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王的語調徒然一沉,“過了這麽多年,你竟還惦記那著丁點冤仇,不惜冒險讓亦離的義妹現身激怒他。欲得十方策,異血人、祭品、伏羲八卦、極陰之日,缺一不可,我問你,萬一她被人劫了去,即使伏羲八卦到手又能如何?要成就大事,舍情舍欲,你卻一味記著那兒女情長,非要睚眥必報,如此短視,得到了天下又如何?這天下在你手裏又如何能長久?”
燕詡知道睿王誤會了,他承認雖已事隔多年,他依舊對亦離恨之入骨,但這種情愛恩怨和天下熟輕熟重,他不至於頭腦發熱到拎不清,他故意激亦離現身是有原因的。他不慌不忙解釋道:“父親誤會了,孩兒並無借機報複的意思。伏羲八卦藏在大悲寺的隱秘處,外人就算闖入也極難找到,況且大悲寺內高手如雲,與其強奪,不如巧取。還父親請放心,孩兒已有謀算,不出數月,必能取得伏羲八卦。”
見他神色坦然語氣從容,睿王這才舒展開眉頭,對於這個兒子,他還是相當寬慰的,經過這幾年的磨礪,他處事愈發細致謹慎,早已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當初若非靠他出色的才智,從眾多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十方的大概位置,他和佟漠的人根本不可能在去年順利找到那地方。
“瑾雲,你莫怪父親嚴厲,十方策的秘密,並非隻有我燕氏一簇知曉,各國皇室、江湖門派,不知多少人在暗中覬覦著,實在不得不謹慎。先帝在位時,幾經艱辛,花費多少人力物力,才窺得個中一二。想當年為父兢兢業業,勤於政事,總想做得更好,但你皇祖父選中我,將此秘密傳承於我,而不是今上,也不是你另外兩位王叔,並非因為我有多出色……”
睿王直視著燕詡,目光灼灼,“而是因為瑾雲你。你小時候每月進宮請安,先帝都會將你留在宮中幾日親自教養,他時常和我說,這個孫子是他見過的孩子之中最出色、最與眾不同的一個,為人聰穎,作事能為,學必文武精微,叮囑我務必好好栽培你。他讓我尋找十方策,並非他偏心我,他隻是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怕他選中的子嗣,萬一在有生之年得不到十方策會後繼無人,所以他在選人的時候,必須多算幾步。”
睿王離開後,燕詡心頭波瀾激蕩,久久不能平複,當年的事他在長大成人後才逐漸得知,但今晚這番先帝選中睿王一脈作為傳承人是因為自己的話,睿王以前卻從未提過。
千百年來,江湖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讖語:天地有十方,一策塗萬靈。
誰也不知這句話的具體意思,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誰得到了傳說中的十方策,誰便將得到整個天下,成為天下主宰。然而“十方策”到底是個什麽東西,是圓是扁,藏在什麽地方,卻沒人能說得清楚。有人說十方策是一本武功秘笈,功成後會練就不死之身,也有人說那是一本集天下之最的精妙兵法,故而才有得之得天下一說。更有甚者,傳說十方策是一種神秘的古老力量,這種力量能蠱惑人心,能使人完全聽從得到十方策的人的命令。
可這些畢竟隻是傳說,誰也不知其真假,數千年來,這片天下依舊四分五裂,除了晉國,北有齊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東麵更有無數夾縫中求存的小國,從來沒人能一統天下。先帝在繼位之初,便開始遣明焰司的人暗中查探,花了數十年時間,投入無數人力物力,終於漸漸窺得些端倪。
相傳十方策乃伏羲天帝留給伏羲氏子孫後代的神器,得之得天下,因匿藏之處名叫十方,所以稱之為十方策。尋找十方策,首先要找到那個叫十方的地方。其次,進入十方,獲得十方策,必須有四個要素缺一不可,異血人、祭品、伏羲八卦、極陰之日。當年先帝在探得這些時,已是風燭殘年,他自知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夙願,遂決定將這個秘密交由最出色的後代來完成。
