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金筆罷了……張希孟根本沒有在乎,他家裏金碗、金牌都沒地方放了。禦賜之物,也不能熔了,又不能放著落灰。</p>


    </p>


    每次打掃屋子,還需要小心擦拭,擺弄起來,累得一身大汗。</p>


    實在是多餘,一點正經用處都沒有。</p>


    縱觀整個天下,能如此無視禦賜之物的,估計數量不會太多。</p>


    宋廉、劉基等人僅僅能保持住心態,而吳伯宗等年輕人,包括鮑恂在內,都是眼睛冒光,露出了強烈的期盼。</p>


    張希孟微微一笑,“諸位,這杆金筆就放在堂上吧……咱們安心修史,以後誰對這本書功勞最大,金筆就歸誰……我事先聲明啊,本人不算在期間。”</p>


    要是算張希孟,那不是欺負人嗎!有他在內,誰還能搶走啊!而張希孟一旦退出,大家夥的機會就來了,因此每一個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p>


    修史這個東西,可不是提起筆,悶頭奮筆疾書就行的,跟寫小說一樣……一本好看的小說,至少要知道給誰寫的,讀者群體希望看什麽,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動筆寫書。</p>


    修史也是這個套路,張希孟講的那些,屬於基本的條條框框,開書之前就要構思好的原則。</p>


    而接下來就要確定主角,主線,該用什麽觀點,來修這一本史書。</p>


    因此在接下來的修書會議上,老頭鮑恂主動道:“張相,宋史老朽有幸看過,我以為當初修史,逃不了君極賢,臣極正,然則天命不在,小人作祟,致使國破家亡,無法收拾。不知道老朽說得可對?”</p>


    這問題不用張希孟回答,龔伯遂直接點頭了,“沒錯,就是這麽修的。”</p>


    鮑恂又笑著問道:“那為什麽要這麽修?”</p>


    龔伯遂一怔,竟然沒想好怎麽回答。</p>


    鮑恂輕笑道:“是不是元承宋製啊?”</p>


    龔伯遂略微沉吟,就點頭道:“確實!雖然元朝無論朝堂和地方,都和大宋有許多不同。但畢竟元主乃北方聖人,入主中原,做中原天子。和趙宋皇帝,坐的是同一張椅子。如果徹底推翻了趙宋皇帝,大元天子臉上也不好看。”</p>


    龔伯遂說到這裏,大家夥突然把目光齊齊看向了張希孟。</p>


    怎麽有點熟悉啊?</p>


    沒錯,這不就是當初在杭州,要給完顏構立跪像的時候,那些人說的嗎!</p>


    他們講的還真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宋史就是這麽修的,如果不出意外,元史當然也要這麽修。</p>


    張希孟出現的,不出意外還是出意外了。</p>


    他好些年前,就通過劃分曆史,解讀史冊的方式,把朱元章這個皇帝,同宋元的同行區分開了。</p>


    大明立國,采用了萬民擁護,而不是天命所歸。</p>


    再有天命即人心的觀點廣泛傳播,又有民本為基。</p>


    多年來,張希孟的努力,一點點的改變,一個個新的觀點,不斷的潤物細無聲……到了今天,似乎全都有了用處。</p>


    鋪墊夠了,水到渠成。</p>


    “華夏衰敗,趙宋亡國……罪在士人!君不正,臣不賢。雖然不乏為民請命的好官,也不乏一心為國的猛士,但是大宋君臣,總體上抱殘守缺,昏聵無能,自私自利,隻知道安享榮華,沒有進取之心,也沒有蒼生之念!才導致了靖康之恥,崖山之禍。”張希孟在聽完了大家的討論之後,總結道:“以此作為修史主線,諸位有什麽意見?”</p>


    “沒有!”宋廉率先答應,他跟著張希孟這麽多年,鑽研張希孟的文章,跟他聊過多少次,今天的情況,他半點都不意外。</p>


    彷佛理所當然,就該這樣!</p>


    劉伯溫、高啟、錢唐等人,大約也都是這個意思。</p>


    反正他們早就經過了三觀重塑,此刻是欣然接受。</p>


    倒是吳伯宗,他沉吟道:“趙宋養士三百年,到底還是有文丞相一般的忠臣,似乎不該悉數推翻!”</p>


    不用張希孟說話,高啟就笑道:“趙宋養士,用什麽養士?不還是百姓的民脂民膏!說到底是百姓供養士人,而文丞相等忠臣,也是為國為民,並非為了趙宋一家!這是我的看法!”</p>


    吳伯宗臉色微紅,連忙點頭,“心悅誠服。”</p>


    張希孟又道:“確實,剛剛我說了,大宋之亡,在於士人,在於趙宋天子無能……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書寫史冊,弘揚英雄,痛斥奸邪……我們要讓讀史之人,看到英雄,看到希望。所以在貶斥趙宋士人天子之外,還要頌揚忠臣義士,如嶽飛,文天祥,都是值得大書特書,可歌可泣的豪傑!但是希望大家夥在修書之時,要明白一件事,嶽飛和文天祥一般的忠臣良將,都是受到趙宋君臣猜忌排擠的。好人是沒法立足朝堂的,所謂眾正盈朝,其實是奸佞遍地。我們的筆,要放在少數忠臣良將身上,要放在百姓的身上,大家夥可聽明白了?”</p>


