本的小製作,加上胡一飛請不起什麽知名影星,因此並沒有做什麽拍前宣傳。胡一飛一琢磨,這樣子搞法不行啊。悶頭搞發展,是沒法掙錢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拍電影豈能沒有宣傳。
這年頭,大家還不習慣發宣傳通稿,那就從他開始吧。
讓公司文員寫通稿,然後自己往騰訊、搜狐、網易、新浪幾大門戶網站發去。還有南都報、楚天報、新京報等知名報紙,都發吧。如果索要宣傳費,那就給一點,要多了是沒有的。
幾大門戶網站和媒體雜誌都很詫異,胡一飛人氣不錯,關注度也挺高,他的新聞的確值得報道。可他這算自己爆料新聞呢,還是打廣告呢,要不要收他的錢?門戶網站雖然講究個新聞及時性,可有點新聞那也是需要錢才能買到位置的。
一些人還在遲疑,張朝陽就簡單多了,聽到下麵人報告直接一個電話打過去,“小胡啊,下邊人報告,說你往我們網站送新聞稿子是怎麽回事啊?”
“張總?哎喲,稀客。”之前因為小說的事情,倒是跟搜狐網有過合作,但畢竟沒說什麽話,談不上交情,胡一飛信口開河道:“您說那事啊,我是覺得你們網站的信息有些落後了,就主動給您送了一點。不用謝謝我了,如果覺得還入眼,就報道了吧,說不定還有後續呢。免得你旗下的記者到處跑,還抓不到一手消息。”
張朝陽被逗樂了,笑道:“你倒是打的好算盤,那還要不要我給你點信息費?”
“那就不用了,下次有空請喝杯酒就成。”胡一飛權當沒聽出來,自顧自道:“張總,我是這麽覺得。影視公司自己發通稿以前的確沒有過,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雙贏的格局嘛:經紀公司得到曝光,網站得到第一手消息提升流量。說不定就從我這開了先河,為你們網站又開創一條財路呢。”
張朝陽一想,覺得還真是可行,道:“你也隻嘴上說說,不過提議倒是不錯,國外早就已經有這樣的模式了。你算不得原創。”
“那還有沒有合作可能呢。”
張朝陽沉默片刻,忽然問道:“你還往多少網站發過消息了?怎麽隻有一條你要拍電影的新聞,連電影名字都沒說?”
“嘿嘿,不少。如果張總覺得可行,那我們就試試?”
“行,那稿子以後就獨家供給我們搜狐了。”
胡一飛也沒有一口答應:“隻限於網絡方麵。”
“成交!”
胡一飛終於可以開始自己的首部電影之旅了。
當初在酒吧碰見寧昊,就起了心思。投資他的首部電影《香火》亦是順帶而為,最終目的,可不就是為了寧昊手裏拿個沒有完成的劇本嗎。他給了個合理的價位,將《瘋狂的石頭》劇本買了下來。
看過之後,發現果然是未完成版,許多故事線索都與他所看過的電影差別甚大,不過大體故事框架還在。這就足夠了。
據說原版的《瘋狂的石頭》受限於資金短缺,最後製作投資僅三百萬,從原本計劃的拍鑽石到後來改拍成了石頭。胡一飛現在也算是有錢人,可他給自己算了筆賬,發現依舊沒法亂花錢。
這年頭雖然取消了賣拷貝的製度,可電影公司自己拍一部電影,賣幾倍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這是一筆日後各大影視公司與院線商們,要無數次吵架也無法順利達成協議的硬仗。以100塊票房為例: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這部分8.3%一扣掉,就剩下91塊半了。
說到這八點三,胡一飛想起後世一個很熱的話題:那年全國票房首次過100億,許多人都在問其中3億多的電影專項基金花在哪了,“抱歉,不知道!”
能過問的都不問,不知道的繼續瞎胡猜。
偶爾在電影報上看到過電影基金幹了啥事,都沒印象了。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這8.3%,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以上2項支出後,剩餘91.5元才由影院(院線)、製片(發行)瓜分。
影院(院線)方根據影片強弱勢按57%~62%分成,現在依然是62%,製作方+發行方隻能領到38%,直到去年《英雄》上映後才打破這一“傳統”,將分成比例提高到了43%。照這麽算,二張也算為中國電影人做出了巨大貢獻,可現實不是這麽演的。現形的製度中能有43%規格待遇的,依舊隻有張一謀的電影。其餘電影想要從影院口裏掏食吃,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胡一飛估摸自己是沒本事去打仗的,保不住也隻能拿38%的分成。91.5元*38%=34.77元。其中院線明麵上分成為7%,但院線為擴大市場份額和拉攏影院實際按2%~7%之間分,一般為5%。91.5元*5%=4.575元。
以上即影院分30.195元,院線分4.575元,合計34.77元。
這34.77元還不是製作公司拿的,製片方和發行方還要細細分一分。發行公司是要參與分成的,一般大片的發型分賬是5%,發型代理費(發型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的比例都是正常的。但一般情況,如胡一飛這種草台班子拍第一部電影想要發行,肯定是被拿走最高的15%。
(91.5*38%)-(91.5*15%)=34.7-13.7=21元,100元就剩下21.1元了,你以為就能直接進入兜裏嗎?
