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靠近皮島碼頭的時候,鄭芝龍就發現,這邊的情況好像和他離開之前有所不同。
本來的話,皮島這邊,是很少看到朝鮮人的。可如今,他發現不少往皮島過來的船上,都載著朝鮮人。
<a href="https://m.wucuoxs.com" id="wzsy">wucuoxs.com</a>
對此,他是有點奇怪的。
之前的時候,朝廷重開了東江鎮,鄭芝龍算是第一次來到了遼東這邊。但是他發現,朝廷官軍並不受朝鮮上下的歡迎,一般都是避之不及,甚至還有一些仇恨。
不過這些事情,他並不操心,因為他隻管海軍,朝鮮這邊的情況,更多的是吳三桂的事情而已。
稍微想了片刻之後,鄭芝龍大概猜測,估計是和倭國進入朝鮮有關。
這麽想著,等他上了岸之後,發現吳三桂竟然親自過來迎接他,熱情地拉著他去了吳三桂的總兵衙門。
“老鄭啊!”吳三桂相當地熱情,對剛坐定的鄭芝龍說道,“好消息啊,如今終於有改觀了!”
“???”鄭芝龍聽得一頭霧水,不過他能聽出來,明顯是有好事,便笑著問道,“我這離開也沒多少天吧,看把你樂的,有什麽好事?”
吳三桂聽了,連忙對他說道:“之前的時候,不是一直發愁,我這手裏隻有三千騎軍為主力,步軍的情況,遲遲得不到解決麽?”
朝廷的意思,是以山東一地供應東江鎮的後勤物資,但是軍隊的訓練,並不是優先。
畢竟山東之地搞掉了孔家,還有魯王等大地主,是需要軍隊來參與地方整頓的,並且同時要保持穩定,不能亂,要不然東江鎮的物資供應就會有問題。
這麽一來,吳三桂的手中就隻有三千騎軍為主力。
本來的話,吳三桂其實也不是太在意,有三千騎軍,那是大有所為的。
結果沒想到,他剛來的那次,領著三千騎軍爽了一把之後,建虜就針對他的三千騎軍做了應對。雖然說三千騎軍的機動力強,可攻堅能力卻不行,他也舍不得把這三千騎軍當步軍用。
因此,吳三桂本來的意思,就是召集遼東漢人組建步軍,一如當初毛文龍在東江鎮的時候一樣。
結果沒想到,他在東江鎮那麽長時間,竟然很少有遼東漢人跑來投奔他。後來才弄清楚,是建虜把所有漢人都遷往遙遠的北方去了。
如此一來,用遼東漢人組建步軍希望就落空。
於是,吳三桂就又打算,用朝鮮人來組建步軍也行。
結果沒想到,朝鮮人對東江鎮這邊也是敬而遠之。一發現明軍就躲得遠遠的,甚至還有給建虜通風報信的。
這個情況讓他萬萬沒想到,最終組建步軍的事情就一直懸著。
此時,吳三桂看到鄭芝龍看向他,眼睛中帶著問詢意味,便趕緊解釋道:“就你走得這段時間,開始有朝鮮人來投,我才算是搞明白了緣由是什麽!”