當年睿王還是太子,事事克己慎行頗得民心,但尋找十方策,必須耗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所以睿王並非首選。加之尋找十方策的人,天下並非隻有他們燕氏一脈,所以他們在秘密尋找的同時,還要防著別人,以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其間的艱辛和所耗費的精力可想而知,人選一事必須慎之又慎。
於是先帝為免因尋找十方策而耽誤朝政,本打算從其餘三個兒子之中挑選一個,但最後仍是力排眾異,不惜亂了朝綱一意孤行將原太子貶為睿王,讓他遠離朝堂專心尋找。他探得十方的位置大約在朔安,刻意將睿王的封地指到偏遠荒蕪的朔安,又將原本留給下一任晉帝的明焰司司掌佟漠指派給睿王。如今的明焰司明麵上仍是聽命於當今聖上,實則睿王才是他們真正的主人。
睿王一到封地朔安,便著手尋找十方的具體所在,卻一直不得要領,直到燕詡參透先帝留下的輿圖和古籍,這才將尋找的範圍不斷縮小,終於在去年成功找到了十方的所在地。找到十方的位置後,得到那四個要素便迫在眉睫。異血人、祭品、伏羲八卦,皆可靠人為得到,而最後的極陰之日卻是天像,隻能聽天由命了。
所謂的極陰之日,即月全蝕之日,但並非所有的月全蝕都是極陰之日,月蝕一般數年便有一次,但真正的極陰之日,一甲子才有一次。所幸早在幾年前,睿王府的方士已推算出明年九月十五便是極陰之日,若是錯過,下一次的極陰之日,將在六十年後。所以,在這一天來到之前,他必須將另外三樣東西準備好。
異血人的血,可打開十方密境的入口,祭品,用於獻給伏羲天帝,伏羲八卦,則是啟動十方機關的關鍵。如今異血人、祭品已在手裏,隻差伏羲八卦了。
這些事情,他在逐漸年長的時候,父親睿王已有條理、有目的地慢慢讓他知道了。他尤其記得他十八歲行冠禮的那一日,父親滿懷驕傲地和他說:“當年我身為太子,卻一夜之間被先帝所廢,他將燕氏江山交給二弟,人人都以為我必會心懷怨懟,事實與恰恰相反,我感激父皇,亦誠心感佩他的先見之明,他交給二弟的,不過一個大晉國,可他交給我的,卻是整片天下……”
燕詡那時隻以為,皇祖父選中父親作為承傳十方策秘密的人,是因為父親有濟世安邦之才,可聽父親方才那話,皇祖父選中父親,除了父親的才德,最大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看重自己。回想當年,皇祖父手把手地教他寫字,批閱奏折時亦不避諱他,有時甚至還細心解釋,那種殷切的關懷和愛護之情,在他離了家人獨自留在宮中生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依舊填滿他的胸懷,讓他不至於太孤獨。
以往他所承載的,僅僅是父親加諸於他的責任,可如今他方知道,早在他還不知情的時候,他身上還承載著皇祖父的切切期盼。他閉了閉眼,太多的期盼和責任,讓他有種掙脫不開的壓迫感,頃刻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可他捫心自問,那不也正是他所想要的嗎?正直意義上的天下,萬民臣服,四方朝拜,這些都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將如同蛻變的雄鷹,衝出小小的山坳,展翅高飛,在無邊無際的天地下翱翔,他的才華和抱負終將有機會大展經綸,他的名字,燕詡,將萬世流芳。
有種難以壓抑的豪情壯誌在胸口噴薄欲出,找到十方策,一統天下,是栽在他血脈裏的種子,這顆種子早已悄悄發了芽,蓬勃生長,根深蒂固,長成了他生命裏不可動搖的信仰。
異血人、祭品、伏羲八卦,這三樣東西,他已得到兩樣,隻欠最後一個伏羲八卦了。他望著遠處燈火通明、絲竹環耳的宮殿,深邃的眸子裏晦暗不明,得到異血人時可謂有如天助,不費吹灰之力,相比當初的祭品……一想到那將要祭獻給伏羲天帝的祭品,那種切膚之痛再次襲上心頭。
他深深呼吸,待那刻骨的痛楚漸漸平複後,卻再不想回到那喧囂的宮廷中去。他忽然有點想念自己宮裏那個無時無刻不在等候自己的身影,還有那雙永遠溫暖的手,他略為遲疑一下,便往霽月宮的方向走去。
臨近了,雲問卻來報,月姬在黃昏時便出了霽月宮,此時應該在邀仙台。燕詡劍眉微蹙,這個時辰,這大冷的天,她到邀仙台做什麽?