還沒完,有一個公式:發行總可分配收入=票房可分配收入+其他渠道發行收入(電視、音像、網絡、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麵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1)發行傭金;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麵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淨發行收入,這些才叫淨收入,能收入錢包裏頭的。
能剩多少呢……
當然,也有像華誼這樣牛逼了之後,自己製片+發行的,就能全拿走這部分了。
但同樣不多。還別提準備用多大資金來投入宣傳呢。這又涉及一個“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問題,這一塊學問就更大了,好萊塢更是個中強手,為什麽那些票房十億的大電影,經常會被叫冤,聲稱自己是賠本的。原因就出在宣傳發行成本上,大公司隨便說個數,先行扣掉自留。他們的票房利潤就產在這裏麵,小製作人別想從票房裏頭分紅了。
如此分賬模式,難怪大家都不拍電影,改拍電視劇去呢。
算完這個賬,胡一飛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他一部電視劇能賺上億元,這要要拍多少部電影才能賺回來啊!
按最糟糕的比例計算,如果他給《瘋狂的石頭》預算提高到500萬,那就需要至少四倍成本的票房數字才能回本,也就是兩千萬票房。如果自己製作發行,那也需要三倍的票房才能回本,那就是一千五百萬票房。
當然,發行碟片或者賣給電影頻道之類的周邊,也許能稍微補益一些,可依然是杯水車薪。除非他有本事像華誼一樣瘋狂拉讚助,否則就送你一個字,撲街!
……哦,是兩個字。
情況都成那樣了,那還要拍電影嗎?
拍,當然要拍。
不僅要拍好,而且要拍出精品來。
他是經曆過十年後中國內地電影廣闊市場崛起的人,豈能不入場。否則瞻前顧後、躡足不前,你永遠也別想拍出電影來。
五百萬,胡一飛給自己下了一道枷鎖,這是包括發行費在內的製作成本。拍攝過程中,盡量不要超出這個數。
五百萬人民幣,買彩票中頭等獎還要扣稅呢,放在2003年也絕對是一筆高價了,要拍一部沒什麽明星的電影,那是綽綽有餘。
胡一飛開始忙碌了起來。
劇組什麽的,本來是有現成的,結果被劉江拉去拍電視劇了,他要重新組建劇組。
《瘋狂的石頭》由於是小成本的小製作,加上胡一飛請不起什麽知名影星,因此並沒有做什麽拍前宣傳。胡一飛一琢磨,這樣子搞法不行啊。悶頭搞發展,是沒法掙錢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拍電影豈能沒有宣傳。
這年頭,大家還不習慣發宣傳通稿,那就從他開始吧。
讓公司文員寫通稿,然後自己往騰訊、搜狐、網易、新浪幾大門戶網站發去。還有南都報、楚天報、新京報等知名報紙,都發吧。如果索要宣傳費,那就給一點,要多了是沒有的。
幾大門戶網站和媒體雜誌都很詫異,胡一飛人氣不錯,關注度也挺高,他的新聞的確值得報道。可他這算自己爆料新聞呢,還是打廣告呢,要不要收他的錢?門戶網站雖然講究個新聞及時性,可有點新聞那也是需要錢才能買到位置的。
一些人還在遲疑,張朝陽就簡單多了,聽到下麵人報告直接一個電話打過去,“小胡啊,下邊人報告,說你往我們網站送新聞稿子是怎麽回事啊?”
“張總?哎喲,稀客。”之前因為小說的事情,倒是跟搜狐網有過合作,但畢竟沒說什麽話,談不上交情,胡一飛信口開河道:“您說那事啊,我是覺得你們網站的信息有些落後了,就主動給您送了一點。不用謝謝我了,如果覺得還入眼,就報道了吧,說不定還有後續呢。免得你旗下的記者到處跑,還抓不到一手消息。”
張朝陽被逗樂了,笑道:“你倒是打的好算盤,那還要不要我給你點信息費?”
“那就不用了,下次有空請喝杯酒就成。”胡一飛權當沒聽出來,自顧自道:“張總,我是這麽覺得。影視公司自己發通稿以前的確沒有過,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雙贏的格局嘛:經紀公司得到曝光,網站得到第一手消息提升流量。說不定就從我這開了先河,為你們網站又開創一條財路呢。”
張朝陽一想,覺得還真是可行,道:“你也隻嘴上說說,不過提議倒是不錯,國外早就已經有這樣的模式了。你算不得原創。”
“那還有沒有合作可能呢。”
張朝陽沉默片刻,忽然問道:“你還往多少網站發過消息了?怎麽隻有一條你要拍電影的新聞,連電影名字都沒說?”
“嘿嘿,不少。如果張總覺得可行,那我們就試試?”
“行,那稿子以後就獨家供給我們搜狐了。”
胡一飛也沒有一口答應:“隻限於網絡方麵。”
“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