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旽的懇請,讓在場幾位官員都頗為心動,尤其是劉伯溫,姚廣孝,還有龔伯遂,這仨人都堪稱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尤其是龔伯遂,他還是大元朝的官吏,對於藩國眾多深有體會。</p>


    怎麽形容藩國呢?</p>


    如果把本土看成母公司,那麽藩國就是下麵的子公司,稍微懂點企業經營的都知道,一味擴張,弄無數的子公司,吃成一個大胖子,並不一定帶來最豐厚的利潤,恰恰相反,有時候還可能賠錢。</p>


    放在藩國上麵,情況還可能更糟糕。</p>


    畢竟企業經營,背後還是有法律保證的。</p>


    藩國情況可不一樣,當地的管理層,是真的可能聯合起來,廢掉母公司的股東代表的……也就是發動叛亂,殺死總督,奪了鳥位。</p>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麽聽之任之,要麽就出兵討伐。聽之任之,大約就失去了控製,出兵討伐,就要考慮長途出兵,耗損錢糧。還有當地山川環境,煙瘴問題。再有當地民風,能否一戰成功。</p>


    如果遷延日久,損兵折將,還能不能堅持下來……</p>


    即便一切都順利,事後估算,也可能賠錢。</p>


    這一點放在殖民時代也是一樣的。不要以為殖民地就一定唯唯諾諾,予取予求,毫無還手之力。</p>


    事實上憑著自身實力,拖死超級大國,或者反向薅羊毛,薅光宗主國的例子,也不是沒有。</p>


    眾所周知,印度是大英王冠上的明珠,雖然大英的明珠,比某些寫手拖欠的更新還多,但是印度絕對是含金量最高,亮度最強的明珠。</p>


    為什麽會如此呢?</p>


    就是從這裏賺到的錢多,付出的代價最小!</p>


    大英從印度這裏賺到了多少呢?</p>


    拿數字來說,或許並不能真正反應印度的價值……反正大英靠著從印度掠奪來的財富和人力,敲開了另一個東方大國的國門,並且撈得盆滿缽滿。</p>


    借力打力,屬實是讓大英玩明白了。</p>


    這也就解釋了為啥失去了印度,大英迅速變成了帶嚶,沒辦法,最好的工具人,補血包沒了,遊戲繼續不下去了。</p>


    </p>


    其實這個道理,放在藩國上麵,情況更加明顯。</p>


    畢竟大明的大缺大德,無論如何,跑死一萬匹汗血馬,也是趕不上大英一根腳指頭。所以大明對待藩國,幾乎是必定會賠錢的。</p>


    強盛的時候,還能花錢買麵子,維持朝貢體係,等到財政困難,也隻能避之唯恐不及。</p>


    這就是曆代的現實。</p>


    偏偏張希孟提出了對外戰略,主張建立起華夏秩序。</p>


    他的這一套東西,說出來冠名堂皇,義正詞嚴。</p>


    但要真正落實,並不容易。</p>


    到目前為止,隻有琉球一個。</p>


    所幸花雲終於從琉球身上拿到了錢,讓人看到了希望,不至於當大冤種,不然都會有人懷疑張希孟的能力的。</p>


    還是那句話,想要順利控製藩屬,並且榨出油水,還不讓地方大亂……非大智大勇,大缺大德者不能為之。</p>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


    辛旽的出現,讓幾個人都看到了希望。</p>


    首先這個人仰慕張希孟,也主張均分田畝。</p>


    這一點就決定了他能成為大明的工具人。</p>


    其次,他已經得罪了高麗的權貴,隻能靠著大明支持。</p>


    這時候在他身上花一點,花不了多少。</p>


    就能獲得一條忠心耿耿的好犬,以此敲開高麗的大門,簡直不要太好!</p>


    劉伯溫屁股欠了欠,姚廣孝的三角眼也瞪圓了,他們幾乎就要出言答應。</p>


    偏偏張希孟笑道:“高麗還不是正式的藩屬,你這次奉王命而來,談這些,是不是超出了人臣本分?”</p>


    辛旽一怔,他萬萬沒有料到,張希孟竟然會這麽說!</p>


    自己過來,請求大明支持,鏟除國內豪強,這肯定不是高麗國王的意思。他超出人臣本分,甚至勾結大明,出賣高麗……這個罪名是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的。</p>


    隻是張希孟身為大明之臣,能說出這話。</p>


    確實讓人讚歎,這位魯王殿下,當真是仁義道德君子,人品無雙,天下少有……不愧是讓自己五體投地的男人,當真是自己的偶像!</p>


    想到這裏,辛旽忍不住伏身跪倒,“張相公在上,小僧知道,確實不合時宜。隻是高麗百姓太苦了。這些年元朝不斷勒索,國中豪強壓榨,百姓民不聊生,每年都有上萬人被逼致死。懇請張相公,務必以蒼生為念,救救高麗百姓吧!小僧懇請相公了!”</p>


    說完,辛旽匍匐地上,磕頭作響,涕泗橫流。</p>


    張希孟怔了怔,“辛旽,你有愛惜百姓之心,果然是好的。可事情涉及到兩國之間,不是三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你先回館驛,好好休息。要是想在應天走走看看,也可以安排人滿足你的要求,可以了,你回去吧!”</p>