“是什麽?”鄭芝龍聽了,便略微帶著一點好奇問道。
於是,吳三桂趕緊把他總結到的原因給鄭芝龍說了一遍。
其實,這個事情並不複雜。
朝鮮的朝廷對東江鎮的態度,一直是敬而遠之,不想有交集。
主要是毛文龍時代,戰鬥力方麵並不能真得幫朝鮮抵擋住建虜的進攻;然後呢,那個時候東江軍又窮,像叫花子一樣,不得不經常以宗主國的名義向朝鮮征集糧草物資,朝鮮這邊又不得不給。給不了的話,東江軍自己去征集糧草物資了。
因此,朝鮮上上下下,對於東江鎮的明軍並沒有多大好感。也隻有朝鮮朝廷上那些堅定的擁明派,還會說動朝鮮朝廷給予東江軍支持。
可是,建虜兩次征服朝鮮,把這些堅定的擁明派給殺了,而大明這邊,又始終被建虜壓著打,最終連朝鮮國王也全都倒向了建虜那邊。
沒有了毛文龍的時候,東江鎮的軍紀更差,不但窩裏鬥,同時為了生存,自然也會向朝鮮百姓搶糧,一直到朝鮮水師奉了建虜的命令,協助建虜攻占了皮島。
你要說建虜對朝鮮百姓怎麽樣,肯定也不行,燒殺劫掠,一樣不少。不過更多的時候,是向朝廷官府施壓,從而獲得朝鮮的糧草物資。
等到建虜接連被大明打敗了兩次之後,在洪承疇的建議之下,建虜改變了對朝鮮的策略。開始收買朝鮮的民心,想把朝鮮人口化為建虜自己的人口,用於北方的開荒種田。
雖然說,建虜其實沒付出什麽,但是,相對於以前的燒殺劫掠來說,那一下就仁慈多了。
並且,朝鮮普通百姓被欺壓最狠,不是別人,而是朝鮮自己的官府。那些建虜收拾那些官吏的時候,幾乎是順帶著算給朝鮮普通百姓出了口氣。
因此,東江鎮重建的時候,基於原本東江鎮明軍的印象和傳說,朝鮮百姓自然用腳投票,選擇站邊建虜那邊了。
事情的改變,最終確實如同鄭芝龍所猜測,源自於倭國軍隊在朝鮮的登陸。
倭國軍隊上一次進攻朝鮮,兵鋒甚至都快到鴨綠江,幾乎是禍害了整個朝鮮。那個時候,倭寇對朝鮮的禍害,那是絕對赤裸裸的,朝鮮上上下下,對於這個印象可以說是非常深刻。
建虜要把朝鮮讓給倭寇,那就意味著,朝鮮人要從此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朝鮮人對於建虜又有了重新的認識,原來不是救他們的,而是把他們當普通貨物和倭寇交易。
另外一點,建虜為了在倭寇進占朝鮮之前,把朝鮮的人口和糧草物資都運到遼東去,就撕下了虛偽的麵容。不但強拆朝鮮家庭,隻帶走青壯,不管老弱,糧草物資,全部搜集,能帶走的全部帶走。這個中間,多少悲歡離合,人間慘劇就不說了。
這一幕,是深深地震驚了朝鮮人,使得他們徹底認清了建虜的真麵目。
還有最後一個,東江鎮重建之後,因為後勤物資有全麵的保證,比起以前毛文龍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東江鎮的明軍就壓根不會再去搶朝鮮人的物資。甚至可能看著悲慘,還會施舍一點。
這麽一比較之下,朝鮮百姓就重新發現,還是明軍對他們好了。
明軍再怎麽樣,也沒有像建虜那樣對他們。
更因為倭寇的再次入侵,勾起了朝鮮人的記憶,重新想起當年正是大明朝派兵救援朝鮮,才把倭寇給重新趕了回去。
是人是獸,好人壞人,至此一目了然。
於是,朝鮮百姓這邊,便開始主動投奔東江鎮了。
吳三桂口沫橫飛,劈裏啪啦地說了一大堆,說得口幹舌燥之後,才算是給鄭芝龍解釋得差不多。
最後,他更是興奮地對鄭芝龍說道:“就前幾天,在那些朝鮮義民的幫助,我滅掉了一支五百多人的建虜,多少算是有點軍功了。為首那個,還是個鑲藍旗的甲喇額真!”
“哦,恭喜恭喜啊!”鄭芝龍一聽,有點意外,便連忙說道。
吳三桂聽得嗬嗬笑,不過心中不知道為什麽,又一下閃過了愛新覺羅阿巴泰和愛新覺羅阿濟格的身影,真得是有點遺憾啊!