燕詡轉道邀仙台,遠遠便見雲竹守在台下,見他來了,上前行禮後又悄然退下。他抬頭向上仰望,一抹紅色的衣袂正迎著寒風獵獵飛揚。他頓了頓,還是緩緩步上曲折旋轉的石階,登到最高處。
邀仙台最高處,是一個寬敞平坦的圓形石台,石台的邊緣,那個纖細的紅色身影,正迎風而立,眺望著遠處燈火璀璨的宮廷。今晚的風很大,火焰般的裙裳在風中翻飛,長發也被風卷起,淩亂不堪,她那麽單薄,站在石台邊緣搖搖欲墜,似乎隨時會被狂風卷走。
燕詡知道睿王誤會了,他承認雖已事隔多年,他依舊對亦離恨之入骨,但這種情愛恩怨和天下熟輕熟重,他不至於頭腦發熱到拎不清,他故意激亦離現身是有原因的。他不慌不忙解釋道:“父親誤會了,孩兒並無借機報複的意思。伏羲八卦藏在大悲寺的隱秘處,外人就算闖入也極難找到,況且大悲寺內高手如雲,與其強奪,不如巧取。還父親請放心,孩兒已有謀算,不出數月,必能取得伏羲八卦。”
見他神色坦然語氣從容,睿王這才舒展開眉頭,對於這個兒子,他還是相當寬慰的,經過這幾年的磨礪,他處事愈發細致謹慎,早已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當初若非靠他出色的才智,從眾多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十方的大概位置,他和佟漠的人根本不可能在去年順利找到那地方。
“瑾雲,你莫怪父親嚴厲,十方策的秘密,並非隻有我燕氏一簇知曉,各國皇室、江湖門派,不知多少人在暗中覬覦著,實在不得不謹慎。先帝在位時,幾經艱辛,花費多少人力物力,才窺得個中一二。想當年為父兢兢業業,勤於政事,總想做得更好,但你皇祖父選中我,將此秘密傳承於我,而不是今上,也不是你另外兩位王叔,並非因為我有多出色……”
睿王直視著燕詡,目光灼灼,“而是因為瑾雲你。你小時候每月進宮請安,先帝都會將你留在宮中幾日親自教養,他時常和我說,這個孫子是他見過的孩子之中最出色、最與眾不同的一個,為人聰穎,作事能為,學必文武精微,叮囑我務必好好栽培你。他讓我尋找十方策,並非他偏心我,他隻是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怕他選中的子嗣,萬一在有生之年得不到十方策會後繼無人,所以他在選人的時候,必須多算幾步。”
睿王離開後,燕詡心頭波瀾激蕩,久久不能平複,當年的事他在長大成人後才逐漸得知,但今晚這番先帝選中睿王一脈作為傳承人是因為自己的話,睿王以前卻從未提過。
千百年來,江湖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讖語:天地有十方,一策塗萬靈。
誰也不知這句話的具體意思,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誰得到了傳說中的十方策,誰便將得到整個天下,成為天下主宰。然而“十方策”到底是個什麽東西,是圓是扁,藏在什麽地方,卻沒人能說得清楚。有人說十方策是一本武功秘笈,功成後會練就不死之身,也有人說那是一本集天下之最的精妙兵法,故而才有得之得天下一說。更有甚者,傳說十方策是一種神秘的古老力量,這種力量能蠱惑人心,能使人完全聽從得到十方策的人的命令。
可這些畢竟隻是傳說,誰也不知其真假,數千年來,這片天下依舊四分五裂,除了晉國,北有齊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東麵更有無數夾縫中求存的小國,從來沒人能一統天下。先帝在繼位之初,便開始遣明焰司的人暗中查探,花了數十年時間,投入無數人力物力,終於漸漸窺得些端倪。
相傳十方策乃伏羲天帝留給伏羲氏子孫後代的神器,得之得天下,因匿藏之處名叫十方,所以稱之為十方策。尋找十方策,首先要找到那個叫十方的地方。其次,進入十方,獲得十方策,必須有四個要素缺一不可,異血人、祭品、伏羲八卦、極陰之日。當年先帝在探得這些時,已是風燭殘年,他自知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夙願,遂決定將這個秘密交由最出色的後代來完成。
當年睿王還是太子,事事克己慎行頗得民心,但尋找十方策,必須耗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所以睿王並非首選。加之尋找十方策的人,天下並非隻有他們燕氏一脈,所以他們在秘密尋找的同時,還要防著別人,以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其間的艱辛和所耗費的精力可想而知,人選一事必須慎之又慎。