    張希孟直接下了逐客令,讓人把辛旽帶下去。</p>


    回頭之際,劉伯溫等人就忍不住了,“張相,我們不明白,為什麽拒絕辛旽,莫非張相公有更高妙的辦法?”</p>


    張希孟哈哈一笑,“伯溫先生,我問你,如果咱們給辛旽提供支持,讓他去高麗均田,事情會怎麽樣?”</p>


    劉伯溫一怔,隨即道:“張相,莫非你擔心辛旽不可靠?不能吧,我看此人還算誌誠!以大明的兵力,還不足以讓高麗就範?”</p>


    張希孟笑聲更大,“伯溫先生,我看你是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p>


    “刻舟求劍?”</p>


    張希孟點頭,“你以為能在大明做的事情,在高麗也做的!”</p>


    “那,哪有什麽不一樣?我以為均分田畝,乃是天下至理!”</p>


    張希孟笑道:“這話雖然不錯,但也要考慮情況……高麗國小,縱觀曆史,他們很少發生農民起義,曆次改朝換代,都是權臣造反。這就說明一件事……在一個狹小的範圍之內,豪強大族之間,更容易結成同盟,他們彼此同氣連枝,同進同退。平時他們可以為了權力,爭鬥不休,頭破血流。但真正到了要命的時候,就會迅速聯合起來,沒有半點猶豫。”</p>


    姚廣孝怔了怔,哂笑道:“張相所說,倒是有些像朝中諸公啊!”</p>


    張希孟擺手,“這話有失偏頗。咱們畢竟國家太大,四麵八方,各地人才輩出,彼此之間,看法也都不盡相同,譬如說這一次,李相公就讓我刮目相看。相比之下,高麗的士族大戶,勾結更緊密,可以施展的空間更少。如果我沒有料錯,辛旽應該是四麵楚歌,阻力巨大,根本推不動,才想辦法來大明求援。”</p>


    張希孟澹澹道:“如此情形,我們要支持他,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p>


    眾人一時愕然,大家夥隻見到了好處,卻沒有看到其中的付出,不得不說,張希孟看問題,還真是與眾不同。</p>


    既然如此,那就隻能給予辛旽除幫助之外的一切支持了。</p>


    張希孟倒是沒有這麽說,因為他還想了解一下情況……張希孟讓楚琦去請毛貴,看看外務部了解多少。</p>


    很快毛貴就來了,並且告訴張希孟,其實早在五年多之前,高麗就已經展開了變法,高麗國王設立田民辨正都監,任命辛旽為判事……就是主持清理田畝,給窮人發放土地。</p>


    彼時他們這麽幹的目標,還是要驅逐紅賊,是為了消滅關鐸他們。</p>


    可惜的是,在高麗根本推不動,沒有幾年下來,辛旽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奸賊。</p>


    為了幹掉他,朝臣們絲毫不介意戴上一頂綠油油的帽子。</p>


    事情發展到了今天,辛旽跑到大明,請求支持,已經是最後一步棋,如果成功了,一切都好說,如果不成功,隻怕他也沒法活著回去了。</p>


    高麗的情況如此,支持辛旽,能解決問題嗎?</p>


    就在這時候,竟然有消息從高麗傳來……高麗國王已經罷免了辛旽的職位,並且廢掉了他使者的身份,另外派遣重臣,前來大明。另外要求立刻將辛旽押回去受審!</p>


    又是對英雄的背刺,在這個國度,想要當個好人,還真是不容易。</p>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p>


    劉伯溫和姚廣孝已經是五體投地,不服不行,張希孟看得就是準確。</p>


    “張相,如今辛旽這人,怕是已經成了一枚死棋,用處不大了。”</p>


    張希孟卻笑道:“伯溫先生,這是我剛剛從北平得到的消息,據關鐸說,辛旽此人在高麗民間,有著聖人的名號!”</p>


    劉伯溫又是一怔,“居然如此?”</p>


    張希孟含笑,“伯溫先生說均分田畝,乃是天下至理,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講,也是對的。隻是高麗這種地方,百姓的力量太弱了。”</p>


    劉伯溫沉吟道:“張相,你準備怎麽辦?”</p>


    張希孟一笑,“高麗的情況很明白了,想從內部革新,根本做不到,必須由強大的力量,從外部打破僵局……而這個力量,又不能是我們直接出手!”</p>


    劉伯溫眼珠轉動,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p>


    “張相,你是打算讓辛旽領兵,殺回高麗,推行變法?”</p>


    張希孟大笑道:“沒錯,他要是願意,立刻就可以去北平,讓燕王給他提供兵馬,招募高麗誌士。”</p>


    “燕王?他能行嗎?”</p>


    張希孟笑道:“怕什麽?燕王不行,不還有關鐸,還有張定邊,還有朱文正,李文忠,胡大海嗎!這麽多神仙,伺候辛旽一個,給他助威,他這福氣還小嗎?”</p>


    劉伯溫怔了怔,“可是不小!要讓我說,高麗的福氣也不小!”</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