看他這樣子,鄭芝龍基於自己的經驗,便提醒吳三桂道:“你得小心一點建虜往裏麵派奸細!”
他能從眾多海盜中殺出來,其中一個手段就是往對手裏麵打入內應,或者幹脆收買。
可能吳三桂這邊,一開始的時候,那些朝鮮人確實是真心來投。可這種情況多了,建虜知道了,未必不會用這種安插內應的手段。
吳三桂聽了,連忙點頭說道:“對對對,老鄭提醒地對,我回頭就小心一些。”
說完之後,他馬上又接著對鄭芝龍說道:“你看,老鄭,我這邊的人手越來越多,並且我還有一些其他想法,但是後勤軍需這塊,壓力就要大了。你看,是不是和我一起向皇上上奏,給東江鎮多撥些錢糧。順帶著,老鄭你也要多支持下我,把錢糧給運過來?”
鄭芝龍聽了,並沒有馬上答應,而是提醒吳三桂道:“你別忘記了,我們最終是要撤回登來一線的!”
“我知道,我知道!”吳三桂聽了,連忙回答了一句,然後話鋒一轉又道,“但是倭國水師不可能那麽快來打我們東江鎮對不對?而且我還有一個想法,隻要我們物資儲備充足,就讓倭國水師來打好了,難道還能打上皮島?”
說完之後,看到鄭芝龍想說話,他便又連忙搶先開口說道:“還有啊,老鄭,我想過了,如果撤回登來一線的話,我們軍功怎麽立,什麽時候才能封侯拜將?我就想著,我手裏以後有騎軍,還有步軍,就在朝鮮和倭寇躲著幹,是不是能早日封侯拜將?”
“……”聽到這話,鄭芝龍不由得無語了,看著吳三桂,一時之間有點不理解。
按照吳三桂所說這樣做的話,那絕對是會冒很大風險的,他真敢這樣做?
為了軍功,不要命了?以自己對他的了解,似乎有點不像他啊!
本來的話,皮島這邊,是很少看到朝鮮人的。可如今,他發現不少往皮島過來的船上,都載著朝鮮人。
<a href="https://m.wucuoxs.com" id="wzsy">wucuoxs.com</a>
對此,他是有點奇怪的。
之前的時候,朝廷重開了東江鎮,鄭芝龍算是第一次來到了遼東這邊。但是他發現,朝廷官軍並不受朝鮮上下的歡迎,一般都是避之不及,甚至還有一些仇恨。
不過這些事情,他並不操心,因為他隻管海軍,朝鮮這邊的情況,更多的是吳三桂的事情而已。
稍微想了片刻之後,鄭芝龍大概猜測,估計是和倭國進入朝鮮有關。
這麽想著,等他上了岸之後,發現吳三桂竟然親自過來迎接他,熱情地拉著他去了吳三桂的總兵衙門。
“老鄭啊!”吳三桂相當地熱情,對剛坐定的鄭芝龍說道,“好消息啊,如今終於有改觀了!”
“???”鄭芝龍聽得一頭霧水,不過他能聽出來,明顯是有好事,便笑著問道,“我這離開也沒多少天吧,看把你樂的,有什麽好事?”
吳三桂聽了,連忙對他說道:“之前的時候,不是一直發愁,我這手裏隻有三千騎軍為主力,步軍的情況,遲遲得不到解決麽?”
