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作為百官之首的李善長,先是咳嗽了一聲,隨即躬身說了一大堆,什麽劃分行省關係千秋百代,是利國利民的事情,務求小心周祥,利國便民……</p>


    李善長什麽都說到了,但又彷佛什麽都沒說。</p>


    但是你要覺得什麽都沒說,老李又說了許多……總而言之,他是屬貓的,還是薛定諤的貓。</p>


    李善長能有這樣的態度,大家夥都不意外。</p>


    老李是真的越發澹定了,進入了休閑模式,上傳下達,隻有在確定無關痛癢的事情上,才會發表態度。</p>


    務虛多過務實,說白了,就是一心要當太平宰相。</p>


    對他這種公然的摸魚行為,老朱也沒什麽好辦法。在找不到替代者之前,貿然廢掉李善長,就必須張希孟上位中書省。</p>


    而張希孟又離不開門下省,結果這種詭異的朝局之下,反而成全了李善長的超然,你們愛怎麽爭,就怎麽爭,反正我無所謂。</p>


    有本事就讓老夫回家抱孫子去!</p>


    李善長當了一輩子的官,到了這把年紀,他反而領悟了最高的境界,知道了什麽是無欲則剛!</p>


    也是讓人感歎萬千。</p>


    沉默良久,第一個站出來的,竟然是楊憲。</p>


    他見禮之後,道:“臣以為,或可以彷效宋代,以路為省,再安排三司官吏,治理地方即可。”</p>


    楊憲說完之後,竟然出現了短暫的沉默,不是他胡說八道,而是這個建議,還真有點道理。</p>


    北宋一共設置了二十三個路,考慮到北宋的地盤,這二三十個路,論起麵積,已經和後世的省,高度一致了,而且後世的許多省,就是從宋代發源的。</p>


    比如宋代設立了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而江南西路就簡稱江西,還設立過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二者的簡稱就是廣東廣西。</p>


    但是北宋的路也不完全和後世一樣,比如在河北,就設立了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p>


    而河北是對抗契丹的主戰場,兩路分割,並不利於禦敵。因此北宋會設立都轉運使,統領河北東西路。</p>


    也就是說,宋代的路,不是完整的行政單位,有很大的隨意性。</p>


    另外宋代還有宰相外放的習慣,一旦哪位名臣出京,擔任管錢的都轉運使,或者出任管軍的安撫使相公,就會成為超級大老。在地方上虎視眈眈,隨時返回京城,謀奪兩府宰相之位。</p>


    像大名鼎鼎的範仲淹、韓琦、歐陽修、文彥博,都有過類似經曆。</p>


    因此大宋的地方官,又可以視作朝堂鬥爭的暫時失敗者。</p>


    他們在地方積蓄力量,待到時機成熟,重新回京,大殺四方。</p>


    這種情況下,那些地方官吏,也就沒有多大心思,擺弄地方政務,加上宋朝複雜到了頭禿的官製,地方上完全是拱手交給了豪門大戶。</p>


    楊憲提議彷效宋代,果不其然,他也提出了可以派遣重臣,臨時下去,督辦政務,總領地方事務。</p>


    他的話剛說完,張希孟突然開口了。</p>


    “楊總憲,本來隻是重新劃分行省,我不該說此事……但你提到了,我也不好不說。我是反對安插文官重臣,前往地方的。”</p>


    楊憲一怔,卻也是心頭苦澀,他還沒膽子和張希孟叫板,隻能道:“張相如此說,必是有深遠的考慮,下官思慮不周,還請張相指點。”</p>


    “也沒什麽好指點的……我以為日後用兵,必須以武將為主……若是滅國之戰,可以皇子督兵,或者禦駕親征。而平時,或者一般戰鬥,必須要尊重武將的領兵權力。遍及幾個省的大戰,也可以設立總兵官一員,以武將統兵禦敵。遇到了籌措糧草,征召民夫等等事項。也隻可以安排文官,擔任助手。”</p>


    “絕對不可以在地方安排德高望重的疆臣,遇到戰事,侵奪武人領兵權力。大宋的那些著名文臣,打得什麽樣,隻怕不用我多說吧!”</p>


    張希孟冷冷說道,群臣愕然。</p>


    因為在這個討論圈子中,並沒有武將參與,或者說大家夥沒覺得武人有必要,有資格參與其中。</p>


    似乎可以從武人那邊,占點便宜。</p>


    但是很可惜,張希孟雖然是文官,但他卻不會站在文官這一邊,恰恰相反,他很防著文官擴權。</p>


    現在的情況還好說,如果是徐達、常遇春等人領兵,除了張希孟,估計也沒有哪個文臣敢去督師。</p>


    但如果是次一級的武將?</p>


    就比如馮國勝,他負責征討河西……這時候朝廷派遣了一個掛著參政銜的重臣,負責陝西、甘肅等地諸軍事。</p>


    到了這一步,到底是誰說了算?</p>


    按照宋代的經驗,肯定是文官說了算,同李元昊作戰當中,就是這幫文臣拚命送的。</p>


    當然了,大明朝也沒好到哪裏去……</p>


    最初外出領兵的就是總兵官,是由武將負責,出征為帥,歸朝為將,比如徐達,就是大明朝的第一位總兵官。</p>


    但明朝的畫風很快就改變了……總兵變成了常設武將,雖然品級很高,但已經失去了指揮全局的資格,變成普通將領。</p>


    隨後就在武人頭上,設立文官總督。</p>


    總督不過癮,就設立經略,督師……層層加碼,武將的地位被踩到了泥土裏。</p>


    然後就出現了二品文官,先斬後奏一品武將的奇景。</p>


    因此在這裏,張希孟覺得有必要把武將的事情提出來。</p>


    需要幾個省一起應對的事情,有打仗,有治水,有疏通運河等等……這些事情,專門派遣重臣,專人專責即刻,尤其是打仗,必須武將總兵負責,文臣隻能輔助,無論如何,也不許侵奪武將的權柄。</p>