    眾人齊齊答應,方向也有了,張希孟這些年的文章,種種觀點,正好拿來修史。</p>


    或者說,這一次修史,也是要把張希孟所倡導的東西,歸納整理,並且用千秋史冊,做出最好的注解。</p>


    試問五千年來,有哪位讀書人,能夠如此奢侈?</p>


    手握金筆,撰寫千秋青史。</p>


    一家之言,注釋百代春秋。</p>


    張希孟當真是到了曆代文人,都無法企及的高度。</p>


    他自然不敢大意,因此全力以赴,忙著手上的事情。</p>


    站在巔峰,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p>


    相比起張希孟的戰戰兢兢,另一個人就純粹是享受了。</p>


    這人就是藍玉。</p>


    要說藍玉接了一個什麽活兒呢?</p>


    就是去紹興,把宋理宗的頭骨,安葬起來,順便修整一下宋六陵,算是給大宋朝,辦個葬禮。</p>


    毫無疑問,這是朱元章對他的獎賞,雖然沒有封爵,但是給你安排個露臉的事情,讓你高興高興。</p>


    接到任務的藍玉,差點找不到北了!</p>


    想想吧,一個一心要當冠軍侯的家夥,能是個老實人嗎?</p>


    他在居庸關前的老實,隻能說明他還沒有失去理智,知道自己吃幾碗幹飯。</p>


    至於買了那些食鹽,回到應天,當著記者說了那麽多話,恰恰是藍玉在動身之前,就想好的。</p>


    他要樹立一個形象。</p>


    一個大明年輕將領,軍中後起之秀的表率。</p>


    不同於徐達的沉穩老練,不同於常遇春的勇猛無敵……藍玉需要一種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標誌。</p>


    他不光要會打仗,還要能體恤國家,有格局,有胸懷,境界遠超一般的武夫……談吐文雅,氣質不凡。</p>


    對了,還要有那麽點獨特的標誌,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自己。</p>


    尤其是報紙,現在看報紙的人這麽多,自己就該學會利用報紙,提升自己的名望。</p>


    那十幾罐鹽,隻能算是自己小試牛刀。</p>


    接下來安葬宋理宗的頭骨,正是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p>


    藍玉思前想後,覺得自己不能錯過。</p>


    他盤算了再三,決定給自己一個標誌,一個不同於任何武將的標誌。</p>


    如今大明的武人,除了戎裝鎧甲,就是大紅的官服,也談不上什麽獨特。</p>


    思前想後,藍玉做了兩頂帽子,其中一個是虎皮的帽子,用意也就很明顯了,用一首歌就能唱出來:</p>


    咱是大明的,大明北方的。</p>


    北方殺敵的,殺敵很難的。</p>


    難如殺老虎,老虎沒什麽。</p>


    一拳打一個,打死做帽子,帽子戴頭上。</p>


    這是第一頂的意思,至於第二頂,就含蓄了不少。</p>


    藍玉選擇了北方常用的羊毛氈,然後以毛氈做了個帶沿的帽子,能遮擋風雪。對了,這個毛氈帽子,他還給染成了鮮紅色,戴在頭頂,多少有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味道。</p>


    藍玉得意洋洋,來到了張希孟的府邸。</p>


    想要請教一下,到底哪個更能代表他的氣質……</p>


    張希孟多忙啊,就算他在家,看到藍玉這個騷包德行,保證給他兩個大比兜。</p>


    你個兔崽子,跑我這裝蒜來了,你以為自己是五星天皇啊!</p>


    可惜的是,張希孟不在,家裏隻有張庶寧,另外朱棣也在,自從捅到了老二老三之後,朱棣的待遇直線提升,至少沒人敢克扣他的衣料。</p>


    不但不克扣他的,甚至還多發了一份,是給張庶寧的。</p>


    朱棣帶著張庶寧,在府裏亂跑,正好撞見了藍玉。</p>


    “你誰啊?”</p>


    藍玉看了看朱棣,要說起來,他可是太子未來的妻舅,應該瞧不起朱棣的,不過這位皇四子怎麽就跟庶寧師弟玩到了一起?真是異數啊!</p>


    “我是誰?我是咱們大明未來的冠軍侯,軍中第一人啊!”</p>


    朱棣轉了轉眼珠,突然道:“你不是!我才是!我要當征西大將軍!”</p>


    藍玉忍不住哈哈大笑,“大將軍,那你瞧瞧,這倆帽子哪個更好看?”</p>


    藍玉先是變戲法似的,亮出了虎皮帽子和紅色毛氈帽子,還在朱棣眼前晃了晃。</p>


    朱棣的眼睛直了,突然伸出手就去抓!</p>


    “本大將軍要了!給我!”</p>


    “做夢吧!”藍玉才不買賬呢,他迅速收回,還把紅色的毛氈帽子扣在了頭上,哼著曲,邁著拽上天的步伐,轉身離去,隻給朱棣一個瀟灑的背影。</p>


    朱棣衡量了一下,估計是打不鍋,他攥緊了拳頭,突然怒吼道:“你等著,我早晚要當大將軍,讓你給我當馬童!你等著吧!”</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