朝廷的意思,是以山東一地供應東江鎮的後勤物資,但是軍隊的訓練,並不是優先。
畢竟山東之地搞掉了孔家,還有魯王等大地主,是需要軍隊來參與地方整頓的,並且同時要保持穩定,不能亂,要不然東江鎮的物資供應就會有問題。
這麽一來,吳三桂的手中就隻有三千騎軍為主力。
本來的話,吳三桂其實也不是太在意,有三千騎軍,那是大有所為的。
結果沒想到,他剛來的那次,領著三千騎軍爽了一把之後,建虜就針對他的三千騎軍做了應對。雖然說三千騎軍的機動力強,可攻堅能力卻不行,他也舍不得把這三千騎軍當步軍用。
因此,吳三桂本來的意思,就是召集遼東漢人組建步軍,一如當初毛文龍在東江鎮的時候一樣。
結果沒想到,他在東江鎮那麽長時間,竟然很少有遼東漢人跑來投奔他。後來才弄清楚,是建虜把所有漢人都遷往遙遠的北方去了。
如此一來,用遼東漢人組建步軍希望就落空。
於是,吳三桂就又打算,用朝鮮人來組建步軍也行。
結果沒想到,朝鮮人對東江鎮這邊也是敬而遠之。一發現明軍就躲得遠遠的,甚至還有給建虜通風報信的。
這個情況讓他萬萬沒想到,最終組建步軍的事情就一直懸著。
此時,吳三桂看到鄭芝龍看向他,眼睛中帶著問詢意味,便趕緊解釋道:“就你走得這段時間,開始有朝鮮人來投,我才算是搞明白了緣由是什麽!”
“是什麽?”鄭芝龍聽了,便略微帶著一點好奇問道。
於是,吳三桂趕緊把他總結到的原因給鄭芝龍說了一遍。
其實,這個事情並不複雜。
朝鮮的朝廷對東江鎮的態度,一直是敬而遠之,不想有交集。
主要是毛文龍時代,戰鬥力方麵並不能真得幫朝鮮抵擋住建虜的進攻;然後呢,那個時候東江軍又窮,像叫花子一樣,不得不經常以宗主國的名義向朝鮮征集糧草物資,朝鮮這邊又不得不給。給不了的話,東江軍自己去征集糧草物資了。
因此,朝鮮上上下下,對於東江鎮的明軍並沒有多大好感。也隻有朝鮮朝廷上那些堅定的擁明派,還會說動朝鮮朝廷給予東江軍支持。
可是,建虜兩次征服朝鮮,把這些堅定的擁明派給殺了,而大明這邊,又始終被建虜壓著打,最終連朝鮮國王也全都倒向了建虜那邊。
沒有了毛文龍的時候,東江鎮的軍紀更差,不但窩裏鬥,同時為了生存,自然也會向朝鮮百姓搶糧,一直到朝鮮水師奉了建虜的命令,協助建虜攻占了皮島。
你要說建虜對朝鮮百姓怎麽樣,肯定也不行,燒殺劫掠,一樣不少。不過更多的時候,是向朝廷官府施壓,從而獲得朝鮮的糧草物資。
等到建虜接連被大明打敗了兩次之後,在洪承疇的建議之下,建虜改變了對朝鮮的策略。開始收買朝鮮的民心,想把朝鮮人口化為建虜自己的人口,用於北方的開荒種田。
雖然說,建虜其實沒付出什麽,但是,相對於以前的燒殺劫掠來說,那一下就仁慈多了。
並且,朝鮮普通百姓被欺壓最狠,不是別人,而是朝鮮自己的官府。那些建虜收拾那些官吏的時候,幾乎是順帶著算給朝鮮普通百姓出了口氣。
因此,東江鎮重建的時候,基於原本東江鎮明軍的印象和傳說,朝鮮百姓自然用腳投票,選擇站邊建虜那邊了。
事情的改變,最終確實如同鄭芝龍所猜測,源自於倭國軍隊在朝鮮的登陸。
倭國軍隊上一次進攻朝鮮,兵鋒甚至都快到鴨綠江,幾乎是禍害了整個朝鮮。那個時候,倭寇對朝鮮的禍害,那是絕對赤裸裸的,朝鮮上上下下,對於這個印象可以說是非常深刻。