    軍國大事,馬虎不得。</p>


    朱元章很快點頭,“張先生所提十分有理。咱在這裏說明白了,重新劃定行省,以布政使和按察使治理地方百姓。以後宰相尚書致仕,不許外調,隻準回鄉養老。”</p>


    老朱這一句話,等於斷絕了高官們到地方上為所欲為的機會。</p>


    一位官員,走到了尚書,宰相一級,基本上就隻剩下致仕回鄉一條路,眾人也沒有什麽好說的,隻能默默忍受。</p>


    楊憲苦心籌劃的方桉,開了個頭,就折戟沉沙了。</p>


    但是他提出的方桉,倒是給接下來的議論,提供了借鑒。</p>


    胡惟庸站出來,他提出的建議是可以改路為省,但是考慮到政務繁雜,各地風俗迥異,胡惟庸覺得可以在河北東路河北西路的基礎上,再增設燕山行省,大同行省,山東之地,拆成四個省,淮西濠州拿出來,單獨設立中都,然後再把淮東等地化成三個省……</p>


    他這套設想提出來,還沒等張希孟說話,汪廣洋直接不幹了。</p>


    “胡尚書,你如此分割行省,地方破碎零散,如同一盤散沙爛泥,又如何能扛得起朝廷重擔?你這是拿國事當成兒戲!”</p>


    胡惟庸嗬嗬笑道:“汪尚書講得好,若是地方行省,能扛得起朝廷重擔,還要朝廷幹什麽?還不如直接自立算了!”</p>


    “你胡說八道!”汪廣洋急著駁斥。</p>


    可是另一邊刑部周禎,工部單安仁竟然都站出來,讚同胡惟庸的看法,而且單安仁還不無惡意道:“汪天官是從中原起家,莫非不願意瓜分河南江北行省,是給自己留退路不成?”</p>


    汪廣洋的臉色瞬間一變,他自然有這個想法,現在河南江北行省,他的門生故吏很多。</p>


    加上他又掌握吏部,最近已經安插了不少人。</p>


    一旦拆分河南江北行省,他的勢力就要被打散。本來汪廣洋也是有心取代李善長的,但是失去了對中原的掌控,他就剩下吏部天官的名頭,談不上什麽優勢了。</p>


    可汪廣洋也忽略了他這個位置的惹眼遭恨,楊憲在提議遭到失敗之後,竟然也掉頭攻擊汪廣洋,讓他迅速陷入了四麵圍攻之中,難以招架。</p>


    很快汪廣洋敗下陣來,劃分行省的大勢,不可阻擋!</p>


    汪廣洋也不是白癡,他被圍攻,張希孟一句話都沒說,另外羅複仁,毛貴也都沒有開口。而且宋廉、劉基、姚廣孝,這些門下省官吏也都沒出言幫他,還不明白是怎麽回事嗎?</p>


    汪廣洋隻能退而求其次,急忙道:“即便要劃分行省,也不能肆無忌憚,分割的那麽細碎!不然的話,設置布政使就沒有了用處,還不如讓知府來做事更方便!”</p>


    他的反擊還是有用的,朱升突然開口,作為第三位有座位的老臣,他的意見還是很重要的。</p>


    “陛下,省不宜過大,也不可過小,臣以為當下應天單獨拿出來,江浙行省,可以把浙江和福建拆分出來,作為兩個行省!”</p>


    朱升這一句話,等於直接越過了爭論,進入了具體內容階段。</p>


    短暫沉默之後,眾人相繼提出建議。</p>


    很顯然,從大庾嶺分界,恢複廣東行省,有廣東就有廣西。</p>


    這一刀切下去,江西損失有些慘重,因此幹脆又從原來的江浙行省分出一部分,把鄱陽湖以東,包括景德鎮在內,劃給了江西。</p>


    切這一刀的目的也很顯然,畢竟從珠江到贛江,整個一條黃金水道,全都捏在江西一省,實在是不合適,必須一分為二。</p>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就有點麻煩了,原本的江浙行省,還剩下徽州、池州、太平、寧國等地,還包括蘇鬆常鎮四府。</p>


    這些地方在江南一字排開,宛如一條玉帶,全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p>


    有人提議蘇鬆常鎮四府財稅豐厚,可以單獨設立一省。也有人覺得可以將這些地方,悉數歸於應天,稱南直隸。</p>


    就在一片爭吵之中,張希孟緩緩道:“或可以成立淮西,淮東兩省,讓這兩省地跨長江,兼顧南北,也好互通有無,貧富相濟!”</p>


    </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