於是先帝為免因尋找十方策而耽誤朝政,本打算從其餘三個兒子之中挑選一個,但最後仍是力排眾異,不惜亂了朝綱一意孤行將原太子貶為睿王,讓他遠離朝堂專心尋找。他探得十方的位置大約在朔安,刻意將睿王的封地指到偏遠荒蕪的朔安,又將原本留給下一任晉帝的明焰司司掌佟漠指派給睿王。如今的明焰司明麵上仍是聽命於當今聖上,實則睿王才是他們真正的主人。
睿王一到封地朔安,便著手尋找十方的具體所在,卻一直不得要領,直到燕詡參透先帝留下的輿圖和古籍,這才將尋找的範圍不斷縮小,終於在去年成功找到了十方的所在地。找到十方的位置後,得到那四個要素便迫在眉睫。異血人、祭品、伏羲八卦,皆可靠人為得到,而最後的極陰之日卻是天像,隻能聽天由命了。
所謂的極陰之日,即月全蝕之日,但並非所有的月全蝕都是極陰之日,月蝕一般數年便有一次,但真正的極陰之日,一甲子才有一次。所幸早在幾年前,睿王府的方士已推算出明年九月十五便是極陰之日,若是錯過,下一次的極陰之日,將在六十年後。所以,在這一天來到之前,他必須將另外三樣東西準備好。
異血人的血,可打開十方密境的入口,祭品,用於獻給伏羲天帝,伏羲八卦,則是啟動十方機關的關鍵。如今異血人、祭品已在手裏,隻差伏羲八卦了。
這些事情,他在逐漸年長的時候,父親睿王已有條理、有目的地慢慢讓他知道了。他尤其記得他十八歲行冠禮的那一日,父親滿懷驕傲地和他說:“當年我身為太子,卻一夜之間被先帝所廢,他將燕氏江山交給二弟,人人都以為我必會心懷怨懟,事實與恰恰相反,我感激父皇,亦誠心感佩他的先見之明,他交給二弟的,不過一個大晉國,可他交給我的,卻是整片天下……”
燕詡那時隻以為,皇祖父選中父親作為承傳十方策秘密的人,是因為父親有濟世安邦之才,可聽父親方才那話,皇祖父選中父親,除了父親的才德,最大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看重自己。回想當年,皇祖父手把手地教他寫字,批閱奏折時亦不避諱他,有時甚至還細心解釋,那種殷切的關懷和愛護之情,在他離了家人獨自留在宮中生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依舊填滿他的胸懷,讓他不至於太孤獨。
以往他所承載的,僅僅是父親加諸於他的責任,可如今他方知道,早在他還不知情的時候,他身上還承載著皇祖父的切切期盼。他閉了閉眼,太多的期盼和責任,讓他有種掙脫不開的壓迫感,頃刻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可他捫心自問,那不也正是他所想要的嗎?正直意義上的天下,萬民臣服,四方朝拜,這些都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將如同蛻變的雄鷹,衝出小小的山坳,展翅高飛,在無邊無際的天地下翱翔,他的才華和抱負終將有機會大展經綸,他的名字,燕詡,將萬世流芳。
有種難以壓抑的豪情壯誌在胸口噴薄欲出,找到十方策,一統天下,是栽在他血脈裏的種子,這顆種子早已悄悄發了芽,蓬勃生長,根深蒂固,長成了他生命裏不可動搖的信仰。
異血人、祭品、伏羲八卦,這三樣東西,他已得到兩樣,隻欠最後一個伏羲八卦了。他望著遠處燈火通明、絲竹環耳的宮殿,深邃的眸子裏晦暗不明,得到異血人時可謂有如天助,不費吹灰之力,相比當初的祭品……一想到那將要祭獻給伏羲天帝的祭品,那種切膚之痛再次襲上心頭。
他深深呼吸,待那刻骨的痛楚漸漸平複後,卻再不想回到那喧囂的宮廷中去。他忽然有點想念自己宮裏那個無時無刻不在等候自己的身影,還有那雙永遠溫暖的手,他略為遲疑一下,便往霽月宮的方向走去。
臨近了,雲問卻來報,月姬在黃昏時便出了霽月宮,此時應該在邀仙台。燕詡劍眉微蹙,這個時辰,這大冷的天,她到邀仙台做什麽?
燕詡轉道邀仙台,遠遠便見雲竹守在台下,見他來了,上前行禮後又悄然退下。他抬頭向上仰望,一抹紅色的衣袂正迎著寒風獵獵飛揚。他頓了頓,還是緩緩步上曲折旋轉的石階,登到最高處。
邀仙台最高處,是一個寬敞平坦的圓形石台,石台的邊緣,那個纖細的紅色身影,正迎風而立,眺望著遠處燈火璀璨的宮廷。今晚的風很大,火焰般的裙裳在風中翻飛,長發也被風卷起,淩亂不堪,她那麽單薄,站在石台邊緣搖搖欲墜,似乎隨時會被狂風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