建虜要把朝鮮讓給倭寇,那就意味著,朝鮮人要從此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朝鮮人對於建虜又有了重新的認識,原來不是救他們的,而是把他們當普通貨物和倭寇交易。
另外一點,建虜為了在倭寇進占朝鮮之前,把朝鮮的人口和糧草物資都運到遼東去,就撕下了虛偽的麵容。不但強拆朝鮮家庭,隻帶走青壯,不管老弱,糧草物資,全部搜集,能帶走的全部帶走。這個中間,多少悲歡離合,人間慘劇就不說了。
這一幕,是深深地震驚了朝鮮人,使得他們徹底認清了建虜的真麵目。
還有最後一個,東江鎮重建之後,因為後勤物資有全麵的保證,比起以前毛文龍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東江鎮的明軍就壓根不會再去搶朝鮮人的物資。甚至可能看著悲慘,還會施舍一點。
這麽一比較之下,朝鮮百姓就重新發現,還是明軍對他們好了。
明軍再怎麽樣,也沒有像建虜那樣對他們。
更因為倭寇的再次入侵,勾起了朝鮮人的記憶,重新想起當年正是大明朝派兵救援朝鮮,才把倭寇給重新趕了回去。
是人是獸,好人壞人,至此一目了然。
於是,朝鮮百姓這邊,便開始主動投奔東江鎮了。
吳三桂口沫橫飛,劈裏啪啦地說了一大堆,說得口幹舌燥之後,才算是給鄭芝龍解釋得差不多。
最後,他更是興奮地對鄭芝龍說道:“就前幾天,在那些朝鮮義民的幫助,我滅掉了一支五百多人的建虜,多少算是有點軍功了。為首那個,還是個鑲藍旗的甲喇額真!”
“哦,恭喜恭喜啊!”鄭芝龍一聽,有點意外,便連忙說道。
吳三桂聽得嗬嗬笑,不過心中不知道為什麽,又一下閃過了愛新覺羅阿巴泰和愛新覺羅阿濟格的身影,真得是有點遺憾啊!
看他這樣子,鄭芝龍基於自己的經驗,便提醒吳三桂道:“你得小心一點建虜往裏麵派奸細!”
他能從眾多海盜中殺出來,其中一個手段就是往對手裏麵打入內應,或者幹脆收買。
可能吳三桂這邊,一開始的時候,那些朝鮮人確實是真心來投。可這種情況多了,建虜知道了,未必不會用這種安插內應的手段。
吳三桂聽了,連忙點頭說道:“對對對,老鄭提醒地對,我回頭就小心一些。”
說完之後,他馬上又接著對鄭芝龍說道:“你看,老鄭,我這邊的人手越來越多,並且我還有一些其他想法,但是後勤軍需這塊,壓力就要大了。你看,是不是和我一起向皇上上奏,給東江鎮多撥些錢糧。順帶著,老鄭你也要多支持下我,把錢糧給運過來?”
鄭芝龍聽了,並沒有馬上答應,而是提醒吳三桂道:“你別忘記了,我們最終是要撤回登來一線的!”
“我知道,我知道!”吳三桂聽了,連忙回答了一句,然後話鋒一轉又道,“但是倭國水師不可能那麽快來打我們東江鎮對不對?而且我還有一個想法,隻要我們物資儲備充足,就讓倭國水師來打好了,難道還能打上皮島?”
說完之後,看到鄭芝龍想說話,他便又連忙搶先開口說道:“還有啊,老鄭,我想過了,如果撤回登來一線的話,我們軍功怎麽立,什麽時候才能封侯拜將?我就想著,我手裏以後有騎軍,還有步軍,就在朝鮮和倭寇躲著幹,是不是能早日封侯拜將?”
“……”聽到這話,鄭芝龍不由得無語了,看著吳三桂,一時之間有點不理解。
按照吳三桂所說這樣做的話,那絕對是會冒很大風險的,他真敢這樣做?
為了軍功,不要命了?以自己對他的了解,似乎有點不像他啊!